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谁偷走了你的时间
6216700000009

第9章 在时间夹缝中寻找空间

工作日期间,我们窝在办公室的格子间似乎总有忙不完的事。为了完成任务,加班熬夜的事情时常有之。到周末或假日是否就可以完全放松呢?好像也未必。这么看来,我们的时间似乎总是安排得满满的。实际上,无论多忙的人,他的时间安排当中都存在各种夹缝。这些夹缝包括:我们可以通过改善自己的某些习惯或改正某种固有的错误思维,提高自己的学习或工作效率;做某件事时,我们做到最大程度的投入,在保证结果正确的前提下实现效率最大化;善于应付压力,不让压力干扰自己;对待来自外界的一些经常性干扰果断一点,使自己的时间属于自己;分得清事情的“紧急性”和“重要性”,能够按照轻重缓急处理事情。

1.良好的习惯是一种个人竞争力管理时间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习惯,它是对事件的选择与规划,是一连串的“习惯”组合。做好时间管理的重要途径就在于养成好的习惯,包括工作、用餐、玩乐、休息、健身、教子等各方面。

习惯是什么?不就是我们每天在重复的那些琐碎而不起眼的小事么?做饭、吃饭、洗澡、睡觉、起床、上班,每天周而复始,有什么好值得讨论的?你肯定这么认为。然而你不知道的是,习惯的力量其实是惊人的。习惯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它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塑造着我们的生活,左右着我们的人生成败。一个人一天的全部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其中95%的行为都是源自习惯。即便偶尔打破了常规,一段时间之后还是会演变成为习惯性的行为。

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不是什么深奥的道理,几乎已成为人人皆知的普通生活哲理。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催化剂;习惯的意义是宝贵的,它是人生无价的财富和资本。好的习惯能够让人立于不败之地,坏的习惯却可以把人从成功的神坛上拉下来。习惯的力量比理智更加持久,更加简便。理智在我们需要的时候,我们很少恭敬地请教过它,服从它的时候就更少了。而清晨起床后先喝一杯咖啡、刷牙的方式、上班的路上听收音机和傍晚收看电视新闻,这一切都是习惯。只有那些考虑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不断地反复演练的人,才能利用习惯的这种无穷力量来发挥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获得成功。

第一,一个习惯既已养成,我们便难以与过去决裂。旧习惯在我们生活中持续的惯性如此大。比如为了让腰部变得更苗条,你决心晚上最多吃七成饱,然而当可口的饭菜摆到面前,决心便被抛到脑后,不吃得感觉撑了不停下筷子。你决心每天至少看20页书,并及时回复重要联系人的邮件,但一天下来发现还是做不到,只好陷在下决心——放弃决心的自我失败的循环中。

第二,拖延是一种不易克服的毛病。习惯把事情积压到截止期限前才处理,但那个时候已经火烧屁股了,最后不但不能如期完成,仓促下的工作质量也常出现瑕疵。为什么会拖延?可能因为不懂得如何处理,或者时间不够,或者中途出意外导致无法顺利处理等。日复一日地拖延的结果,只会给自己造成循环危机。然而这种拖延所造成的慢性危险,会持续不断地扩大,最终令你后悔莫及。

第三,拒绝例外。“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像压根儿没有发生过。”这句话是带有欺骗性质的。你可以相信这句话,但最终这一次还是要算数的。我们允许发生这类意外的次数越多,就越难重新控制局势。“习惯”成自然。

因此,我们应该做的是尽力摆脱过去的羁绊,抵制被引诱以防重蹈覆辙。每天都努力和过去决裂、克服旧习惯,改变心中的模式。这样我们才能让习惯为成功助一臂之力,让它成为我们最好的帮手,而不是最大的绊脚石;让它推着我们前进,而不是拖累着直到失败。

现实中就有好多人因好习惯而功成名就,也有不少人因坏习惯而一事无成。下面列举了7种可以改变人生的好习惯。

习惯一:每天花10分钟做计划。“一日之计在于夜”,晚上抽出10分钟,想一想第二天该怎么安排时间会更有效率。记住花1分钟进行时间规划,可节省6分钟的执行时间。

习惯二:形成惯例。征求大家的意见,确定某个特定日子完成特定的任务并获得集体通过,这样有利于节省时间。程式化虽然难免刻板,却也为我们提供了自由发展的余地。例如,每次到家后你把钥匙放在某个固定位置,省得你出门前经常花费大量时间找钥匙。一周或一个月的某天或某个固定时间段去超市大购物,省得临时发现某样生活用品已用尽,然后大费周折才买到。每天早晨坚持读报,关于这点,个中好处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尽。或者每个周六下午必须陪伴孩子一起度过,或是每星期四晚上跟爱人一起外出吃个浪漫晚餐,或者将星期日上午定为自己的健身时间。生活中的这些固定习惯能给你留出时间自由地做其他事,便是时间价值的体现之一。这些惯例能一定程度上简化你的生活,并使你的生活有条理。

习惯三:列出检查清单。为了不必总是每次去重新考虑该如何做,为经常重复的活动列出检查清单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较小的投入就可以在最大限度上避免丢三落四,保证万事俱备。例如列一张旅行用品检查清单,目的是尽量避免漏带物品。把外出需带物品都一一记录在案,如准备药包:正露丸、头痛片、晕车药、胃药、消毒胶布,最重要的当然是要带上自己常吃的那些药了。你也可以为夏季休假离开办公室前应做的所有事项列一张检查清单。

