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艺术
6167500000007

第7章 主持人传播的“上帝”——受众

尼采在《善恶之彼岸》中写道:“当你长久地窥视着深渊时,深渊也在窥视着你。”这句话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解读和发挥,同样也可以看成是节目主持人与广大受众关系的生动写照。主持人节目与以往大众传播媒介高居于话语权力中心,对受众进行点对面的单向直线传播不同的是,主持人与受众互为“眼睛”和“深渊”,共存于“传”“受”互动的缥缈无际的空间。

传媒工作者都很清楚一个最简单的生存之道:在媒介信息产品的市场里,如果没有了收视(听)率,就没有了广告;没有了广告,媒体就不能生存;媒体无法生存,主持人就不复存在。“受众是传播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和活跃的因素,是产生传播效果的关键。任何传播活动只有被受众所接受,并在受众中产生一定效果,传播过程才算完整,才能取得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在实践中,受众对主持人节目的这种基础性调控作用,主要是通过收视(听)率这个“紧箍咒”来体现的。所以,中央电视台在2002年9月曾出台一个《中央电视台栏目警示及淘汰条例》,规定了把栏目收视率作为衡量和决定栏目去留的重要标准。很多媒体也根据栏目的收视(听)率来推行“末位淘汰制”。当有人问及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是否会离开《实话实说》栏目时,他说:“崔永元的去留不仅仅是崔永元和央视领导的事,全国观众的意见和态度将成为左右这一问题的关键性因素。”这就告诉我们,受众是节目主持人得以存在的前提,没有了广大的受众,主持人的存在就失去了根基。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受众就是节目主持人的“上帝”,对受众的研究应当成为研究主持人节目的起点。

对传播受众心理的研究,是探索新闻传播活动的客观规律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学关于受众心理的调查研究,往往综合运用了传播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传播的受众心理进行科学研究和客观分析来获得结论。在我国广播电视主持人节目的发展史上,很多不成功的传播活动都是由于没有研究受众心理、违背了受众接受传播的客观心理规律而造成的。为了更充分地认识并加强节目主持人的传播内容、形式和效果与受众接受心理的密切关系,无论是大众传媒的管理者,还是节目主持人,都有必要加强了解和研究受众心理的自觉性,提高对受众心理的重视程度,掌握和运用受众在主持人节目传播活动中的一般心理规律。

与其他信息传播活动一样,节目主持人的传播活动主要由信源(事实)、传播者(媒介的管理者,尤其是节目主持人)、信息(节目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媒介)、受众(节目的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等多个要素构成,其核心内容是节目主持人向广大受众传播信息。主持人节目传播活动的直接目的就是让广大受众接受传播者传递的有关信息,满足广大受众的各种需求,进而影响广大受众的思想、观念、情绪、价值取向和决策行为等。因此,受众在主持人节目传播活动中占据突出的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受众是主持人传播的来源和归宿

受众是节目主持人传播产生的基础。人类的传播行为最初起源于人类社会化的生产劳动和生活需求,也就是直接产生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需要往往直接来自生产或以生产为基础的情况。”在人类的新闻传播史上,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也是随着人类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不断产生新的需求而发展的。先有受众对主持人节目信息及其他功能的需要,然后才有主持人节目的传播活动。主持人的节目传播行为是为了适应和满足人们各种功能需求而组织和策划的活动,信息传播活动是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

