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艺术
6167500000018

第18章 主持人传播语境制约的特点

主持人传播语境制约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语境制约的真实性、参与性、具体性和双向性。

一、语境制约的真实性

林兴仁先生曾经提出关于“模拟语境”的观点。俞虹在《节目主持人通论》中则认为主持人所处的语境分为“现场语境”(实语境)和“场外语境”(虚语境)。主持人节目存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下,必然会受到这些宏观环境的影响与制约;节目的进行必然要按照媒介机构的职责功能和节目的宗旨,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对象;主持人主持节目的全过程,需要以自己的真实身份和本来面目出现在屏幕前。即使节目中邀请了与节目相关嘉宾、现场观众来共同主持节目,也不是在“对台词”,而是和现实生活中的交际活动一样,有的放矢地进行面对面谈话。一句话,无论是社会的宏观环境、媒介的中观环境还是节目与现场的微观环境,它们的存在及其对主持人节目的影响和制约都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实话实说》这个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于1996年春推出的著名栏目,就十分鲜明地体现了“真实性”的特点:它讨论和报道的话题都是现实社会中群众非常关心的热点问题;来自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些人就某一话题进行现场交谈,通过主持人、嘉宾、观众的共同参与和直接对话,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展开社会生活或人生体验,经过叙述、讨论或辩论,达到各抒己见、增进参与者之间交流和理解的目的。这里,社会背景是真实的,主持人是真实的,嘉宾是真实的,现场观众是真实的,他们所发表的意见也是他们自己的真实见解的实话实说。所有这些真实性因素构成了对《实话实说》节目进行制约的语境。

二、语境制约的参与性

所谓语境制约的参与,就是指在言语的表达和接受过程中,语境常常通过参与到语用的过程中来达到制约修辞手段的选择和修辞效果,这种现象就是“语境参与”。正如中国修辞学会会长王德春先生所说:“整个使用语言都受语境约束。”言语表达和接受中的语境参与主要有四个方面:语境选择、语境补充、语境限制和语境转换。

(一)主持人的语境选择

语境选择是语境参与律中最基本的一条规律,它是指语境制约着言语表达形式的选择。选择言语表达形式就是为了更得体、准确、生动地表达思想内容,而语境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选择语言形式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由于主持人传播语境系统的要素是相当复杂的,如节目宗旨、节目对象、节目信息内容、节目现场以及所使用的语言文字中的修辞资源等,都是可以对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过程发挥特定的制约作用的重要语境因素。但是,在一定的节目主持人言语表达过程中,每一个语境要素的作用并非同等大小。主持人无法全面顾及所有语境要素,而只能着眼于与一定的节目主题表达和修辞需要,联系密切的语境要素来考虑言语形式的选择,抓住对言语表达约束力最大的一些语境要素来权衡和确定言语表达形式。陈望道先生曾这样阐述语境对选择言语表达形式的制约作用:“我们知道切实而自然的积极修辞多半是对应情境的;或则对应写说者和读听者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即双方的共同经验,因此生在山东的常见泰山,便常把泰山来比喻事情的重大;生在古代的常见飞矢,便把飞矢来比喻事情的快速;或则对应写说者的心境和写说者同读听者的亲和关系、立场关系、经验关系,以及其他种种关系,因此或相嘲谑,或相反诘,或故意夸张,或有意隐讳,或只以疑问表意,或单以感叹抒情。”(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在不同内容的主持人节目或由不同主持人主持的节目中,对传播语境的选择不仅与节目的主题表达有关,也与主持人对与节目有重大关联的语境的理解与运用有关。比如:有一次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水均益在演播室做访谈节目时,访谈的对象是约旦驻华大使和以色列驻华大使。当时的电视画面是:会场上,约以正式签署和平条约,双方代表在和约上签字,然后儿童献花。这时候,主持人面对电视屏幕前的观众说:

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两个献花的小女孩,分别来自以色列和约旦,她们的祖父都在1957年的中东战争中阵亡了。在参加约以和平条约签字仪式的五千多名来宾当中,当有人看到这一刻时,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在我们今天《焦点访谈》演播室里也有两位怀着同样激动心情的客人,因为他们都曾经亲眼目睹和经历了约旦和以色列之间的战争与流血。

这位是曾经作为一名战士参加过中东战争的以色列驻华大使本·亚可夫先生,这位是曾经作为一名记者报道过中东战争的约旦驻华大使萨米尔·那乌瑞先生。

(主持人同声英文采访)大使阁下,再次欢迎来到我们中央电视台演播室。首先我要告诉你们,就像你们两国签署和平条约用了40年一样,今天你们两位——一位以色列大使、一位约旦大使能够第一次共同坐在我们演播室里,我们也用了很长的时间,这是我们的荣幸。那么,两位大使先生能否告诉我作为一名普通的约旦人和一名普通的以色列人,这个和平条约对于你们意味着什么?