习惯四:“待办事项”清单和时间计划簿。应准备一个“待办事项”清单,以备分析或查阅。“待办事项”清单是最简单、最常用的计划工具之一。它罗列了你在特定的某一天需要完成的任务。许多人将“待办事项”清单与每周或每月的计划结合起来使用,许多计划工具或电脑日历都设置有“待办事项”清单。这些清单可以让你按计划对任务进行随心所欲地分解。当你不知该做什么时,请不要感到紧张或是有压力,请你去查看你的“待办事项”清单和时间计划簿。把要做的工作写在上面,一项工作完成就可以把它划掉。

习惯五:文字书面化。请牢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养成把你所想的事物马上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的好习惯,特别是要把在个人和工作领域里要达成的目标书面化。这样做不仅仅是因为书面化能够使人的思维更加清晰、更有条理,还基于下列认识:把自己的目标书面化的人更有机会去实现它。

习惯六:保持体力,多运动。每天到室外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经常锻炼身体,这些活动可以预防疾病并舒缓身体的不适。正常情况,人们每天应走15公里,然而事实上,大多数人每天只行走500~1000米。请不要乘电梯或总是坐在椅子上,去爬楼梯或者经常出去散散步。不要总是开汽车,试着骑自行车去买面包。步行,是一种最自然、最有效、最安全的有氧健身方式,它可以增强你的体质,使你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习惯七:有针对性地使用媒介。良好习惯的养成首先意味着要弄清楚应该让哪些想法、电视节目、电影和网页接触到我们,哪些不能。有针对性地使用媒介,是指受众事先考虑好自己都想读些什么,或是想看哪些电视节目。在要看的节目结束后马上关上电视,而不是还继续坐在那里等着看下一档节目会是什么!

改变习惯即是改变行为,行为改变的基础是思想改变,需要的是思维方式的变革。时间是珍贵的资源,还是珍贵的日用品,更是生命的基础。没有时间,你什么事都做不成。除这些外,你还需要认识到自己人生的远景,要学习怎么去思考未来,然后才有行动,即习惯上的根本改变。

2.达到精力与效率的双赢

我们一直在讨论时间管理的作用,实际上它更深层的意义不在于管理时间这件事本身,而是力求在精力与效率之间寻找平衡点。如何定位这个平衡点呢?就在无限趋近于精力最旺盛且效率最高的时刻。

在工作上我们最需要的是充沛的精力,以便高效率地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让自己开心也让老板满意。常说的精力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体力,一是智力。生理决定心理,体力是智力的基础。但两者并不是直接、必然的正比例关系,体力好的时候智力未必很好,但体力不好的情况下,智力通常也好不起来。比如生了一场大病,身体虚弱得走路都费劲,食欲不振,脑袋里混沌不堪,针剂、药物在体内造成的不良反应让人浑身难受,甚至连看看书或思考点什么都不行,只能窝在屋里任生命“白白浪费”。看着别人生龙活虎,大步向前,情绪也好不到哪儿去,这更加抑制了大脑的活跃思维。

所以“精力最旺盛的时候”也就是指体力和智力同时最旺盛的时候,但这个时间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时间点,通常来说它是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段与智力最旺盛的时间段的交集。比如早上7~8点你体力最好,7~9点你精神最旺盛,因此早上7~8点就是你精力最好的时候。然而一个问题是,并非在精力最好的时间段里,我们就能将任何事情都做到最好。比如早上和半夜你都处于精力比较好的状态,但在夜里思考图书封面文案更容易激发你的灵感,在白天嘈杂的环境下则没有这么好的效果。

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调和调动自己的精力。意志坚强的人,即使身体状态再糟糕,体力再差,他也能做到不受影响,坚持学习或工作。

在做某件事情时,一般人对这件事的进度和完成它需要花多少时间都会有个预期。除可以短期、迅速解决的事情之外,对持续时间较长的事情,我们经常在进行到中期以后至彻底结束前的一段时间里,精力开始衰颓,因为新鲜感和激情往往只出现于最初阶段,加上中途困扰重重,让人难以看到最终结果,所以容易迷茫。而一旦迷茫就容易对所坚持事情的意义产生怀疑,信心动摇就会将精力往消极方向调整,反之,信心坚定则会把精力往积极方向调整。这不是唯心主义论调,很多时候,心理因素影响甚至能决定事情发展的好坏。也就是说,即使一个人处在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如果心态不好,也很难合理且高效地将精力发挥在正确的地方。精力就像一匹强健的赛马,如果骑士善于驾驭它,保持沉着冷静、有条不紊,那么马儿就能朝着正确的方向潇洒地飞奔;如果骑士是个生疏新手,上阵就手忙脚乱,那么只能任马儿在原地乱蹦,徒劳地消耗精力。

这就涉及效率的问题。效率不仅仅体现在做事情的速度上,还必须将正确性考虑在内。譬如说,小刚打10瓶酱油花了1小时,而同样的时间里小艳能打回20瓶,这么,小艳的办事效率比小刚高出一倍。然而等小艳把所有瓶子都打开,才发现里面装的都是醋,也就是说,虽然她效率高,可是做错了,反而达不到目的。方向错了,效率越高便越徒劳,浪费的时间也越多。除了提高效率以外,还得考虑是否适用。社会前行的节奏越来越快,每天只有24个小时,每个人的精力有限,所以越加讲求“好钢用在刀刃上”。我们的精力应该用在最有用的事情上。比如我一个小时能打20瓶酱油回来,瓶子里装的的确是酱油而不是醋。但我是为一家西餐厅打工,人家根本不用酱油,那我打那么多酱油回来有什么用呢?

