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6164100000008

第8章 企业国际竞争力构成要素的内容

对于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主要是研究过去和现在的竞争力,一个过去和现在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通常情况下也预示着未来具有竞争力。一个企业在某一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或者说竞争力较强,对该企业来说确实具有优胜点,但并不能说该企业就具有了国际竞争力,因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综合体,仅仅某一方面的优胜是远远不够的。一个英俊潇洒的人必然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但仅仅有一双大眼睛绝对不能说就是一个英俊潇洒的人。因此,在建立企业的竞争力指标体系时,通常要列出企业一系列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这些特征可归纳为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它们是对企业生存发展可以产生影响的因素,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和位次产生影响。

(一)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表现

1.国际市场占有率(规模)及增长率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在几千年的民族文化积淀中会比较自然地形成求大的倾向。所以,中国学者和企业都对大企业崇敬有加,把大企业作为楷模,作为奋斗目标,甚至明确把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作为追求。在竞争力的研究中,中国的国有企业都是中国的大企业,但是,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不多。规模不能简单等于竞争力,但并不是说规模与竞争力没有关系。相反,规模与竞争力的关系非常紧密,具体包括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规模是竞争力的基础。规模是一个相对概念,企业总要保证有一定的规模才能正常经营和运转,才能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生产者或提供者进行竞争。中国企业之所以比较缺乏国际竞争力,规模比较小是重要原因之一。没有规模,市场占有率也就不会很高,没有市场占有率,就没有市场发言权,没有一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就不敢奢谈国际竞争力。第二,规模是竞争力的结果。如果一个企业长期发展不起来,三年五载规模不变,十年二十年依然如故,无论如何也不能说这个企业有比较强的竞争力。只要一家企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通常情况下会逐步扩大规模,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国际大企业,占领越来越多的国际市场。

企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无疑是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和标志,更为重要的标志是企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增长。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会产生也就会消亡。无情的历史已经证明,企业也是有生命周期的。应该说,企业创立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常比较弱小,这个时候最主要的是生存能力,在诸多争夺相同相近市场消费者的大企业之间求生存,有生存能力就预示着具有竞争力。企业生存下来后,就要发展,进入了成长期,这个时期是企业竞争力日益增强的时期,否则就不能成长起来。当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扩大到其极限时,对于本企业来说是最具竞争力的时候,而相对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企业来说未必是竞争力最强的企业。

从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企业的规模是市场占有率的基础和条件,市场占有率及其增长率是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2.利润率(质量)及增长率等

企业存在的根本理由是能够不断地为市场消费者提供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优良产品和服务。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能够吸引更多的市场消费者,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获得高额利润。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终极目的,不论是扩大市场占有率、建立良好的顾客关系,还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都是达到终极目的的手段,都是为利润最大化服务的。一家企业可以在一定的时期内没有获得盈利,甚至在一定的时期内有相当的亏损,但迟早要获得利润,取得回报。如果企业在能够承受的时期过后仍不能获得足够的利润,那只有破产倒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企业已经不存在了,当然就不存在竞争力问题。

企业不仅仅是要获得盈利,而且还要具有比较高的利润率,利润率处于不断提高状态的时期是企业竞争力最强的时期。当然,在理解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时,要清楚地认识到如下几点:第一,企业利润最大化不等于任何时候都是利润最大化。“杀鸡取卵”式地赚钱,虽然一定时间内的利润可能增加了,但短期行为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如果“放长线钓大鱼”,虽然放弃了眼前利益,但可细水长流。如果企业从投资开始就一心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收回成本,就势必要对商品制定很高的价格,企图长期高价格销售自己产品的企业,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第二,企业利润最大化并不是在所有产品上都实现利润最大化。一个企业一般不会只经营单一的某些产品,即使品种单一,品质规格也会不同。因此企业不应该过分强调所有产品都必须制定高价格,有些可以通过较高的价格获得较高的利润,有些产品就可能以较低的价格销售,甚至要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放弃一部分利润。如果出于战略利益考虑,某一品种完全可以亏损销售。第三,利润最大化不是对每个消费者和用户都追求最大化。对某些消费者和用户可以在销售商品时实现利润最大化,通常所说的“二八法则”就特别适用于这一点。对于很多企业来说,通常的情况是20%的顾客给企业带来了80%的利润。第四,利润最大化不等于将单位产品价格定得最高。高于成本的销售价格是利润的主要来源,很多企业为了赢得更多的利润,就制定了较高的价格,但是,大部分商品都有其特定的需求弹性,如果对需求弹性大的商品制定较高的价格,需求量会极大地受到抑制,从而抵消价格上升所带来的利润,甚至会使总利润减少。因而选择适当的价格战略会使商品销售量增加,巨大的销售量无疑会给企业带来巨额利润,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企业的能力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描述,资金筹集能力、政府关系疏通能力、业务拓展能力、市场销售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招揽人才能力、公共关系能力等。但对于企业来说,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所有这些都属于手段、方法、措施,归根到底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的盈利能力。表面来看,盈利能力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逻辑结果,而非竞争力本身,只要企业在前述的方方面面具有比竞争对手更强的能力,企业就会盈利。但从严格的逻辑思维角度进一步分析,企业具有了方方面面的能力并不代表自然而然地能够盈利,就如同一个人面部各器官单独看都好看,但组合起来就难看一样,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我们从国外进口汽车的散件,然后由国内的厂家进行组装,与国外的原装进口汽车肯定不一样。因为各种能力虽然都很强,但要发挥优势,就存在一个各个部分有效搭配组合的问题。每种能力的发挥和运用都会产生费用,增加成本,各种能力都很强,事情做了没挣钱,就不能说该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

