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是一种态度,遇事沉稳而又积极果断;淡定是一种勇气,行事放松自如,从容冷静;淡定是一种风度,遇事不急躁,亲而有度、顺而有持;淡定是一种能力,深思熟虑而扬长避短,内省自知可有进有退;淡定是一种力量,气定神宁,如巨岩阻浪,坚持不懈,如水滴石穿。淡定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心态,更是人生历练后的虞智,是对生活感悟之后的态度;是涵养,也是心智的结晶,更是我们穷其一生不懈的追求。
人的一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贫与富、贵与贱、荣与辱、得与失都是在所难免的,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学会在生活中寻找一个平衡的支点。在面对生命的大喜大悲或者生死无常的时候,能以一种淡然的心态来对待一切,宠辱不惊,让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不成问题。
王羲之,晋代的著名书法家,出生于名门望族。他的两位伯父是拥立司马睿建立东晋的功臣,当时社会上就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王是指当时的宰相王导一族,马当然就指当时的皇帝晋元帝司马睿一族。王导的族兄王敦虽已位极人臣,享尽荣华,但他野心极大,一直觊觎着皇帝的宝座。
因为王羲之聪明、机灵深受王敦疼爱,王敦除了忙政务之外就是陪王羲之玩。有一次玩得太晚,王敦就让小王羲之住在了他家,那时王羲之才十岁。第二天,王敦起床后不久,和他一起策划谋反的谋士钱凤急匆匆地直奔王府大门,来找王敦商议谋反的事。谈到一半,王敦突然神情激动地站了起来,说道:"糟糕,我忘记了床帐里还有个人在睡觉!"这时,王敦才想起王羲之还睡在里面。钱凤冷冰冰地望了王敦一眼,"不管谁睡在里面,为了自保,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杀人灭口!"早就已被吵醒的王羲之,听到钱凤要王敦杀掉自己时,惶恐万分!
谋权篡位的事情一旦走漏风声,策划者的身家性命就不保了。"唉,我最疼爱的侄儿啊!别怪伯父呀。"王敦做着艰难的决定走向了床帐旁边。当他掀开床帐正要砍下去时,便见小王羲之流着口水,打着酣睡得正香,王敦爱怜地看着熟睡的小羲之,很庆幸谈话没有被他听到。就这样,王羲之凭着自己的机警和冷静逃过了一场灾难。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十岁的王羲之能在生死关头,沉着冷静,宠辱不惊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勇者从容,智者淡定,越是危难的时刻越能显示一个人的心态和智慧。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对西汉时期飞将军李广的写照。李广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将,西汉三朝元老。
李广一生以打硬仗而闻名。汉景帝时,匈奴入侵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鱼河堡),景帝派一名宠信的宦官同李广一起统率军队抗击匈奴。一次宦官带着几十个骑兵出猎,途中遇到三名匈奴骑士,与其交战,结果,匈奴人射杀了所有随从卫士,还射伤了宦官,宦官慌忙逃回报告给李广。李广认定三人是匈奴的射雕手,于是亲率百名骑兵追赶那三名匈奴射雕手。
匈奴射雕手,因为是步行,很快被赶上了,李广亲自射杀了两名匈奴射雕手,生擒一名。刚把俘虏缚上马准备往回走时,匈奴数千骑骑兵赶来,见到李广的军队,以为是汉军诱敌的疑兵,就立刻上山摆开阵势。李广的一百名骑兵,十分害怕,都想掉转马头往回跑,李广就对他们说:"我们离大营有数十里远,如果我们这时候往回跑,匈奴会把我们射杀干净,如果我们照旧前行,他们便会以为我们是诱兵,不敢对我们下手。"李广命令所有的骑兵前行,一直走到离匈奴阵地不到二里多路的地方才停了下来。这时他又下令所有的骑兵都下马解鞍,他手下的骑兵说:"敌人离我们这么近,为什么要停下来?"李广回答说:"我们按兵不动,让敌人坚信我们是诱兵。"匈奴果真不敢冒攻。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这时出阵,李广随即带领十几个士兵骑上马射死了他,然后重回部队,放下马鞍。他命令他的士兵全部放开马匹,卧在地上。
这时天色已晚,匈奴兵始终觉得他们可疑,又不敢前来攻击。到半夜时分,匈奴以为汉军在附近有伏兵,想乘夜袭击他们,便引兵而去。第二天一早,李广率军回到了部队。李广能够率军全身而退体现了他临危不乱且有急智的良好军事素养。
淡定与从容是阅尽沧桑的醒悟,了然于胸的坦然。不论是王羲之还是李广他们都能在危急关头保持冷静,以淡定处事,化险为夷,这是智者的风范。现实生活中,我们未尝不能如此,面对喧嚣复杂的现代社会我们的内心需要一份淡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地面对外界环境的纷繁和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