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常用熟语由来
6185200000009

第9章 H

混账

从前,我国北方的蒙古族,过着群居的游牧生活,为了寻找有水草的地方放牧,到处游荡,碰上有水草的地方便支起蒙古包,定居下来。

白天,男人们去放牧,只留下老人和妇女看守帐篷。这时,在家的一些年青小伙子为了找年青姑娘谈情说爱,就乱窜帐篷,混进姑娘帐篷里去。

有时候,年轻小伙子碰上严厉的老头,老头就会愤怒地骂一声:“你又混帐了!”“混帐东西又来了!”年轻,小伙子自讨没趣,急忙退出帐篷。

后来,“混帐”变成了“混账”。

“混账!”、“混账东西!”这句话,便渐渐地变成了一句骂人的俗语了。

黑市

生活中,人们管那些非法交易市场为“黑市”。那么,这句口头俗语是怎么来的呢?

在清朝年间,北京有个黑夜交易的诈伪百出的市场。

据夏仁虎《旧京琐记》卷九所载:“京师之市肆有常集者,东大市、西小市是也。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庙,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护国寺,九十之隆福寺,谓之四大庙市,皆以期集。又有所谓黑市者,在骡马市一带,夜四鼓而集,向明而散,其中诈伪百出,纪晓岚笔记所云,‘高丽纸缀为裘,泥制酱鸭’盖自昔为然,近巳为官厅禁止。”

纪晓岚是乾隆时的侍读学士,可见这黑市清代前期已有。未题撰人的《燕京杂记》中也说到过这个黑夜市场:“西小市又名黑市,五更交易,不燃灯烛,暗中摸索,随意酬值。至有数百钱而得貂裘者,亦有数十金而得破衣烂服者。此皆穿窬夜盗者夜售,天晓恐有觉者,故卖者买者俱未细中其物也。后有司禁之,遂绝。”

可见,黑市真的是摸黑而市,又因摸黑而易于施骗,故称黑市。

如今,“黑市”一词作为一个口头俗语,大家已经耳熟了,其特征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谓之“非法交易”是也。

活宝

人们称呼蠢子、蝉头、憨人、傻瓜,常用一句戏谑而又诙谐的俗语“活宝”谓之。这句幽默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呢?它出自《觚剩》中所记述的一则民间故事——

从前,浙江嘉善县有家姓丁的,兄弟二人,学问很深,会写一手好文章,可是非常迷信神佛。弟弟还专为他在内室供奉了一尊“准提菩萨”像,清早起来,一定要烧香念佛,跪拜一番。

一天,弟弟偶然触怒了妻子,她发起火来,把佛像撕破丢在地上。他实在忍受不了,便偷偷地对哥哥说:“哥呀,我犯了大罪,没有再活之理,应当毁坏自己的身体,才能求得菩萨的赦免,你看怎么样?”

老大说:“你讲得对!”

于是,老二径直出门去寻死,老大在后面送行。

老二到了岸边,整了整衣帽,闭上眼睛一跳,跳到河里去了。

老大合着掌说。“好啊”于是高声地念着《往生咒》回家去。

跟着去的家里人看到老二投河,连忙把他拉上去,这才没有丧命。

乡亲们看不惯兄弟二人的愚蠢行为,都摇摇头说:“真是‘活宝’,一对‘活宝’!”

自此,人们对蠢才、傻瓜之类的呆子,便又多了一个新的说法——“活宝”!

喝墨水

有的人在谈到自己书读得不多时,常说“喝的墨水太少了”。这“喝墨水”的说法,源于何时呢?

“喝墨水”一词来源于一千四百年前的我国北齐。当时朝廷曾正式下过一道命令:在考试时对“字有脱误者呼起立席后,书有滥劣者饮墨水一升。”北齐统治者这样对待考生,实在是太苛刻了,可以说不人道。然而,这不人道的做法,竟有人仿效哩。

南北朝时代的郭仪,有一次拉着冯魂(洗夫人之子)的手,问他读些什么书,洗夫人在儿子回答之后说:“要不是我督着,他们(按:指她四个儿子冯魂、冯喧、冯盎、冯仆)连丁字也不识呢。他们读书偷懒时,我就学朝廷课试秀才、贡士那样,写不好,罚饮墨水一升!你问问他们喝过多少墨水?”