在这期有着不寻常意义的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可以选择的语境是多元的、复杂的,比如签署条约的背景、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展望、国家的经济合作等。为了凸显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和平主题,主持人在语境的选择上作了深入的思考和精心的安排。他选择的是世界人民,尤其是以色列和约旦的普通百姓对和平的渴望。在约以正式签署和平条约的画面背景中,水均益以低沉的语调,追述了签约现场献花小女孩鲜为人知的背景材料。两个来自曾经是敌国的小女孩为和平献花,她们的心中各自有一位血肉模糊的身影——她们阵亡的祖父、她们从来没有见过的祖父。这段背景材料具有悲剧性,令人感伤,知情者为之落泪。水均益的这段追述,营造了一种含泪微笑的戏剧性气氛,为两位有着特殊身份的嘉宾的庄严出场奠定了基础。同时主持人还特意让被采访的两位大使站在一名普通的约旦人和普通的以色列人的角度来谈和平条约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在这种混杂着悲剧性和喜剧性的气氛中展开了节目,这个语境的选择是十分巧妙的。

(二)主持人的语境补充

言语表达过程中的语境补充,是指表达者在修辞实践中往往利用语境要素造成的“潜信息”,对言辞所负载的信息进行补充。言语接受中的语境补充,是指接受者只有正确地解析言辞所负载的信息,又通过领会存在于语境中的潜信息,才能准确理解所表达的全部内涵。

主持人的语境补充是节目主持人和节目受众选择、理解言语表达形式的基础,是主持人使言语表达形式巧置伏线、衍生新义、扩充信息的凭借。主持人运用语境中蕴涵的信息来补充言语表达形式,从而扩大信息量,是主持人言语表达中常见的修辞现象。语境补充律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语境的特定补充,二是语境的无定补充。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水均益曾经谈到在主持新闻节目中使用这种语境补充的规律。他说,报道在以色列城市维拉列夫发生的一起10年来最大的暴力事件,只要说清楚了事件的5个“W”,就可以说是“有干货”的新闻了。但是成功的节目主持人并不满足于此,他们会在新闻事件内容的背景上进行必要的补充。比如中央电视台的一位主持人在主持报道有关巴勒斯坦总统辞职的新闻时这样说:

上周末,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辞职了。很多人认为所谓的中东路线图已经岌岌可危,已经上了手术台。人们现在最担心的是另一起恶性暴力事件的发生,因为那将可能会对和平路线图给予最后的致命一击。然而不幸的事在北京时间今天下午6点钟发生了,在以色列城市维拉列夫发生了一起10年来最大的暴力事件,目前已经死了一百多人。

主持人在这里运用的就是通过补充意境的手段,使受众借助他所补充的有关巴勒斯坦总统辞职和中东路线等与暴力事件相关的复杂的背景,使受众获得的信息不仅仅是暴力事件的本身,而是在扩充了背景信息的基础上,对这一暴力事件衍生出新的理解,从而达到对事件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三)主持人的语境限制

语言中的多义结构很常见,但在正确的言语表达形式中,由于进入特定的语境后运用了语境的限制,意义就受到局限,原来的多义结构就把其他的语义限制了,于是就不会再引起歧义。语境限制是指表达过程中表达者在特定语境要素的制约下,所选择的言语形式失去了部分原有的含义,语言要素原来具有的信息受到限制,信息量减少。节目主持人在受到语境限制律制约的情况下,不仅要及时认识到这其中的语境限制的客观性,尊重语境限制的规律,而且要善于利用特定语境的限制作用,准确地排除言语表达形式部分原有的信息,让受众接受剩余的信息。

