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总有一批文科考生花了很大气力复习历史,效果却不理想。论原因,与复习不得法和不会答题分不开。怎样才能温好书,答好题呢。
(一)复习时既要把基础搞扎实,又要轻重得当。所谓打好基础,就是要把六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涉及的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有关历史事件的关系、经过、意义以及跟这些事件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搞清楚。历史事件有大小,重轻之分,要做到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好历史知识,就必须用突出重点,照顾一般的方法,以收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复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一章,就应该抓住“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北伐”、“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等重点问题,深入复习,把它们的时间、经过、结果、意义逐条弄清记牢。与此有关的其他的问题,诸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六三”运动、共产党的机关报、黄埔军校、马日事变等,自然就会弄清楚了。
(二)复习时要深入钻研教材,对每个章节进行精心设计。教材内容有重点,非重点之分,复习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考生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每个章节进行精心设计。设想哪些事件或问题可能是问答题?哪些可能是名词解释?哪些属于填空、填图、判断性质的基础知识?比如复习“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这一章,就可以设计“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产生的?它的产生有何历史意义?”“《共产党宣言》是怎样问世的?它的发表有何重大意义?”“用史实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怎样形成的?”等这样一些问题。把《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者同盟、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宪章运动”等设计为名词解释。其他有关事项,如1818年、1820年、1831年、1834年、1836~1848年、1848年2月等年代;“正义者同盟”、“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费尔巴哈、黑格尔等组织和人物;特里尔、巴门、里昂、西里西亚、科隆、曼彻斯特、布鲁塞尔、《莱茵报》等地名和刊物;《〈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口号,则可当做基础知识来掌握。经过设计,使用不同的气力进行复习,该重则重,该轻则轻,掌握的知识就比较全面系统了。
(三)复习和答题都要搞准概念和抓死要点。每次高考之后,总有一些考生“自我感觉良好”,最后又“名落孙山”。究其原因,一是答题中概念混乱,张冠李戴;二是下笔千言,空话连篇,这是值得考生认真吸取的教训。复习时,要把概念搞准确,特别是对一些近似的事件、人名、地名等,要能严格区别开来。如“五月流血周”与“七月流血事件”;克伦威尔与克伦斯基,季米特洛夫与季诺维也夫;南宋赵构称帝的应天府与明朝朱元璋称帝的应天府;南宋都城临安与近代马如龙起义的临安,等等,复习时注意严加区别,进行比较记忆,考试时就不会张冠李戴了。
答题时,填空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前后条件来判断该填的内容。名词解释和问答题,除了把题意审准之外,要想提高“命中率”,关键在于要抓死要点,全面、准确、简练地把题目要求的内容,条理清楚地表述出来。做到每句话都击中要害,都要得分,不说空话、废话。切忌抓住一点就漫无边际地无限分析提高,而不顾其他。这样答题,即使说得天花乱坠,分析得头头是道,也只能得一个要点的小分。
(四)复习时既要“钻进去”又要“跳出来”,进行综合归纳。从1977年全国统一高考命题以来,每年3~4个问答题中总有一两题属于综合归纳性质的题目。这类题目的特点在于所要回答的内容不限于一章一节,而是散居于整个历史事件或一个甚至几个历史时期之中。考这类题的目的在于测验考生的综合归纳和分析能力。这类题目,估计还会有。考生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五)要勤于动脑、动手,增强记忆力。俗话说:“百看不如一动。”千万不要依赖于复习资料、题解上的现成答案,要想把书中的内容记住,还得靠自己动脑、动手去做一番答题、列表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