这故事是否真实,现无从详考。在愚昧的封建时代,洗夫人或许就是那样做的。而今,罚子女喝墨水的家长恐怕一个也没有,但“喝墨水”这句俗语,差不多人人知晓,个个会用,以喝墨水多少来比喻知识的丰富与贫乏,一直保留在人们的语言里。

活见鬼

俗语“活见鬼”,出自明代学者郎瑛所撰《七修类稿》中的一则前人旧说——

传说古时杭州八字桥常有“鬼怪”迷人,人们每过此桥,形神惶恐,提心吊胆。

有个人独自赶路,碰到下雨。突然有人挤到他的伞下躲雨。这个人料想这一定是个“鬼”了。到得桥,就把那“鬼”挤到河里,随即赶路。他看见八字桥东面的那家澡堂里还亮着灯光,就三步拚着两步地进去躲雨。

不一会,有个浑身湿漉漉的人走了进来,气喘吁吁地对澡堂伙计们说:“有个带伞的鬼把我挤落到河里,差一点给淹死了!”

澡堂伙计先是听了撑伞人说“鬼”,现又闻“落汤鸡”骂“鬼”,方知二人是场误会,于是开玩笑地说:“你们俩人真是活见鬼!”

还有一个人,夜里出门,没有带灯,天又下着蒙蒙细雨雨。听见后面有脚步声,回头一看,哎呀,有个大头怪物,身有两尺多高。他站着看,大头怪物也就站着;他走,大头怪物也走;他跑,大头怪物也跑。这人害怕极了,飞快奔向澡堂,用力推开门,闯了进去,还没来得及关门,那个大头怪物也挤进来了。这个人几乎把胆子都吓破了。他壮着胞乜斜一瞥,原来是个小孩子,顶着个大斗笠。那小孩因平日听多了大人讲鬼的故事,走夜路也怕鬼,所以钉住人不放。

世界上分明没有鬼,只因心理作用,这才产生虚惊,产生了“活见鬼”这一俗语。

黄花闺女

民间常把未出嫁的姑娘称为“黄女闺女”,这句俗语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的少女十分注重梳妆打扮,尤其是一些名门贵族的女子,更加讲究。当时,除流行画眉外,还时兴“贴花黄”。“花黄”据《词源》载,是指“花子”和“额黄”这两种东西,“皆古时女子之饰”。在著名古诗《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之句。所谓贴花黄,就是女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两颊上画上各种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在额上或两颊,作为一种装饰。久而久之,成为一种风俗。“黄花”也就成为了少女的特征。

同时“黄花”又指菊花。因为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因此,人们在闺女前面加“黄花”二字,不仅说明这女子尚待字闺中,没有结婚,而且表示姑娘品德高尚,心灵纯洁,自尊自重。

黄道吉日

现在,大多数人不相信什么“吉日”、“凶日”了。

但是,在少数农村,有些人家结婚、做屋,还是喜欢按老习惯拣个“黄道吉日”。

那么,“黄道吉日”这句带迷信色彩的俗语,是怎样来的呢?

解放前的老《皇历》,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分成“吉”、“凶”两类。比如,今天是“离”日或“绝”日,干什么事都不相宜,就是坏日子,叫做黑道凶日。而哪一天干什么事情都毫无禁忌的,就是好日子,叫做黄道吉日。它把过去用来记年,月,日和时辰的天干、地支一年四季和二十四个节气,以及“阴阳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硬扯在一起,并且按照“五行”的所谓生、克、旺、衰的互相关系,编造出“黄道吉日”与“黑道凶日”。

按照算命先生们的说法: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并且认为:春分一过,春天一天比一天少,木(春)就开始衰了。秋分一过,秋天要结束了,金(秋)就开始衰了。冬至一到,冷天到头了,水(冬)就开始衰了。于是把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前一天,都叫做“离日”。又说:立春以后,大地回春,水(冬)就绝了,立夏以后,天气逐渐转热,木(春)就绝了,立秋以后,天气逐渐转凉,火(夏)就绝了,立冬以后,天气一天一天地冷,金(秋)

