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秋获集
6197700000041

第41章 “金碧交辉”显异彩

一统江山归大明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推翻元朝后,驻云南的元梁王把匝瓦尔密仍表示效忠退守蒙古高原的“北元”,拒不承认明朝中央政府。

为了争取云南和平统一,朱元璋曾多次遣使和谈,均未成功,便决定用武力解决。1381年,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等率三十万大军远征云南。

1382年初,蓝玉、沐英的部队到达昆明郊区大板桥。元梁王把匝瓦尔密见大势已去,便率家小和幕僚百余人,撤离昆明,逃往晋宁。当明军攻占昆明的消息传来时,元梁王深感再也无力回天,便决定以身“殉国”。他首先请其母自缢,让其妻吸毒(未遂),命嫔妃、亲属、部属与他一道,共投滇池溺死。从死者多达两百人。

至此,一统江山归大明。昆明纳入明朝版图后,傅友德、蓝玉奉命北归。朱元璋封沐英为“黔国公”,并让其子孙世袭此爵位,镇守云南。沐氏家族十二代,承袭镇守云南长达260余年,直至明朝灭亡。

昆明土城变砖城

明代的昆明市政建设,比起元朝又更上一层楼。

首先,是昆明城的区域有所扩大。明代改元朝的中庆路为云南府,下辖今富民县、禄丰县、安宁县、晋宁县、呈贡县、嵩明县、易门县等地。府治设在昆明。这时的昆明城已向北扩展,将圆通山、翠湖以北均纳入城内。《南诏野史》载:明代昆明“广十里,三百三十四步,共一千九百六十七丈。”《云南府志》也说:昆明城“拓基周九里三分”。

其次,是将土城改筑为砖城。元代以前的昆明城墙都是土墙,1382年,明朝设云南府时,开始将土墙改建为砖墙。明代新建的昆明砖城,东由今圆通公园大门起,经青年路转东风路,向西经东风西路转潘家湾,又沿建设路经师大附中(2003年师大附中搬至高新开发区、原址改为云南师大实验中学)、文化巷、云南大学,再绕圆通山北麓,回到圆通公园大门止,共一千九百六十七丈。

新建的明代昆明城设有六道城门,门上筑有城楼。据明人李元阳的《云南通志》和《云南府志》等称:东门叫“咸和门”,上有“殷春楼”;东北边的小东门叫“永清门”(又叫“敷泽门”),上有“壁光楼”;南门叫“丽正门”(又叫“崇正门”),上有“向明楼”;北门叫“拱辰门”,上有“眺京楼”;大西门叫“宝成门”,上有“拓边楼”;小西门叫“威远门”,上有“康阜楼”。其中南门上的“向明楼”,就是众所周知的“近日楼”。

再次,是城市的结构更加严谨。明代昆明城的结构大体是这样:城内主要是衙署,官邸和寺库。如沐英的“黔府”、“三司”的机关等,都集中在今正义路和威远街一带。在这个统治中的四周,又置六卫加以保护。在郊区,设有四关为屏障。一是“重关”,在城东四里处;二是“金马关”,在城东十里的金马山麓;三是“碧鸡关”,在城西三十里的碧鸡山北;四是“高关”。其中以金马、碧鸡两关最为重要。

金马、碧鸡坊的建筑,在明代的昆明市政建设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金马、碧鸡坊的建造。

金马和碧鸡,出自昆明西山和东山优美神话。相传,滇池畔的东山上曾有金马出现,西山上曾有凤凰翱翔,长期以来,昆明人民都把它当做本地区吉祥、美好的象征。到了明代,便将这一优美的神话塑造为实物,在今昆明金碧路与三市街交接处之两侧,建筑了金马、碧鸡两坊。

金马、碧鸡不仅壮观瞻,陪风景,而且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建筑师们利用建筑学、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的知识,使金马、碧鸡两坊的倒影每隔六十年相接一次。据说,这种奇特景色的出现,必须是秋分节在酉年(鸡年)中秋这天的酉时(下午六点钟)。届时,太阳西落而月亮东升,两者正对而光相射,使西边的太阳照射在地上的碧鸡坊的倒影随光向东移动,东边月亮照射在地上的金马坊的倒影也随光向西移动,两坊倒影渐渐靠拢,最后相接。人们把这一奇特的景色称之为“金碧交辉”,构成昆明古代的“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