因而,追求效率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很多因素,这需要个人具备大局观和前瞻意识。万事开头难,一开始的时候,常常会顾此失彼,在做完一件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事情后进行总结,会发现自己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疏漏和遗憾,不过不要紧,“再来一次”。等越来越有经验,在开始动手实施以前就很清楚要考虑哪些因素,以及各个方面分别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你就会感到越来越驾轻就熟。

再回到对精力和效率两者平衡的讨论上。精力和效率分别是两条矩形纸条,交叉着叠在一起,要把它们立在一根针上,针立在桌子上,不能戳穿也不能用胶水,完全靠寻找平衡点。这估计只是理论上可行,而现实中很难做到。电视上曾播放过一个外国人垒石头的表演,他将很多未经打磨的鹅卵石一个一个地立着叠起来,居然能叠到六七层。虽然很不可思议,但他确实做到了,而诀窍便在于他非常准确地把握了每块石头与石头之间的平衡点。

一天24小时在那摆着,即便你再善于管理也不能变出第25个小时。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累了就想睡觉。因此我们要想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变得轻松一点,就只能靠巧劲而不能蛮干。针对一份名为“您的时间够用吗?”的网络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发现,回答“平时很忙很累”的占82.5%,回答“没多少精力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的高达96.25%,认为“也没什么时间享受生活”的占88.75%,认为“个人成长不明显”的占82.5%,“渴望改变现状”的达98.75%,“但又对未来感到迷茫”的有86.25%。可见繁忙是职场人普遍的现状和感觉,同时觉得自己在单位时间内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率。一年时间飞快过去,然而到了年底总结,却又想不起这一年做过哪几件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这或许是大家的同感。

“吃不言,睡不语。”我们有这样的老话,说的便是不该干什么的时候就别干什么,透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独到的智慧。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做某件事的时候就应专注,生活中也要时刻谨记自己的目标与方向。只顾追求表面上的高效率,不断盲目加速,却忘记了生活与工作的重心,这种态度并不可取。只有既能适度利用精力,又能达到理想的效率,才能真正为自己赢得时间,为生活赢得平衡。

3.既要专注,又要放得下

一个理念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是否真有帮助,还得通过实践加以检验。在理念的实践过程中,既要有专注的态度,也不要过于执著。对于时间管理理念在实际中的运用,我们也要坚持这样的策略。专注与放下,则是具体实施过程中最需要也是最难掌握的技能。

首先,我们要清楚做事时为什么要专注?从小长辈们就教导我们“一心不可二用”,除了那些确实有某些特异禀赋的人,大多数人是出于自命不凡,他们对这条道理表现得不屑,而想通过一心多用来证明自己超凡的智力。不过实际情况是,世界上真正能够做到一心多用而且将每件事都办得非常漂亮的人,是少之又少。

有些人天生眼高手低,总是喜欢同时做几件事情,而且每件都不是简单的小事。他们企图向人显示:“你看我多年轻、精力多旺盛、头脑多发达。”结果呢?到最后没有一件事情真正能做好。摔了一跤又一跤,最后才痛定思痛,终于承认自己的大脑只能执行单独任务,跟那些天才是没法比的。这样,他们慢慢就懂得了专注的重要,培养自己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将其他不紧急不重要的事情暂时放入日程安排,以防由于自己的自负而重蹈覆辙、虚度光阴。所以,在同一时间做多件事对大多人来说并不现实,我们必须学会专注地对待一件事。

大脑是一个构造非常复杂的人体器官,直至目前人类对大脑远未达到透彻了解的地步。正因为大脑还有大量未被研究出的、尚未使用的空间,所以要想达到人类设想的人工智能目标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与计算机的运算和处理能力比起来,人类大脑的表现要逊色得多。计算机可以在一瞬之间执行并切换多个任务,并推动每个任务都继续执行,其所需时间之短、反应之迅捷,有时人类都无法察觉。但是计算机不是人脑,缺乏独立思考机制,它只能按照人类事先设置好的程序去执行已知任务,一旦遇到未知情况或者超出预定程序的情况时,它就只好罢工。而这方面恰恰是人类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处。人类可以不断改进大自然,在逆境中找到生存之道,计算机却不能。所以,人脑跟电脑是各有所长,对于这点,人类必须有清晰的认识。

