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人的人格
6285900000010

第10章 行刺赵盾的麑下不去手,一头撞死在槐树下

春秋晋灵公十四年,即公元前607年的一天,天刚拂晓,一个矫健的身影潜入晋国执政大臣赵盾家的院中。此时的赵盾已经穿好朝服,因天色尚早,坐于堂上假寐,疲惫的面庞掩饰不住其满面的忧思……

赵盾乃是当年曾跟随晋文公重耳逃难的赵衰之子。公元前637年9月,逃亡了19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在秦国的支持下,终于得以回国即大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封赏从亡有功者,赵衰被封为原大夫,同时担任宰相管理整个晋国的事务。赵衰随重耳逃亡在翟地时,二人分别娶了当地姐妹二人为妻,因此除了君臣这层关系外,他们还算是连襟。重耳即位后对赵衰宠信有加,授以国政。赵衰在晋文公即位及称霸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史载“文公所以反国及霸,多赵衰计策”。也就是说,晋文公之所以得以返回晋国当了君主并且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大多是赵衰的计策。赵衰死后,他与翟妻所生之子赵盾继承了赵衰的爵位,史称“赵宣子”。

赵盾任国政二年,晋襄公去世,太子夷皋年事尚幼,不足以立为君,赵盾本打算立在秦国的晋襄公之弟雍为晋国国君,并派使臣前往秦国迎接新君归国即位。此时,年轻的王后、即太子夷皋之母缪嬴每天在朝堂之上哭泣,说着“先君有什么罪过?太子又有什么罪过?如今你们违背先君要立别人为国王,你们将如何安置太子?将来又有何脸面见先君于地下?”之类的话。下朝后又抱着太子到赵盾的家里说,先君临终时托孤于你,对你说“这个孩子就拜托相国你了,如果他日后成材,那是相国的功劳;如果他日后不成材,我在地下也不会怨恨相国你啊”。现在先君尸骨未寒,可是他的话我们言犹在耳,您怎么可以轻易背弃呢?

缪嬴无疑是个出色的女性,她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最终为年幼的儿子争得了王位。《史记·晋世家》载:“赵盾与诸大夫皆患缪嬴,且畏诛,乃背所迎而立太子夷皋,是为灵公。”一句“赵盾与诸大夫皆患缪嬴,且畏诛”,足见当时缪嬴在晋国的不可忽视的政治影响力。

《赵宣子桃园强谏》图,选自《东周列国志》。春秋时期,晋灵公年少荒诞无道,大臣赵盾于桃园强谏晋灵公痛改前非。晋灵公深为嫉恨,于是派遣力士麑刺杀赵盾。立了晋灵公的赵盾仍然任相国,主持晋国政事。虽然他位极人臣、呼风唤雨,但对于年少荒唐的主上晋灵公却也无可奈何。《左传·宣公二年》载:“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强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从宫室的高台上用弹弓打行人,看他们慌乱躲避以此取乐;厨师没有把熊掌煮熟,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畚箕中,还让宫女抬着自己在朝堂上走过。对于晋灵公的斑斑劣迹,赵盾虽屡次进谏,灵公每次也都当面表示要悔改,但过后仍然我行我素。不过,感到有赵盾的约束,晋灵公仍觉极不自由,终于他动了杀心,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一个刺客于天色微明之际来到了赵盾家中准备行刺。

晋灵公派来的刺客是晋国的力士麑。“刺客”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其的解释是“旧时称用武器进行暗杀的人”。而麑不是一名普通的刺客,他带着晋国国君交予他的使命。君主杀臣下不用正大光明的手段而采取派遣刺客的方式,可见君主行为的不义性——晋灵公实在找不出光明正大的理由来杀赵盾。而作为刺客的麑目睹着眼前为国事忧心忡忡的赵盾,不由得长叹一声——如此勤谨于国事之人,正是百姓的好主人。而杀了百姓的好主人,是为不忠;背弃国君的嘱托,是为不信。无论是不忠还是不信,一个人都没有理由再苟活于世,所以说都不如死了的好。于是,麑在赵盾的庭院中只好“触槐而死”,即用头碰院子里的槐树自杀了。

我们不能不感叹古人的尚义,为大义一个人就应该轻己身。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当时麑面前至少有四条路可以走:一是杀了赵盾回宫复命;二是不杀赵盾也不回宫,自己亡命天涯;三是不杀赵盾,回宫复命,让灵公来惩罚他;四是不杀赵盾,投身于赵盾的门下。可是这四条路麑都没有走,他选择了一种在今人看来不免惊世骇俗的、无论如何都很难理解的举动——自杀。

记得在六十多年前的纽伦堡“二战”大审判中,德国战犯按照德国人自己的逻辑为自己辩护称:他们是军人,军人的义务是绝对地服从并服务于他们的国家。他们根本没有权力对他们为之战斗的事业进行善恶判断,因此他们不应对由于执行命令而做出的事情负责。让我们推想,这些“义正词严”的战犯们一定不知道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刺客麑的故事,否则他们一定会为自己的辩解而感到羞愧,无地自容。麑是奉了君主的命令去刺杀一个大臣的,但是,他主要考虑的并非命令的绝对权威,而是先要在自己的内心仔细考量伦理上的善恶及道德选择在事实上是否可能。在这件事情里面,麑起初扮演了一个不怎么光彩的角色——刺客,但是当他认识到他要行刺的对象是国家和人民都需要的忠臣良臣时,他没有充当低级杀手、杀人工具,而是毅然中止了行动,并杀身成仁。

史家向来惜墨如金,但是在《左传》《国语》《史记》等堪称“伟大”的历史著作中,都可找见麑投下的身影。麑为自愿放弃的刺杀行动而付出了血的代价,他用这热血在厚厚的中国史册中写下了他的名字,同时也就在讲求“仁、义、礼、智、信”的中国历史上铸就了一种不朽的人格。这种人格对后世的那些义侠之士均有着深刻的影响,明代学者郑瑗在《蜩笑偶言》中说:“晋灵公刺客不杀赵宣子,汉阳琳刺客不杀蔡中郎,晋刘裕刺客不杀司马楚之,唐太子承乾刺客不杀于志宁,淮南张显刺客不杀严可求,西夏刺客不杀韩魏公,苗刘刺客不杀张魏公,乃谓盗贼无义者乎?”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更是在《东周列国志》中这样赞叹麑:

壮哉麑,刺客之魁!闻义能徙,视死如归。报屠存赵,身灭名垂。槐阴所在,生气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