受众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任何内容和形式的节目主持人的传播活动,都要以受众对信息的接受为归宿。主持人节目传播的主观目的、传播过程的交流互动、传播效果的检验乃至节目信息的自身价值等,最终都要通过受众的接受、理解、反馈和行动来实现。没有受众的参与和反应,任何主持人节目的传播活动都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受众是主持人节目传播过程中的“反馈信源”。主持人节目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活动。在主持人节目中,只要受众接收了节目主持人发出的信息,就会作出积极或消极、接受或拒绝等各种反馈。反馈的内容构成了主持人节目传播活动中的又一种新的信息,再发送给传播者和其他受众。此时作出反应的受众成为重新发出信息的行为主体和“舆论领袖”,充当了“再生信息”的“信息来源”。而这又往往决定着某一主持人节目传播过程或继续、或转向、或中止。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受众对主持人节目的传播活动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受众是配合节目主持人传播活动的积极互动者和检验监督者。节目主持人传播的全过程,就是主持人组织受众这个活跃的社会群体,不停地进行信息的传递、反馈和劝说互动,从而使主持人所传达的信息得以扩散、分析、解释、理解和反应的过程。传播学对大量节目主持人传播活动的研究表明,受众根据自己各方面的需要,除了会对节目和主持人作出选择,对其传播的信息加以注意、理解、记忆和使用之外,还积极地期待主持人在节目的传播内容、形态、效果上加以改进和创新。受众对节目主持人的传播活动具有检验、监督和扩大传播、延伸效果的作用。只有那些符合受众需要、符合受众心理活动规律的主持人节目才能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反之,不顾受众需要、违反受众心理反应的客观规律,单从主持人主观愿望出发而进行的节目主持活动,就不能较好地实现节目的传播目的,甚至会使受众产生逆反心理,不仅拒绝接受传播信息,甚至还会从此对该传播媒介和主持人节目不屑一顾。

多年来,中央电视台努力创新各类节目,培育了多个品牌节目,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鲜明个性风格、深受百姓喜爱的著名主持人。由于节目质量不断提高,中央电视台节目全国人口覆盖率达到95.9%,观众超过11.88亿人(2005年统计数据),收视份额基本保持在全国收视市场的30%左右。据统计,2005年中央电视台15个开路频道总体收视份额达34.14%,创五年新高;观众人均每日收看中央电视台节目的时间为52分钟(人均每日收看电视时间为154分钟);中央电视台各频道的观众满意度占据着全国卫星频道满意度排行的前12位;广告收入基本上保持在全国电视广告收入总额的1/3左右,并保持持续大幅度增长的趋势。12年来,中央电视台每年11月对来年第一套节目黄金段位广告进行招标。目前该活动已成为企业界对来年经济发展预期的展示,因而被经济分析人士评价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风向标”。2005年11月18日成功进行了2006年中央电视台黄金段位广告招标,招标总额达58.69亿元,再创历史新高。2005年总收入达124亿元(事业收入94亿元,企业收入30亿元)。“十五”期间,中央电视台累计上缴国家税费30.9亿元,广电总局56.3亿元,两项合计87.2亿元,为广电事业和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更为惊人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经过初步统计,在奥运会前后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央视的广告收入将突破50亿元,而全年广告收入有希望达到创纪录的200亿元。”这与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央电视台从全国抽调节目主持精英组成了几十个内容各异又精彩纷呈的体育主持人节目并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是分不开的。

受众是主持人节目传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主持人节目传播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受众是构成社会宏观环境、媒介中观环境和节目微观环境的重要成分,受众的经济状况、文化素质、认识水平、心理状态等因素直接决定着传播环境的状况,而节目主持人只能在现有传播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传播活动,如果脱离作为传播环境的受众的客观现实,就不可能实现主持人节目的传播目标。

综上所述,受众在节目主持人的传播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们不仅是主持人节目信息的来源和归宿,是传播信息的忠实接受者,而且是主持人传播活动得以开展的积极配合者,是检验和改进主持人节目传播活动的权威裁判者,任何忽视受众的主持人的传播活动都只能以失败告终。