比如1990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中央电视台的倪萍第一次负责主持这样大型的综艺晚会,当领导把晚会上要马上宣读的电报交到她手中的时候,只对她说了一句:“快,这是四份电报,马上宣读,时间要占满1分20秒。”她接过电报一扭头就神采飞扬地走向了主席台。为了把即将到来的“零点高潮”推上去,她边走边用激昂的声调说:“亲爱的朋友们,我手里拿的是刚刚收到的四封电报,第一封是……第二封是……第三封是……第……”当她准备宣读第四封电报的时候,才发现手里居然没有第四封电报!她用余光一瞥,才发现原来导演正拿着第四封电报并在着急怎么送到倪萍手中。倪萍知道这时无论是自己走过去拿电报,还是其他人送过来都是不合适的。倪萍在两秒钟内已经有了主意,只见她不慌不忙地收起手中的电报,接着说:

今天晚上,打到直播现场的电报不计其数,特别是海外华人,他们都想在这个合家团聚的夜晚为祖国亲人送上他们的祝福,由于时间的关系,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宣读了。海外侨胞们,你们的问候,祖国人民都接受了,也请允许我代表祖国人民,向远离亲人的海外侨胞祝福,祝全世界的中华儿女万事如意!(这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观众丝毫没有看出其中的破绽,墙上的倒计时钟也正好到点。台下的导演拿着那第四封电报走上前热情地拥抱了倪萍。)

由于倪萍突然发现手中没有本来应该接着宣读的“第四封电报”,突变的“语境”使倪萍的语言受到了“制约”。在突然发现了节目的“险情”后,倪萍并没有慌乱,而是急中生智,把原来宣读第四份电报的具体内容临时作了改变:对原来准备通过直接、有重点地宣读电报的话题,临时改为从面上对全世界发来电报的来源和数量的报道话题,既及时掩盖了破绽,又掀起了零点的高潮。可谓一箭双雕,妙不可言。(四)主持人的语境转换语境转换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言语表达形式的原有一般意义发生转换,形成“语境义变”。由于脱离了原来具体的语境,语言结构的意义转换可以获得别开生面的主题意义,产生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节目主持人在特定的语境中有机地运用语境的转换,是主持人运用语境参与规律的重要语言手段。比如1997年6月30日晚,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正在深圳皇岗口岸报道驻港部队的入港过程,忽然出现了一段令人尴尬的空白时间。就在这时,他忽然想起早些时候他登上口岸办公楼的情景,马上灵机一动,捕捉到一个可以即兴发挥的话题角度。他随机应变地进行了语境的转换,用手指了一下前方的一幢小白楼,说了这样一段话:

在我们前方的那幢白楼,就是当年邓小平同志眺望香港的地方。现在这幢楼里还挂着他视察口岸的一幅照片……今晚,当驻港部队跨过这条界线时,在所有的为部队送行的人群中,我们相信,肯定还有一位老人的深情目光在注视。

白岩松在节目突遇空白时间的情急之中,触景生情,才思泉涌,以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在原来报道驻港部队进驻的内容主题的基础上,凭借眼前的一幢小白楼,临时把语境转换到一段历史岁月和对一位曾经对中国改革开放和香港回归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伟人——邓小平同志的回忆,再现了邓小平同志的伟大历史功绩和一个虽未能完成对香港的巡视却对香港回归运筹帷幄、成竹在胸的世界伟人形象,大大拓展和深化了这次新闻报道的主题意义。

三、语境制约的具体性

一般地讲,主持人节目中语境的制约也是一个适应具体语境的需要、使语义内容具体化的过程,它使语言的发出不产生歧义、不产生“噪音”,并使之具有确定的意义,同时也制约着语言理解的程度。恩格斯曾经说过:“站在真正的活生生的人面前,直接地、具体地、公开地进行宣传,比起胡乱写一些令人讨厌的抽象文章,用自己的‘精神的眼睛’看着同样抽象的公众,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这里强调的实际上就是语境制约的具体性。和什么人谈话,在什么环境下谈话,怎么谈话,谈话给什么人听……这些都是十分具体的东西。例如,《实话实说》有一期节目《同在蓝天下》(1997年11月30日),嘉宾分别是两个身有残疾的大学生:王峥视力极弱,“看不见”;周婷婷听力很差,“听不见”。那么主持人崔永元在谈话过程中就必须照顾到这样具体、特殊的“语境”,要王峥认字就得是字大大的,靠得近近的,要周婷婷听音也得是声音大大的,靠得近近的,甚至还要重复好几遍,具体的语境制约使得主持人不能按照一般常规的方法去讲话,而必须作出灵活、有效的处理。

