书城社科中国人的人格
6285900000031

第31章 余声:一个人不能没有尊严地活着

夫差和项羽都是从人生的辉煌顶点跌落到人生的最低谷的,总结他们败亡的教训,夫差主要是过于听信了小人的谗言,而他本人也有不少骄傲自满的情绪(也过于贪婪了,为此连杀父之仇都抛到脑后),这是他走向失败的根本原因;而项羽则根本不听人言,虽然身边有一个明白人范增,可他听不进去人家的话,一意孤行;论功行赏还不能秉持一颗公心,只讲感情的亲疏,结果离心离德;当然过于骄傲、自大自满也是他最终走向失败的根本原因。

而相比他们的对手,越王勾践本身就是比较贤明的一位君主,有恒心、有毅力,只是因为国力较弱才在最初的交手中败给吴国,假使他是个无能之辈,他绝不会有机会将野心勃勃的吴王阖闾打败并导致其死亡的;而正像勾践的手下大臣范蠡所形容的他的为人:“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不讲感情的人,能够发奋图强做大事,可是免不了到最后他的小人居心;还有,大丈夫就要不拘小节,哪怕是暂时的委曲求全,历史证明房玄龄当年对李世民说的那句话的确是非常有道理的:“夫就大计者遗细行”。刘邦也是这样,项羽抓住了他老爹,威胁说要把这刘老爷子搁锅里煮了,可是刘邦却说:“当年咱们共同反秦,约为兄弟,那么我爹就是你爹。如果你要是真煮咱爹,到时候别忘了分我一碗汤。”当然这是刘邦利用了项羽爱讲情分的心理,知道他不会真的煮自己的老爹,可是他能说出这出话来也不可作寻常观;尤其在那次他在彭城被楚军追杀时的狼狈相:“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也就是说他为了自己保命根本就不顾自己儿女的死活。他还不讲什么信义,没有什么原则性,本来已经协议好和项羽休战和解了,可是事后却继续对项羽穷追猛打;相比之下项羽就很有些天真模样了,曾经有一次竟还设想要和刘邦单打独斗以决定天下的归属,“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这真是对牛弹琴,也正可说明项羽的意气和单纯。

正像唐代大诗人杜牧在《题乌江亭》诗中写道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他的出发点也就是做事论成功,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应该懂得“包羞忍耻”,就像越王勾践那样,可见他非常可惜项羽的死。王安石也有一首《题乌江项王庙诗》:“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可是,夫差到底不是勾践,项羽也不是奸猾老到的刘邦,他们的自尊心都非常强烈,容不得一点屈辱沾身,所以他们终究也只有选择一死去换得那最后的——不容亵渎的宝贵尊严:“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是啊,尊严,做人的尊严,一个人是不能没有尊严的,就像《孟子》里说的:“人必自悔然后人悔之,家必自毁然后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有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这也就似做人的骨气,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然而归结到我们先前的引子上,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感叹对于苟且偷安宋高宗却没有能够产生一丝现实的激励作用,《宋史·宋高宗本纪》里就是这样为他的可耻行径扼腕的:

然当其初立,因四方勤王之师,内相李纲,外任宗泽,天下之事宜无不可为者。顾乃播迁穷僻,重以苗、刘群盗之乱,权宜立国,确虖艰哉。其始惑于汪、黄,其终制于奸桧,恬堕猥懦,坐失事机。甚而赵鼎、张浚相继窜斥,岳飞父子竟死于大功垂成之秋。一时有志之士,为之扼腕切齿。帝方偷安忍耻,匿怨忘亲,卒不免于来世之诮,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