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民营科技企业国际化战略
6176600000037

第37章 构建企业联盟的学习型组织和建立完善的企业学习机制

(一)构建企业联盟的学习型组织

构建企业联盟形态的学习型组织,与在单一企业基础上形成的学习型组织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必须针对企业联盟学习的特点,强调另外一些东西。比如:企业联盟的合作者必须互相信任;鼓励员工为企业联盟而工作;建立企业联盟的共同愿景;提高跨文化的理解能力。

1.企业联盟的合作者必须互相信任

在调查中,当经理们被问及什么对企业联盟的成功最为重要的时候,他们中大多数回答说:信任最为重要。

互相信任的气氛对作为学习型组织的联盟来说是最为关键的。企业联盟双方都希望从对方那里学到知识或是与对方共同创造一些新知识,但很多这样的知识是蕴藏在企业的实践和文化当中,很难用简单的语言将它们表达出来,只有在一种没有沟通限制和障碍的工作关系中,合作者们才有可能学到这样的知识。

2.鼓励员工为企业联盟而工作

与竭力构建一个独立的学习型组织一样,构建企业联盟形态的学习型组织,需要鼓励员工为企业联盟努力工作。企业联盟双方都要派出对企业联盟具有信心的经理、工程师以及其他工作人员。而且除了主观愿望良好以外,这些人员还应具备较好的技能。企业联盟各方都会透过派出人员的能力水平来判断另一方对企业联盟的投入程度。

3.确立企业联盟的共同愿景

一般而言,参与企业联盟的双方都有自己的远景规划,这种远景规划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自己的母企业的战略要求一致的。然而,对于一个按照学习型组织模式的要求运转的企业联盟而言,仍然需要完整设计企业联盟独有的明确使命、具体的联盟目标、完成任务的时间表、资源和控制系统。如何确立企业联盟的共同愿景?

(1)评估伙伴潜能。愿景提出之前,企业联盟双方必须深思彼此是否有足够的联盟价值。

(2)发展伙伴前提。共同探讨联盟的事业主题,以供继续探讨,直至发展成为愿景。这样可以避免单方面不切实际的幻想。

(3)企业联盟可行性评估小组。在初步讨论发展出合作者对企业联盟潜在价值的共识后,即都有企业联盟意愿之后,合作者共组工作小组,对伙伴关系的可行性进行评估。

(4)创造共同愿景。经过可行性评估,企业联盟双方均认为伙伴关系必要且切实可行后,就必须在原伙伴前提的基础上发展出简洁明了、富于感召力的共同愿景,以此作为伙伴关系目标的协调原则。和独立的企业不同,企业联盟的共同愿景之下,需要列上一张详细的清单。哪些技术或诀窍是属于企业联盟双方贡献给企业联盟的?哪些技术的所有权仍然属于单个企业?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应该采用什么机制来进行解决。有了这些安排,经理们就可以与来自其他企业的人员密切合作,而不用担心会将涉及企业战略利益的知识或能力泄露出去。

4.提高跨文化的理解能力

提高跨文化的理解能力,意味着在企业联盟中,无论是管理者还是一般员工,都需要不断检视自己在某种文化背景下已形成的心智模式,而要用跨文化的视角去理解对方的言行举止。管理者与雇员的差异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多个维度上。比如:

(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前者更多关心个人利益,而后者具有较强的集体归属感。

(2)权力距离。在权力距离大的组织中,雇员对权威显示出极大的尊敬。

(3)不确定性规避。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个人力量感很弱,于是非常重视团队的作用。

(4)生活数量和质量。前者重视物质的享受,而后者则体现了人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

在一些典型的企业联盟里,比如,由中国和美国员工组成的企业联盟中,跨文化的理解能力是极端重要的。不断检视固有的心智模式,意味着较多地接纳对方的心智模式,这样的组织才能更快地向学习型组织迈进。