经过从实际中得出的感悟,我们会发现,专注换来的是效率。前面提到,计算机具有人类不具备的强大瞬间处理能力,但是缺乏强大的自行思考机制。虽然人类不具备那样的效率,但可以做到专注。众所周知,很多取得了巨大事业成就的人,他们做事情的时候都是极其专注的。所谓“宁静致远”,人的思维只有在外界和内心环境都非常宁静的时候才会展开翅膀奋力飞翔,任何一点儿杂念或是外界的干扰都很可能会打断你的思路或者思考的效率。所以说,要想有效率就必须专注,要想专注就必须为自己创造两个条件,一是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另一个就是让自己的内心安静下来,也就是要抛开杂念。

那么如何做到抛开杂念?你必须懂得“放下”。

“放下”这个词似乎透露出一些禅的意味。人为什么要“拿得起”,又怎样做到“放得下”?没有谁能轻易说清楚吧。尤其“放下”这种心理行为,不仅一般人难以解释清楚,而且更难的是做到。开小差实际是心里“放不下”在行为上的具体表现。人类要想全部控制自己的主观意识基本是不可能的,意识最深层的潜意识往往在人不自觉的时刻显露出来。思想容易分散的人自然做不到专注,而这十之八九跟他不善于抑制自己的潜意识有关。

相信下面描述的情景很多人都有体会。明天就要走上考场了,今天晚上无论如何也要把主要知识点梳理一遍。但是看着看着,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念头:“加勒比海盗4》下个月好像要上映了吧?到那个时候早考完了,我一定要玩个痛快!”接着马上想到明天要考试,于是又努力将注意力拉回来,用自己“正义的”主观意识来把“邪恶的”潜意识打压下去。过了一会儿,一个想法突然又冒出来:“明天一早我去考场的路上千万不要坐错车。”……

潜意识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本真、最自然的东西,我们无法控制它,更不应忽视它,因为潜意识所迸发出来的灵感往往会比主观意识要闪亮得多。但是又如何面对潜意识骚扰主观意识的现象呢?比较好的做法是合理利用、有效疏导。遇到像上述情况时不必自责,把这个想法记在自己常用的记事本上即可:下月10日查看《加勒比海盗4》上映的消息,然后继续专心复习。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会反复念叨一件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主要因为这件事情是自己极为关注、看得很重要的,于是怕自己遗忘了,所以反复“背诵”,这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即使事先反复提醒自己,事到临头时还是难免遗忘,所以不要对自己的记忆力过于自信。如果让你回忆短期内,比如本周、本月或本年你自己经历过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估计你随口可以说出十件八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会发生疏漏和偏差,你对曾经发生的事就没法记得那么准确、清晰了。另外,虽然人类大脑容量足够存下整个大英博物馆的所有信息,但那只是理论假设。实际情况是,随着年岁渐增,大脑的存储空间被占用得越来越多,剩下的空间就越来越少。也就是说,脑子记的事情越多,大脑对事情的处理能力就越低。鉴于此,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显得有条理性,我们就应把需要处理的事情提前记录下来,并经常查阅。爱因斯坦之所以能成为物理学家和思想家,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大脑是用来思考问题而不是用来记住一些常量的。

所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外部的信息存储设备很有必要,比如利用轻巧便利的便签本、笔记本电脑、手机记事本等,把现在想到但不需立即处理的事情一律记录下来,把注意力先集中于当前需要处理的事务即可。

既专注于某件事,又能将不相干因素全部放下,这并非很容易做到的事,但却是可以练出来的。若你想锻炼自己这方面的特质,首先必须理清思路,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一个比较基本、简单的做法是:找一个静悄悄的角落,把其他所有想做但不必马上做的事情统统记到一张纸上,然后把心态调整平和,开始做当前最紧急、最重要的事情,直到完成它。

以上所说的不是“卖弄”想法,目的是希望每一位时间的有心人积极努力地将这些理念运用于实际,在这过程中你可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式,不断进步。

4.学会应对外界的干扰

人类天生是群居动物。现实世界里,如果一个人被完全与周围的人和环境隔绝开来,他是没法生存下去的。除了好莱坞电影里能看到,现实中真正的孤胆英雄称得上罕见。原始社会都是部落聚居以求生存,一个人独来独往的话,连活命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即使到了现代社会,无论科技有多么进步、文明有多么发达,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并没有发生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环扣一环,相互依存的。一个人哪怕再不合群,也不可能完全脱离众人独自生活一辈子。有时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而有的时候,别人也离不开我们帮忙。当我们需要老板发工资来让我们养家糊口的时候,老板也需要我们去帮助他使得生意越做越红火。因此,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我们都不可能各自独立地活着,尽管大多数人做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很不愿意被别人打扰,但是没有办法,没有了相互之间的干扰便不叫人类社会了。即使心里再烦恼,再想尽千方百计,我们也无法完全隔绝别人的干扰。假如你彻底关闭了别人来干扰你的通道,也就隔断了你去了解别人的通道。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去了解别人,和环境进行沟通、互动。

道理容易理解,然而接受并做起来难。我们探讨的话题是时间管理,而外界干扰称得上是时间的“杀手”之一。各种不可预知的外界干扰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的消极影响不言而喻,不知不觉中我们被这些无形的干扰夺走了时间。为了让自己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安排不被打乱,我们不得不学会应对外界的干扰。

面对外界的各种纷扰,首先要摆正心态。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态,凡事不急不躁,从容处理各种棘手的问题。心态好与不好,一天之内的差别不会有多明显,但天长日久,因不同心态造成的不同结果便体现出来了。心态起伏不定的话,则有可能因为一时的变化而影响了对全局的掌控和把握。所以一定要有从容不迫的应变能力和豁达、宽广的心胸。

