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孕育健康宝宝一本通
6166500000051

第51章 新生儿皮肤病

1.新生儿皮下坏疽

(1)病因:新生儿皮下坏疽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铜绿假单胞菌等细菌感染所致的一种严重的皮下组织急性感染性疾病。该病冬季多见,起病急、发展快,如不及时治疗,预后恶劣。

由于新生儿的皮肤防御能力及对炎症的反应较差,淋巴结的屏障功能也不完善,容易受细菌感染。新生儿长期仰卧位,衣被的摩擦、大小便的浸渍等都可诱发局部皮肤损伤,使细菌得以侵入。常见的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亦可见铜绿假单胞菌、草绿色链球菌等。

(2)临床表现:一般出生后6~10日发病,以身体受压部位常见,如背部、臀部、肩部、腰部及会阴部等。初起有发热、哭吵不安、食欲减退等症状,局部皮肤发白、硬肿,表面热,皮损边界不清,继之迅速向四周扩散。当病变中央区域硬肿处变软,呈暗红色,触之有漂浮感,则表示皮下组织液化积脓,可破溃,流出稀薄脓液。晚期皮肤呈紫黑色坏死而脱落。此时患儿伴有全身感染的中毒症状,甚至可并发败血症。

(3)治疗和护理:首先要加强护理,合理喂养,供给足够的能量及营养。另外,要及时做一些对症治疗,如早期皮肤仅有轻微红肿,可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若皮肤出现漂浮感,应及早切开引流,于暗红处中央做多处、多方向对口切开,并边切开边填塞凡士林油纱条,以免出血过多。手术后每日换药,换药时可用无菌生理盐水、1%呋喃西林溶液冲洗伤口。患儿体位要避免切口不受压,纱布不要被大小便污染,避免混合感染。

2.新生儿血管瘤

血管瘤是新生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皮肤、皮下,一般为血管的汇集与增多,腔内充满血液,与循环系统相通。女婴较男婴多见,一般分为5种,不是每一种均需治疗,有的会自行消退,有的则会生长。父母要密切观察,可以参照下面的介绍,确认自己的宝宝属于哪一种,然后再对症处理。

(1)橙色斑:出生时就有,斑块大小不等,为橙红色或淡红色,不高出皮肤表面,轻压退色,哭闹时颜色加深。多见于前额、上眼睑及枕部,一般都在出生后数月内自行消退,不必处理。

(2)红斑痣:又称为葡萄酒色斑,出生时就有,斑块为淡红色或暗红色,压之不退色,不高出皮肤表面。出生后红斑痣随身体的增长按比例增长,但范围不扩大,一般不能自行消退。红斑痣除影响美观外,一般无其他危害,必要时可采用冷冻治疗。

(3)毛细血管瘤:多见于枕部、头面、四肢和背部,还有的长在口唇和舌部。毛细血管瘤大小不一,大的能占据面部或肢体的大部分,小的只有几毫米,突出于皮肤,色鲜红或紫红,界限明显,形如杨梅,故又称杨梅状血管瘤。一般出生时就存在了,6个月内生长迅速,1~2岁后逐渐停止生长。它影响美观,破损后有大出血的危险,父母应密切留意。如果血管瘤较小,生长速度较慢,不在暴露部位,可待其停止生长后自行消退。如果血管瘤生长速度较快,严重影响了美观,就应立即进行治疗,临床上常用同位素贴敷法治疗。

(4)海绵状血管瘤:多见于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甚至肝、肾等处,呈紫红色,形状多不规则,周围有纡曲、怒张的小静脉,扪之柔软,有弹性,挤压时缩小,撤压后即复原。这种血管瘤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有时长得很大、很深,严重时破坏正常组织,损害容貌。一旦确诊要立即进行治疗,可采用冷冻疗法、注射硬化剂使其血管栓塞而治愈,或手术切除。

