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实用伤科按摩学(中华传统医学丛书)
6259500000041

第41章 腰椎后关节 紊乱症

腰椎后关节紊乱症,又称“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腰椎后关节半脱位”。系伤科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和运动员。

病因与病理急性外伤,为本病的主要原因。

当腰部前屈旋转活动时,可使关节隙加大,松弛的滑膜进入关节隙内。当腰部突然伸直时,滑膜易被嵌于关节隙之间。或因后关节先天性畸形,两侧关节面不对称。一侧后关节可发生斜向运动,也易使滑膜嵌入关节隙,而引起腰部剧痛。

如在腰部负重,或剧烈运动时,不慎扭转闪腰,使脊柱扭斜,腰肌不协调收缩、紧张,关节囊、韧带受到牵拉,可使后关节移位而引起腰部疼痛。但其疼痛程度,较前者为轻。

此外,后关节急性损伤后处理不当,或椎间盘蜕变、椎间隙变窄,后关节负重量增大,当腰部后伸活动时,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发生冲撞而受阻,长期反复撞击磨损,可使关节面软骨破坏、硬化,关节突变尖,关节滑膜增厚而引起腰部疼痛、僵硬。习惯性姿势不良,可使后关节的活动受到影响,久之,亦可产生慢性腰痛。

症状

1.伤后,即出现一侧下腰部剧痛或刺痛,其程度与外伤极不相称,疼痛局限于受累关节突以下,部位较深,区域模糊。多数病例,可有一侧臀和骶尾部的牵涉痛;少数可向下肢膝平面以上扩散。

2.患者,表情紧张,不敢搔动,特别惧怕他人的任何搬动,甚至轻轻一动下肢,或轻整床褥时,都可引起难以忍受的剧痛。

3.腰部活动功能几乎完全丧失,多取后凸位或平腰侧屈位。俯卧位时,需在胸腹部下垫一棉枕,方能忍受疼痛。在站立、坐位,或过伸位时疼痛加重。屈曲位,则疼痛减轻。

4.站立时,患侧髋膝关节屈曲,两手扶膝,足尖着地行走困难,呈小心碎步。

5.慢性病例,腰部顽固性酸痛,如长时间一个体位工作,或气候变化时,腰部僵硬、疼痛加重。晨起时,腰部疼痛僵硬;稍微活动后,疼痛减轻;过劳后,疼痛又可加重。休息加重,活动减轻,是本病的特征。

体征

1.体检时,可见一侧腰骶部肌肉紧张、痉挛、僵板,病变部位,有深在性压痛。其压痛,多在腰4~5、或腰5—骶1椎之间的后关节部位。

2.患椎棘突偏歪,其上的韧带顿厚,在偏歪棘突的患侧缘,多有压痛性包块。

3.腰部后伸试验阳性。

4.腰骶椎X线平片,一般无异常改变。有时,可见脊柱侧弯,或两侧后关节间隙不对称。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骶髂关节损伤,或半脱位、腰椎压缩性骨折等疾病相鉴别。

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有典型的坠落史、跌倒史,或臀部先着地的损伤史。伤后,腰部功能立即丧失,并剧烈疼痛,损伤椎体的棘突压痛、叩击痛明显。有时,可角状后突。腰部X线平片检查,提示椎体压缩,或附件骨折。

治疗

一、治则缓解肌肉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解除滑膜嵌顿,纠正椎间应力的不平衡,整复关节错位。

二、取穴腰眼、居髎、环跳、承扶、委中、承山、阿是穴。

三、手法

1.腰骶部推揉法。

2.腰部牵抖法。

3.侧卧位腰椎旋转整复法。

4.腰骶部揉搓法。

5.髋关节旋转运动法。

以上手法,可每日1次,或隔日1次。

四、加减

1.症状重者,加腰部机械牵抖法;减腰部牵抖法。

2.慢性病例,轻者,加腰部揉压法,腰椎颤压法;重者,加腰椎踩压、弹跳法。

3.年老体弱者,减侧卧位腰椎旋转整复法;加髂膝关节过屈运动法。

注意事项

1.凡严重高血压、动脉硬化、肺心病、肝肾功能不全,年老体弱,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和老年性骨质疏松,腰椎结核症,腰椎肿瘤等器质性病变者,腰部牵抖法和腰部机械牵引法,应慎用或禁用。

2.急性病例,且症状严重者,若所施手法适当,腰部剧痛和功能障碍,多可迅速如戏剧般的缓解,或转为一般扭伤后的腰痛。术后,应平卧硬板床休息3~5日。在两周内,避免腰部作前屈和旋转活动。

3.应纠正不良的劳动和坐卧姿势,避免腰部再次扭伤。

4.腰部应保暖,配合毛巾湿热敷。如痛点固定,可行盐酸普鲁卡因加激素局部封闭。

5.屡发或慢性病例,症状缓解后,应积极进行腰背肌和下肢肌的功能锻炼以及其他适当的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