就绝了。于是又把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的前一天,叫做“绝日”,这就是八个“离日”和“绝日”的来历。

上述这一切,不过是算命先生为了满足人们的虚幻愿望而杜撰出来的,其实一年四季和二十四个节气,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根据地球绕太阳转圈子的各个不同位置、不同角度,概括出的气候变化规律。所以,所谓“黄道吉日”,说穿了是算命先生这些靠迷信活动骗钱的人凭空捏造,欺骗群众的花招。

胡言乱语

人们形容任意乱来,常用“胡言乱语”。说起这句俗语的由来,还十分有趣,因为“胡言乱语”是从“胡言汉语”演化过来的。

“胡”是古代汉人对北方民族和西北各少数民族的统称。汉语中带“胡”字的词汇,如胡椒、胡桃、胡豆、胡萝卜、胡杨,胡琴等,其中的“胡”字,都是用来标明这些物品的“原籍”的。

古代的胡人,种族繁多。自春秋战国以后,他们不断向南迁移,与中原人民杂居在一起。为了与汉人交往与相处,他们就得学习和使用汉语。初学伊始,不免怪腔怪调,遣词造句更是显得生硬别扭,因而受到一些汉族人的戏谑与讪笑,于是,便有了“胡言汉语”这么一句揶揄之言,意思是说胡人说汉语由着自己任意乱道。后来,“胡言汉语”又逐渐演变成了“胡言乱语”,结果成了一句俗语,以用来形容某些人语无伦次,缺乏理智的胡说八道。

横行霸道

人们常用“横行霸道”这么一句俗语,愤怒斥责某些人的胡作非为,蛮不讲理。《红楼梦》第九回中就有这么一段话,“(贾瑞)又助着薛蟠图些银钱酒肉,一任薛蟠横行鞘道。”

不循正道而行,谓之横行,这自然得从螃蟹说起——

关于螃蟹的得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这样解释道:“以其横行,则曰螃蟹。”古人把横行叫作旁行,在“旁”字边加上一个“虫”字,仪成了“螃”。

“螃蟹”为什么横行而不循正道而行呢?

原来,它是一种现存的古老节肢动物,它的内耳中有一颗极小的磁铁矿粒,是来测定方向的。但是,历代螃蟹曾经历过无数次地磁场的改变,每次都使它内耳中的磁粒跟着改变,最后失去了定向效用,弄得经纬不分。为了减少麻烦,螃蟹不得不采取折衷的解决方法——以不变应万变,它既不向前,也不向后,只好横行。

“横行”一词,在古书里最初只是不走大路而在田中乱跑的意思,如《周礼·秋官,野庐氏》中就有“禁野之横行径逾者”之句;《旬子》里也有“横行天下”的话,是说做学问的人应当到处周游,此外,它还有纵横驰骋的意思,如樊哙曾云:“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后来,“横行”一词逐渐沏化成了仗势欺人,肆无忌惮,于是也就祸延螃蟹,把它当作横行朝道的象征,实乃冤枉。

关于“横行霸道”这句俗语,民间还流传着一则“怒斥严嵩”的故事——

严嵩是明朝奸臣,他官居相位,独揽朝纲,结党营私,横行无忌,杀害忠良,吸吮大量民脂民膏,举国上下无不恨之入骨。当时有人写打油诗一首以抒怨愤。诗曰:

“可恨严介溪,作事忒心欺。且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严嵩字“惟中”,号“介溪”,诗一开头就笔峰直指。严嵩为什么“可恨”?诗人用“作事忒心欺”一句作了概括性的回答。“忒心欺”是民间俗语,即“太欺心”,太没有良心。后二句愤怒之情溢于言表,无须笔者多解释了。

上面比较详细地讲了“横行”的由来。关于“霸道”这里也说一说。

“霸”,系指春秋时势力强盛,处于领导地位的诸侯,如王霸。各诸侯凭借其武力、威势等所执行的各项政策、谓之“踊道”。后来,才逐渐演化成了形容那些依仗权势、肆意欺压人民的行为与“横行”组合成了一句口头俗语。