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呢?首先要正确地看待来自于外界的干扰。我们可以将外界的干扰看做变化的组成部分。宇宙间万事万物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有句话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实际上还有一样东西也是不变的,那就是我们潜意识中对“不变”的期待。一家店面的招牌突然重新装修了一遍,新鲜、时尚之感扑面而来,虽然我们或许不会进去,但它给我们带来的视觉新感受是我们乐于接受的。电视上的某个知名娱乐节目,过一段时间便会来一次改版,增加某个环节,或改变某个小环节的演播形式,或节目片头一年更新一次。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电视台清楚普通大众都有“喜新厌旧”的心理,也就是大家都喜欢看到变化。既然现实如此,生活中几乎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那么又何必奢望不变呢?如果面对一件事物,一开始就告诉自己它始终是会变的,那么当它真正发生变化的时候,由于有了心理准备,也就容易做到处变不惊了。如果你能做到处变不惊,那又怎么会有乱了阵脚的可能呢?

再回到时间管理话题上,无论我们在头天晚上还是当天早上对当天的时间做出计划,我们都不能指望这一天里发生的所有事情,完全按照自己预先的设想按部就班地进行。既然世界总是在不停地变化之中,那么提前设定刻板的时间安排有多大意义呢?所以,对于时间管理,当你看着安排好的时间列表,在大脑里告诉自己:“这份计划肯定会有变化的。”当你事先有了心理准备,那么在真正遇到干扰和变化的时候,就不会显得慌乱和沮丧。

这不是说做时间计划不重要,只要装模作样列个日程表就够了。要明白的是,时间管理的重点不在时间而是事情的重要性。在进行时间规划的时候,要有意识地留出一些缓冲时间。

假设你5点下班,那么你最好在下午4点半之前把工作都安排完;晚上你是10点半上床睡觉,那么你把晚上要做的事情大致安排到10点左右。空出来的时间不是用来发呆、偷懒的,而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变化而留出的缓冲时间。假如你把工作项目安排到5点,从上午到下午全部满满当当的,看上去没有浪费一丁点儿时间。但是中间假如同事有事让你帮忙,或领导另外交代你一个任务,你晚上就得加班。假如你把晚上要做的事情安排到睡前一刻,那么只要中途出现什么意料不到的事,你就得拖到很晚才睡,导致第二天可能起床不及时。如果你真想做到这些,那么首先应该对自己的做事方式、习惯、思维以及工作效率有足够的自信和把握,否则很容易因时间失控造成该做的事都没完成。如果你不能在事务安排上给自己留出缓冲时间,那也不要紧,你可以把用于处理那些已经列在计划内但并不重要的事情的时间当做预备缓冲时段。但如果今天,即使你没有预先留出缓冲时间,也有条不紊地处理完了所有事情,包括那些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那么恭喜,你交了好运了!然而,别高兴得太早,这样的好运气不是天天都会降临的。

来自外界的干扰分很多种,不是所有的干扰都能对我们造成严重影响,使我们更改既定的日程安排,我们也大可不必将所有的干扰都看做比自己的事情更重要。当然,有些干扰实际属于临时安排,我们难以拒绝。比如突然来了一位客户,需要老板亲自接待。老板让你协助他,帮他赶紧整理一份文件。这本来完全不在你的工作范畴之内,跟你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但你毕竟是公司集体的一员,况且拒绝老板提出的工作上的要求并非聪明之举。类似于这样的事情,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日程早有安排而拒绝,相反,应该怀着开放的心态来接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老板的眼睛也不那么模糊,个人的能力和潜质往往可以通过这些不起眼儿的小事得到更充分更有效地展示。然而,有的时候我们也得学会说不,比如你今天计划写这篇你认为非常重要的文章,那么下班时几位同事拉你一起去酒吧放松放松,你就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对他们说:“不……好意思,我晚上已经有安排了。”

对外界的干扰和变化,我们自身要学会灵活应对。其实经营自己的人生和经营一家公司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成功的企业家个个都对趋势和变化非常敏感,甚至有令人惊奇的预知能力。如果一开始制订好一套商业模式和规范流程,然后一成不变、按部就班地执行,不容许有半点变化,那绝对不可能创造出一家成功甚至伟大的公司。

所以,在坚持自己原则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尽量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安排得有张有弛,过于刚性容易折断,过于弹性又容易松懈,因此想要规划好自己的时间真的不那么容易,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讨和实践。

5.压力可以变成好朋友

时间犹如烈马,如果你怨天尤人,抱怨时间对你不公,那么你便被时间打败,成为时间的奴隶;如果你沉着淡定,努力寻求对策,那么便能轻松驾驭它,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差别只在于你对时间的总体认识以及具体而微的安排和利用情况。如果你的所思所为积极,那便说明你有与时间做朋友的潜质。小柳今年30岁,某名牌大学硕士毕业,从事室内设计工作。每次接到重大设计任务时,她就担心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心里总是充满不安与焦虑。在开始着手工作之前她的这种心态尤甚,而一旦工作开始,全心投入后焦虑则有所缓解。工作中遇到其他不顺利时,她心里也难免焦急。由于担心干不好或干不完,她从早到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连吃饭睡觉时也经常想着工作,结果造成食不甘味、寝不安神,这样反而因休息不好而降低了工作效率,身体健康也遭到了损害。她因长期精神紧张、思虑过度造成胃肠功能紊乱,这是压力导致的不良生理反应,也是对身体的伤害。她明白这些,也试图通过换个角度看问题来缓解压力和焦虑,但无济于事。当我们像小柳一样,深陷压力的困境之中,该如何解决呢?首先,要全新转换角度,将压力看做是朋友。

