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实用伤科按摩学(中华传统医学丛书)
6259500000039

第39章 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

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俗称闪腰、岔气。系伤科临床常见的腰部外伤,约90%以上的病例发生于腰骶部。好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和运动员。男性较女性多见。

病因与病理 急性外伤,为本病的主要成因。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由于姿势不正,用力不当,无充分思想准备,或倾跌、负重,肌力平衡失调时,突然伸屈或扭转腰部,或腰部受外力撞击,使脊柱突然过伸或过屈,或超越脊柱一次所能承受的重力或扭转力等因素,而致扭挫伤或撕裂伤。伤后,局部出血;继而,出现渗出、肿胀、痉挛等损伤性无菌性炎症反应。

若治疗休养不当,久之,可形成粘连、瘀积或疤痕组织,而产生慢性腰痛。

症状

1.伤时,腰部多有一响声或撕裂感,随即出现一侧或两侧腰部持续性剧痛。疼痛,可因腰部活动,或腹内压增高而加重。腰部运动失灵,坐卧、翻身、转侧困难,甚至不能起床。

2.一侧损伤,躯干多向患侧倾斜;两侧损伤,则腰部挺直。行走时,步履迟缓,迈步短小,落脚平稳,患者表情痛苦,多以一手或两手扶腰,以减少腰部活动而防止疼痛加重。

3.损伤轻者,数日后,症状可自行消失。有些病例,损伤时,腰痛并不剧烈,尚能勉强工作或劳动。待数小时至1~2日后,方出现腰部剧痛。

4.患者,腰痛有明显的局限性,多能明确指出受伤及疼痛部位。约20%~60%的病例,腰痛并伴有牵涉性下肢痛。牵涉部位,多为臀部,大腿后部,大腿根部和大腿前内侧。

体征

1.检查时,绝大多数病例,在腰骶韧带、骶髂韧带、横突间韧带、髂腰韧带、横突尖端、髂嵴后部,3、4、5腰椎和第1骶椎棘突上,或棘间隙以及臀部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压痛部位,多为组织受伤处,对诊断与定位有较大帮助。

2.腰部各方运动,有不同程度的受限,尤以前屈为甚。患者,即使勉强弯腰,也多为髋关节的活动。

3.肌痉挛,主要发生于一侧,或两侧骶棘肌,或臀大肌。患者,站立或前屈时最显。俯卧稍久后,痉挛可逐渐 消失。当用手指按压损伤部位时,肌痉挛忽又出现。此点,有助于确定诊断。

4.约半数以上的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腰椎曲线改变,有的是前凸减小,有的是左右侧弯。其侧弯的突侧多向健侧,与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侧弯姿势相反。

5.腰骶椎X线平片检查,无异常改变。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腰椎后关节紊乱症、骶髂关节扭伤或半脱位、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棘上或棘间韧带损伤和关节突、狭部、横突骨折等病变相鉴别。

治疗

一、治则缓解肌肉痉挛,剥离软组织粘连,纠正椎间应力的不平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产物的吸收和损伤组织的修复。

二、取穴志室、腰眼、大肠俞、膀胱俞、居髎、环跳、承扶、委中、承山、阳陵泉、阿是穴。

三、手法

1.腰部推揉法。

2.腰部揉压法。

3.骶棘肌横行挤压法。

4.侧卧位腰椎旋转整复法。

5.髋关节旋转运动法。

6.仰卧位腰部前屈运动法。

以上手法,可每日1次。

四、加减

1.损伤平面在胸腰段者,加胸腰椎旋转矫正法;减侧卧位腰椎旋转整复法。

2.臀及大腿后部有牵涉性痛者,加臀部揉压、弹拨法,腘绳肌揉拿、提弹法。

3.骶棘肌痉挛甚者,加腰部牵抖法。

4.腰部活动受限明显者,加立式腰部旋转运动法。

5.年老体弱者,减侧卧位腰椎旋转整复法;加髋膝关节过屈运动者。

注意事项

1.凡严重高血压、动脉硬化、肺心病、肝肾功能不全、妇女在妊娠期和年老体弱以及兼有其他器质性病变者,侧卧位腰椎旋转整复法和胸腰椎旋转矫正法,应慎用或禁用。

2.损伤严重者,术后,应平卧硬板床休息5~7日。病程较长,或症状较轻者,也应适当休息,避免做负重弯腰的活动。

3.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劳逸结合,改善不良的劳动姿势和工作条件,并应防止再次外伤。

4.腰部应保暖,避免寒冷刺激,配合毛巾湿热敷。如痛点固定者,可行盐酸普鲁卡因加激素局部封闭。

5.症状缓解后,应主动进行腰背肌、下肢肌和腹肌的功能锻炼以及其他适当的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