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艺术
6167500000008

第8章 主持人节目受众的复杂形态

一、传播学视角下的主持人节目受众

受众(audience)这一概念,不是大众传播的伴生物,在万人空巷听演讲的古希腊,它曾指听演讲的听众;后来随着文艺、体育表演活动与赛事的发展,它又扩充为指观看戏剧、体育竞技的观众;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连同报纸、杂志、书籍的读者和广播、电影、电视的观众,都属于受众的范畴。所以在笔者编著的《新编传播学》一书中,对“受众”的定义是:“受众,即社会信息传播行为的接受者,也可称为受传者。受众是信息的‘目的地’,又是传播过程的‘反馈源’,同时也是积极主动的‘觅信者’。对大众传播来说,受众是大众传播的主要对象、目的地和归宿,又是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传媒产品的消费者。”

二、主持人传播受众的复杂形态

主持人传播中的受众,与一般受众的传播学概念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的特点与上面所说的整个大众传播的受众一样,都具有“人数众多、差异性大、分布散乱、成分复杂、居住分散、需求多样、时空分离、各自受传,大多数还是素昧平生、未曾谋面”的特点。他们对同样的主持人、同一节目信息的认识各异,反应不一。只是主持人节目中“受众”概念的外延大大缩小了。它特指主持人节目传播活动的现场接受者和通过各种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甚至组织传播的主持人节目的接受者。

研究主持人节目受众,首先很有必要研究一下他们的存在形态。虽然主持人节目受众的情况纷繁复杂,但传播学的效果理论研究告诉我们:受众并不是传播学早期研究者所说的“乌合之众”,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如果对受众进行分类的研究,就不难发现,受众的需求其实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制约因素,许多学者称之为“缓冲体”。掌握了受众的分类和制约他们心理活动的不变因素和可变因素,我们就有可能找到一些有关受众需求的规律。有的传播学研究者提出:“早期的传播学研究者由于常常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强调刺激—反应的行为模式,这种研究明显具有单维性、被动性和静态性,强调了媒介对受传者心理的制约性,忽视了受传者对媒介刺激主动认知过程和能动的反作用。德国心理学家库尔德·勒温在‘格式塔思想路线’下,根据物理学中出现的部分决定于整体的现象,提出了‘场’理论,用以研究心理现象……”物理学上的“场”理论告诉我们:任何实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都要靠有关的“场”来实现,如磁场、电场、引力场等。“借助‘场’的概念,可以说明主体在这种或那种具体情景中的行为特征是随着他所采取的定向作用而转移的。具体到主持传播来说,因为主持人与受众之间存在这样的心理场,无论是主持人的行为,还是受众的行为(具体为说话行为)都毫不例外要受到对方的影响和制约,即主持人要受到谈话场内受众的影响;受众,包括主持传播现场和在场外视听主持传播的受众则要受到主持人的影响。”既然在受众与主持人之间存在这样的一种紧密的“心理场”的相互作用,节目主持人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关系到各类受众的好恶与去留,因此,节目主持人与不同类型受众之间的这种微妙的关系当然就应当成为我们研究节目主持人受众的起点。

《新编传播学》一书对大众传播的受众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类。对主持人节目的受众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通过对这些不同情况下的受众类型的分析,我们对各种类型受众的认识就会逐渐明晰起来,从而找到节目主持人如何适应和满足其需要的对策。

(一)直接受众与间接受众

主持人在直播室或在活动现场主持节目,除了常常会邀请一些嘉宾或观众参与主持节目或参与讨论外,还有不少受众与主持人直接见面,在现场直接接受主持人传播,这就是主持人的直接受众;而那些不在直播室或节目现场,却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或网络参与节目的视听活动来接受主持人传播的受众,就是间接受众。

由于直接受众就在节目现场,也就成为主持人节目传播主体和微观传播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在节目中的态度、语言、动作是否配合,直接关系到节目的成败。所以从节目的策划开始,主持人就应当充分考虑如何加强与他们的现场沟通,创造条件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即兴反馈和现场互动,调动节目活动的气氛;而对于现场之外的间接受众,主持人除了通过热线电话等方式加强与个别场外受众的联系外,还应当在节目的进程中牢牢把握上面说的这个由广播、电视和网络联结而成的“心理场”的全局,时时处处把场外受众放在心上,通过在节目的每一个环节上的内外兼顾,使间接受众也能有一种身处现场,参与互动,对主持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现场感和亲切感。每年一度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策划者和主持人都十分注意这一点,无论是晚会开幕主持人对受众的问候,或是节目中插播的来自边防哨所战士、炼钢炉前工人、驻外使馆人员、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慰问电和录像片段,或是主持人过渡性的串联词,都体现出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联欢晚会,而是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人、侨胞的一次大团圆。这不仅让直接参加“春晚”的现场观众,而且让电视机前的所有观众感受到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的和谐、融洽、繁荣和幸福!