(5)蔓状血管瘤:多见于四肢,表面及周围有许多树枝状扩张的血管,迂回曲折呈蔓状,局部皮肤呈暗红色或蓝紫色,有时可摸到血管搏动或听到血管杂音。这种血管瘤应该尽早手术。

3.新生儿痱子

炎炎的夏日,人体自身会通过汗液的蒸发来散发热能,从而降低身体的温度。但是,当外界湿度过大而环境又不通风时,汗腺分泌过多,汗液却不能及时蒸发,滞留在皮肤表面,导致汗孔、角质层的浸渍变软,汗孔被堵塞,汗液排泄不出来,留滞于真皮内而引起局部的发炎,这就是痱子。

(1)症状:新生儿长痱子常见于头面部、颈部、背部、胸部及皮肤皱褶等处,其表现就是成批出现红色丘疹、疱疹,并有痒感。如果合并了感染,则在痱子的顶端形成针头大小的黄色小脓疱,即“脓痱子”。

(2)预防

①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环境凉爽,可以使用电风扇或空调,不仅能减少出汗,还利于汗液的蒸发。

②夏天可以把头发理短,必要时剃光。衣服要清洁、柔软、宽松,最好用吸水性强的棉料,要勤换。

③勤洗温水澡,不但能清洁皮肤,还有利于汗液的排出。洗完澡后立即擦干,然后再扑爽身粉,爽身粉可以吸去汗液,保持皮肤干燥。注意,千万不要用冷水洗澡,因为突然的冷刺激会使汗腺孔收缩,汗液不能排出,反而更容易发生痱子。

④新生儿注意要勤翻身,不要长时间一个姿势躺着,也不要总抱在怀里,避免皮肤受压过久而影响汗腺分泌,汗液不易蒸发从而长痱子。尤其是肥胖的新生儿在夏天要特别注意。

(3)护理方法

①做好室内通风工作,保持凉快。可以使用电风扇或空调。

②勤换衣服和尿布,衣服宽大,吸水性强,不要捂得过多。

③洗澡时一定要用温水,注意不要搔抓,忌用碱性肥皂,可以在洗澡水中加入花露水,洗完后擦干,然后在身上扑含薄荷、冰片的痱子粉,起到清凉、止痒的作用。

④睡觉时要避免长时间一个姿势,可以定时给新生儿翻翻身。

⑤如果痱子形成小脓疱了,可以用75%酒精棉球擦破,然后涂上1%甲紫,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给予抗生素。注意。痱子成脓疱后不能随便用手挤,以免感染和扩散。

⑥对于一些肥胖的新生儿,其皱褶对磨部位,如脖子、腋下、大腿内侧等,痱子常常变成“对磨疹”,病灶呈潮红一片,脱屑、湿润,甚至糜烂、皲裂,这时更应该特别注意,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护理。

4.新生儿皮肤褶烂

新生儿皮肤柔软娇嫩,局部皮肤褶缝处长时间相互摩擦,加之积汗与分泌物过多,热能不能散发,引起充血、糜烂、表皮脱落,甚至渗液或化脓感染,这就是新生儿皮肤褶烂。

(1)表现:常发生于出生后第二周,多见身体皱褶处,如颈部、腋窝、会阴部、腹股沟、臀缝、四肢关节屈面等。当褶缝中的积液发生化学变化,会有臭味,接触褶烂处有痛感,患儿常因疼痛而哭闹不安。外界环境炎热、潮湿,或不注意卫生,或新生儿比较胖等等,这些情况下比较容易发病。