红叶良媒

唐朝时候,洛阳有个秀才。名叫于佑,自幼与邻家韩美娘订了娃娃亲。

韩美娘长到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像一朵出水芙蓉,光彩照人。两家老人正商量着与他们完婚,恰赶上皇帝派人到民间挑选美女。美娘人品出众,一下就被选中了。

美娘入宫前一天的夜晚,于佑冒着杀头之罪,偷偷与美娘相会。两人一见面,就抱头痛哭。美娘说,“走遍天涯海角,我生为于郎妻,死为于郎鬼。”于佑说;“今生今世,除非美娘,誓不娶妻。”

美娘是个独生女,被选进宫以后,父母无依无靠,思念成疾,不到一年,双双去世。于佑对二位老人的去世非常痛心,埋殡之后,生了一场大病。这时,他更思念美娘。心想,怎样才能见到美娘呢?想来想去,觉得只有读书,将来在朝中得个一官半职,也许还能搭救美娘逃出火坑。病愈以后,他便闭门不出,发愤读起书来。三年之后,他到长安应试。

于佑虽然有些才华,但是,俗话说的好,“朝中无人难做官”。加上他出身寒微,所以,三场下来,就名落孙山了。等他回到家乡洛阳的时候,自己的生身父母,也相继去世。以此,于佑孤独一人四处飘游。

后来,于佑听朋友们说,被选进长安皇宫的美女,有不少被送到了洛阳上阳官里。他心里想,不知在这批美女中,可有自己的美娘?从那天起,他一有空,就独自一人来到洛河岸边的上阳宫外转游,希望能见上美娘一面。怎奈上阳官墙高院深,离远了什么也看不见,离近了有御林军把守,想见上一面,那真是梦想。

上阳宫很大,有一条河穿宫而过。宫女们的洗脸水泼在河里,胭脂把水都染红了,所以,人们就把这条河叫作“胭脂河”。于佑来到胭脂河边,望着河水,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和美娘常在河边游戏的情景,他们采来树叶放到水里,看着它像小船一样缓缓流去……

于佑正在想得出神,水面上忽然飘来一片红叶,他捞上一看,只见上边还有字呢。红叶上写着:“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诗意很明白,宫女恨皇宫,希望回到民间。于佑想,这诗也许是美娘在宫中所作。他跑到胭脂河的上游,也在一片红叶上写了二句:“曾闻叶上题红怨,何日得见故时人?”

然后把它放在水中,看着它悄悄流进宫去。从此以后,他天天跑到下游去等,希望再见到题诗的红叶。但是,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他等了不知多少天,再也没有见到题诗的红叶。

于佑的学问被在洛阳做官的韩大人所赏识,聘在家中教家馆。韩大人为人谦和,敬重读书的人,因此把于佑待为上宾。于佑虽说思念美娘,见韩大人如此厚爱,却也一心扑在教馆,只是发誓终生不再娶妻罢了。

几年以后,老皇上死了,新皇上登基,又从民间选了一批美女进宫。早先进宫的美女,因为年纪大了,便被放出宫外,让家人领回。美娘父母已去世,又无兄弟姐妹,出宫后没有去处,恰好遇上韩大人,被收为义女。韩大人收下美娘,一来可怜她无依无靠,二来想起家馆于先生尚未娶妻,二人正好可以配婚。他把这个想法给夫人一说,韩夫人拍手称赞。于是,一个去跟于先生说合,一个去跟美娘提亲。

谁知,韩大人一说,就被于佑一口谢绝。再三追问,他才流着泪拿出了那题有诗句的红叶,说,“我愿终生与它为伴,永不娶妻!”美娘那边呢,韩夫人一提婚事,她就哭成了泪人。也拿出一片题诗的红叶,发誓说,终生再不嫁人。韩大人和夫人把两边的情况一摆,都觉着奇怪。老俩口想,既然他们如此看重红叶,可能他俩的心事都与这红叶有关,让他俩见见面再说吧。

于佑和美娘一见面,都立刻认出了对方正是自己日夜思念的亲人,两人抱头痛哭起来。韩大人夫妇二人知道了根由,也被感动得流下泪来。当下,韩大人就命家人置办嫁妆、聘礼,让他们二人拜堂成亲。

于佑和美娘把红叶置于新房,望着它吟出一首诗来:

一联佳句题流水,

十载幽思满素怀;

今日却成鸾风友,

方知红叶是良媒。

从此,“红叶良媒”传为佳话。

好了疮疤忘了痛

从前,有三个割芦柴的年轻人结拜为把兄弟。

一天晚上,老三跟哥儿们说了一段新闻,那天,他上街买米,忽见大路口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一堆人。他好奇地挤进去一看,原来贴了一张皇榜。上面说:国母得了不治之症,危在旦夕,只有服白乌鱼汤,才能转危为安,献上白乌鱼,有官的加官三级,无官的封做大官,人们看着皇榜,不住地发出嘘叹声。

第二天一早,三兄弟照例撑船向芦苇荡进发。将近中午时分,老三从芦苇深处跑出来:“哥哥:你们来看哪!”循声望去,只见老三高举着一条活蹦活跳的鱼向他们走来呢。

“你们看,这是……”“啊,白乌鱼,真是白乌鱼。弄好,别让它溜了。”

三弟兄刚把白乌鱼放好,老大高兴地说:“哈哈,看样子我们还有两步走走啊。”两兄弟附和着笑笑。他又说:“好,吃饭吧!”他边说边将篙子插在水里压住船,尔后,又把一只盛有熟黄豆的瓦罐端出来。谁知别放下,篙子倒下来,正好砸坏了瓦罐,豆和汤撒了一地,老大一边急急地抬黄豆往嘴里撂,一边叫老二老三快抬着吃。谁知老二老三抬的豆还没到嘴,老大就“咯”得不得了。老二忙问:“哥哥咋啦?”老大眼泪都流出来了,喉咙也失了音:“有根硬草棒卡在喉咙里了。”

三人一时都慌了手脚:不知怎么办才好。“这样吧,”老二忽然想出个主意,掐了片青菜叶。包了几粒黄豆,“快把它整个吞下去。”老大接到手,眼一闭,眉一皱,牙不嚼,整咽下去,哈哈,这才有了命。

闲扯了一会,话题又转到白乌鱼上来,老大说:“我们把白乌鱼献给皇上,如果谁做了官,决不能忘记仁兄义弟啊。”老二老三连连点头:“哥哥说的是,哥哥说的是。”

“那,谁去献鱼呢?”老大的眼睛不住在老二老三的脸上扫来扫去。“哥哥,还是让你去吧!”老二老三同时说。“还是你们去!”老大一番谦让,推来让去,还是老大去了。

这白乌鱼汤果然灵光,国母服下不几天,病就好了。献鱼的老大也真的做了大官。谁知,老大心声后,只顾吃喝玩乐,纸醉金迷,早忘了共过患难的弟兄有天,老二对老三说:“唉,老大这家伙,当了官就认不得人了!真不是好东西。明儿我找他去。”

几天后,门卫禀报大人,说他兄弟来了。一见面,出乎老二的意料,老大竟热情地设宴招待。宴席间,老二已有几分醉意。他笑着说:“大哥,还记得我们割芦柴的时候吗?”话音未落,老大脸就变了色。是啊。宴席上坐着那么多官员,怎能当面揭他的底子呀?老大猛擂桌子,嚎叫起来:“好个大胆的匹夫,原来是个割芦柴的,我何时有你这么个弟弟?来人,拖下去,三十大板。”

老二挨了三十大板,瘸手跛脚地回到家。老三见状关心地问;“哥哥,怎么啦?”老二由头至尾告诉了他,气得他火冒三丈,愤愤不平地说:“明儿我找他去!”

这天,老三一进官府,老大也忙着设宴招待。席间,老三忽然说:“大哥,还记得吧?”说到这里,老大心里啪噔一下,坏了,这家伙又来送我的命了。这时,老三慢悠悠地喝了一口酒,说道:“还记得当年我们三年杀进芦花荡的时候吗?那天,遇到高(蒿)将军,打破砂罐城,溜掉汤元帅,却捉到豆将军;可在进军时,却遇到草寇王把守咽喉关。在这万分危急之际,多亏蔡(菜)将军破了关,才救出大哥。要不然……”“不然,哪有大哥富贵荣华的今天啊”老大听了,满面笑容,得意洋洋地大喊一声:“来,干杯!”

