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如何站好三尺讲台
6255000000025

第25章 增强语言魅力

教师传道授业是将人类的文明渗入学生心灵的一种高超技艺。判断一个教师讲授语言的技能是否娴熟,主要从知识传授的准确性、鲜明的思想性、严格的规范性、缜密的逻辑性、积极的启发性、生动的形象性以及可接受性和反馈性等方面来进行。这对学生理解、巩固和应用知识,掌握方法,发展智能,习得正确的态度和养成良好的习惯等方面,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富有魅力的语言具有拨动学生心弦,让知识进入学生头脑并产生持续效应的巨大能量,所以对教师们来说,提高语言表达技巧,对于突破学生的种种认知障碍,保证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而言,是极为关键的。同时,无论是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还是培养兴趣、激发动机,都需要凭借语言来进行。教学语言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就语言本身来说也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和吸引力,它所展示出的丰富内涵和高尚情趣,它优雅得体的形式,都会对学生产生有益的教育影响。

引起亲切感

学生对讲授语言产生亲切感,一方面源于教师说话时的态度,如用语委婉,注重与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蹲下身子同学生对话”等等。那种高人一等、屈尊纡贵、自我为中心式的训诫,冷漠与高傲的宣示,是学生难以欣然领受的。另一方面源于讲授能切合学生的亲身经验与现实生活,从而唤起学生的共鸣,易于让学生认同并吸收。

亲切感是学生的一种“适切性同感”。在课堂学习中,学生要按教师的要求作出一定反应。就学生对教师反应的水平来看,主要有三种情况,即非本质的、本质的和适切性同感。其中,非本质的反应是一种不求甚解的学习方式,本质的反应则属于通晓的学习方式,而适切性同感这种反应则与学生对讲授者的感觉与理解密切相关。如果在讲授内容具有吸引力,并且附带着丰富的例证说明,解释中肯或恰当比喻等情况下,学生会产生适切性同感反应。能否产生这种反应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讲解的技巧等因素。适切性同感反应表明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与学生学习态度变化之间的联系,即学生开始不再是单纯的习得知识而是吸收消化了之后,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组并与这一学科的评价形成一致。例说:

以有趣的故事引起学习

在教学“循环小数”这一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时,为了让同学们有一个形象而深刻的认识,教师给学生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有一天……”说到这里,学生情不自禁地接着说:“老和尚对小和尚说……”这时教师说道:“看来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啊?为什么这个故事说不完呢?”借助这个有趣的故事,学生很快就理解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循环”的概念。

在讲解“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时,教师又告诉学生:“‘0.333…’说,‘…’这条尾巴真是又笨重又难看,谁能帮帮我去掉小尾巴,但是又不会让我被误认为是其他数字兄弟?”让学生互相探讨后,得到“0.3”。这时教师又告诉学生:“‘3’说,你们真会动脑筋,在我头上戴一顶漂亮的小圆帽(·),我既轻松又方便,不过你们见到我时,别忘了我后面还有无数个3在循环出现呢。”(边说边打手势)通过这种生动形象、贴近学生心理的表达,学生不仅很快记住了原本枯燥无味、陌生的知识,而且课堂笑声不断,促使他们怀着无比轻松的心情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究新知的乐趣中。

用拟人的描述增进理解

某知名教师在讲授《碳的单质》一节时,为了使学生迅速地认识到金刚石和石墨这对同素异形体的特性,采用了拟人化的叙述方式:

“同学们,金刚石和石墨虽为同胞兄弟,但龙生九子各有所好,两兄弟也是各有各的性格。金刚石生就一副钢筋铁骨,是有名的硬骨头。它熠熠生辉,所向披靡,可谓千槌万击还坚劲,应该成为你们学习的榜样。而石墨天生柔软,优柔寡断,形象暗淡无光。但它们毕竟是同胞兄弟,如果多给石墨以温暖的压力,再辅以催化教育,它是会转变为金刚石的。所以,石墨和金刚石就和我们同学们是一样的,只要我们加以帮助,每个人都会有提升潜力的。”

老师做完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后,将实验现象编成五言绝句:“上冒白色烟,下落白粉末;耀眼强烈光,释放大量热。”简洁的四句话将实验现象概括得形象、生动、具体、完整。