(2)预防:该病预防很简单。父母只要平时多注意新生儿个人卫生、勤换尿布,保持清洁,洗澡后褶缝处的水可以用细软纱布吸干,然后扑上无刺激的爽身粉,防止褶烂发生。

(3)新生儿皮肤褶烂的护理方法

①注意卫生。首先要确保新生儿的衣物、被褥、用具清洁。成年人的手应彻底洗净再护理新生儿。

②保持褶缝处皮肤清洁干燥。洗澡后要用细软纱布将褶缝中水吸干,然后再扑爽身粉。同时还要勤换尿布。

③在医生指导下外用炉甘石洗剂,继发细菌感染时外用1%~2%甲紫或有效抗生素。

④当皮肤破溃时,最好不要用粉剂药物或甲紫,可以将皮肤破溃处用温水洗净、擦干,用适量的鞣酸软膏均匀轻柔地涂抹,起到隔水、干燥及止痛的作用,避免感染加重,每日2次。

5.新生儿湿疹

湿疹又叫做奶癣,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多在出生后1~2月开始,1~2年内消失。表现为皮肤小米粒大小的红色丘疹,表面可有小白点,严重者可出现渗出、结痂,甚至继发感染,宝宝可有烦躁不安,甚至影响到睡眠和进食。

(1)病因:湿疹是一种皮肤过敏现象,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是出现这种现象一般提示有以下问题:

①食物中存在过敏原:配方奶以牛奶为原料,所以人工喂养儿更容易发生湿疹。母乳喂养儿在妈妈食用海鲜、牛奶后也可能发生。

②宝宝存在过敏体质:这类宝宝除了会有湿疹外,还容易发生鼻炎、哮喘等。

(2)表现:湿疹最先出现的部位为面颊,然后就是额、颈、胸部等,刚开始先是小红疹,接着会转变为小水疱,破溃后流水,之后可结成黄色痂皮,这一过程可反复出现。

(3)护理:如果宝宝有了湿疹,日常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①用温清水洗脸、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干爽。

②选择纯棉布料的内衣,柔软、宽松。

③勤给宝宝修剪指甲,避免宝宝搔抓患处引起感染。

④室内温度不宜过高,否则会使湿疹痒感加重。

⑤避免太阳直晒等刺激。

如果湿疹厉害,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含糖皮质激素的软膏,必要时内服氯苯那敏、葡萄糖酸钙等抗过敏药。

(4)预防

①过敏体质的宝宝尽量少食用含蛋白较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肉、虾米、螃蟹等。

②平时注意少到公共场所,因为一些灰尘、羽毛、动物皮屑、植物花粉等,也能引起奶癣。

③哺乳的妈妈也应注意自己的饮食,少喝牛奶、鲫鱼汤、鲜虾、螃蟹等诱发性食物,不吃刺激性食物,如蒜、葱、辣椒等,以免刺激性物质进入乳汁,加剧宝宝的奶癣。妈妈可以多吃一些豆制品,如豆浆等清热食物。

6.新生儿尿布皮炎

新生儿的皮肤娇嫩,如果尿布更换不及时,局部皮肤长时间的处在潮湿中,大小便内含的尿素经细胞分解产生氨,从而刺激局部皮肤,发生皮炎。本病多见于尿布更换不勤或腹泻的新生儿,尤其是加垫塑料布或橡皮布时更易发生。

(1)新生儿发生尿布皮炎的表现:局部皮肤首先发红、粗糙,有细小鳞屑;继而会出现斑丘疹或疱疹,偶尔可见针尖样小脓疱,严重时有糜烂、渗液,甚至溃疡,此时更利于细菌或念珠菌的感染。病变位于尿布覆盖部位,有时可向外蔓延至腹壁、大腿等处。

(2)新生儿发生尿布皮炎的治疗:首先要做到勤换尿布,清洗臀部时禁用肥皂;另外,在医生指导下可以使用一些外用药。在用药时,要先用小毛巾浸温水后清洗局部皮肤,再轻轻吸干水分,然后用棉签蘸上药物,贴着皮肤轻轻滚动,均匀涂药,最后换上清洁尿布。

