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秋获集
6197700000090

第90章 浅谈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更新

党的“十二大”要求各行各业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都要努力开创新局面。历史教学开创新局面,有很多工作要做。然而,历史教师知识的更新,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一、为什么要更新历史知识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无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都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原有的知识逐步老化,新的知识不断涌现,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科学也不例外。原有的历史知识需要继承,但其中的一部分知识已经陈旧、老化,或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或不能准确地揭示客观历史发展规律。在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的今天,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历史教学中的一切陈旧、老化的知识必然要被淘汰,要更新。这是时代的要求,每个历史教学工作者,都应责无旁贷地把这一历史使命肩负起来。

从中国近百年的历史来看,每当政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就推动着史学新局面的形成;而史学新局面产生后,又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鸦片战争前后,针对清政府的闭关自守和外国入侵的威胁,以龚自珍、魏源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注意对外国情况的研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就打破了“乾嘉学派”长期以来只以烦琐考据相标榜的沉闷局面,开创了一代新风。“五四”运动前后,梁启超、王国维、胡适等人,积极提倡西方资产阶级的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在史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到了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郭沫若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中国历史,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纪元。他们开创史学新局面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不断更新历史知识的过程。今天,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就史学而言,开创史学新局面,不仅是历史研究工作者的任务,而且也是历史教学工作者的使命。为完成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使命,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历史知识。

就提高教学质量而论,也只有不断更新历史知识,剔除其陈旧、老化的内容,才能使青年学生获得最新、最准确的史学理论和历史知识,并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教学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二、从哪些方面更新历史知识

第一,是史学理论的更新。应该说大部分历史教师,通过在高等院校学习或自修,已经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史学理论,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也还应该看到由于历史的原因,“左”倾思潮以及林彪、江青一伙散布的唯心主义毒素,在史学理论上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如“唯一动力论”、“厚今薄古论”、“儒法斗争论”,等等,就曾长期或一度被当做史学研究和教学的“指导思想”,禁锢着史学工作者的头脑。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史学工作者积极投入了理论战线上拨乱反正的斗争,贯彻“双百”方针,对上述重大学术问题以及诸如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有益的探索,发表了不少新著作,提出了不少新见解,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研究,去继续探索,去吸收新鲜养料。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进行史学研究和教学的指导思想,这一基本理论是不能动摇的。但是,其中也有一个我们如何完整地、全面地、准确地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更何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也还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如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理论,20世纪50年代提出“两个过程”、“三次革命高潮”论,在当时应该说是一个新成果。它强调阶级斗争是研究阶级社会历史的基本线索,这对打破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史学体系、推动新中国历史科学的发展等方面,曾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据有关资料记载,“两个过程”论是引用1939年毛泽东同志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的一段话而提出的。此文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毛泽东同志的这篇文章是一篇光辉文献,在中国人民中起了很大的教育作用。但是,毛泽东同志的本意是不是用上述这句话来概述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呢?恐怕未必如此。因为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又曾指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还说过,“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等等。将毛泽东同志的这些论述联系起来,完整地、全面地、准确地理解他的本意,那就可以肯定“两个过程”论显然是误解了毛泽东同志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论述。由于这一误解,结果,长期以来把一部内容丰富而又生动的中国近代史纳入了“两个过程”、“三次革命高潮”的固定模式之中。今天看来,20世纪50年代的这个成果显然是陈旧了,它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有人提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应该是:争取民族独立,谋求社会进步。这对完整地、全面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论述,恐怕不无道理吧。这些新的历史理论不正是需要我们去学习、探讨和更新吗?