2008年9月在北京举办了第29届残奥会,许多记者和主持人在参与了这届残奥会的报道和节目主持之后,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一个令他们无比激动的话题,即“我们要以怎样的眼光去看待和报道这场运动会以及残奥会运动员?”这是一个如何认识和利用残奥会特殊的具体语境制约的问题。北京残奥会被组委会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残奥会”。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先生说,北京2008年残奥会是残疾人体育运动史上的里程碑。当这届残奥会结束后,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采访了几位参与了残奥会采访报道的记者和主持人,从下面几位记者、主持人的对话中,我们完全可以领悟到残奥会特殊而具体的语境制约:

主持人:如同北京第一次举办残奥会,我们报道组的所有人都是第一次采访残奥会,经过十几天的亲密接触,你们感觉残奥与想象的有哪些不同?

孙喜保:我原来以为残奥会大致可以采取和其他运动会相似的报道方式,但是一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却发现根本无法这样做。残奥会绝对不同于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竞技体育方面的报道并非报道的全部。而人性和残疾人运动员背后自强不息的故事应该成为报道的重要内容。

郑莉:本以为报道残奥会是一件很沉重的事情。经过采访,我发觉残奥会报道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过程。因为比赛很精彩,运动员很阳光,连媒体同行也变得很“体贴”。我发现同行们不再争先恐后地追逐冠军、明星,而是把更加平和的目光投向那些或许并不出名,却在努力展现自己能力的运动员。

杨冉冉: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运动员的自信与微笑,他们在胜利时会流泪,但失败时毫不沮丧;他们并不介意自己的身体残疾,他们自始至终地微笑,坦然地向人们表达喜悦和激动,享受着体育运动和比赛带给他们的快乐。

主持人:很多看了残奥会比赛的人回来都说,没想到残奥会这么好看。你们觉得残奥会与健全人的比赛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哪些项目让你们也着了迷?

李元浩:“两个奥运,同样精彩”,在看了残奥会的比赛后,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深了一层。在过去的11个比赛日中,北京残奥会的赛场上无数次引爆激情,被刷新的世界纪录竟然接近400项。我个人最喜欢脑瘫足球和游泳比赛。当我在“水立方”看到残疾人运动员脱下运动服,在一池碧水中用残缺的身体去一次次征服世界纪录的时候,只能用“震撼”来形容我的感受。

孙喜保:其实我也觉得许多残疾人运动项目都非常精彩,这里的竞争一点都不比健全人的差。我最喜欢的两个项目是五人制足球和击剑。特别是有中国队参加的五人制足球赛,虽然他们的眼睛看不见,但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一个人就能过掉所有的对手,他们太神了,也很帅。

郑莉:12天来,我渐渐觉得采访残奥会是一件很享受的事,因为这里的比赛有着别样的精彩。比如硬地滚球,第一次到比赛场,发现运动员全部为深度脑瘫。程度稍轻的尚且可以用佝偻的手臂,靠身体的摆动将球抛出,而那些根本不能行动,连摆动头部都很难的运动员,则只能依靠绑在头上的一根小棍子和辅助人员协助将球发出。我由衷地说:“他们太棒了!”

杨冉冉:每位残疾人背后都有着一段故事,当我们还在为他们的不幸扼腕叹息的时候,他们却已经扬帆起航。作为健全人,要学会尊重残疾人朋友,要更好地理解他们,关心和帮助他们。

在北京残奥会的新闻报道中,新闻传播的记者和主持人正因为认识到这届奥运会的特殊性微观环境的具体制约,在新闻报道工作中树立了这样一种新的独特的价值标准和审美标准:这些运动员身体虽然残疾了,但他们的理想没有破灭,追求没有停止。在节目中主持人应该从同情走向赞叹,所以主持人用欣赏的眼光,将残疾人称为“有特别才能的人”,他们赞扬盲人敏锐的听力和灵巧的手,赞扬聋哑人灵活和丰富的肢体语言。主持人在节目中不仅带给人们精彩的赛事,而且让每一个关注的人感触最多的是生命的顽强和不屈,是残疾人运动员出色的竞技水平和昂扬的精神风貌,是在不断地挑战自我极限中创造出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是各国残疾运动员用自己的不屈不挠、自立自强,演绎出来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节目组成了一幅幅催人泪下、激人奋进的画面,升华着人类的精神境界,让我们都学会增强挑战自我、挑战极限、挑战困境的能力和力量,而这正是人们在创造和谐世界中追求残健同行、和谐共创的真谛。