(3)预防新生儿尿布皮炎

①勤换尿布,尿布最好选用柔软、无色、吸水性强的棉布。清洗尿布时一定要把肥皂或洗衣粉洗净,最好用开水烫一下,然后在太阳下自然晒干。

②最好不要使用橡胶或塑料垫,因为这既不吸水,也不透气,更容易发生皮炎。如果要使用尿布垫,也应选择棉料的。

③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擦干,避免皮肤潮湿。

④如果天气温和,可适当将新生儿的臀部暴露在空气中,每日1~2小时,这样既保持了臀部的干燥,又能防止皮炎的发生。

7.新生儿先天性鱼鳞病

先天性鱼鳞病是一种遗传性皮肤病,表现为全身或部分表皮过度角化,颗粒层萎缩或消失,皮脂腺萎缩,致使皮肤干燥、粗糙呈鱼鳞状。

(1)症状:患儿在出生时皮肤即有干燥、潮红、发亮的症状,眼睑外翻,由于上皮细胞增生过盛,阻塞鼻孔,影响呼吸。皮肤紧张,口形改变,口周可见皲裂,耳壳增厚;指甲、毛发发育不良,且质地松脆,指、趾拳曲不能动。轻症者角化层较薄,呈棕红色或淡红色,反复剥脱可延至数月,最终局限于四肢。重症多因不能吮奶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2)治疗:本症目前尚无特殊疗法。多在局部涂抹一些油膏,改善皮肤的干燥状态,常用的有水杨酸软膏、尿素软膏等。皮肤继发感染时可使用有效抗生素。

8.新生儿皮下脂肪坏死

(1)症状:皮下脂肪坏死是新生儿期的良性皮肤病,由于难产、外伤、缺氧、用冷水刺激皮肤等原因使脂肪细胞受到了损伤,一般多见于背部、肩部、臀部、大腿等部位。患儿的两颊会出现结节,分布不对称,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表面皮肤光滑,呈暗蓝红色,硬块界限清楚,不与皮肤组织粘连,指压无凹、无痛。

(2)治疗:该病不必特殊治疗,只要新生儿健康成长,绝大多数硬块会渐渐被吸收消失,无瘢痕。当然,此病的预防也是很重要的,如临产时避免外伤,出生后注意保暖,切勿受凉。

9.新生儿脂溢性皮炎

(1)症状:新生儿脂溢性皮炎是一种自限性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疾病,主要由于新生儿皮脂腺功能旺盛,皮肤分泌物堆积所致。本病多见于头皮、额缘、眉间、鼻翼凹、耳后、耻骨和会阴等处,局部皮肤出现淡红色斑疹,表面覆以灰黄色或棕黄色油腻性鳞屑和痂皮。严重者表面糜烂、渗液、结痂或继发感染。一般3~4周后消退,不再复发。

(2)治疗:在治疗时可以外用含2%水杨酸的花生油,每日数次,几日后痂与鳞屑可大部分去除,然后再涂以类固醇激素类冷霜,每日2次。另外,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B2、维生素B6等药。

10.新生儿剥脱性皮炎

(1)症状: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又名金葡萄球菌烫伤样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新生儿皮肤感染性疾病。一般地,发病前多有感染灶存在,起病急,最初是在面部、下颌等处出现红斑样皮疹,然后迅速蔓延全身,1~2日内表皮皱起,并有大片剥脱,露出湿红的糜烂面,如烫伤样。皮损在几天内达到高峰,以后很快干燥、脱屑,7~14日痊愈。常常伴有发热、腹泻、腹胀等症状。

(2)治疗:该病的治疗除了在局部涂擦药膏,还可以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如青霉素、红霉素等。护理患儿时,要保证足够的营养,必要时可以输血浆,并加强卫生消毒,避免感染。

11.新生儿脓疱疮

新生儿脓疱疮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皮肤感染性疾病,由于新生儿皮肤细嫩易破损,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一旦接触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都能使该病发生,且发病急,传染性强。

(1)症状:新生儿脓疱疮好发于暴露部位,如面部、颈部、四肢等处。初起为红斑、水疱,2~3日后成为脓疱,脓疱壁薄、松弛、透明,易破裂,形成红色糜烂面,干涸后形成薄痂,落后不留瘢痕,有暂时性色素沉着。病情轻时可无全身症状,严重时伴发热,精神委靡、腹泻呕吐,绿色泡沫状粪便,易并发肾炎、肺炎、败血症、脑膜炎等。