第二天,老大送了许多金银财宝给老三。老三不要。一到家,老三就由头至尾地说了一遍。老二叹了一口气说:“唉,老大为什么‘好了疮疤忘了痛’呐!”

黄牛朝着牯牛哭

江苏南通有句“黄牛朝着牯牛哭,后悔莫及”的俗语,说来还有一段故事——

华佗的妹妹染上臌胀病,华佗很为难,因为华佗兄妹数人,唯独一个妹妹,父母把女儿当着掌上明珠,娇生惯养,一旦患病便在父母跟前撒娇,而讳疾忌医,所以病情一直不得减退。这一来急坏华母,嗅怒地唤来华佗,埋怨道;“心儿呀,人人奉你神医,自家妹妹偶染小病,为何迟迟治不好?”华佗有口难辩,其实他早已诊得妹妹病非寻常,又不听医嘱,只好跪地道:“母亲大人,要治好此病不难,难的是伯母亲不愿割爱,孩儿即有三头六臂,也无奈。”

华母平常听华佗所讲:小病不治成大病,将来如有三长两短怎办?只好答道,“如能治好病,就是剐肉,做娘的也心甘情愿。”华佗见老娘松了口,便说:“明天起让妹妹搬进医离,七天中不进饭食,七天后由孩儿替她除病,母亲不得侍候在妹妹身边。”

这之后,华母在医寓旁跑来踱去,隔时辰就隔墙喊声女儿;等到第八天,悄悄朝竹帘缝隙望去,只见华佗跟女儿搭讪几句,就从竹篓里拿出一撮药草,塞在华妹鼻翼下。霎时华妹连打两个哈欠,就缓缓闭目嗜睡。华佗由葫芦里倒出药液,在华妹的腹上连涂几下,掏出尖刀小心翼翼对着华妹腹腔划去。华母“蓬”地踢开医寓门,夺下华佗手里的利刀并说:“佗儿你疯啦……”

华佗双膝跪下申述道:“妹妹患的是致命臌胀病,非剖腹去水不可……”华母那里听进半句,强要华佗将女儿复苏。

华佗素性孝顺,耽心老人急出意外,无奈又缝合切开的刀口,涂上丹药,华妹即刻就走下坍榻,行走自如,华母方破涕为笑。

嗣后,华母也染上黄瘟病。华妹活上数月,因未剖腹取瘤放水,不久就离开人世;华母朝着女儿尸体恸哭不止。“黄牛(指黄疽病),朝着牯牛(指臌胀病)哭,后悔莫及的俗语就流传下来,成了固执己见、事与愿违的口头禅。”

黄鹤楼上看翻船——见死不救

沈万三的儿子沈少三,带着家人仆役,腰缠万贯,来到湖北武昌游玩,他登上黄鹤楼。

只见波涛汹涌,往来船只像穿梭一样。这家伙一肚子草,根本领略不了长江风光,觉得没什么味道,有些闷闷不乐。家人中有一个讨好的,要沈少三打制一箱金箔来,在黄鹤楼上往江中丢,居高临下,金光一闪一闪,一定好看。

沈少三听了家人的话。过了三天,真的抬了一箱金箔到黄鹤楼上来了。他一把一把往江中丢。一时,金箔随风飘飘荡荡,太阳光一照,金光闪闪。沈少三从来没见过这样有趣的景致,不由大笑起来,家人也很得意。

江中来往船只很多,船上的人看见天上降下了金雨,停篙罢桨,一窝蜂上前抢金箔。一些小船、渔船之类根本拢不了边。沈少三看见这些船你撞我,我碰你,有的在漩涡里直打转,更是乐不可支。于是加劲的东一把,西一把的乱丢一气,害得有的船被撞坏了,直往下沉。有的船被人忽东忽西的涌到一边而底朝了天。掉下水里的人,脑袋在江面上攒动,没有掉下水的人只顾抢金箔,也不去救人。

这时,有一位垂钓老翁在江边看得一清二楚。他仰望黄鹤楼喊道:“喂!住手吧。不要在黄鹤楼上看翻船,见死不救呀!”

武汉市有句俗话,叫做,“黄鹤楼上看翻船,见死不救。”据说就是来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