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李国文评点三国演义
6212100000063

第63章 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

倘若对人的评价,不注意人是在不停变化,坏可能变好,好可能变坏的方面,这是一误;形成固定看法以后,好,便永远的好,坏,便永远的坏,直到盖棺论定,这是二误;被否定的人,无论怎样好自为之,也扭转不了已经定型了的观点,这是三误;于是最后,整个社会将形成的极端化趋向,有形无形地逼使着这个人无法自拔,只能向自己的反面越走越远。重新审读历史上魏延这个人物,不难发现《三国演义》的写法,正是按照这样一个错误定式进行的。

难道能说诸葛亮毫无失当之处吗?他对魏延不变的看法就正确吗?一个身居高位的领袖人物,绝对相信自己的圣明,大家也恭维他的圣明,那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却说张昭献计曰:“且休要动兵。若一兴师,曹操必复至。不如修书二封,一封与刘璋,言刘备结连东吴,共取西川,使刘璋心疑而攻刘备;一封与张鲁,教进兵向荆州来,着刘备首尾不能救应,我然后起兵取之,事可谐矣。”权从之,即发使二处去讫。

这两封信,后来并无交代。针线不密,写书人之过也。

且说玄德在葭萌关日久,甚得民心,忽接得孔明文书,知孙夫人已回东吴,又闻曹操兴兵犯濡须,乃与庞统议曰:“曹操击孙权,操胜,必将取荆州;权胜,亦必取荆州矣。为之奈何?”庞统曰:“主公勿忧,有孔明在彼,料想东吴不敢犯荆州。主公可驰书去刘璋处,只推曹操攻击孙权,权求救于荆州,吾与孙权唇齿之邦,不容不相援。张鲁自守之贼,决不敢来犯界,吾今欲勒兵回荆州,与孙权会同破曹操。奈兵少粮缺,望推同宗之谊,速发精兵三四万,行粮十万斛相助,请勿有误。若得军马钱粮,却另作商议。”玄德从之,遣入往成都。

来到关前,杨怀、高沛闻知此事,遂教高沛守关,杨怀同使者入成都,见刘璋,呈上书信。刘璋看毕,问杨怀为何亦同来。杨怀曰:“专为此书而来。刘备自从入川,广布恩德,以收民心,其意甚是不善。今求军马钱粮,切不可与。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刘璋曰:“吾与玄德有兄弟之情,岂可不助?”一人出曰:“刘备枭雄,久留于蜀而不遣,是纵虎入室矣。今更助之以军马钱粮,何异与虎添翼乎?”众视其人,乃零陵烝阳人,姓刘名巴字子初。刘璋闻刘巴之言,犹豫未决。黄权又复苦谏。璋乃量拨老弱军四千,米一万斛,发书遣使报玄德,仍令杨怀、高沛紧守关隘。刘璋使者到葭萌关见玄德,呈上回书。玄德大怒曰:“吾为汝御敌,费力劳心,汝今积财吝赏,何以使士卒效命乎?”遂扯毁回书,大骂而起。使者逃回成都。

刘备,一次次地被他那些虚张声势的仁义诚信,误了大事。庞统说,事当决而不决者,愚人也。刘备所以成不了气候,他背的这个虚假名声的包袱,也太重了。你既然目标是当上帝,就不要再想得到当撒旦的好处。真正的政治家,以利害为权衡标准,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其实也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只要不把漂亮话说得太多太绝,一切便都在便宜行事之中了。

庞统曰:“主公只以仁义为重,今日毁书发怒,前情尽弃矣。”玄德曰:“如此当若何?”庞统曰:“某有三条计策,请主公自择而行。”玄德问:“那三条计?”统曰:“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此为上计。杨怀、高沛,乃蜀中名将,各仗强兵,拒守关隘;今主公佯以回荆州为名,二将闻知必来相送,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此中计也。退回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此为下计。若沉吟不去,将至大困,不可救矣。”玄德曰:“军师上计太促,下计太缓,中计不迟不疾,可以行之。”于是发书致刘璝,只说:“曹操令部将乐进引兵至青泥镇,众将抵敌不住,吾当亲往拒之。不及面会,特书相辞。”

可见刘玄德的仁义,基本上是假招子了。

书至成都,张松听得说刘玄德欲回荆州,只道是真心,乃修书一封,欲令人送与玄德。却值亲兄广汉太守张肃到,松急藏书于袖中,与肃相陪说话。肃见松神情恍惚,心中疑惑。松取酒与肃共饮,献酬之间,忽落此书于地,被肃从人拾得。席散后,从人以书呈肃。肃开视之,书略曰:

