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孕育健康宝宝一本通
6166500000061

第61章 新生儿用药知识

1.新生儿用药细则

新生儿的各个器官发育还不成熟,抵抗力低,容易生病,并且对药物反应非常敏感,解毒功能也较差,用药稍有不当就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因此,给新生儿用药时要特别小心。

(1)不能随意用药:尤其是解热镇痛药和抗生素千万不能随便使用,一旦使用也必须在医生严格指导下使用,退热药不可过量,用药时间不可过长。因为此类药物在治疗疾病时同时也会引起其他一些症状,如四环素容易引起黄斑牙;氯霉素可抑制骨髓造血机能;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可引起小儿耳聋,或肾脏损害。

(2)用药时要做到种类少而精:即能用一种药尽量不加另一种药。如果需要同时服用几种药物,要严格遵守医嘱将服药时间错开,以免药物在体内相互作用而产生不良反应或降低药物的效果。

(3)用药剂量要严格听从医生安排:因为小儿用药剂量和大人不同。许多药如抗生素、退热药等都是根据小儿体重计算出来的,父母不能随意加减药物剂量,或者随意停药,这都是不对的。

(4)用药之前要认真看清药物说明,了解其不良反应:在用药过程中,父母要注意观察,若发现异常情况,应引起警惕,立即停药,并尽快请医生诊治。

(5)不可给新生儿用成人药:家庭用药千万谨慎。随着非处方用药的增多,许多父母为了方便、省钱,选择了自己给宝宝用药。这时,父母千万要谨慎,既不能选择成人药物,又不能按照成年人药量用药,最好还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

(6)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在给宝宝用药时,药片、药丸可研细后溶于水制成“汤剂”,可使用试管型喂药器或滴管,最好不用普通汤匙喂,因为它不容易控制药量,影响疗效。

(7)先选择口服给药:打针、输液不一定比吃药效果好。注射用药的确作用快、用量准确、利用度高,但一般多用于重症、急症或呕吐症状,以及不能口服或口服后药效降低的药物。同时,注射用药对药品的质量、护士的注射技术和医院消毒设施要求较高,否则容易发生局部损伤,静脉注射和静脉输液还有可能出现输液反应。所以,口服给药是最安全、方便和经济的,特别是对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如肠炎和痢疾,治疗效果好。

2.新生儿不宜用的药物

由于新生儿肝脏解毒功能极差,肾排泄功能低,药物半衰期长,用药、用量等必须要注意,而且还有如下一些药不宜使用。

(1)四环素族药物。因该类药比较易于沉积于骨组织,阻碍骨骼发育,服用数月可使牙齿变黄。

(2)维生素K4、维生素K3、磺胺类药物、新生霉素、三乙酰竹桃霉素、伯氨喹等易引起新生儿黄疸。

(3)氯霉素可抑制骨髓,导致灰婴综合征。

(4)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疗程不要超过10日,以免听神经及肾功能受损。

(5)链霉素对听神经有影响,且对肾脏不利。

(6)吗啡、哌替啶、可待因会引起敏感者中毒,应慎用。

3.给小儿喂药的技巧

许多父母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宝宝本来满脸堆笑,可是一听说要吃药,瞬间就哭闹起来,更别说乖乖吃药了,使得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变得困难起来。可见,父母掌握一些喂药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

(1)最好的喂药方法是把药水、药粉倒入奶瓶,可以加少许糖水,让宝宝像吸奶一样服药。当然,也可以把丸、片剂研成粉状,用糖水调成稀糊状,把宝宝抱在怀里,呈半仰卧状,左手扶住宝宝头部,右手持药勺,慢慢把药喂下。

(2)喂药前,可以先喂几口奶,再喂点药,反复这样做,直至将药喂完。然后将宝宝竖起轻拍背部,以防反胃呕吐。注意:喂药之前不应喂饱奶,以免饱后宝宝拒绝服药;也不可将药和乳汁混在一起喂,因为两者混合后可能出现凝结现象或者降低药物疗效。

(3)由于药物太苦,宝宝拒绝服药时,千万不能捏住宝宝的鼻子,撬嘴灌药,因为宝宝哭闹时易将药物灌入气管导致剧烈的呛咳、呕吐,甚至引起窒息等严重后果。这种情况下可暂时通过一个软管把药送到舌根部,避免药液与舌面上的味蕾接触。

(4)喂完药后,不要立即给宝宝喝很多水或带有汤类的食物,以免引起呕吐,可吃些饼干、蛋糕、糖果等偏干的东西。

温馨提示:给宝宝服药的方法很多,可灵活掌握,父母要有耐心,善于引导,不要发脾气,闹成僵局,使服药失败,延误病情。

4.给新生儿点眼药的方法

父母在给新生儿使用眼药时,无论是药水还是药膏,一定要方法得当,有助于药效的发挥,取得良好的效果。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还会产生严重后果。

