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6184300000135

第135章 上仁宗皇帝万言书

仁宗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入京任三司度支判官。他深刻认识到“天下之财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必须“改易更革”,于是写下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万言,提出了一整套改革建议。《宋史·本传》称:“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文章开宗明义,指出国家之所以“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根本原因是在“不知法度”。接着就在“法度”上大做文章,先是批评“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于先王之政”。王安石所谓“先王之政”主要又来自孟子:“以孟子之说,观古今之失”。王安石以“法先王”来进行改革,同时他指出:所谓“法先王”只是法其意,而非法其政,即是说不能“呆信古法”。

如何才能做到“法其意”,王安石首先提出了人才问题。他指出,当时的许多官吏都是“不才苟简贪鄙之人”,文臣不熟武事,就把边防交给一群奸悍无赖之人,因此吏制必须改革;学校里只讲章句,学生所学全是无补之学;科举以诗赋为试,官员对治道一窍不通;恩荫给官,不问才学,只凭家世;因此学校和科举必须改革。他认为对官吏应实行法制,要“裁之以刑”。对于选拔、培养人才,他提出了一系列陶冶人才之道,即“教之之道”“养之之道”“取之之道”“任之之道”。所谓“教之”,即以学以致用为唯一标准;所谓“养之”,就是“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即用丰厚的俸禄使之廉洁,以种种制度来约束他们,如有违犯,则绳之以法;所谓“取之”,即痛改诗赋取士的模式和痛改不合理的恩荫制度;所谓“任之”,即区别人的道德和能力之高下,分而任之,使人尽其才。

《言事书》还特别突出了王安石的理财思想。针对北宋积贫积弱的现实,他把理财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他认为国家财力困穷,官员贪污腐败,在很大程度上是“治财无其道尔”,即理财不得其道。对此他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即通过发展生产、广开财源来解决财政困难的问题。

此外,他对国家军力软弱,官吏享乐成风,坐吃山空等问题也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主张。

王安石还明确指出,他之所以上万言书,目的就是要进行政治改革,革除“苟且因循之弊”,以期“合于当世之变”,所有这一切都表现了一位有实践经验的杰出政治家的胆略和气魄,也是他日后实行“熙宁变法”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王安石在《言事书》中也预测到:“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这应该说是王安石的自知之明。因为他的这些改革主张,正触犯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此论一出,就有人攻击王安石“迂阔”,甚至说他要乱国。由于社会阻力太大,所以《言事书》呈送之后,并未引起仁宗的注意,也未提起执政者的兴趣,而王安石也并未因此而受到重用。但他的改革愿望和过人的胆识,却在士大夫中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大大提高了他的知名度,也使其日渐成为改革派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