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大一部分教师,仅仅满足于知足常乐的现状,缺少一种胸怀国家、奉献教育的远大理想。这种观念也将教师的自我发展方向局限住了。
墨子有云:“志不强者智不达。”身为教师,应当给自己的人生定下一个大的方向——“要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只有树立这样一竿标尺,才会激起更大的热情和干劲,也才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那么,先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教书匠”,教书匠们又是如何做老师的。
最初,“教书匠”是出自旧时一些安贫乐道教书之人对自己的嘲讽,如今人们多形容那些目光短浅、舍本逐末、急功近利的人。这些老师只会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成绩表上,当学生的成绩稍微好点,他们就会沾沾自喜、得意非凡,而至于学生将来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本不在他们关心的范畴之内;不仅如此,他们还将学生的成绩作为同其他老师一决高下的筹码。虽然他们之中也不乏一些辛劳工作,甚至可以说是兢兢业业之人,但终究也难以摆脱“教书匠”的窠臼。他们常常不自觉地伤害学生,窒息学生心灵深处那些质朴美好的东西而不自知;他们没有更远大的追求,他们没有真正承担起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职责,甚至也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就有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样一种关心国家关心民族命运的传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人,我们的民族千秋百代才得以世代相传,历经患难而长盛不衰。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教师,才有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才。
反思当今的教育状况,像鲁迅式的大学教授、朱自清式的中学教师和斯霞式的小学教师实在太少了。要将这一现状加以改变,除了需要适宜的土壤和气候之外,让更多的教育家涌现出来,让这些教育家来办教育,将教育进行创新之外,最为重要的也就是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将“要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的观念铭记于心。
那么,究竟教育家又是什么样的教师呢?教育家型的教师,并不一定都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教师,但他们都具备这样的气质。他们都怀有对事业的激情,有科学而严谨的头脑。教育家型的教师纵然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却常常能够透过自己人格魅力的光华,于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深层次的熏陶和感染。教育家型教师是极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教师,达到了教师职业成就的顶峰。
作为一个仅把教书当作职业的“教书匠”的老师,是根本谈不上对教育的爱的,只有将教育视为自己事业的教育家才真正谈得上爱教育。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教师会说,做个“教育家”?天方夜谭吧?像我这么一个不起眼的教师怎么可能成为一个教育家呢?其实,就是这样,很多看起来异常神秘的问题当做起来的时候却是很简单的。教师处在教育的第一线,在自己身边,每天都发生着许多值得深思的案例。如果真是个有心人,这一切都会成为财富,并托举我们逐渐到达一定的高度。
我们很多成名的教育“大腕”,诸如魏书生、宁鸿彬、于漪、李镇西等,不都是这样做的吗?而他们先前看似目的性不强的很多随笔,经过整理,便成了深刻揭示教育规律的著作了,而他们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家。你看到这里还会觉得做一个教育家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吗?
有句话叫: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要成为“教育家”重要的是想不想,而不是能不能。诚然,想当将军的士兵未必就一定能够成为将军,但至少他具备成为将军的一种可能。所以,教师要成为“教育家”重要的是“想不想”,而不是“能不能”成为“教育家”。
其实,教育家并不神秘,他们也是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他们也有缺点和不足,而且可能因为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其缺点和不足还更容易表现出来。但是,教育家又是不平凡的,教育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那么,教育家型的教师身上又具备着哪些与众不同的素质呢?
作为一个教育家型的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有对教育的独立见解,有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自古以来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对教育的理解就有不同,因此,每个人都有可能具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但是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更深刻、更系统、更自觉、更富有创见,并且更能坚持自己的教育信念。
教育家不仅有思想更要有实践,还能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自己的教育思想,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不断提高教育艺术;他们善于结合知识的传授与人的发展,善于结合个人的发展与集体的发展,善于结合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他们把抽象的理论、先进的理念融会到了每一个具体的教育细节中。
其次,需要教育家与时俱进并不断创新。教育家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教育家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而不应该亦步亦趋、因循守旧,毫无灵性可言。他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是一个教育的有心人。一个成功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一个有心之人。倘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不断重复自己,不思进取也不求任何改变,将自己固定在固有的思维模式中不愿意挣脱,那怎么可能有成就可言?
伟大的人格也是教育家所必须具备的。教育是挚爱,这种爱,越是无私,越是深厚;教育是思想,这种思想越现实,越智慧;教育是信仰,信仰越坚定,越有力量;教育是追求,追求越执著,越有成果。在追求理想教育的道路上,有思想的冲突,有人际关系的矛盾,最重要的是有行动的风险。没有“捧着一颗心去,不带半根草回”的大爱,没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义,没有“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大志,就不能成为大教育家。孔子、苏格拉底、裴斯泰洛齐、马卡连柯、陶行知……当我们提到这些名字的时候,联想到的往往是他们视学生如己出,视学校如家庭,视教育如生命的形象。真正成为教育家的人,在人们印象中留下的是思想更是人格。
教育家与“名师”之间有所不同。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懂得爱护自己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师德,要是优秀的教育方面的专家,对于规定的教材要有很深刻的领悟,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了解,并且能够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教授给学生规定的内容,让学生掌握标准的答案。教育家与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教育家关心的是教什么,为何而教,教育家影响的是一个时代的人。
诚然,想要成为一个教育家,就不得不具备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绝对不能是“三分钟的热度”。很多年轻的教师当听过名家学者讲座之后,便会激动万分,满腔热情地规划着自己的事业蓝图。但还未等到这宏伟的蓝图付诸实践,激动的热情便消退了。在平时工作中,种种独到的体会也会跑上心头,但因为懒惰,还没有付诸笔端,这些“思想的火花”就烟消云散了。作为中小学教师,应该在手头准备一个厚厚的本子,随时将平时的得失、自己对教学的思悟记录下来,时间久了,便会发现自己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一个教师想要成为一名教育家,一定要从基础做起,扎实地多阅读一些书籍。不读《论语》,不读陶行知,不读杜威,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恐怕很难成为教育家。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现在很多找不到感觉,甚至有点找不着北的教师,就是因为自己的根基太浅。作为一个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
需要提醒教师们的是,不要将教育家看得有多神秘,也不要将教育家都想象成是那些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其实,我们身边的每一位教师,甚至一个年轻的教师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教育家型的教师,关键就在于我们是不是对教育充满了热情,能否做一个有心之人,愿不愿意执著、有恒心,是否把教育当成一番事业来完成。也许我们一辈子都成不了教育家,但至少应该有一种对自己、对教育未来的负责精神,这样,我们也就可以问心无愧了。
(苏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