(二)在企业联盟中建立完善的企业学习机制

1.培养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机制

通过企业联盟激活企业知识能力,就是最大程度上使知识能力各要素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从知识存量的角度看,就是如何“活用”技术和知识存量,使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培养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机制,一方面为最大程度地获取企业联盟技术知识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也为技术知识存量的激活创造条件。学习机制的建立应从组织与个人两个方面来考虑。个人学习是企业技术能力积累和激活的微观基础。组织学习是企业总体技术能力积累和激活的重要体现。为此,我们从组织和个人两个层次来分析企业联盟的学习机制。李焕荣、林健(2001)认为一个有效的学习机制中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相互学习的氛围、系统思想、知识的获取、转移和创造、共享心智模式(SHARED MENTAL MODEL)的表现和检验、学习关系和合作学习的结构。

2.民营科技企业与国外跨国企业联盟的知识能力不同阶段主导学习模式

通过企业联盟,企业知识能力从知识引进提高到自主知识创新过程中,组织和个人的学习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学习,企业和个人才能不断掌握外部技术和知识的核心,并把外部知识内部化,然后把通过企业联盟获得的知识用于内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实现自主知识创新。企业如何建立科学的学习机制,激活企业的技术能力。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看,(陈劲,1994)在分析现有的学习模式基础上,认为主要有三种学习模式:干中学、用中学、研究与开发中学。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干中学”仅与企业的生产效率改善有关,现在这种观点已经受到挑战,认为“干中学”不仅仅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提高组织与个人的技术模仿和消化吸收能力,是掌握其中的DO-HOW和DO-WHY。“用中学”是比“干中学”更深层次的学习模式,在企业联盟中“用中学”突破了简单模仿“知识源”技术的模式,而在用的过程中掺入了自己的思想,即组织和个人还必须考虑用在何处、如何用最科学等问题,通过“用中学”可以产生一些新的思想,所以,“用中学”关键是学习“知识源”知识的诀窍,这就为实现“知识源”知识的消化吸收提供了可能,进而使“知识源”知识内在化成为现实。通过“干中学”和“用中学”得到的知识,主体上是“知识源”溢出的知识,这些知识也同样可能被其他组织和个人所获得,所以,它们难以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实现自主技术创新,企业必须在”干中学”和“用中学”的基础上,及时把主导学习模式转化为“研究开发中学”。通过“研究开发中学”,在特定领域内发生积累性的技术变革。得出浙江民营科技企业与国外跨国企业联盟的知识能力不同阶段主导学习模式。

在企业联盟中由于不同学习模式所产生知识的价值与作用不一样,对提高企业技术能力的主导作用不一样。“干中学”是浙江民营科技企业与国外跨国企业联盟中技术模仿的主导学习模式,“干中学”一般不需投入大量的研究开发经费与科学家、工程师,但技术工人的水平高低甚为重要(陈劲,1994)。“用中学”是中国民营科技企业与国外跨国企业联盟中技术消化吸收的主导模式,在使用“知识源”技术和知识的过程中,了解并掌握其中的原理,并发现其中的不足,找到可以改进的地方,所以,通过“用中学”,可能导致技术的渐进创新。“用中学”一般也不需要大量的研究开发投入,但对技术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企业技术能力提高到自主创新阶段,“研究开发中学”是中国民营科技企业与国外跨国企业联盟中其主导的学习模式。在研究开发过程中,科技人员把“知识源”知识和内部知识有机组合,实现不同知识面的交叉,产生更新的、属于中国民营科技企业自身的知识,这类知识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民营科技企业与国外跨国企业联盟内部学习机制的建立。科学的学习机制能够把企业联盟中学习得到的知识尽快地变为自己创新的基础。在企业联盟中,从层次学习的相互作用可以看出,其作用的纽带在于有效的企业联盟内部信息交流系统。而内部信息交流系统的核心又是技术桥梁人物。浙江民营科技企业与国外跨国企业联盟,中方技术桥梁人物主要实现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实现从国外跨国企业知识的获取;二是实现企业联盟内部的信息传递。浙江民营科技企业与国外跨国企业联盟,中方技术桥梁人物通过对国外跨国企业知识的学习、消化吸收,转化成为浙江民营科技企业的知识,进而把吸收的知识“翻译”成组织或小组内部其他个体所能接受的“语言”,实现信息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