(2)治疗:新生儿脓疱疮一经确诊要立即消毒隔离。其治疗原则以抗感染为主,同时,局部治疗也是必需的,用消毒针刺破脓疱,吸干脓液,再涂擦新霉素软膏。

(3)预防:由于该病的传染性十分强,所以做好预防工作是很重要的。平时要避免损伤皮肤,勤洗澡、勤换衣裤。出汗多的要随时用干毛巾吸干,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在感染流行期间,严格的消毒隔离,减少皮肤感染的机会;还可以采用3%六氯酚油膏给新生儿全身涂擦,也能控制流行。

12.新生儿硬肿症

(1)症状:新生儿硬肿症是以皮肤与皮下脂肪硬变及水肿为主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具体表现为:

①体温过低。全身冰冷,体温常在35℃以下,甚至严重时在30℃以下。

②皮肤硬肿。先出现在小腿、大腿外侧,渐渐波及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也受累,严重者可发展为全身。受累部位的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易捏起或移动,按之似硬橡皮样,伴水肿者按压可有凹陷。

③皮肤多为红色。一般发红,伴缺氧时呈紫红色,伴黄疸时呈蜡黄色。

④精神状态差。哭声低弱或不哭,吮奶困难,肢体动作少,胸腹硬肿者可发生呼吸困难。

⑤其他情况。尿少或无尿;伴有心肌损害,酸中毒,败血症,肺炎,低血糖等。重症还会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肺出血。

(2)原因:新生儿易得硬肿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①早产儿和体弱儿最容易患此病。

②寒冷损伤是主要原因。新生儿的体温不稳定,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在寒冷的季节,如保暖不当,加之他们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表面积较大,散热比较容易,这样使身体温度低,就会出现寒冷损伤。

③新生儿皮下组织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比较多,当温度低时,皮下脂肪就容易凝固变硬。

④分娩时出现窒息、缺氧现象,或出生后受到感染,都与新生儿硬肿症的形成有一定关系。

⑤新生儿自身的某些疾病也能引起硬肿症,如新生儿红细胞多。

(3)治疗原则

①复温。逐渐复温,切忌过急。轻症患儿可采用棉被或暖水袋复温;重症患儿要放入保暖箱里,先以高于患儿体温1℃~2℃的温度复温,然后每小时提高箱温0.5℃~1℃(>34℃),可在24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

②喂养。供给足够的热能和液体,这样才能保证复温成功并维持正常体温。能吸吮者尽量母乳喂养,不能吸吮者可用滴管、鼻饲喂养或静脉补充营养。

③控制感染。由于本病常伴有感染,故可用青霉素、哌拉西林或头孢菌素等药物抗感染,对肾脏有不良反应的药物应慎用。

④器官功能紊乱的治疗。纠正休克,改善微循环;肺出血或DIC时可用肝素;可以输入一定量的新鲜血或血浆,以补充凝血因子;还可用维生素K1、止血敏等药。

⑤加强护理。详细记录呼吸、心率、血压、尿量,定时检测肛温、腋温、腹壁皮肤温度及环境温度(室温和暖箱温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4)预防

①做好围生期的保健工作,加强产前检查,防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预防出生低体重儿,避免早产和产伤的发生。

②如果在寒冷季节临产,一定要采取有效的保暖措施,事先提高产房室温,可以预热棉包被,待新生儿一出生即包裹御寒。当在居室时,除了保持室内温度外,还可以在包被外面加用暖水袋,也可将新生儿抱入母亲怀里来保暖。

③提倡母乳喂养,注意早开奶,保证足够的营养和热能,有助于提高新生儿的免疫力,防止疾病的发生。父母平时还要注意在给新生儿换衣服、换尿布时,动作要快,以免新生儿受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