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其父欧阳观一生仅做过几任小吏。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寒,自幼好学,加上其母的悉心教诲,学业大进,曾有“奇童”之誉。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做过秘书省校书郎、西京留守推官、监察御史、馆阁校勘、太常丞知谏院,知制诰。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积极支持。新政失败后,欧阳修因指斥保守派而被贬为滁州知州。后又历知扬州、颍州、顺天府。宋仁宗至和九年,奉诏入京。参与修《新唐书》。次年出使契丹。嘉祐二年(1057)知礼部贡举。嘉祐三年加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嘉祐五年,拜礼部侍郎、枢密副使。嘉祐六年,任参知政事,封开国公。英宗治平四年(1067),出知亳州。神宗熙宁二年(1069),改知青州。熙宁四年,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退休),居颍州西湖。熙宁五年(1072)病逝,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从政四十年,经历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曾经身居要职,也曾多次贬官。他对社会政治十分关心,对社会现状表示不满。早年,他是范仲淹政治革新的积极鼓吹者和支持者,他反对因循苟且的社会风气,提倡改革吏治,反对对外屈辱苟安,力主加强战备,主张实行宽简政治,并排斥佛老。他敢说敢为,刚正不阿,虽屡遭小人诬陷而被贬斥,但不以个人进退为怀。晚年对王安石变法也曾有过批评,堪称一位正直、廉洁、光明磊落的封建政治家。
欧阳修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目录学家、考古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在思想和文学方面都推崇韩愈,重道而不轻文,主张写文章要“切于事实”。反对西昆派的浮艳,也反对某些古文家的奇涩险怪文风,大力提拔、奖励古文作者,成为当时文坛的核心人物,对北宋一代文风的改变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诗、词都取得了很高成就,颇具特色,但他用力最多、成就最高的还是散文(古文)。
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
欧阳修出生时,其父欧阳观任绵州军事推官,四岁时,其父病逝于泰州军事判官任上。
欧阳观一生,仅在道州、泗州、绵州、泰州做过几任推官或判官,官微禄薄,但他“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以庇尔为生。”(《泷冈阡表》)用今天的话来说,他父亲是个廉吏,不但不贪腐,而且好施舍,喜欢交结宾客朋友。他死的时候,家里房无一间,地无一垅,没有任何生活资料。欧阳修在《七贤画序》一文中也说:“某为儿童时,先妣(去世的母亲)尝为某曰:吾归家时极贫,汝父为吏至廉,又于物无所嗜,喜宾客,不计其家有无以俱酒食。在绵州三年,他人皆多买蜀物以归,汝父不营一物,而俸禄待宾客亦无余。”
父亲去世后,孤儿寡母,生活极为艰难。其母郑氏时年二十九岁,立誓守节,母子相依为命。欧阳修的叔父欧阳晔当时任随州(今湖北省随县)推官,郑氏即携欧阳修投奔随州。
其母郑氏系江南名族,知书识礼。当时虽到随州依欧阳晔生活,但毕竟是寄人篱下,生活拮据。无钱上学,只好由郑氏对欧阳修进行启蒙教育。据吴充《欧阳公行状》云:“皇考(去世的父亲)之捐舍(去世),公才四岁。太夫人守节自誓,而教公以读书为文。”“公幼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字书。稍长,从闾里借书读,或手抄之,抄未毕而成诵。”无钱买纸笔,母亲就用芦苇画地教他识字。十岁时,家境愈加贫寒。因无钱买书,就到别人家去借书读,或者抄书,而聪明的欧阳修,往往是书未抄完而已经会背诵了。因此他多读古人之文章,后学为诗赋,下笔如成年人,被时人称为“奇童”。随州城南有一姓李的大族,其家藏书甚丰,其子好学,欧阳修得以博览群书。后于其家的破筐中得到残本《韩昌黎文集》六卷,求李氏赐予带回家读之,爱不释手。欧阳修虽无很好的学习条件,但由于自己的聪慧和勤奋,学问大进。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十七岁的欧阳修参加随州的科举考试,考试的题目是《左氏失之诬论》。文章写得不错,据说“人已传诵”,但因“赋逸官韵”(用韵超出了官府规定)而被黜。天圣四年,二十岁的欧阳修由随州推荐到礼部参加考试,天圣五年春天,应礼部试不中。天圣六年(1028),欧阳修带着自己的文章去汉阳谒见了翰林学士胥偃。胥偃读其文,大奇,对其深为赏识,遂留置门下。这年冬天,欧阳修随胥偃到达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天圣七年春,欧阳修参加国子监考试,名列第一;秋天,又赴国子学解试,又名列第一。天圣八年正月,欧阳修参加礼部考试,当时是著名词人晏殊知贡举,欧阳修又名列第一。同年三月,欧阳修在崇政殿参加御试,中甲科第十四名。五月,以试秘书省校书郎出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二十四岁的欧阳修从此结束了他艰难的学习和求仕生活,正式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和文学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