第二,是史料的更新。提出这个问题,也许有人会哑笑?“史料怎么更新?”诚然,史料是古人、前人保存下来的实物和记载下来的文字资料,是不能更改的,硬要更改,就犯了篡改历史之嫌的罪名。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史料也有个真伪和怎样鉴别的问题。鉴别史料的真伪,去伪存真,就是一种历史知识的更新。举个例子:长期以来国内外史家有关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黄海大东沟战役的论述,几乎无一不是把定远舰管带刘步蟾与济远舰管带方伯廉相提并论的,认为他们都是贪生怕死的家伙。一些文学作品,也是这样来塑造刘步蟾的“可耻”形象的。而刘步蟾“贪生怕死”又是有案可查的,那就是大东沟战役的亲自参加者英国人太莱(时任英国海军后备少尉)的有关这次海战的回忆录《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太莱是当时北洋舰队的顾问之一,他以当事人身份写的回忆录是有关黄海大战的第一手资料,谁能不信!然而,近年来经专家研究,这段“信史”不可信了;不但不可信,而且完全是一种故意的编造和诬陷。这个回忆录是在事后三十多年发表的,怀着对刘步蟾的刻骨仇恨,写下了这篇诬蔑不实之词。这是太莱对刘步蟾不断写信给李鸿章、丁汝昌等揭露他企图控制中国北洋舰队的领导权,并使这个英国人的阴谋破产这一正义行动的报复。这个英国人使刘步蟾背了几十年的黑锅。然而,历史是无情的,以假乱真是不能长久的。近年来随着中、日两国有关黄海大战的档案材料的披露,这一“西洋镜”终于被揭穿,真相大白于天下:刘步蟾不是贪生怕死,而是英勇善战。这桩历史冤案终于“平反昭雪”。

另外,有些史料由于种种原因定为信史,长期引用,近年来因档案材料的开放,也需要加以更正。如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和出席大会的代表人数之类即是。

这些例子,足以说明即使是史料知识,也有一个不断更新的问题。我们千万不能以为史料的考证只是研究者的事,教学者只要“照本宣科”就行了。如果教学者对这些史料研究的新成果未能有一个透彻的了解,课堂上的讲授就无法深入,只能讲出“其然”,而讲不出“其所以然”,也不能把课讲得生动,甚至可能还会被学生“将军”。

第三,是教学方法的更新。目前,大家都感到历史教学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十分陈旧,教学效果不十分理想,都想有所突破和创新。不少教师在探索各种形式的“启发式教学”,可是有时却出现了“启而不发”的现象。这当中可供研究的问题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应该是重新学习和不断更新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准确地把握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问题。目前,有的大、中学校的历史教师正在进行“讨论式”教学法的探索,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初步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收获。在讲、练问题上,有的历史教师又充分运用心理学中关于第一次感知特别深刻的理论,采用多种形式多层次地讲解、练习和巩固旧知识。使学生感到每一次重复都是新鲜的,好像都是第一次感知一样,从而在大脑皮层不断形成兴奋中心,像吸收新知识一样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获得最佳学习效果。这些探索中的教学方法上的理论和实践,对我们更新历史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启迪。

总之,为了开创历史教学的新局面,时代要求我们在继承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同时,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应该不断更新知识,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三、怎样更新历史知识

对在职的大多数历史教师来说,脱产进行系统学习,是不现实、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知识。大家工作都很忙,只有忙中找空,挤时间学习、进修。为此,可从下列几方面为历史教师知识的更新做些工作。

1.历史教学研究会每年应组织力量对当年历史研究的新成果进行搜集和整理,并定期地对历史教师进行交流和介绍;或者,请有关专家、学者做这方面的学术报告,为历史教师知识的更新创造条件。

2.每个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报纸或刊物,加强对史学新成果的学习和了解,进行自我知识更新。克服只满足于课堂上“上得去,下得来”就行的思想。树立活到老,学到老,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学风。

3.提倡历史教师在搞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对一些自己感兴趣或需要钻研的专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也就是说适当地搞点科研。这样做,可以“温故而知新”,在研究和探讨中获得新知识。而历史教学研究会或有关领导,对此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并在适当的时候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推广,使更新知识的工作有组织有领导地长期坚持下去。

党的春风吹得史学园地一派春意盎然,只要我们每个史学工作者不断更新知识,把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工作推向纵深发展,神州大地上的史学园地一定会繁花似锦,永不凋谢,越开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