国外早就有研究者对工作压力进行过研究,从压力的产生机制到对人身心的损害,以及有效应对策略等方面都有较多的成果。同时研究还发现,对压力本身及产生机制的确切认识,仍是应对压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试着友好接受压力之前,需要正确理解它。若你能把它当做与你并肩奋斗的一个朋友,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呢?你们将化敌为友,压力也不再是让你恐惧、困扰的事物,而会给你力量。而你也将不再时时为压力而烦恼,你会为有这样一个朋友而欣喜、感激它。你会想到,假如有一天世界上没有了压力,人类还会进步吗?所以,压力是我们身边一个不可或缺的朋友,它需要你的关注和接受。下面我们看看完全不同的情景。设想一下,你在跟压力这个经常存在却不太被你喜欢的朋友进行一次坦诚对话。你能做到吗?

你说:“你让我好累,你明白吗?”

它说:“我明白,我其实一点也不轻松。”

“你让我时刻神经紧绷,让我睡不好觉,让我觉得生活总是沉重的,让我非常不快乐。”

“我本身并没有让你不开心,是你那一大堆工作让你不快乐的。我其实在帮你,在你面临挑战时让你有动力应对,使你出色地完成任务。你怎么能一味抱怨我呢?”

“你说的好像没错,但我仍是孤军奋战,真累。今天又忙了整整一天了,你也过得不轻松吧?”

“只要你愿意,我一直陪在你身边。但是你要记得爱惜身体,毕竟精力是有限的。”

“朋友都这么跟我说,我也想过得轻松些啊。”

“虽然我不是你们中的一分子,但我看到,很多人在独自一人时流下了各种滋味的泪。”

“要想成功必须付出不平凡的努力。要是努力能换来成就还好,可是现在却觉得成功离自己好远。”

“要是成功了,你还不幸福,你会去努力吗?”

“当然不会。”

“所以,假如为了事业,你变得不健康、不快乐,那太不划算了。其实你也可以边工作边快乐的。”

“能做到那样最好不过了,你能告诉我有哪些办法吗?”

“其实不用我教。只要你愿意,时时都可以快乐。你现在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你内心固执地认为自己不够优秀、没成就,你觉得没有成就就不该快乐,总在自我惩罚,于是总是不快乐。”

……对话可以继续下去,因为已经有个良好的开端了。对话可以由一个或两个人进行,最好是有声的。有时候不仅可以和压力对话,还可以和你不喜欢的人对话,比如你的上司批评了你,你可以假装他坐在你对面,然后和他对话。如果你用心去做这件事,就会发现最终效果是缓和了自己的心理不平衡。

接下来,为什么要把压力变成好朋友?

一般人碰到压力时,最初的反应便是“迎击”,或者逃避。态度的不同是由各人的精神能量和体内对压力免疫的强度所决定的,即精神能量高、免疫系统机能强的人多采取“迎战”的态度;反之,另外一种人则倾向于逃避压力,以免损害身体中的健康防卫系统。但是最近的精神科学研究发现,对压力采取一种完全无反应、无视的态度,非常有助于维护身心健康。我们绝大多数人对自己属于哪类精神能量和压力免疫强度的人并不很清楚,如果盲目“迎战”或逃避,结果很可能会受到压力不同方式的伤害。应该注意,所说的“无反应、无视”不是指视而不见,而是学会跟压力和平共处后的降低防御姿态。当我们做到压力再大也能泰然处之时,工作效率自然会上升,生活中的困扰会在无形中消失,从而身心形成良性循环,不会出现各种不适的情况。

综上分析可知,当我们把压力看做一个有益的好朋友时,心态便会轻松、平和许多。试着和压力对话、聊天,聆听来自心灵的声音。长时间的忙碌让我们经常忽略了自我,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业绩”、“晋升”、“跳槽”等世俗压力。试着和压力做朋友,你会发现自己的另一面。与其说压力需要了解与尊重,不如说是我们自己需要了解和关爱,其实与压力对话也就是与本来的自己对话!

把压力看成是我们的朋友,不仅让我们深层次重新认识了压力,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我们与压力的关系。当你对压力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后,你对自己的现状也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让自己活在快乐中。同样,对于压力的处理你也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所以,勇敢地去突破自己,哪怕有时觉得是异想天开。就像把压力当朋友这件事吧,生活不也是在意想不到中发生改变的吗?