四、语境制约的双向性

这是成功的主持人节目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从语言交际和传播过程的角度看,语言的发出与接收必然会受到三大类语境的制约,即制约传者的语境、制约受者的语境和制约传受双方的语境。总的来说,“听话者要准确地理解说话者在交际过程中所使用的语气表达式表达的真正含义,必须和说话者具有某些共同的语境因素,而说话者要使听话者明白自己话语的含义,也必须尽量考虑到听话者是否具备理解自己话语的必要语境。”主持人节目目的的实现,也需要尽量扩大这种制约双方的语境。比如,崔永元在节目中所表现的“平民化”,或是窦文涛所展示的“另类”风格,这些既是节目内容主题和风格特色对主持人的制约,也是主持人对节目受众风格需求的适应。又如在《实话实说》栏目中,诸如话题甄选、谈话层次设计、有关资料的准备、记者前期调查、嘉宾的选择与搭配、主持人的风格定位与现场组织策略、大屏幕的使用、灯光设计、现场乐队功能、现场多机摄录和后期编辑等,各个环节的有机协调无时不在形成一个制约双方的语境。另外,参与者的代表性,反映着语境制约的典型性;而即兴对话的方式,反映着语境制约的随意性和不可预测性。

语境制约的双向性同时也意味着语境制约的互动性。所谓的互动就是“相互的”、“能起到积极作用、现行的意思”,就是一种相互发生作用的现场感和现场进行方式的表达感。热线直播、电话参与、短信、论坛BBS的出现,使互动成了现代大众传播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信息在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互动,不仅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的进步,还会直接影响媒体的传播方式,并且最终会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前不久,在济南电台的《消费热线》节目中,一位正要准备参加英语考试的学生,对“联想”集团在济南的销售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他所购买的一台英语辞典出现了故障,销售方要求再花99元换一台新的辞典,可是这位学生说一台英语辞典售价不过两百多元,再花近百元钱换一台新的太不划算,就对“联想”方面的服务提出了意见。在节目进行的时候,导播同时接通了“联想”在济南的服务热线,让销售方接受了消费者的咨询,最后“联想”方面提出:先提供一台备机,让这位学生用来复习考试,然后事后再进行处理,或是现在就马上维修。但这位学生认为这都无法解决自己复习应考之急,提出……这样就在直播节目的进行过程中让主持人、消费者和销售方同时在热线节目中“见面”——三方相互通话,当场就把这个消费者的问题解决了。

主持人在处理这个问题时的方法,是比较温婉和合情合理的,这样既维护了商家的市场形象,也让这位消费者满意,主持人自己也比较满意。这就是节目主持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理解了问题双方之间存在的“语境制约的双向性”的同时,充分利用节目互动的传播方式,最终获得了成功——既是处理商家与顾客供求关系的成功,也是节目主持人利用“语境制约的双向性”的成功。

主持人节目的互动,是在“听”和“说”之间进行的,“听”与“说”的双方在这里互为语境。在这种互动过程中,节目主持人要注意,切不能用那种居高临下、好为人师、颐指气使的态度来教训受众。主持人只有适应了受众、嘉宾和现场观众的需要,才能真正为广大受众所喜爱。语境是共生的,信息的传递和扩散,是通过传者和听者之间的互动实现的。听话者要准确地理解说话者在交际过程中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必须和说话者具有某些共同的语境因素;说话者要使听话者明白自己话语的含义,也必须尽量考虑到听话者是否具备理解自己话语的必要语境。另外语境也是共变的,参与交际的主体在语用中不应只是被动地接受既定语境的制约,而且应该不断地构建和创造新的语境。新语境的构建是在语用主体的背景语境的范围内进行的,它使主体的认知语境增加了新的容量。这些新语境一旦产生,也会对交际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