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6199200000134

第134章 孔子梦周公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有时会对冗长的会议或无趣的演说开玩笑地说:“台上虽然讲的卖力,但总有人在台下梦周公。”其实,不管是做梦、睡觉或打瞌睡,俗话都可以说是“梦周公”或“去见周公”。

为什么睡觉、打瞌睡不是梦孔子、梦老子,而是非要梦周公呢?

“梦周公”一词原来出自于《论语·述而》篇的记载:“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是,孔子说:“我衰老的很严重,我也很久不再梦见周公了。”所以,“周公”和“梦”还真有关系。这段话牵扯出中国历史上两位有影响的人物,一个是周公,另一个就是孔子。

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儒家学派推尊称道的圣人。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因为他的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又称为周公。周公曾辅助武王灭商,立纣子武庚于殷(今河南安阳一带),周武王驾崩后,周公辅佐年幼的成王治国。管叔、蔡叔、霍叔等人勾结武庚和东方夷族发动叛乱,周公率军东征,三年平定叛乱。并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以为东都,实行大规模封侯。《荀子·儒效》记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巩固了建立不久的西周政权。

相传周公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世称“周公之典”或“周礼”。周公主张“明德慎罚”、“敬天保民”,认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周公死后,成王祀以天子作乐。周公制礼作乐为儒家乐道。孔子对周公之时代向往之极。所以,孔子经常梦见周公。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昌平(今山东曲阜东南)人。15岁时有志于学,师从老子、苌弘、师襄。中年起,开始授徒讲学,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并积极入世,从事政治活动。鲁定公时,任中都宰、司空。50岁左右为司寇,仅3个月,因与鲁君政见不合,弃官离鲁,率弟子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晚年自卫返鲁整理文献,教授学生。

孔子主张“仁”,“仁”即“爱人”。为实行“仁”这一孔子最高道德标准,孔子重视周礼,把“礼”作为社会伦理规范和个人行为的准则。他盛赞西周制度。

孔子对周公是推崇备至。孔子认为周公是儒家精神的典范,周初的仁政也是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因此孔子终身倡导周公的礼乐制度。而孔子对周公的尊崇与敬重,让他“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经常梦到周公。后来人们就以“梦周公”来表示对先贤的缅怀之意,又可称为“梦周”。如晋朝刘琨《重赠卢谌》诗:“中夜抚枕叹,想与数子游。吾衰久矣夫,何其不梦周?”现在大多用于形容做梦、睡觉等。

抛开孔子“梦周公”的原意,我们是否可以体会到:做任何一件事都是需要有“梦周公”的精神,那就是全力以赴,持之以恒的韧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