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6184300000114

第114章 婉拒舍人院考试

苏洵名满京师,但仕途之事并无多大进展,又赶上程夫人去世,匆匆离开京城,回到眉山。

嘉祐三年(1058)十月,苏洵收到雷简夫从京城的来信,报告他一个特大喜讯:听说将召他参加舍人院的考试。这舍人院考试并非常规的科举考试,而是朝廷为特定人物举办的一种考试,既是“特定”,不言而喻就有走过场的成分。苏洵文章写得好,名气也大,又有欧阳修、韩琦、富弼,以及雷简夫等多位重量级人物的大力举荐,所以宋仁宗即想通过这一办法,授予苏洵一官半职,以塞众口。仁宗召他到舍人院紫薇阁应策论试,虽然离欧阳修上书荐苏洵已过七百余日,但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多少人求之不得,但苏洵却拒绝参加这次“特考”。十一月五日,召命正式下达,苏洵考虑了半个月,十二月一日,写《上皇帝书》,书中云:“臣本田野匹夫,姓名不登于州闾。今一旦卒然被召,实不知其所以自通于朝廷……以陛下躬至圣之资,又有群公卿之贤,与天下士大夫之众,如臣等辈,固宜不少,有臣无臣,不加损益。”即是说,我是个村野匹夫,不怎么样,如今朝廷人才济济,像我这样的人全国也多啦。朝廷有我没有都无关紧要。这既是客气话,也可以说是牢骚话。接着点出了主题:“臣不幸有负薪之疾(古代士大夫称病的一种说法),不能奔走道路,以副陛下搜扬之心。”即是说,我不幸有病,无法应召。这毫无疑问是个托词。然而这封洋洋数千言的上书的核心内容,是他对朝廷“近而易行,浅而易见”的十条政见。其中心是对朝廷选拔、任用、考核官员的办法,即对宋朝的吏制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和卓越的见解。上书的最后说:“曩(náng,从前)臣所著二十篇,略言当世之要。陛下虽以此召臣,然臣观朝廷之意,特以其文采词致稍有可嘉,而未必其言之可用也。”即是说,朝廷所看上我的,不过是文辞之士,而不是看重我的政治见解。言下之意即是:既然如此,不去也罢。在其同时写给雷太简的信中,更明白地说:“承命自笑,恐不足以当,遂以疾辞,不果行。”“仆已老矣,固非求仕者,亦非固求不仕者……其文章议论,亦可以自足于一世。何苦乃以衰病之身,委曲以就有司之权衡,以自取轻笑哉?然此可为太简道,不可与流俗人言也。”

实际上,这两封信道出了苏洵婉拒舍人院考试的最重要的两条理由:一是对朝廷用人制度不满,朝廷看重自己的只是文章写得好,而不是自己的政见和治世之才;也对朝廷多年冷落自己表示不满;二是苏洵自己的心理障碍,即他的“恐考症”。自己此时已年逾五旬,再去参加什么考试,听主考官们的评头论足,由他们来决定自己的命运,深感很不是滋味。况且,自己曾是屡试不第,在两个儿子考中进士时,苏洵曾感慨叹道:“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把科考看得比登天还难的苏洵,现在自己再去考试,考中了,还有一说;若再考不中,面子上实在过不去,徒遭天下人耻笑。有鉴于此,苏洵断然拒绝应试。

嘉祐四年六月,召命又下。苏洵又以病辞。同时写信告诉欧阳修:他接受梅尧臣的劝告,将再次携二子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