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彼岸花开:中国历史的另类独白
6173600000116

第116章 六

隐居与求仕,是李白的两个梦想,矛盾地在心中激荡。

李白少年学道,向往成仙,又学纵横术,欲求功名,两种思想影响他的一生。当得意时,他觉得自己就是世间的救世主,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当失意时,又退隐而求心灵的宁静,自我安慰说“安得摧眉折腰事权贵”。他的命运,是中国文人的典型命运,他的诗歌,也极典型地反映了文人内心的矛盾。

这是中国文人的形象:既孤傲自负,又急切想扬名立万;既号称自己隐逸闲静,又巴不得能进入仕途。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中华历史上的文人,具有孔子儒家入世与老子道家出世的双重心理。

李白是脆弱的,他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他一次次想立功名,却一次次放不下自己清高的面子,他注定在二者之间无法定位,徘徊一生。

老年的李白避居庐山,安史之乱爆发,中华大地生灵涂炭,他最后一次燃起为国建功的愿望。永王李磷兴兵而起,借“勤王灭贼”欲夺皇权,天真的李白应邀加入幕僚,以为自己能为国家建功立业了。然而不久,永王便被镇压,李白被朝廷判罪,流放夜郎。

此时他六十岁了,暮年白发,加上精神打击,垂垂老矣。“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李白知道自己这一去,可能再也回不来了。他拄着拐杖,艰难行走在南方泥泞的路上,孤风凄雨,一路飘零,回首望长安的方向,浑浊的泪水滴落在泥土里。李白老了……

所幸的是,在李白生命的最后两年里,他被赦免,获得迟来的自由。只是这时,他已走入了人生的末期,来往于金陵、宣城等地,依人而生,穷困潦倒。“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那心底的忧愁啊,汩汩而出,一辈子究竟换来了什么?

重病的李白最终死在安徽一个小县城里,他的族叔李阳冰收集了他的诗稿遗物。那是他临终前留下的最后一首诗《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辞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这是他最后的激情迸发么?

李白走了,带着他一生许多瑰丽的梦想,离开了这个繁华的世界。他是一个天才,无与伦比,他有着非凡的身世与经历。他曾经想学仙求道,做一个隐者;他曾经是一个游子,浪迹天涯;他曾经想当一个侠客,仗剑江湖;他曾经想飞黄腾达,入仕求官……然而,他最终以一个诗人的名义留存在中华史册上,以一个酒仙的形象印记于世人脑海中。

或许,这个世界,真正让他有所寄托的,唯有诗和酒吧……

【史书记载】

选自《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峨眉山月歌》等。

《新唐书·李白》: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

《新唐书·李白》: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

《新唐书·李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