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母亲的眼泪
6191000000023

第23章 金手指

郑银花是一位殡仪化妆师,说来大家也许不信,她选择这个职业,竟缘于母亲的一个感叹。

那是二十年前的一个深秋,银花一家人正围着桌子吃晚饭,大门吱呀一声被撞开。与此同时,舅舅撕心裂肺的哭声也跟着钻了进来。原来表姐遭遇车祸面目全非,舅妈一时难以接受产生了轻身念头。母亲同舅妈关系不错,因此舅舅特地来请母亲帮忙劝劝。

来到殡仪馆,看到被碾掉半个脑袋的侄女,母亲竟忘记自己的使命,“哇”的一声带头恸哭起来。

回程路上,母亲对银花说,作孽啊,那么标致的一个女孩子,转眼说没就没了。太惨了,不用说你舅妈,任谁看了都心疼。哎,要是有人把你表姐修复一下就好了,这样你舅妈也许会好受些。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银花正为表姐的惨不忍睹伤心不已,母亲的话让她心里一动。一次,当母亲发出同样的感叹时,银花趁机说出自己的打算。谁知母亲听了脸色一沉,胡说!哪有女孩子干这种事的?

摸准母亲的真实想法后,银花虽然再没提过此类话题,但心中的念头却没放弃。高中毕业后,银花谎称在城里找到了工作,然后悄悄来到早就打听好的殡仪化妆师学校。

尽管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真的零距离接触尸体,银花还是非常紧张。记得第一次去殡仪馆实习,老师指导他们为一个意外死亡的年轻人进行遗体美容。那具遗体毁损非常严重,头部完全塌陷,胳膊也断离了身体。见此情景,几个胆小的同学当即晕死过去。老师便对他们说,要想当个合格的遗体化妆师,不仅要掌握过硬的化妆技巧,更重要的是战胜自己。逝者本身不会给我们带来恐惧,只要能过好心理这一关就行。说完老师就手把手地教他们用硅胶填充遗体的头部,缝合断开的胳膊。只一个小时光景,死者就基本恢复了生前的容貌。

老师的言传身教使银花懂得,殡葬也是一种文化,从诞生到死亡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虽然死者已失去生命,但仍然是个有尊严的人。殡仪化装师的职责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死者的最后一次“谢幕”更加完美。从此,学校只要有殡仪服务任务,银花总是争着去做。半年后,银花终于掌握了包括缝合伤口、剃须、理发等技艺在内的全套业务。

学成归来,斗龙殡仪馆的化妆师仍然虚席以待。银花的加盟,这个空白的历史才得以改写。

听说女儿要当遗体化妆师,母亲不干了,说我辛辛苦苦供你读书,实指望你能有个好的前程,谁知你竟干起了这个别人躲都来不及的行当,如果你不听我的劝告,只怕将来连对象都找不到!银花就搂着妈妈的肩膀说,妈,我们为逝者化妆,让他从容离去,这既是对生命的最高尊重,也是对逝者家属的最大安慰。谁敢说,这不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母亲说,你呀你呀,总有一天会后悔的。

上帝好像特意要考验银花似的,上任第二天,殡仪馆就来了一具恶性交通事故死亡的尸体。死者像当年的表姐那样,头颅完全被压扁了。银花第一次单独操作,心里免不了发慌,于是就做了几个深呼吸,待狂跳的心平静下来后才开始。银花先细心地为死者清洗伤口,然后像“拼积木”一样给死者缝合整容。当死者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儿子又变得栩栩如生时,激动得差点给银花下跪。

银花的名声传出后,找她做遗体整容的人就多了起来。一次,一位少妇找到她,说丈夫死于癌症,由于疾病折磨,面孔已扭曲变形。年幼的女儿并不知情,一直以为爸爸能够康复。为了使丈夫的遗容好看一些,以免吓着胆小的女儿,特地请银花帮忙整容。银花听完请求不顾天色已晚,当即赶了过去。银花先用热敷法把死者僵硬扭曲的脸弄端正,又设法将死者张开的嘴巴和眼睛闭合上,然后用油彩在死者脸上打上底油,再精心地敷上花粉胭脂。这样,死者的脸看上去红润有光泽,自然又安详。少妇看了很满意,年幼的女儿也终于相信爸爸是“睡着了”。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银花凭借镊子、刀片等化妆用具妙手生花,让数千个逝者体面离去,成为斗龙赫赫有名的“金手指”。

回顾自己的选择,银花欣慰的同时也生出许多烦恼,那就是母亲的担忧不幸言中。银花有个青梅竹马的男友,在小镇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对于银花的选择,小伙子倒也没有太多微言,可他的父母就不一样了,特意找到银花表明态度:要么两人分手,要么银花改行。干殡仪化妆师是银花自小的心愿,岂是说丢就丢的?结果不言自喻,两人最终没能走到一块。

同事们听说银花的情感亮起红灯,很不服气地表示要帮她找个“更好的”。当然同事们的愿望并没能实现,人们虽然很崇敬银花的人品,但终究没能冲破世俗的偏见。经历无数次的无效相亲后,银花终于“自知之明”,屈嫁给本单位的一位锅炉工。

情感上的波折,银花倒也看得很开,毕竟幸福的标准智者见智。不能接受的是职业上的歧视。就有两件事,至今银花还耿耿于怀。一件是前年冬天的一个雨夜,银花打的去殡仪馆加班。谁知“殡仪馆”几个字刚出口,司机就猛地把车停住,说什么也不肯载客。还有一次参加同学聚会,当大家听说银花是给遗体化妆的,竟惊得直吐舌头,分别时也不敢同银花握手,生怕沾上晦气。因此当一位记者询问银花最大的志愿是什么时,银花想都没想就说道:我想让县长拉拉手,因为县长代表着全县人民。

听罢银花的话,记者心潮难平,连夜敲打出一篇题为《县长,我想让您拉拉手》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