6.为减少时间被偷要学会说“不。”

手头有一大堆事等着处理,上司却认为另一项工作更紧急,从负责该项目的同事手中硬是分一些任务给你,这时你怎么办?晚上你正在电脑前苦思冥想,想将下午被领导提出修改意见的策划案写得更完善,然而这时,好久不见的大学同学突然打电话给你,说他出差来到了你所在的城市,邀你晚上好好聚聚,你如何答复他?还有,领导交给你一项任务,并指定要怎么做,你明显知道那是一个错误的命令,如果你照着执行的话将很耽误时间,但不执行的话又可能会破坏人际关系。这时,你该怎么办?

以上问题,不过是职场人平时遇到的形形色色问题中的几种。当遇到这些或类似的问题时,我们有何高招可以应对呢?

有人自然说,要学会并善于取舍。如果领导指示的事情的确超出了你现在的能力和控制范围,那你必须进行适当取舍。除此以外,寻求别人的帮助也是一个途径。或者把这个事情授权或委派其他人帮你去做。这些都是解决冲突比较实用的招数。

对于老板让你做事,你发现你的方法比他的更靠谱,你跟他说“老板你错了”,当然不行,那么怎么做才妥当呢?第一,明确老板的要求和想要的结果。如果老板自己说出来固然好,但一般老板不会明确说出自己的意图,这就需要你善于揣摩。接下来你可以不完全按照老板的意思做,只要最终达到了老板希望的结果,那才是关键。第二,你如果不用老板的方法去做,也应请老板给你提供相应的指点,这样才能达到老板所期望的结果。第三,你要感谢老板给你提供机会。在向老板做汇报的时候,你详细阐明结果如何,其中遇到了一些什么样的问题,你是如何具体处理的。礼貌上一定不要忘记跟老板说“谢谢”,这是人际上不可忽视的细节。这样既没有驳老板的面子,又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郭冬临和买红妹曾演过一个小品,叫做《有事你说话》。里面的主人公是一个老好人的角色,谁拖他办事他都不好意思拒绝,以致街坊、熟人谁都跑上门来找他办事。如果他拒绝就会影响人际关系,如果全部答应那当然非常影响自己的工作。之所以使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就因为他不懂得说“不”。我们虽不是那样的老好人,但工作中碰到的两难事情也不少。我们如何巧妙地跟别人说“不”?

经常有人会为不知如何拒绝别人而感到烦恼,尤其是当自身处于一团糟的境地,别人偏偏向你发出请求,让你分不出时间和精力去应对又难以拒绝。你唯恐那个“不”字说出口,别人会怀疑你的能力,对你灰心;怕别人说你冷漠、自私,不高兴,以致破坏了你们好不容易维护起来的合作关系;害怕被讨厌、批评,因此而失去朋友,所以即使硬着头皮也要答应。

勉强答应别人一定是正确的吗?这样的结果是完满的吗?你肯定会感觉到,这样的事不仅让你感到疲惫,在这种状态下完成的事情也未必是令人满意的。既然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还会一再“口是心非”地答应别人呢?

心理学研究显示,拒绝别人的能力与个人的自信程度紧密联系。缺乏自信和自尊的人常在内心里为拒绝别人而感到不安,而且潜意识中觉得别人的需求比自己的更重要。这与童年期的家庭影响密切相关,中国家庭一般教育孩子“我只有顺从和帮助别人,别人才会喜欢我”。

如果你认为只有通过取悦别人才能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你的自我价值体现为需要依靠为别人做事来实现,那么你会很难拒绝别人。当这样一种交往模式形成习惯,你身边的人都希望你随时随地在他们身边,为他们服务。然而,你的不拒绝让你感到多么疲惫、压抑和烦躁,别人是不知道的。

因此,你要学会,不要等到你的能量耗尽时才采取行动。你得明白,学会委婉地拒绝同样可以赢得周围人对你的尊敬。好好学习以下几条拒绝人的技巧吧,然后勇敢跟人说“不”。

(1)回应简单、明确。如果你打算拒绝,应使用坚决而直接的语言向对方说明。尽量使用短语,如:“感谢你看得起我,但现在不方便”,或“实在抱歉,我不能帮忙”。尝试用你的身体语言强调不,不需过分表示歉意。记住,你不是生下来为满足别人的。

(2)答应前先三思。不要急着回答“是”,多给自己一些时间思考。在空闲时考虑,你会更有信心地拒绝。

(3)区分拒绝与排斥。你说“不”是拒绝请求,而不是排斥这个人,你要向对方表明这个立场。作为请求的一方也会明白,你有拒绝的权利,就像是他们有权利要求帮助。

(4)做回自己。要明确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更好地认识自己才能让自己更加自信。我们应该成全他人,但别忘了你最需要成全的,是你自己和所爱的人。这不是自私,而是分清本末。人只有活出自己的意义,才谈得上去为别人做些许事。

人生苦短,事务纷繁。何以应对?唯有抉择。个人精力和时间有限,不能不多加珍惜;值得投入时间的人和事也并非生活中的每一件,不能不有所遴选。对于不值得的,连分秒都不要浪费在上面。怕背负不近人情的恶名么?大可不必。君不见那些成就卓著的精英人物,有几个不是敢于大行己见的?俗世之人的嘴巴不过随风开合,对他们的非议、攻击完全可以无视。你若想活出自我,就得学会视流言飞语如无物。别做连自己也当得不舒服的“好人”,替自己设一道闸门,学会说“不”,让自己活得轻松点,更容易实现心中的向往。