一个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偶然地捞一把挣上一笔钱应该说是可以做到的,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的不是“百米赛”,而是一场有起点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赛”。因此,一个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显然不仅仅是现在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发展潜力,具有可持续稳定地增长的能力。薛传武在《潜力与竞争力》一文中认为竞争力是指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而与他人争胜的能力。将潜力变为显力的过程就是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过程。其论述是很有道理的。

利润率越高,企业的竞争力越强。因此,判定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一定要研究其利润率和利润增长率,现实的竞争力表现和未来的发展潜力。一言以蔽之,企业的竞争力就是现实的盈利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

(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很多,主要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外部因素主要有政府因素、自然因素、科技因素、社会因素等。具体来说,不仅包括国内外市场准入与退出准则,而且也包括交易国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国内国外基础设施的配备情况,甚至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的办事态度和效率。对于企业来说,无论客观环境如何变化,都必须尽快适应,并及时调整战略,以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只有当企业内部整合能力与外部运行环境协调一致时,企业才处于国际竞争力强的状态。内部因素又包括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显性因素有规模大小、人才数量、产品质量及差异、成本与价格的高低、渠道的多少、专利技术、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等。隐性因素有战略、管理、理念、企业制度、人才质量、企业文化、知名度、美誉度、品牌商标等。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市场趋势把握力

一个企业仅仅了解市场的状况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市场消费热潮形成的时候,普通老百姓都已经知道了,这种企业仅仅可以说是非常普通的企业,没有优势可言,谈不上什么竞争力。对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企业来说,必须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够预测市场,把握未来。从哲学的角度看,小至微生物,大至天体,人间万事万物分分秒秒处于变化中,从表面上看,事物的发展变化由许多偶然因素决定,但实际上存在其客观必然性和规律性。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合理推断和预言事务的发展趋势和结果。预测的重要性可以表现在每个领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因为诸葛亮懂得天文地理,能够预测天气变化,成为赤壁大战胜败的关键。作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企业,经过认真的市场调研,掌握大量数据和资料,对市场进行定性分析的同时还对市场动态和发展进行定量分析,就可以预测市场的发展变化,科学地预测未来的市场需求与规模。企业没有调研市场就不能准确预测市场,就只能盲目生产与销售,成功的概率就会很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预测已成为企业市场营销决策的前提条件。通过市场预测可以及时地了解国内外市场状况的发展趋势,为企业提供可靠的信息和数据,从而可以避免决策的盲目性,使企业营销的各项决策更具科学性。1987年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推出第一代卫星移动通信星座系统,通过卫星与卫星之间的接力来实现全球通信,相当于把地面蜂窝移动电话系统搬到天上。为保证通信讯号的覆盖范围,获得清晰的通话讯号,初期设计认为全球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必须在空中设置7条卫星运行轨道,每条轨道上均匀分布11颗卫星,组成一个完整的卫星移动通信的星座系统。这正巧与化学元素铱原子核外的77个电子围绕其运转相似而被称为铱星系统。后来认定6条卫星轨道66颗卫星,就可满足需要,但仍习惯称为铱星移动通信系统。1998年5月,摩托罗拉公司投资成立的铱星公司完成布星任务(耗资54亿美元,发射了66颗地球同步卫星),5个月后正式开通了全球通信业务。铱星公司铱星移动通信系统的优点:一是传输速度快,信息损耗小,通信质量高;二是每部卫星移动手持电话都可以与卫星连接,使地球上崇山峻岭、茫茫大海、戈壁沙滩、原始森林等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通信落后的边远地区、自然灾害现场的通信都变得畅通无阻。也就是说,铱星可以保证在全球任何一个区域范围内都能够进行电话通信,包括南极、北极、珠穆朗玛峰上,可见其实力之雄厚,技术之先进。但是,每部手机价格高达数千美元,每分钟的通话费是普通通话费用的数十倍,而此时传统的手机已经完全占领了市场,导致该公司无法形成稳定的客户群,亏损巨大,无力偿还借款利息,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1999年3月,铱星公司被正式宣布破产。摩托罗拉公司“铱星计划失败”说明,市场洞察力构成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部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能预测和把握市场的未来,就根本没有竞争力,惟有预测市场才会使企业技高一筹,掌握现阶段市场的需求状况及下一阶段的市场需求,按市场的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2.及时获取资源以满足良好营运的能力

