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6199200000051

第51章 中国母亲花是“萱草”

母亲节,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这个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而现代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母亲们在这一天通常会收到孩子们的礼物,多数国家都把康乃馨作为母亲节的代表花卉献给母亲,用来表示对母亲的敬爱与怀念。其实,中国古代早有代表母亲的花——萱草,又叫忘忧草,象征东方女性温柔、含蓄、朴实、坚忍、牺牲、奉献的精神,散发出母爱的光辉。

那么,为什么“萱草”是中国的母亲花呢?

萱草,俗称为黄花、忘忧草、黄花菜、金针、金针花、金针菜、宜男草等。萱草的花形似百合,橘红色或黄红色,无香气,花未全开时,可采做菜食用,根可入药,若开花则供观赏。

据《说文·艹部》中载:“藼(xuān),令人忘忧草也。或从宣。”藼,古同“萱”字。古人认为以此草嫩苗为蔬,食之令人昏然如醉,可以使人忘忧,所以又称为忘忧草、忘忧物。另《太平御览》卷九九六引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曰:“萱草,一名紫萱,又呼曰忘忧草,吴中书生呼为疗愁花。”

萱草在古代又称为谖(通“萱”,萱草)草,谖就是忘记的意思。早期出现在《诗经·卫风·伯兮》上:“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这是一首描述妇女思念远征的丈夫,希望找到忘忧的萱草,种在北堂上,以解自己的忧思之情。第一章写她丈夫奉命出征,第二章写她刻骨思念,第三章写她盼望丈夫早归,最后一章写她思愁难除,用了:“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这是说:哪儿寻找忘忧草,把它栽在北堂上。每当思念丈夫归,就使我心忧伤。

据《释文》曰:“谖,本又作萱。”之后,“树萱”成为消忧之词。如李白《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托阴当树李,忘忧当树萱。”

北堂,指古代居室东房的后部,是主妇盥洗的地方,如《仪礼·士昏礼》:“妇洗在北堂。”郑玄注:“北堂,房中半以北。”故北堂借指母亲。后来,就用“萱堂”、“萱室”来指母亲的居室,并代指母亲。如高明《琵琶记》三十八出:“他椿亭萱室齐倾弃,怎不想家山桃李。”叶梦得《再任后遣模归按视石林》诗:“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又“萱椿”指代父母,如汤显祖的《牡丹亭》:“当今生花开一红,愿来生把萱椿再奉。”

相传隋末时,唐太宗李世民与父亲李渊南北征战,他的母亲因思念儿子而病倒。当时,大夫就用具有明目安神效果的萱草,煎煮给李母服用,并在北堂种植萱草,以解其忧思。

后来,游子要远行时,会在北堂种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记烦忧。因此,“北堂树萱”可以令人忘忧,引申为母子之情。如唐朝诗人孟郊《游子》诗云:“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诗中以景喻情,深刻的流露出母子间含蓄的情感,令人为之动容。于是,萱草遂成为中国的母亲花。

母亲节祝福母亲,按照中国历史习俗,把萱草送给母亲以表达孩儿的一片孝心,祝福母亲远离烦恼和忧愁,身心愉悦,健康长寿。这样母亲心中就得到了安慰;但更重要的是平时孝敬父母,花儿要送,平时的孝心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