7.做好“紧急”和“重要”的两难选择

天天忙碌、奔波,你是否以为这样自己就会走向成功?一起领会时间管理法则的四象限分析法,它会让我们的时间产生更高的效能,工作不再是负担。成就高效的卓越管理者成功实践了时间管理法则的四象限工作法。

在传统的时间管理观念中,人们划分事情的优先级一般是单纯依据紧急程度一个因素。只要是被大家认为紧急的事情,就最先予以处理。这样导致了一种怪现象的出现:职场人尤其管理者,每天花大量时间处理那些“紧急”的事情。一眼看去大家天天都在“救火”,经常忙得焦头烂额,不少人从这种极度的繁忙中获得成就感。难道这种单纯的、一刻不停的忙碌真的为所有人喜欢吗?越忙碌就表示收获的越多吗?答案是不一定。对紧急的事情还可以从另外一些角度分出不同种类,重要的和不重要的,能创造长期价值的和不能的,可以马上做的和不用马上做的。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根据“重要性”和“紧急性”两大因素,提出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他根据重要性和紧急性两个不同的角度,将工作者的日常事务分为四类:第一类重要又紧急;第二类重要不紧急;第三类紧急不重要;第四类不重要也不紧急。下面对四个象限分别进行逐一说明。

第一象限:既重要又紧急的事。例如接待客户投诉、面对难缠的客户、即将到期却没完成的任务、短期财务危机、身体生病必须住院手术等。这类事情出现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缺乏有效的工作计划,使原本“重要但不紧急”的事转化成了这种事情。这是考验我们的经验、判断力的时刻,也是可以用心耕耘的园地。如果荒废了,我们很可能会变成行尸走肉。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很多重要的事都是因为一拖再拖或事前准备不足,而变得迫在眉睫。

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如建立人脉网络、人员培训、制订防范措施、长期的规划、向上级提出问题处理的建议等。说它重要,是因为从长远看,这些事情无论对于集体还是我们个人的成长都有着积极意义。但这种积极意义眼下并不能体现出来,所以不紧急。忽视这个象限的事务,将可能导致第一象限的事务增多,使我们陷入更大的压力,以致最后疲于应付。反之,多投入一些时间在这个领域,做好事先的规划、准备与预防措施,很多紧急的事将可于无形中被避免。因为这些事的作用当前不可见,所以我们必须催促自己主动去做这些事。

第三象限:紧急不重要的事。上厕所、电话、会议、突来访客等都属于这一类。表面看有些事似乎是第一象限的,因为旁人或上司的观点和态度会让我们产生“这件事很重要”的错觉,实际上我们要看清,那是对别人而言,我们应有自己清晰的判断。如果花大量时间在这方面,那等于是将自己的时间贡献出来,去满足别人的期望与标准。

第四象限: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如阅读易使人上瘾的网络小说、看有悬念的电视剧、上网聊天、查看邮件、写网络博客等。这些事情作为休闲娱乐的部分,在时间非常闲散、工作任务不紧张的情况下适当做做倒不影响什么,但一定要注意适度。比如看某个专题新闻,点开链接后接着看到其他标题很新颖的同类报道,还要看评论,这么一路看下去,半小时、一小时不知不觉就流逝了。对其他在线娱乐活动,也要记得控制时间,不可将整晚时间都耗在上面。

按一般的处理顺序,我们理所当然地按照四个象限的排列顺序来处理大多数事情。现在,建议你回顾一下上周的生活与工作,你在哪个象限花的时间最多?特别注意,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比较容易混淆,区分时要仔细斟酌。有些一时急迫的事很容易被误认为也是重要的事。而区别两者的关键就在于,看这件事是否有助于促进某个重要目标的完成,如果不是,那就归入第三象限。

然而,经过大量调查后,史蒂芬·柯维发现,多数人都短视、急功近利,他们把时间主要花在第三、第四类事务上。把主要时间花在第一类事务上的人长期处于无限压力中,整天忙于收拾残局,应付危机。而把时间都花在第二类事务上的人,完成工作的时间比平均水平缩短了两小时,也很少遭遇另外3类事务。这正是所有职业者向往的理想工作状态。

柯维解释说,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把时间都花在第二类事务上的人,他们不自觉地使用了“时间管理”的方法。他们能够持续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然后就会发现,既重要又紧急的事情慢慢地减少了。从此,他们的工作变得越来越轻松,正对应了一句古话“磨刀不误砍柴工”!

从统计学的角度出发,柯维认为,人们应该把65%~80%的工作时间投入在“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上;对“重要又紧急”的事务只需分配20%~25%的时间即可;而“紧急不重要”的事务只能占15%的时间;“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务则应该严格控制在你总时间的1%以下。

众所周知,太阳是宇宙中的一个巨大火球。但是地球上的一张纸它都烧不着,而一根火柴却可以把纸点燃。为什么?因为相距太远了,太阳的光热到达地球的过程中,能量的大部分被中间的大气层损耗掉了。联想到我们的工作,道理是相似的。如果你的精力太分散,没有集中或聚焦某个长期目标,即便懂得很多时间管理四象限的理论,你也很难做到努力创造时间的价值。所以除了学习、参考以上理论之外,我们在工作中也要“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