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创业管理的范式研究:创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的差异与融合视角
6165300000003

第3章 研究意义及理论基础

1.2.1 研究意义

1.2.1.1 理论价值

创业管理是从一般管理及战略管理中分离出来,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一门学问,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被吸引到这一独特领域的研究中来的同时,对于创业管理与其他学科之间关系的认识产生了较大分歧。有学者认为创业管理没有必要从其他学科比如战略管理等分离出来,因为它只是战略管理的一个分支;也有学者认为创业管理与其他学科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应该完全独立于其他理论。前一种观点否认了创业管理的合法地位,而后一种观点则割裂了创业管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研究认为尽管创业管理目前的合法地位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但其成为一门相对独立学科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创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动荡、复杂的环境下,一个有价值的理论更多地体现在它的包容性,比如复杂理论吸收了多学科的理论成为解决当今复杂问题的有力工具,创业管理也是在解决复杂的企业管理问题,也应具有相同的特征。在创业管理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吸收其他学科理论的精华来发展自身;另一方面,也要与其他学科共同演进(co-evolution),才能形成一门为大多数人接受的科学。因此,本研究拟对创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创业管理与一般管理融合的趋势、融合的形式、融合的动因,以及融合的组织基础等主题进行研究,以图对创业管理理论有所贡献。

1.2.1.2 实践意义

区分创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之间的差异,有助于人们增强创业意识,树立创业思维。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传统的管理思维、管理方式、管理方法等存在许多局限性。传统管理范式过分强调效率,即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更多的产品。这种管理范式形成至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为消除不必要的或重复的步骤以使工作效率最大化,减少懒惰和劳工冗员,泰勒强调对时间和动作进行研究。他认为最好的办法,“实际上也是准确测时的几乎唯一方法,是要把工作分成小的基本动作,而把各个基本动作所耗费的时间分别计算”。而企业管理者则将这看做是一个巩固自身权力的机会,全盘吸收了泰勒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强调效率优于合作,数量优于质量,成本控制优于顾客服务。创业管理的本质和特征之一在于把握机会,在利用机会的过程中创造价值。这种价值不仅利于企业,而且首先为顾客带来利益。

创业活动既要把握机会,又要讲求效率。强调创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的平衡与融合,既能保证组织稳定有序地发展,又能实现组织的飞跃和突变。事物的发展总是在间断性平衡中实现,既有稳定发展阶段,又有跳跃跃升过程。对于两种不同的企业活动,就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在持续稳定的时期,强调秩序和控制,在组织突变和飞跃时期,则需要创新和自主。而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将成为一个组织事业成功的关键。

这一研究对中国企业有着特殊的意义。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有企业注重基础管理,在规章制度、财经纪律、合同信用等管理方面有坚实的基础和积累,但对于如何实现创新创业以及如何管理创新和创业活动等方面经验不足,这成为它们继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而私营企业靠着创业家和员工的创业精神,企业获得了飞速发展,但管理基础相对薄弱,在成长的道路上常常遇到“管理障碍”。在这些企业中如何实现两类管理活动的协调,实现两类管理的平衡,是现实中企业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研究创业管理的范式,探讨创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的关系,特别是研究创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的融合问题,对于指导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2.2 理论基础

1.2.2.1 企业家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将创新与企业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企业家的创新理论。这一理论系统地体现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德文版,1934年英文版)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1942年)两部著作中。企业家的创新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新组合”的两层含义。熊彼特认为,“新组合”意味着把我们所支配的原材料和力量组合起来,生产其他的东西,或者用不同的方法生产相同的东西,意味着以不同的方式把这些原材料和力量组合起来。根据“新组合”的不同性质,熊彼特将其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当“新组合”最终可能通过小步骤的不断调整从旧组合中产生的时候,既不产生新变化,也不产生他所谓的“发展”;另一类是当新组合是间断性地出现的时候,就出现了具有“发展”特点的现象。这正是熊彼特所研究的“新组合”。熊彼特在这里其实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创新方式,即持续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在熊彼特看来,所谓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指后一种意义上的“新组合”。

对于“新组合”的理解,熊彼特强调了两点:第一,“新组合”并不一定要由控制被新过程所代替的生产或商业过程的同一批人去执行。他认为新组合通常可以说是体现在新企业中,它们不是从旧企业里产生的,而是在旧企业旁边和它一起开始进行生产的。第二,“新组合”必须从某些旧组合获得必要的生产手段。新组合的实现只是意味着对经济体系中现有生产手段的供应做不同的使用。发展主要在于用不同的方式去使用现有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去做新的事情。在这里,熊彼特强调新组合一般来自独立于原有组织的新组织中;同时新组合是对现有要素的重新组合,也就是具有突破性创新特点的“新组合”与维持原有事物发展“新组合”有紧密联系,不可割裂。但这两种组合的性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完全不同。因此,在熊彼特的企业家创新理论中,他更强调具有突破性特点的“新组合”,强调企业家的作用。