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条件和保障,没有资源企业就不能正常运营。对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企业来说,资源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包括赖以生存的空间资源,用以生产经营的机器、设备、原料、材料等物质资源,确保生产经营链条不断的资本资源,主导企业何去何从的人力资源,以及确保企业正常运营所需的任何其它资源。没有资源任何企业都将会停顿,甚至瘫痪。实践中,任何企业之所以为企业,本身就是一个资源,要获取盈利还必须与其它诸多资源密切结合,与其它资源结合,我们可以认为就是资源获取的过程。企业发展需要多方面的资源,这些资源状况是企业现行竞争力的基础,不断地获取资源的能力对企业的竞争力而言实际上如同管理界通常所说的“木桶效应”,少了任何一个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资源,就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

企业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拥有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全部资源,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获取企业没有、而生产经营又不可或缺的其它资源。获取资源的能力当然是参与国际竞争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个企业要获得佳绩,就必须发展出一系列独特的具有竞争力的资源,并将其配置到拟定的竞争战略中去。至于各类资源对企业竞争力的价值如何识别和评判,资源学派代表人物柯林斯和蒙哥马利认为,资源价值的评估不能局限在企业自身,而要将企业的资源置于其所面对的产业环境,并通过与其竞争对手所拥有资源进行比较,方能得出结论。其资源价值评估的五项标准是:评估资源是否难以为竞争对手所复制或模仿;评估资源本身价值的贬值速度;评估企业对资源所创造价值的占有量;评估一个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能否为另一种更好的资源代替;与竞争对手所拥有的资源相比的优劣程度。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形成高效益的能力

企业拥有资源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仅仅拥有资源却不能充分利用资源,显然不能说该企业就具备竞争力。个人如此,国家如此,企业当然不能例外。某家企业设备可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但如果放在那里长期闲置不能被充分利用以发挥优势作用,没有为企业创造效益产生积极影响,那就可以肯定该企业没有竞争力。有些企业可以说人才济济,但如果约束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不到位,人才不能尽其力,这些资源只会有两种结果,一是远走高飞流失到其它企业,二是随着时光的推移而贬值。如果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被发展演变为有价值的、稀缺的和不可模仿的资源,那么它将成为企业全球优势的持续性源泉。企业可通过其人力资源的管理、培训、开发、设计和执行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所以,充分使用资源并让资源发挥更大效益的能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前面介绍了英国学者福克纳和鲍曼提出的“顾客矩阵”和“生产者矩阵”理论,“顾客矩阵”理论认为,“竞争战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比你的竞争者更加满足顾客提出的需求。”一个企业要获取竞争优势,就必须以最低的可察觉价格向顾客提供最高的可察觉的使用价值。按照这一原则,一个企业有两种基本的战略选择,一是削减价格,二是增加可察觉的使用价值。“生产者矩阵”理论认为,提高产生价值的有效能力,降低单位成本。综合运用“顾客矩阵”和“生产者矩阵”,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一个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