(二)积极选择者与随意旁观者

积极选择者是指那些对主持节目的传播活动具有随意注意的受众。他们本来就是出于对某主持人或专题节目内容的兴趣和需要,积极地选择并主动奔向某个主持人节目,如球迷及某些影星、歌星、主持明星的“追星一族”等。他们不但崇拜这些球星、影星、歌星,而且也崇拜这些相关节目的主持人,并期待这些主持人和节目能满足其信息上、心理上、娱乐上、审美上的迫切需求,能帮助其实现某种目标。这些人是某节目和主持人的忠实“粉丝”和强大支柱,是节目“造势”的“主力军”。主持人应当多了解和适当满足他们某些合理的特殊心理需求,积极想办法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与互动,强化他们对节目和主持人的持久的兴趣,争取他们的默契配合并使之成为主持人节目的“舆论领袖”。

随意旁观者则是指那些对主持人节目具有不随意注意的受众,他们本来不大了解这些节目主持人,没有预先形成某种特定的接受期待、接受定向和接受需要,也就是没有对主持人及其节目具备特定的需要和兴趣。由于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节目内容或主持人的情况,他们继续参与或停止接受主持人节目活动往往是一种随意,或是出于尊重某种惯例和礼貌,或者是由于无法逃避、没有选择。对于这些随意旁观者,主持人应当意识到,要诱发这类受众的不随意注意,从内因方面就必须唤起他们对接受该主持人及其节目的主观愿望。使随意旁观者变成积极选择者,对主持人来说,关键要通过树立节目的品牌意识,提高节目主持人的人格魅力,突出节目传播的个性风格、艺术魅力和美感魅力。

(三)纯粹受众与介质受众

主持人节目的纯粹受众又叫终极受众,是指由于某些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只接受主持人节目信息而不做“二传手”的人。这些人处于主持人节目信息传播的终点,没有把主持人及节目的信息向他人传递的意向。其传受模式为:主持人 信息 纯粹受众,或主持人 信息 介质受众 纯粹受众。纯粹受众只“受”不“传”,也不分析自己的阅读经验;即使分析,也不能表达出内心所想的东西。对这些终极受众,我们应当认识到他们毕竟是受众,不应当因为他们不当“二传手”就轻视他们,而应当通过了解和适当满足他们的需要,通过节目的精彩内容、主持人的个性风格以及对他们某些特定需求的满足稳住他们。其实,一旦他们真正喜欢上某些主持人节目,也有可能变成非终极受众,成为主持人节目的“二传手”和“舆论领袖”。

主持人节目的介质受众又叫兼职受众或中介者,是指介于节目主持人与纯粹受众之间的一些人,如翻译、“意见领袖”、非常拥戴主持人及其节目的“粉丝”等。这些人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节目的受者也是传者)和双重行为(既译码也编码)。他们是主持人节目信息传播中的“中转站”,或者是不同传播系统或符号系统的中间人。这些人与节目主持人有着特殊的业务和情感上的联系,是主持人节目发展成为品牌的重要建设者和传播参与者。主持人应当充分认识到他们的特殊作用和相互关系,在节目的策划、设计、制作和播出等各个环节上多征询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他们在不同层面和岗位上对主持人节目的积极推动作用。

(四)预期受众、现实受众与潜在受众

预期受众是指在节目主持人预期想象中出现的或者在编码过程中预先假想的接受者或“收件人”。其中有的预期受众甚至参与了节目前期的策划、构建与创造,提前在想象和虚拟的空间里完成了同主持人的交流、争辩、协调和初期编码,其结果与原始素材一起融入了主持人节目传播的复杂构成之中。这些预期受众实际上都是由于具备了某些方面的条件和能力,所以成为主持人节目的“共同创造者”,他们对于主持人节目的成功和完善功不可没。主持人对他们的真诚尊重和积极依靠,不仅会使他们更加积极地配合、出色地工作,而且由于主持人对他们的尊重和赞扬,他们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会成为非常有发言权的主持人节目的见证者和“舆论领袖”。