在这些论述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我们通常所称道的突破性创新,并不限于技术创新,非技术因素的突破性变化也属于突破性(或破坏性)创新。这一延伸的重要意义在于,当企业变革时不能仅仅关注技术,非技术方面的突破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德鲁克强调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创新不一定是技术上的,它甚至可以不是一个实在“东西”,例如分期付款。

二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创新。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变动的形式或方法,它不仅从来不是、而且永远也不是静止不变的。资本主义过程的这种进化性质不仅是由于经济生活是在变动着的社会与自然环境里继续下去,而且这个环境的变动改变了经济生活的数据。开动和保持资本主义发动机运动的根本推动力,来自资本主义企业创造的新的消费品、新生产方法或运输方法、新市场、新产业的组织的形式。

三是创造性破坏。熊彼特认为,新组合意味着对旧组合通过竞争加以消灭;将这一观点延伸到社会制度上,他认为资本主义在不断创造新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将自身毁灭,并达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不断从内部使这个经济结构革命化,不断地破坏旧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结构。这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本质性的事实。由于革新成为惯例,技术进步成为专家的事情,经济进步趋于与个人无关,并自动化。因而企业家创新的动力丧失,企业家的职能将不复存在,资本主义社会就走到尽头。

总之,熊彼特丰富的企业家创新理论,为创业管理奠定了厚实的理论基础。

1.2.2.2 复杂理论

复杂理论是一个庞杂且新近正在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它始于自然科学,并正为社会科学服务。罗珉教授认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分维论、分形论、超循环论、混沌论和模糊论等是在非线性旗帜下开展的复杂性范式的各项研究。他将复杂组织的特性归纳为自组织性、自适应性、自相似性、自临界状态、动态性、不可预测性、突现性、新的生成、多层次性等九个方面。

复杂理论已经开始被用来解释变革现象,用来研究创业管理,以及形成组织理论的新范式。

1.2.2.3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也是创业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在这一领域研究较有成就、被大家广为接受的当属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他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下滑期、贵族期、撒冷城、官僚期和死亡期等十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是PAEI四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PAEI的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执行、行政管理、创业精神和整合四方面职能。其中E在企业生命周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当创业精神(E)旺盛的时候,企业一般能保持较好的发展,而当E衰减直至消失,企业的生命也相应的衰败,直到灭亡;但E也必须与其他各项职能配合和协调,才能保持企业的和谐发展。

1.2.2.4 基于资源的理论(Resource Based View)

潘罗斯(Edith Tilton Penrose)1959年的《企业成长理论》是西方经济思想史上第一个强调企业内部的知识创造是企业成长源泉的经济学家,同时她的研究是对管理者的选择和行为的作用论述得最彻底的著作。她认为企业的资源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企业如何去运用这些资源;认为企业增长的源泉来源于企业内部的资源,内在成长是企业发展的根本。1980年代以后,资源基础理论得到迅速发展,包括资源基础理论本身、核心能力理论、企业动态能力理论、企业知识基础理论等多个流派。Jay B。Barney等认为如果资源是有价值的、稀缺的、很难模仿、很难替代的,那么它就能够带来稳定的竞争优势。Sharon A。Alvarez和Barney还提倡用资源理论来解释创业现象。认为通过研究创业与资源理论的交叉可以明确创业管理对战略管理的影响。

1.2.2.5 间断性平衡理论(Punctuated Equilibrium Theory)

与企业家的创新理论及复杂理论紧密相连,甚至可以作为其基础的是“间断平衡”理论,又被称为“生物进化大爆炸”理论。即生物的进化并不像原先人们认为的那样是一个缓慢的渐变积累过程,而是长期稳定(甚至不变)与短暂剧变交替的过程。“间断平衡”理论指出,在物种的停滞时期,进化虽仍在发生,但仅仅是一种在生物种群内发生的微小进化,而新物种形成的进化则是一种跳跃式的、不连续的大进化,这种跳跃式的演变只发生在少数生物个体上,这些少数个体一旦进化成功,便成为新物种的创始者。由于社会与技术环境不断演变,企业自身成长需要不断进行渐进变化和突破变革。因此,间断平衡理论被用来解释产品结构调整、事业组合改变,以至于管理逻辑改造更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