这种手段,书中屡见,倘不是古人马虎,太容易泄密,便是作者技穷,太不善变化了。

松昨进言于皇叔,并无虚谬,何乃迟迟不发?逆取顺守,古人所贵。今大事已在掌握之中,何故欲弃此而回荆州乎?使松闻之,如有所失。书呈到日,疾速进兵,松当为内应,万勿自误。

张肃见了,大惊曰:“吾弟作灭门之事,不可不首。”连夜将书见刘璋,具言弟张松与刘备同谋,欲献西川。刘璋大怒曰:“吾平日未尝薄待他,何故欲谋反?”遂下令捉张松全家,尽斩于市。后人有诗叹曰:

又来一个卖弟求荣的,三国时期,就已经卖人成风了。

一览无遗自古稀,谁知书信泄天机。

未观玄德兴王业,先向成都血染衣。

刘璋既斩张松,聚集文武商议曰:“刘备欲夺吾基业,当如之何?”黄权曰:“事不宜迟,即便差人告报各处关隘,添兵把守,不许放荆州一人一骑入关。”璋从其言,星夜驰檄各关去讫。

刘备在抉择时下不了狠心,那么现在就要付出代价了,一关一关地打去吧!

却说玄德提兵回涪城,先令人报上涪水关,请杨怀、高沛出关相别。杨、高二将闻报,商议曰:“玄德此回若何?”高沛曰:“玄德合死,我等各藏利刃在身,就送行处刺之,以绝吾主之患。”杨怀曰:“此计大妙。”二人只带随行二百人,出关送行,其余并留在关上。玄德大军尽发,前至涪水之上。庞统在马上谓玄德曰:“杨怀、高沛若欣然而来,可提防之;若彼不来,便起兵径取其关,不可迟缓。”正说间,忽起一阵旋风,把马前帅字旗吹倒。玄德问庞统曰:“此何兆也?”统曰:“此警报也。杨怀、高沛二人,必有行刺之意,宜善防之。”玄德乃身披重铠,自佩宝剑防备。人报:“杨、高二将军来送行。”玄德令军马歇定。庞统分付魏延、黄忠:“但关上来的军士,不问他马步军兵,一个也休放回。”二将得令而去。

第七回,孙坚分兵四面,围住襄阳攻打,忽一日,狂风骤起,将中军“帅”字旗杆吹折。第四十八回,赤壁之战时,周瑜于山顶看隔江船,尽入水寨。忽见曹军寨中,被风吹折中央黄旗,飘入江中。瑜大笑曰:“此不祥之兆也!”在东方神秘文化中,这种或曰“祥瑞”,或曰“图谶”的出现,相信是上天在大吉大凶出现之前,作出的某种预兆和警示。由于古人对大自然变化无常的无知和无奈,对自身命运的难以把握,对明天,对未来,甚至对下一个时辰可能来临的灾难的茫然和无防,因此,产生这种迷信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科学昌明,文明进步,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有义和团式的集体无意识群体出现,这种精神上的返祖现象,是多么可笑。

却说杨怀、高沛二人,身边各藏利刃,带二百军兵,牵羊送酒,直到军前,见并无准备,心中暗喜,以为中计。入至帐下,见玄德正与庞统坐于帐中。二将声诺曰:“闻皇叔远回,特具薄礼相送。”遂进酒劝玄德。玄德曰:“二将军守关不易,当先饮此杯。”二将饮酒毕,玄德曰:“吾有密事,与二将军商议,闲人退避。”遂将带来二百人尽赶出中军。玄德叱曰:“左右与吾捉下二贼。”帐后刘封、关平应声而出。杨、高二人急待争斗,刘封、关平各捉住一人。玄德喝曰:“吾与汝主是同宗兄弟,汝二人何故同谋,离间亲情?”庞统叱左右搜其身畔,果然各搜出利刃一口。统便喝斩二人,玄德还犹未决。统曰:“二人本意欲杀吾主,罪不容诛。”遂叱刀斧手斩杨怀、高沛于帐前。黄忠、魏延早将二百从人先自捉下,不曾走了一个。玄德唤入,各赐酒压惊。玄德曰:“杨怀、高沛离间吾兄弟,又藏利刃行刺,故行诛戮。你等无罪,不必惊疑。”众各拜谢。庞统曰:“吾今即用汝等引路,带吾军取关,各有重赏。”众皆应允。是夜,二百人先行,大军随后。前军至关下叫曰:“二将军有急事回,可速开关。”城上听得是自家军,即时开关。大军一拥而入,兵不血刃得了涪关。蜀兵皆降,玄德各加重赏,随即分兵前后守把。