二、受众心理对主持人传播的制导作用

唯物主义心理观认为,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心理”作为一个大的集合概念,指的是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它不仅包括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动,还包括人的动机、需要、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受众心理是影响和制约主持人传播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传播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持人节目的受众心理,则是指主持人节目信息接受者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心理特征。主持人节目受众的心理状况与受众需求的产生和变化,直接关系到受众对节目信息内容和形式的接受与拒绝、对主持人节目反馈的褒与贬等。受众心理对主持人传播活动的影响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受众的心理需求是推动主持人节目传播活动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主持人节目的产生源于受众对以往大众传播点对面的单向直线形态的不满以及对双向互动传播形态和节目个性风格的追求。随着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受众获取信息的动机、需要、能力的差异以及自身气质、性格的不同,不同受众对不同种类的主持人节目的传播媒介、内容、形式和信息都会作出不同的选择,使主持人节目传播受众出现分众化,特殊的受众群体、特定的受众心理、特有的信息需求就催生了功能各异的传播媒介、各具情态的主持人风格、各有专攻的节目信息内容和各具特色的节目传播形态。

(二)节目受众的选择、评价和反馈是主观能动的

人类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人类主观能动性的本质,决定了受众不是大众传播者可以任意驱使的“侍从”或俯首帖耳的“顺民”,对于从传统媒介主宰的传播模式中分解出来的主持人节目而言,受众是主持人节目传播活动中的双重“主体”之一,是主持人节目这一“系统工程”的合作者。他们接受主持人节目的动机是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监督社会、传承文化、娱乐身心、宣泄情感,一句话,就是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在接受主持人节目的过程中,广大受众常常表现出独立的自主意识、创造意识、自尊心理,有着对信息作品的自主选择、理解与判断,并不轻易为主持人所任意左右或支配。他们虽处于主持人节目传播的终点,是信息的受体,但他们接受信息活动一般都不是被强制、消极被动和盲从的;相反,从另一方面看,他们又是具有独立性、自觉性和主动性的信息活动的主体。受众的选择行为体现在自由地选择何种媒介、接收何种信息和喜欢何种传播形态上。在“信息爆炸”的社会里,面对五花八门的传媒、铺天盖地的信息内容和千姿百态的传播形态,对有着不同的特定需求而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的受众来说,他们只能对这些信息不断地进行筛选,择取那些最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传播媒介、节目内容和主持人。

受众心理是实现节目主持人传播效果的基础。受众的心理满足与主持人节目传播目标实现的统一是主持人节目传播效果的最佳状态。受众对主持人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对节目主持人的思想情操、个性风格的期盼心理不满足、不认同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常常是导致主持人节目传播败走麦城的重要原因。美国著名的华裔电视节目主持人宗毓华是美国三大电视网中唯一的华裔节目主持人,曾被评为“美国十大杰出妇女”之一。与那些妖艳、造作、说话尖刻、咄咄逼人的美国明星主持人相比,宗毓华不仅长得漂亮,善于以事实说话,以情动人,而且其主持演播很有东方女性那种恬静清纯、诚挚朴实、温文尔雅的风格。传播学家罗伯特·奥尔伯曾经这样评价宗毓华:“应该承认,公司的老板对找到一个迷人的年轻人当主持人,比找一个对新闻的安排取舍有独到见解的严肃的新闻记者更感兴趣。然而我不得不说,宗毓华她是这样的全面,既有美丽的外貌又有动人的语调,更能对重大的新闻事件进行独特的分析和阐述,以致我们很难给她单一的名称来体现她的全部才华,她是一个完美的形象。”然而,在1994年5月19日傍晚电视的黄金时段,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视网播出了由处于事业巅峰状态的宗毓华主持的新闻专题节目《美国观察》,闹出了“中国间谍风波”。她在该节目中说:“根据我的估计,在这些通过合法途径进入美国的中国人当中,每八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潜伏着的间谍人员。”宗毓华的这一报道,不仅完全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而且也使她自己站到了生她、养她、教育她成长的族裔的对立面。众多华人社团要求宗毓华本人在新闻节目中澄清事实、公开道歉,挽回对华人形象的负面影响。本来把宗毓华视为自己的骄傲和榜样的华人社区不得不开始向她宣战,她在华人社区和华裔这个她原来主要的传播对象群体中完全失去了光彩的形象。尽管宗毓华后来播出了一个声明,说明自己是无意的,并对此表示遗憾和抱歉,然而事隔一年之后,宗毓华还是被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解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