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母亲的眼泪
6191000000038

第38章 剃头匠

俊朗是喝斗龙河水长大的农家孩子,十八岁时,就已是响当当的剃头匠。什么光头、平头、分头、桃子头、马盖头,娃娃头,凡是能说得出的发式,俊朗几乎无所不能。

那时,俊朗的“行头”特别简单,一片绿荫,就是他的工作场所。一刀,一椅,一盆,就是他的全部家当。

俊朗只要一摆开阵势,村人就会围拢过来。打碱,搓揉,拿捏,清洗。俊朗的手指在客人头上恰到好处地游走着,一套动作下来,顾客已舒服得打起了呼噜。

头发洗干净后,俊朗就拿出明晃晃的剃刀,在油光光的帆布上来回刮几下,再在顾客的头上、脸上游刃有余地扫荡起来。只两袋烟工夫,一个全新的形象便诞生了。难怪有人把俊朗的手艺形容为“天下头等大事,世间顶上功夫”!

有了点积蓄后,俊朗就同爷爷商量,想到斗龙镇上开个剃头店。爷爷眼珠子一瞪,怎么,想显摆了?自古以来那个手艺人不是一副担子四海为家?就你会折腾!有那闲钱还不如娶房媳妇踏踏实实过日子。

俊朗当时已二十多岁,同他差不多大的人早已娶妻生子,俊朗因为从小父母双亡,奶奶又是个残疾人,生活一直很艰难。曾有人给俊朗介绍过对象,可人家看到俊朗家徒四壁,就打了退堂鼓。加之俊朗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三年自然灾害留给俊朗的印记是身材矮小,体弱多病。俊朗除了手艺出众外,其余确实没啥可炫耀的。为了俊朗的婚事,爷爷奶奶愁得整宿睡不着觉。

俊朗见爷爷想不开就说道,爷爷,我是为大伙着想呢。您也看到,因为没个店铺,常常会发生卖主逗不到买主的情况,怠慢了乡亲们不算,还丢掉了许多生意。如果有了店铺,乡亲们随时都能找到我,而我也不用走街串巷招揽生意,这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吗?

爷爷见孙子的话在理,也就不再坚持。不久,“俊朗理发店”便在斗龙镇开张。果如俊朗所言,店铺一开张,顾客就络绎不绝,俊朗常常忙得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抽不出。

看到俊朗的生意如此红火,人们纷纷效仿,很快,“永强裁缝店”、“吉记铜匠铺”、“常乐修车行”等店铺也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至此,小镇的人气才真正兴旺起来。

俗话说有了金窝窝,不愁引不来金凤凰。一日,村支书的女儿金风悄悄找到俊朗,说是要拜他为师。金凤是村里有名的美人,也是俊朗暗恋了多年的人儿。如今美女主动登门,俊朗自是求之不得。从此两个人朝夕相处,很快就撞出爱情的火花。一年后,当金风学成满师,他们的爱情也瓜熟蒂落。

看到俊朗终于成家立业,爷爷才长舒了一口气。谁知这时,俊朗又折腾着要进城学艺。俊朗说,现在人们的日子好过了,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提高了,而发型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如果不出去学习,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爷爷虽然舍不得孙子离乡背井,可是腿子长在孙子身上,爷爷除了叹息一点办法也没有。

俊朗两口子通过朋友介绍,进了省城一家大型发廊。在那里,俊朗第一次懂得,发型不仅要符合人的头型、脸型、五官、身材、年龄,还要与人的职业、肤色、着装、个性、季节、实用性和时代性相关。第一次知道,烫发竟然有编织烫、螺旋烫、银丝烫、离子烫等诸多类型。

感叹之余,两口子如一块海绵,拼命吸取知识的营养,仅半年工夫,就能熟练掌握多种技术,成为业务骨干。

五年后,两口子怀揣着打工挣来的一百多万元钱回家创业。此时,家乡小镇已同城市没有二样:街道两旁店铺林立,顾客如云;水泥大道四通八达,人来车往;河滨公园亭台楼阁,鲜花争妍;农民公寓新潮美观,气派大方……

俊朗顾不上欣赏家乡美景,行李一放下就忙碌起来。不久,一座建筑面积四千多平米,装潢考究别致的“俊朗发型设计中心”,就在喧天的锣鼓鞭炮声中开张营业。俊朗根据科学的设计理念,为顾客提供周到的服务,让每一个顾客都能乘兴而来,满意而归。俊朗还为顾客精心准备了休息室,让顾客在等待的过程中一边品尝香茗,一边欣赏电视节目。不用说,俊朗的发型设计中心一成立,便倾倒了八方宾客。俊朗趁势而上,又在周边市县建立连锁店,将良好的服务辐射到更远的地区。

看到俊朗如此出息,爷爷开心极了,梦里都忍不住地笑。忽一日,爷爷惊闻俊朗接受邀请要回家当村官,就气呼呼的找到俊朗,责问俊朗是不是脑子进了水,放着好好的设计师不当,回过头来当农民。

俊朗就解释道,建设家乡,美化家园,不也是个设计师吗?况且大家这么信任我,我怎能辜负大家的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