4.预测环境变化与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企业无疑要处于一定的空间内,面对周边的环境进行经营。环境有微观的也有宏观的,不论微观还是宏观都会对企业的生死存亡产生巨大影响。因为环境是企业生存、经营和发展的空间、基础和条件。微观环境与企业营销活动紧密相关,包括供应商、经销商、代理商、消费者、竞争者和社会公众等。供应商直接决定着企业生产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决定着企业产品的成本并进而影响产品的价格水平,经销商和代理商都是企业产品进入最终消费领域的渠道,这种渠道的任何变化都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还会与营销服务机构和金融中介机构等进行业务来往,通过其服务与支持,拓展自己的业务。用户或顾客是指企业营销过程中所直接面对的销售对象,是企业最重要的微观环境,必须最为频繁地同他们打交道,在同他们融洽的关系中扩大销售,从这个意义上说,用户或顾客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是生命线。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不论何时何地经营什么,都面对众多的竞争者。企业必须充分调查了解竞争者,并不断研究竞争对手的策略和现状,才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宏观环境是指可能给企业带来市场营销机会或潜在威胁的主要社会力量,它主要包括人口、经济、自然、科技、政治法律及社会文化等因素。这些因素似乎是对所有企业来说都是环境,似乎对企业的经营产生的影响也是间接的,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些宏观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影响,有些是间接的,有些则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有时是直接的。至于影响的力度则更是不一样,有些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影响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比微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还要大。

生物进化论中有一个著名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里所说的“适者”就是具有生存能力的生物,这种生存能力实际上就是竞争力。在当今世界变化莫测的形势中,企业必须首先预测这种环境的变化,同时学会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如果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不知所措,或对变化了的世界形势没有任何察觉和反应,只能说明企业没有生存能力,更没有竞争力。

5.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的提供能力

产品质量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它可以从自然的角度与市场的角度两个方面来理解。从自然的角度来说,产品质量是指产品通过自身的可靠性、耐用性、精确度、光泽度、色彩度、便利性等属性执行其用途与功能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质量完全可以通过各种仪器或手段进行量化测量,判定它与设计标准和产品说明书的符合情况或差距,凡与设计标准和产品说明书相符和接近者为高质量,否则就是低质量。从市场的角度来说,产品质量是指在一定的使用条件下,满足用户需要的各种属性的综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奉行广义质量观,强调适宜质量,那种仅考虑产品的自然属性而不考虑产品社会属性、经济属性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很难有所建树。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包括产品的内在特性、外在特性、服务特性等几个方面。故产品质量由产品的自然属性、在目标市场的定位、满足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要等情况构成。换句话说,质量的高低完全由购买者的感觉来衡量。高质量并不意味着最好的材料、最好的工艺、最好的配置,只要它与目标市场定位相符,只要它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就是好产品,就是高质量。

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消费者追求的则是效用最大化。高质量的产品是企业和消费者共同追逐的核心,因为利润最大化必须建立在高质量的基础上,效用的最大化就更需高质量来保障。服务虽然无形,但在本质上也是产品,尽管作为服务的产品与有形产品有根本的区别,但服务是产品应该是没有异议的。从这个角度分析,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能否向市场及时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就成为问题的关键。

6.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能力

企业从属于不同的行业,对技术的依赖程度是不一样的。但不论从属于什么行业,只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就离不开技术。而技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贬值,任何高新技术都是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相对而言的,很快就会变成一般的技术,特别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技术贬值的速度在加快,表现为加速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永恒动力。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具备了一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但与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相比还处于劣势,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核心自主技术,特别是缺乏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导致企业的利润及竞争力低下,相应地也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就是说,一次创新只能风光一时,不能风光一世。北大方正自从开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准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就具有了相当的国际竞争力,不仅将聚集在中国大陆市场上的外来竞争者全部挤出,还一鼓作气地抢滩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东南亚及欧美各地的华文市场,其遥遥领先的技术成果使方正系统在全球中文报业的占有率一举高达80%以上。如果方正满足于此,只能是坐吃山空,坐失良机,逐步丧失国际竞争力。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之所以还比较弱,就是因为中国企业在许多重大原创性核心技术的开发上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而很多尖端的、重要的知识产权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中国企业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只是从事“简单”制造,其利润远远低于国外核心技术和零部件供应商。