次日劳军,设宴于公厅。玄德酒酣,顾庞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乎?”庞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欤。”玄德曰:“吾闻昔日武王伐纣,作乐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欤?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庞统大笑而起。左右亦扶玄德入后堂。睡至半夜,酒醒,左右以逐庞统之言告知玄德。玄德大悔,次早,穿衣升堂,请庞统谢罪曰:“昨日酒醉,言语触忤,幸勿挂怀。”庞统谈笑自若。玄德曰:“昨日之言,惟吾有失。”庞统曰:“君臣俱失,何独主公!”玄德亦大笑,其乐如初。

刘备内心深处的一副小人得意相,到底原形毕露。既然本来如此,何必假惺惺呢?现代社会管这一套叫做修养云云,真也够肉麻得有趣了。

给他个台阶下。

却说刘璋闻玄德杀了杨、高二将,袭了涪水关,大惊曰:“不料今日果有此事!”遂聚文武,问退兵之策。黄权曰:“可连夜遣兵屯雒县,塞住咽喉之路。刘备虽有精兵猛将,不能过也。”璋遂令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点五万大军,星夜往守雒县,以拒刘备。

四将行兵之次,刘璝曰:“吾闻锦屏山中有一异人,道号紫虚上人,知人生死贵贱。吾辈今日行军,正从锦屏山过,何不试往问之?”张任曰:“大丈夫行兵拒敌,岂可问于山野之人乎?”璝曰:“不然。圣人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吾等问于高明之人,当趋吉避凶。”于是四人引五六十骑至山下,问径樵夫。樵夫指高山绝顶上,便是上人所居。四人上山至庵前,见一道童出迎,问了姓名,引入庵中。只见紫虚上人坐于蒲墩之上。四人下拜,求问前程之事。紫虚上人曰:“贫道乃山野废人,岂知休咎!”刘璝再三拜问。紫虚遂命道童取纸笔,写下八句言语,付与刘璝。其文曰:

左龙右凤,飞入西川。雏凤坠地,卧龙升天。一得一失,天数当然。见机而作,勿丧九泉。

刘璝又问曰:“吾四人气数如何?”紫虚上人曰:“定数难逃,何必再问!”璝又请问时,上人眉垂目合,恰似睡着的一般,并不答应。四人下山,刘璝曰:“仙人之言,不可不信。”张任曰:“此狂叟也,听之何益!”遂上马前行。既至雒县,分调人马,守把各处隘口。刘璝曰:“雒城乃成都之保障,失此则成都难保。吾四人公议,着二人守城,二人去雒县前面,依山傍险,扎下两个寨子,勿使敌兵临城。”冷苞、邓贤曰:“某愿往结寨。”刘璝大喜,分兵二万,与冷、邓二人离城六十里下寨。刘璝、张任守护雒城。

却说玄德既得涪水关,与庞统商议进取雒城。人报:“刘璋拨四将前来,即日冷苞、邓贤领二万军离城六十里,扎下两个大寨。”玄德聚众将问曰:“谁敢建头功,去取二将寨栅?”老将黄忠应声出曰:“老夫愿往。”玄德曰:“老将军率本部人马,前至雒城,如取得冷苞、邓贤营寨,必有重赏。”黄忠大喜,即领本部兵马,谢了要行。忽帐下一人出曰:“老将军年纪高大,如何去得?小将不才愿往。”玄德视之,乃是魏延。黄忠曰:“我已领下将令,你如何敢僭越?”魏延曰:“老者不以筋骨为能,吾闻冷苞、邓贤乃蜀中名将,血气方刚,恐老将军近他不得,岂不误了主公大事?因此愿相替,本是好意。”黄忠大怒曰:“汝说吾老,敢与我比试武艺么?”魏延曰:“就主公之前,当面比试,赢得的便去,何如?”黄忠遂趋步下阶,便叫小校将刀来。玄德急止之曰:“不可。吾今提兵取川,全仗汝二人之力。今两虎相斗,必有一伤,须误了我大事。吾与你二人劝解,休得争论。”庞统曰:“汝二人不必相争。即令冷苞、邓贤下了两个营寨,今汝二人自领本部军马,各打一寨。如先夺得者,便为头功。”于是分定黄忠打冷苞寨,魏延打邓贤寨。二人各领命去了。庞统曰:“此二人去,恐于路上相争,主公可自引军为后应。”玄德留庞统守城,自与刘封、关平引五千军,随后进发。