现实受众是指在节目主持人传播现时状态下确确实实在接受主持人节目信息“成品”的人。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接受群体,才使节目有了现实的服务对象,有了有效反馈的信息来源,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保证。现实受众很少直接介入主持人节目信息作品的预构、即构和初期编码,但在作品问世后参与了对节目作品的传播与扩散,参与了节目传播的反馈和沟通环节,参与了节目对符号意义的挖掘和创造。现实受众是主持人节目最主要的受众,是主持人节目服务的核心对象,是主持人节目信息服务质量的最后检验者,也就是主持人节目的“上帝”。节目主持人的一切工作都应该立足于满足他们的需要,应当多深入贴近他们的生活,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在主持人的心目中,受众是流动的、变化的,并可能具有正、反两方面的评价态度。任何一个今天的现实受众,都既有可能成为自己长期的“粉丝”,也有可能成为匆匆过客。关键看主持人是否真正了解他们的愿望和需求,传播他们需要的信息,反映他们的心声,为他们排忧解难并接受他们的监督。只要主持人节目做得精彩,甚至成为品牌,就会拥有越来越多的现实受众,这支队伍就会更加壮大。

潜在受众又叫隐性受众,是指潜藏在节目主持人传播的过程与信息之中,暂时未能直接参与或接收节目信息,却有可能在适当时候“冒”出来接受该主持人节目的群体。从传播过程来看,预期受众存在于“过去时态”,现实受众出现在“现在时态”,而潜在受众蕴藏在“未来时态”。当节目主持人在传播中受到现实受众的冷遇、漠视,或者被现实受众抛弃时,他们可能就把部分希望转移到潜在受众身上,期望得到这些“未来受众”的青睐和垂青,使其节目有朝一日重放光彩。节目主持人对潜在受众绝对不能漠视,一个高明的、有远见的节目主持人应当意识到,节目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是密切联系的。在做每一期节目的时候,都不应该孤立、静止地仅仅注意这一期的受众,而应把这一期与以后多期的节目联系起来。如果节目越做越好,影响越来越大,任何一个今天潜在的受众,都有可能成为主持人节目明天的现实受众和主持人的忠实“粉丝”。

(五)俯视型受众、仰视型受众与平视型受众

俯视型受众在接受节目主持人传播信息时,常以高瞻远瞩的领导干部或专业权威的身份和状态出现。如某些方面的主管领导,专业评论家,新闻、电视节目和文学作品评奖时的评委和传媒中资深的行家里手、指导老师等,他们的社会威望或专业地位决定了他们的意见举足轻重,具有俯视性、权威性和指导性。这些人对某一专题节目可能有懂行的一面,也可能有“南郭先生”的一面。他们中有的人由于长期养成的优越感和好为人师的自炫心理,经常以俯视的姿态出现在节目主持人的面前,指手画脚,评短论长。在主持节目过程中遇到这种情况,节目主持人首先还是应当尊重他们,对他们意见中的合理部分,不妨稍加恭维,虚心接受;对某些欠妥的意见,既不能随声附和,丧失原则,也不能拍案而起,奋起反驳,应该始终保持彬彬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或及时巧转话题,或婉言淡化,或避实就虚,或移花接木。

仰视型受众是指以一种尊敬、仰慕、狂热、遵从的心态对待主持人的人群。当今,几乎每一位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影视明星、歌星和作家的背后,都有一大批仰视型受众,也就是所谓的“发烧友”和“粉丝”。还有一部分仰视型受众接受信息主要是为了从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或者是满足自己的崇名心理。如非常喜爱鞠萍姐姐主持的少儿节目的孩子,喜欢观看黄健翔现场解说足球重大赛事节目的青少年学生,等等。对这些仰视型受众,节目主持人既应当珍惜和感谢他们的热情支持和真心拥戴,但同时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在这些“发烧友”“三呼万岁”中得意忘形。既要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和平常的心态,还要利用这些受众对自己的信任感加强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提高审美品位和欣赏能力,克服在“追星”狂热中所包含的虚荣心和不想艰苦拼搏却奢望“一搏成名”的浮躁心理。

平视型受众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人数最多的受众,这部分人即使是在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影视明星面前,既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妄自尊大,而是用平常心来看待主持人和接受信息。这些人对节目和主持人的情感和理智一般较为平衡和稳定,能够心平气和地独立思考、冷静分析。对节目主持人来说,这些人的反馈意见比较真实而且有价值。节目主持人应当多接近他们,尊重和鼓励他们,虚心听取和研究他们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