提升表现力

讲授的基本要求是条理清楚,逻辑正确,条理性、科学性、形象性、灵动性和适切性是其主要特征。

讲授语言的表现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注重运用形象的讲授语言。在讲授中,尽量地联系词语和具体事物、事物的表象,或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言语就能唤起和组织人的形象思维,使人在脑海里创设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形象,从而有助于形成稳定而丰富的内心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直观”就是运用形象化的“绘声绘色”的具象语言,唤起和构造学生的表象,组织学生已有的经验,弥合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发展中的缺口,促进理解。就记忆的角度而言,记忆编码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表象。研究表明,在记忆言语材料时,比起那些抽象的、不易引起表象的词,那些具体的、容易唤起表象的词更容易记祝

二是提高简洁明了的语言讲授能力。借助于抽象概括的思维形式,语言能够用简约的形式表现纷繁复杂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这诚如布鲁纳1964年所说:“把经验化为符号形式,符号就成为间接参照、转换和结合的手段,拓展了智慧的可能范围,致使符号的重要性超过作用很大的映象形成体系……一旦儿童能使言语内化为认知工具,就比以前更能用有效而灵活的方式将经验的规律性表现出来并加以系统的转换。”由此可见,在学生理解知识并对其消化吸收认知加工的过程中,语言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语言的抽象概括,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提炼,使之成为清晰、明确、精细的概念和原理,有较高的概括性以便迁移。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提炼了抽象的概念原理,使之简洁易懂并固定下来,联系新旧知识以后形成一个概念体系。

关于记忆编码的研究指出,若能把知识信息归结和转换为概念、公式、原理、观点等概括而简化的语言形式,就会得到更好的记忆效果。例说:

“修改病句方法”的形象阐释

著名教师童某善于通过运用修辞手法来提高课堂语言的“快乐指数”。

在分析病句“同学们正一心一意、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英雄的报告”时,他是这样讲解的:

童老师说:“谁能为这个病句做一个小小的体检,看看它究竟是什么部分出了毛病?”

甲生回答:“它病在动宾搭配不当。‘注视’与‘报告’不能搭配。”

童老师问:“那么你有没有治疗方案呢?”

甲生回答:“应把‘注视’换成‘倾听’。”

童老师又问:“哦,是进行‘移植手术’。这句话还有其他毛病吗?”

乙生回答:“这句话错在重复多余。‘一心一意’和‘全神贯注’是同义词,不能重复使用。”

童老师问:“如何治呢?”

乙生回答:“应该删去‘一心一意’。”

童老师总结道:“哦,明白了,需要进行‘切除手术’。同学们,其实我们修改病句,就好像医生替病人看病一样。自身需要有扎实的功底,这样才能做到准确判断病症,然后对症下药,该‘切除’的就‘切除’,该‘移植’的就‘移植’,做到‘药到病除’。若是大家平时多读书读好书,注重积累,养成了良好的语言修养,句子身上的‘小病小痛’是难不倒‘杏林高手’的。”

富有情趣性

讲授并不就是板着面孔说教和枯燥乏味地灌注。教师应当着意美化自己的语言,使其生动有趣,这样就给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加了不少的“调味料”,不仅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还能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探索,让整个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增强语言审美性和情趣性的技巧有很多,如:

1.幽默。调查表明,在学生列举的他们所喜欢的教师特征中,幽默一直是名列前茅的。幽默,可以消除课堂的紧张气氛,融洽师生关系,激发思维,增强教学的感召力。幽默还可以用来批评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在教学活动和师生交往间也会不时地犯一些错误,此时幽默可以起到补正错误、化解矛盾的重要作用。

2.比喻。有些道理直白地阐述或反复地解释不如列举或比喻那样能使人“触类旁通”。由于比喻是一种启发性的方式,可以给学生带来一种自我领悟的成效感和豁然贯通的理智感,所以常为优秀教师所采用。

3.融入。融入运用的是“具体化”这种思维模式,使教师和学生切身地参与到所讲授的内容中去。这种以自身领会来体现讲授内容的模式,会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间,使传入的知识与个体内在体验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4.委婉。心理学的研究显示,人的认识和情感有时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反语的运用也是一种委婉的方式,指的是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意思与自己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恰恰相反,从而形成鲜明的对照,反而能够使教学效果更为明显。当然,反语的运用也应注意适度合理而不应随处滥用。在师生交往中,教师的有些话虽然完全正确,但学生却因碍于情面而觉得难以接受,此时的直言不讳并不是很好的处理方式。如果采取委婉的方式,使对方在听话时仍感到自己是被人尊重的,学生也许既能从理智上又能在感情上接受教师的意见。

5.巧饰。在讲授中对学生的理解或回答并不满意,但又觉得还有一定可取之处,教师可正面予以补充、修饰或重新加以扩展性阐释。这样学生既明白自己的缺点,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