魏延每次出场,都有惊人之笔。作者本心是要突出他的负面,但无意中却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魏延。比武、抢攻、失手、伏兵,充分表现了他的智勇双全,桀骜不驯,以及机敏灵捷的性格。

《三国志》载:“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看来,他们帅、将之间的矛盾,早就相当尖锐了。魏延一生的悲剧就是,诸葛亮始终把他看作敌人,至少也是异己分子,不信任,不重用。一个老百姓,存偏见,顶多自己亏,但一个领导,成见看人,形而上,唯心论,不但害人,还要害己。魏延是个有缺点,但却智勇过人的猛将。如果诸葛亮不那么排斥他的话,也许未来西蜀的形势不会一败涂地,溃不成军。人才,就怕生错了时代,生错了地方。碰上一个怎么看你怎么不顺眼的上级领导,而你又不能跳槽,他也不炒你鱿鱼,那才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却说黄忠归寨,传令来日四更造饭,五更结束,平明进兵,取左边山谷而进。魏延却暗使人探听黄忠甚时起兵,探事人回报:“来日四更造饭,五更起兵。”魏延暗喜,分付众军士二更造饭,三更起兵,平明要到邓贤寨边。军士得令,都饱餐一顿,马摘铃,人衔枚,卷旗束甲,暗地去劫寨。三更前后,离寨前进。到半路,魏延马上寻思:“只去打邓贤寨,不显能处,不如先去打冷苞寨,却将得胜兵打邓贤寨,两处功劳都是我的。”就马上传令,教军士都投左边山路里去。天色微明,离冷苞寨不远,教军士少歇,排搠金鼓旗幡枪刀器械。

早有伏路小军飞报入寨,冷苞已有准备了,一声炮响,三军上马,杀将出来。魏延纵马提刀,与冷苞接战。二将交马,战到三十合,川兵分两路来袭汉军。汉军走了半夜,人马力乏,抵当不住,退后便走。魏延听得背后阵脚乱,撇了冷苞,拨马回走。川兵随后赶来,汉军大败。走不到五里,山背后鼓声震地,邓贤引一彪军从山谷里截出来,大喊:“魏延快下马受降。”魏延策马飞奔,那马忽失前蹄,双足跪地,将魏延掀将下来。邓贤马奔到,挺枪来刺魏延。枪未到处,弓弦响,邓贤倒撞下马。后面冷苞方欲来救,一员大将从山坡上跃马而来,厉声大叫:“老将黄忠在此!”舞刀直取冷苞。冷苞抵敌不住,望后便走。黄忠乘势追赶,川兵大乱。黄忠一枝军救了魏延,杀了邓贤,直赶到寨前。冷苞回马,与黄忠再战,不到十余合,后面军马拥将上来,冷苞只得弃了左寨,引败军来投右寨。只见寨中旗帜全别,冷苞大惊,兜住马看时,当头一员大将金甲锦袍,乃是刘玄德。左边刘封,右边关平,大喝道:“寨子我已夺下,汝欲何往?”原来玄德引兵从后接应,便乘势夺了邓贤寨子。冷苞两头无路,取山避小径,要回雒城。行不到十里,狭路伏兵忽起,搭钩齐举,把冷苞活捉了。原来却是魏延自知罪犯,无可解释,收拾后军,令蜀兵引路,伏在这里,等个正着,用索缚了冷苞,解投玄德寨来。

谁都有马失前蹄的时候,黄忠不也如此栽倒在关羽脚下吗?

却说玄德立起免死旗,但川兵倒戈卸甲者,并不许杀害,如伤者偿命。又谕众降兵曰:“汝川人皆有父母妻子,愿降者充军,不愿降者放回。”于是欢声震地。黄忠安下寨脚,径来见玄德,说:“魏延违了军令,可斩之。”玄德急召魏延,魏延解冷苞至。玄德曰:“延虽有罪,此功可赎。”令魏延谢黄忠救命之恩,今后毋得相争。魏延顿首伏罪。玄德重赏黄忠,使人押冷苞到帐下。玄德去其缚,赐酒压惊,问曰:“汝肯降否?”冷苞曰:“既蒙免死,如何不降!刘璝、张任与某为生死之交,若肯放某回去,当即招二人来降,就献雒城。”玄德大喜,便赐衣服鞍马,令回雒城。魏延曰:“此人不可放回,若脱身一去,不复来矣。”玄德曰:“吾以仁义待人,人不负我。”

