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水墨青花,刹那芳华
6282400000025

第25章 4

《孤儿救祖记》走红了,红到人心里。?有一个女子喜滋滋的,在戏里,她委曲求全,忍辱负重,成全了一个孩子和一个老人,塑造了一位栩栩如生的苦旦,观众们觉得理所当然。现实中,这种女人不在少数,但放到电影里,特别对于拍电影的人来说,启用一个“货真价实”的女人,却是破天荒的事。男扮女装是种潮流,从中国的戏曲,到辛亥革命后的文明戏,男人们挥着粗壮的膀子,或涂着油彩,或带着假发,扮演着女人,总感觉有些造作。

在演员的选取问题上,郑正秋和张石川是不无矛盾的。郑正秋主张用文明戏剧团的“老戏骨”,他们有经验,虽然表演夸张,不太适应电影的拍摄需求,但经过锻炼,可以很快进入状态。但张石川坚决反对。新剧剧团的演员表演程式化严重,夸张、做作、虚假,这些毛病,使得新剧剧团演员的表演,仿佛一顶华丽而累赘的帽子,多余。张石川需要的表演,是平淡而近自然的,他要的是那种近于生活的、细腻的、感情丰富有层次的表演。电影细腻的音像手段,更考验演员的演技,在摄影机的放大下,任何夸张和伪饰都变得令人作呕。

英美烟草公司女打字员王汉伦,一下子便入了张石川的法眼。她的气质,带那么点纯美,那么点楚楚可怜的善良,虽然她本身是个会讲一口流利英语、着装时尚的都会女子,但张石川有信心把她改造成自己想要的人,她让王汉伦演一个遭受压迫的苦媳妇、好母亲,一举确定了王汉伦的表演路数——苦旦。那一年,那一秋,王汉伦女士朝银幕上那么一站,观众瞬间疯狂。电影造了一个梦,模糊了幻境与现实的边界,观众们没有戒备,一眨眼成了第一代本土电影的粉丝。时下对王汉伦的表演不乏溢美之词,“王汉伦女士,饰剧中主角余蔚如,表情佳绝,到处自然,有与剧中人同化之妙”,“汉伦女士之各种表演,尚能体贴入微,悲痛处确能令人随之泪下”。王汉伦的一炮而红,也多少彰显了女性解放的进步,有女人能出来抛头露面了,虽然还仅限于少数作风大胆的女子。明星公司真的培养出了明星,中国早期电影的明星制度,也正是在张石川手里才逐渐走向成熟。

电影是个技术活,也是个集体的艺术,一部电影的成功,导演、编剧、演员三者之努力缺一不可。启用王汉伦大获成功,张石川更加确定了自己的想法。演员太重要了。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演员的表演到位与否,直接关系到一部电影的效果,而同时,观众们迷恋的,也往往是电影中把角色演得出神入化的演员。张石川在成立明星公司之初,就附设影戏学校,曾得到美国哥伦毕业大学摄影科教授葛雷谷指导。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影视公司开办的电影学校多达十六七家,它们往往是随着影视公司的成立而成立,有点类似进修班、集训班的意思。有人成立了影片公司,急需演员,那么好,成立学校,招一批演员进来,学一学,小有成效后,便投入拍摄。这种演员集训班式的培养方法,后来一直影响到邵氏主政的香港影视圈(邵氏兄弟曾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后来迁至香港演变成为邵氏兄弟电影王国),现在许多耳熟能详的影视演员都是从演员训练班里出来的。当然,由于急用演员,这类培训多半比较粗疏,所谓上课,充其量也就说说表演是怎么回事,拍戏是怎么回事,练习练习电影化妆,便告结束,前后往往不过三个月,聊胜于无。以明星电影学校为例,校长是郑正秋(后由谷剑尘接任),教员有郑鹧鸪(教务主任)、周剑云、谷剑尘等,都是明星公司创立时的元老,此时,也都在电影上有些切身的经验,有资本教学。但平时这些人都忙于公务,每周授课仅两小时,且学校的开办也断断续续。

不过,开办电影学校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电影学校像是一个入口,给了那些想要投身影视圈但又苦无门路的青年男女一条路径。想演戏的,一听某公司开办学校,便忙不迭地去报名了。明星公司早期电影《滑稽大王游华记》《劳工之爱情》,就有明星影戏学校首期学员的王献斋、余瑛参演。开办电影学校,多少缓解了电影界的“演员荒”,但想要捧出一两个红遍沪江的角色,则很需要一些“天时、地利、人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