约瑟夫·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特别强调技术创新,认为持续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前提,世界500强企业成功的经验有力地佐证了这一点。从世界企业发展史上看,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企业成长是普遍规律。世界上任何一个企业成长壮大的历史都是与企业创新的历史密切交织在一起的。福特汽车公司以生产自动流水线的技术创新和T型车的产品创新成就了其“汽车帝国”的威名。微软几十年来持续地创新,成为持续创新的典型。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总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称微软维持现状最多只有18个月的“寿命”,所以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自1995年以来,仅微软中国研究院就成功地为中国市场提供中文版的Windows95、Office95、中文版Windows98、Office98、中文版Windows2000、Office2000及WindowsXP、Winds2003版本等一系列微软的软件产品。同时,微软中国研究院已成为公司全球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微软的全球产品提供研发服务。正因如此,微软的产品才备受市场欢迎,成为世界软件领域的市场主导者,长期稳定地统治着这个市场。并且产品的价格尽管居高不下,几乎每次都借版本更新的时机提升产品的价格,消费者还是抵挡住一次又一次的诱惑,发自内心地“喜新厌旧”。如果微软不保持持续创新的能力,不继续更新Windows版本,微软就不会有今天的辉煌和无与伦比的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显然,如果一个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或缺乏技术应用能力,就无法及时满足国际市场上目标顾客日新月异的需求,就无法降低成本,当然就没有竞争力或缺乏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国际竞争力包括技术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7.率先进入市场与遏制竞争对手的能力

一个企业率先进入市场,对市场广大消费者而言,就会产生先入为主的效果,形成先发优势。奔驰汽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汽车生产商,一百多年来,尽管有很多新的竞争者进入汽车生产领域,但后来者居上甚少。美国的福特、通用,日本的丰田等虽然都是世界顶级的大型跨国公司,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奔驰的品牌经久不衰,表现出色,后来者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进入,与之展开竞争。率先进入国际市场,给消费者的印象就是表率,就是一种当然的“国际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率先进入市场本身就是一种进入壁垒,对后来者给予某种程度上的限制和排挤。

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高低、大小、强弱是个相对概念。一般来说,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多会有一定的发展,相对自身的不同发展阶段来说,企业员工可能比以前多了,规模可能比原来大了,产品品种比以前多了,产品质量比以前高了,知名度比以前高了,综合实力可能是若干年前的若干倍,但这并不能说明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强了。因为其它企业也在发展,竞争者也在进步,所以当谈到企业的竞争力时,一定是相对竞争力而非绝对竞争力。即使在一定时期与一定空间的一定企业进行比较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如果企业与竞争者在同步增长,竞争力也就难分仲伯高下。所以,一个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应该包括企业遏制竞争对手的能力,即加快自己的发展,延缓竞争者的发展,这样的企业才算具有国际竞争力。否则,企业即使有竞争力也是昙花一现,难以持久。可口可乐之所以具有国际竞争力,不但美国的百事可乐无力与之竞争,全世界的饮料没有与之相匹敌者,这才能说具有无可辩驳的国际竞争力。

8.保持低成本为顾客创造高价值的能力

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在产品种类、功能、用途、质量、款式、色彩、味道等各方面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通常会购买价格低廉的产品。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会从多方面比较产品,根据自己的偏好认定产品的优劣,再根据需要和可能等多种影响因素决定是否购买及购买多少。由此看来,产品的相对低价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内容。

低廉的产品价格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低成本。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精确核算生产成本、销售成本,降低成本,收回成本是企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利润的来源。利润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销售价格与成本之间的差额。如果生产成本长期居高不下,企业就不可能在制定商品价格方面有较大的调整空间,在产品质量等多项指标与竞争者产品相同的情况下,市场销售价格比较高,显然没有价格竞争力,企业也就缺乏竞争力;相反,如果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企业对商品的定价可高可低,空间很大,对取得市场竞争优势非常有利。天津药业1992年以前生产地塞米松的成本比法国罗素公司相同产品在中国的售价还高,相比之下谈不上什么竞争力。1993~1997年,天津药业成功研制“生物脱氢”新工艺,使地塞米松原料药系列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60%~70%,技术和质量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从此产品销售价格低于罗素产品的外贸进口成本,罗素公司的地塞米松被迫退出中国市场。显然,成本高低直接关系到竞争力,企业的低成本构成了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在学术界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其理论的核心就是把成本高低作为是否具有竞争力的根本标志。

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利益和最大限度的满足是消费者的共同心理,所以能够向顾客提供最大让渡价值的企业就会赢得顾客。绝对的低成本和相对的低价格,使企业具有给顾客的价值大于从顾客那里取得的支出的能力,这就是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