以仁义待人,就不要期待别人以仁义还报,如果一定按照“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规律来施行仁义的话,这种功利主义也就说不上是仁义了。从这句话,便可了解刘玄德的仁义,不过是一种手段罢了。

却说冷苞得回雒城,见刘璝、张任,不说捉去放回,只说被我杀了十余人,夺得马匹逃回。刘忙遣人往成都求救。刘璋听知折了邓贤,大惊,慌忙聚众商议。长子刘循进曰:“儿愿领兵前去夺雒城。”璋曰:“既吾儿肯去,当遣谁人为辅?”一人出曰:“某愿往。”璋视之,乃舅氏吴懿也。璋曰:“得尊舅去最好,谁可为副将?”吴懿保吴兰、雷同二人为副将,点二万军马,来到雒城。刘璝、张任接着,具言前事。吴懿曰:“兵临城下,难以拒敌。汝等有何高见?”冷苞曰:“此间一带正靠涪江,江水大急,前面寨占山脚,其形最低。某乞五千军,各带锹锄,前去决涪江之水,可尽渰死刘备之兵也。”吴懿从其计,即令冷苞前往决水,吴兰、雷同引兵接应。冷苞领兵,自去准备决水器械。

却说玄德令黄忠、魏延各守一寨,自回涪城,与军师庞统商议。细作报说:“东吴孙权遣人结好东川张鲁,将欲来攻葭萌关。”玄德惊曰:“若葭萌关有失,截断后路,吾进退不得,当如之何?”庞统谓孟达曰:“公乃蜀中人,多知地理,去守葭萌关如何?”达曰:“某保一人,与某同去守关,万无一失。”玄德问何人,达曰:“此人曾在荆州刘表部下为中郎将,乃南郡枝江人,姓霍名峻,表字仲邈。”玄德大喜,即时遣孟达、霍峻守葭萌关去了。

刘备生前对魏延十分信任。“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但与诸葛亮谈到马谡,却认为是“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刘备这个人,才质平庸,但对马谡的看法,事实验证他是对的。因此可知,他赏识魏延,委以重任,绝不是兴之所至,率意而为,自是因魏延有值得依赖之处。

庞统退归馆舍,门吏忽报:“有客特来相助。”统出迎接,见其人身长八尺,形貌甚伟,头发截短,披于颈上,衣服不甚齐整。统问曰:“先生何人也?”其人不答,径登堂仰卧床上。统甚疑之,再三请问,其人曰:“且消停,吾当与汝说知天下大事。”统闻之,愈疑,命左右进酒食。其人起而便食,并无谦逊,饮食甚多,食罢又睡。统疑惑不定,使人请法正视之,恐是细作。法正慌忙到来。统出迎接,谓正曰:“有一人如此如此。”法正曰:“莫非彭永言乎?”升阶视之。其人跃起曰:“孝直别来无恙!”正是:

刘备围雒城近一年,攻不下,还使庞统死于非命,此公在军事上的成就,值得一书者,真是寥寥无几。

只为川人逢旧识,遂令跃水息洪流。

毕竟此人是谁,且看下文分解。

诸葛亮拒绝魏延,有其个人的感情因素,不能说略无半点嫉才之心。上帝造人的时候,设计这种情感,大概是作为一种催动力量,鼓励竞争好强之心吧。一旦超乎这个范围,必然构成对他人的妨害或侵犯。你看那奥赛罗,妒火中烧,把无罪的苔丝迪蒙娜,扼住喉咙然后将她刺死时的狠毒,就知道嫉妒,要是发作起来,那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感情。

在文人这个圈子里,那就更有看头了。韶华已逝,便仇恨一切来日方长的人;风光不再,便嫉妒所有姹紫嫣红的美丽;寂寞冷落,自然怨嗟窗外传来的繁华热闹的声音;江郎才尽,便对文场的新鲜举止,视若仇敌,非咬牙切齿不可了;袅袅香火都在后来人的周围升腾。镜头,灯光,麦克风,冷落着自己,那心境就十分不是滋味,有点酸,有点涩,还有点苦,那一张脸,便像腌过了的茄子,紫不紫,绿不绿,黑不黑,令人很不受用了。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军事家也不能不如此。嫉妒,有一点点,也许还可爱,若是连一点点嫉妒之心也没有,还会有长进吗?不过,嫉妒多了,那肯定很恐怖。

《三国演义》这部民间文学的杰作,神化关云长,圣化诸葛亮,达到了极致。不过,我们要是平视过去,既非神,也非圣,把他们看成人,也就觉得这一切,其实都是人性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