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于嘉祐二年(1057)考中进士后,即调任太平州(今安徽省当涂市)司法参军。“岁余,召编校史馆书籍,为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为英宗实录院检讨官。”(曾肇《行状》)所以“编校史馆书籍”,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整理古籍,即对古代的书籍进行校勘和编排。曾巩学识渊博,干这一行对他来说是如鱼得水,而他在这一岗位上一干就是十来年,直到熙宁二年(1069)他被调任越州通判。
在这十来年间,曾巩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对历代图书的聚散以及学术源流多有论述,并写过许多叙录,如《新序目录序》《梁书目录序》《烈女传目录序》《礼阁新仪目录序》《战国策目录序》《陈书目录序》《南齐书目录序》《唐令目录序》《说苑目录序》等,并对一些作家的别集进行了校勘,写下了《徐干中论目录序》《鲍溶诗集目录序》等。
曾巩以严谨的学风对这些古籍进行认真的校勘。如《烈女传》《新序》《说苑》《战国策》等,都是经西汉著名学者刘向著述或编定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著作已多有散佚或错乱,亟需重新整理。像《战国策》,刘向已作了整理和校订。但至北宋,散佚情况已很严重,曾巩又广加访求,补充,正其谬误,整理出今本《战国策》。曾巩不仅对这些书籍进行了整理,还且还殚精竭虑,撰写了这些极有价值的目录序。如在《战国策目录序》中,曾巩用传统的儒家政治主张和伦理观念看待问题,认为儒道是根本的政治准则,是永远不可动摇的,而“法”则是可以因时而异的。他指责战国的游说之士们违背了儒道,靠诈伪手段进行政治活动,以“邪说”惑主害天,最终结果是身死国灭,“为世之大祸”。曾巩不加区别地指斥和否定战国时期的谋臣策士,的确表现了他囿于儒家立场而产生的偏见。曾巩又充分肯定了这本书的历史价值,同时他还认为:禁其“邪说”的最好办法不是将其书废弃或销毁,而是要使当世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后世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这显然是比秦始皇的焚书和清代统治者的禁书要高明得多了。
曾巩这些书目的序文,前人有相当高的评价:明人茅坤认为曾巩的文章中“序记为最”(《唐宋八大家文钞·曾文定公文钞》);清人方苞认为:“南丰之文长于道古,故序古书尤佳。淳古明洁,所以能与欧、王并驱,而争先于苏氏也。”(引自刘大櫆《唐宋八家文百篇》)这些评说多从儒家立场出发,也不无过实之处,但从文章的文字技巧来说,这些序文都写得简洁严谨,质朴醇厚,风格雍容和平,确能体现曾巩文章的基本特色。
曾巩以其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态度,历十年之久,编校整理了许多古籍,为古代文化典籍的流传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是我们应该永远感谢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