滴眼药水时,新生儿一般要仰卧,头略后仰,眼向上看。父母可以在新生儿头顶上方,挂一个玩具来逗引他,使眼睛保持向上看的状态。然后,父母用左手拇指或棉签轻轻扒开新生儿下眼睑,暴露下结膜囊,右手持眼药瓶或滴管将眼药水滴入结膜囊内,动作要快,以免新生儿不配合,再将上眼睑稍提起后轻合上,使整个结膜囊内充盈眼药水,这时最好让新生儿闭眼1~2分钟,待其睁开眼后,用手帕擦净眼周围药水。

注意:点眼药水时不要距离眼球太近,以防刺伤眼睛;若新生儿眼睛分泌物较多,在点眼药时要先擦干净;如果眼睛被分泌物粘住睁不开,可以用消毒棉球在温开水中浸湿,在眼睛上敷一会儿,然后轻轻地从眼角内向外侧擦洗。注意不要来回擦,一块棉球只能擦洗一只眼睛,擦净后再点眼药。

涂眼药膏时,在暴露结膜囊后,可将米粒大小的药物直接挤入结膜囊内,点完后使其闭眼,有助于眼膏在结膜囊内溶化分布,并用棉签或棉球擦净眼睑缘及睫毛上的油膏。如果需要眼药水与眼药膏合用时,要先滴眼药水,后点眼药膏。

5.新生儿不能用氯霉素

新生儿的器官组织柔嫩,药物的吸收迅速,并且他们的肝肾功能发育不健全,肝脏缺乏分解、破坏氯霉素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肾脏对药物的排泄能力较差。所以,新生儿不能用氯霉素,否则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1)氯霉素能抑制人体的骨髓造血系统。氯霉素能阻碍人体红细胞、白细胞的生长,使其生成减少,导致进行性贫血、出血倾向和反复感染,甚至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

(2)氯霉素能使胃肠道、口腔、肛门及生殖器等发生异常。胃肠道反应主要有腹胀、腹泻、食欲减退及恶心;口腔症状如黏膜充血、疼痛、糜烂、口角炎和舌炎等;少数患儿可有肛门裂,并有浆液性渗出。停药后这些症状迅速消失,偶见腹泻持续数周。

(3)新生儿长期大量服用氯霉素后会引起“灰婴综合征”,即出现腹胀、呕吐、呼吸不规则、进行性面色苍白、发绀、循环衰竭等症状,甚至休克。

(4)氯霉素还能引起过敏反应,如皮疹、日光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皮疹一般较轻,停药后可迅速消退。

(5)氯霉素还能引起视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神经性耳聋及严重失眠。

6.新生儿不宜用中草药

不少年轻父母都以为中草药的不良反应小,就连刚刚出生的新生儿生病,也常常要求医生选用鱼腥草、大青叶等中药针剂。其实,“是药三分毒”,这些针剂并不全是安全无毒的。

临床上应用的不少中草药针剂,在制剂过程中加上了一种叫苯甲醇的药物,这是一种常用的局部止痛药,进入人体后,经肝脏氧化,代谢产物再由肾排出体外。但由于新生儿各种生理功能尚未健全,肝脏缺乏氧化反应所必需的催化酶,难以对苯甲醇进行分解,容易积蓄造成中毒。

国外有资料报道:16名体重不足2500克的新生儿,因使用含有0.9%苯甲醇和生理盐水冲洗过的血管插管,或注射了用含有苯甲醇的灭菌注射用水溶化的药液而导致死亡。而临床上使用的不少中草药注射液含苯甲醇达1%~2%,如果以每日注射2次,每次0.5~1毫升计算,其含量明显超过国外所报道的量。因此,新生儿不宜用中草药针剂。

7.新生儿不宜用解热药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汗腺发育不良,排汗散热能力差,若室温过高,或保暖太过,容易使体温上升而导致发热。这时,父母不要立即给他们喂解热药,因为药物往往会使体温突然下降,甚至会导致皮肤青紫,严重者还可出现便血、吐血、脐部出血、颅内出血等,可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因此,解热药如阿司匹林等是新生儿的禁用药。

父母在护理新生儿发热时的最好方法是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暴露肢体、枕冷水袋、温湿毛巾擦浴、酒精擦身等。同时还要保证给予充足的水分,如多喂些温白开水或葡萄糖水,以祛除体内毒素,防止脱水。另外,体温一旦下降,应立即停止降温,以免体温继续下降而导致体温不升。

8.新生儿注射青霉素一般无须皮试

我们都知道,青霉素过敏是一种速发的变态反应,轻者可出现过敏性皮疹,荨麻疹、药物疹,淋巴结肿大等,而最为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出冷汗、四肢发凉、血压下降、惊厥和昏迷,若不及时抢救,就会危及生命安全。

药理研究表明,青霉素的降解产物及其所含高分子聚合体可成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或多肽分子结合为全抗原,而致多种反应抗体,从而引起I型变态反应,但造成过敏性休克的主要原因与体内IgE的作用有关。新生儿自身合成IgE的能力极差,而且免疫球蛋白IgA、IgM、IgE均不能透过胎盘及乳汁进入他们体内,所以,新生儿内IgE的含量特别少,即使用了青霉素也不会出现过敏反应,因此新生儿用药一般不须皮试。

但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母亲有高度的青霉素过敏史,或新生儿曾有过敏用药史,则使用青霉素时则必须皮试,以防过敏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