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名师之魂
6162600000049

第49章 阅读教学的更大视野——东阳市外国语小学卢雁红专访

卢雁红,1968年8月出生,1986年8月参加工作,199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东阳市实验小学、市外国语小学任教,现任金华市小语会副会长、金华市特级教师协会副会长、市外国语小学校长。她孜孜以求,凭着一股韧劲,数十年如一日,潜心坚持语文教学的研究,从“愉快教学”、“生活化教学”到“全息阅读教学”,逐步形成了“享受语文,快乐成长”的教育理念,并在全省首位举办个人教学艺术研讨会,取得广泛影响。近年来她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以及省教坛新秀、省首届十佳青年教师、省优秀共产党员、省特级教师、省劳动模范、省青少年英才奖(青年组)一等奖、省教科研青年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

潜心教研、勇于创新。她专注于愉快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出“唤起生活体验”、“运用语言渲染”等八种愉快教学法,形成了“灵性、生动”的教学风格,打造了“让教材成为学生的生活”、“让单一操练成为综合的实践”、“让生活成为学生的教材”等先进的教学理念。她把全息理论运用于语文教学的研究,创立了小学语文全息阅读教学法,专著《小学语文全息阅读教学》,已于2007年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她还开发了一套12册的小学语文阅读教材《小学语文全息阅读》,成为浙江省农村书香校园建设省长工程推进的典型。在她的带动下,市外国语小学凭借全息阅读教学理论,深入开展了“诵读中华经典,争做文明少年”的活动,有效发挥了学校的育人功能,赢得了社会好评。

成功的诀窍在于600:1

如果我们把成功界定得实际一点的话,卢雁红的成功速度,会令每一个人咋舌。

1986年,卢雁红老师中师毕业,仅仅过了两年,她就被评为浙江省教坛新秀。又仅仅过了三年,也就是1991年,她又被评为浙江省首届十佳青年教师。2000年成为浙江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之一。

我们不禁要问,在最初的五六年的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在那个还比较讲究排资论辈、年轻人应该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的年代里,卢雁红是怎么脱颖而出的?在小学语文教学流派已经纷呈的时代,卢雁红是怎么在短时间内崭露头角的?大家是怎么发现卢雁红的?卢雁红是怎么征服大家的?

卢雁红用课征服了大家、证明了自己。“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老师们眼里,判断一个老师是否优秀,很简单,就让他往课堂上一站,一举一动,一颦一怒,一言一语……全都说明问题。

一次卢雁红老师上《我的战友邱少云》,让所有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全都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

一次卢雁红老师上《小站》,几百个人围成一个圈等着听。卢雁红在就圈中间,微笑着默默整理东西。上课铃一响,她挺直了身子,马上就显得容光焕发。她朗朗自如的声音,潇洒工整的板书,倾听时果然深邃的目光,还有极富感染力的微笑,马上把我们带进了那个温馨的小站,那个情意浓浓的小站,把我们带进了她创设的独具匠心的境界。所有的学生,所有听课的老师,一起在陶醉,在净化,在享受……最后,当她把板书一连,成为一首精彩的小诗的时候,全场啧啧如潮。

一位老师在文章中写道:有时,我选择教材准备上公开课,选择《瑞雪》,有老师就说,卢雁红上过了,上得可好了,你可以去问问她;选择《飞夺泸定桥》,有老师说,卢雁红上过了,你换一篇吧,再怎么上也上不过她呀;选择《猫》,有老师说,卢雁红上过了,她是这样这样上的。哪怕偶尔的我的一节课上成功了,还是会有老师说,呶,这个地方上得好,有点卢雁红的样子。

卢雁红怎么一下子就能把课上得这么好呢?

在我们采访过程中,卢雁红老师对自己的成功说得轻描淡写,但她也没有轻易说出“运气”二字。确实,很多人为了表示谦虚用运气来概括自己成功的原因,最终误导了很多年轻人。

卢雁红怎么就能把课上得这么好呢?有时她为了一节课,其准备时间和上课时间之比是600:1.在多到“600”的时间里,卢雁红老师在准备什么呢?卢老师在反复“读”课文,卢老师反复强调,一篇文章,在教之前,读得多“厚”都不为过。这种“读”还包括语文老师自己把它读通读顺读出感情,卢老师说,在工作的最初几年,她的朗诵及演讲能力得到了极大地锻炼与发挥,她对朗读课文的自我要求的苛刻程度可以从她辅导孩子的现场中看出个端倪。一次卢老师的孩子要代表学校参加市里比赛,她在家里指导,一遍又一遍,娃娃就是领会不进去。卢雁红几乎要生气了,她涨红着脸,压低了声音说:注意气息,就是这一句,一定要注意运气。然后,又反复示范。

除了读,卢老师还准备什么呢?研究教法。卢老师自己回忆,为了想出一种恰当的教法,她经常是一边哄孩子睡觉一边想,孩子睡着了,她在床边继续想。东阳是浙江省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在小学语文界,自老一辈特级教师陈云仙开始,就开始“愉快教育”整体改革,在这个环境中,最终是卢雁红老师汲取了“愉快教育”的精髓,在实践中总结出“唤起生活经验”、“运用语言渲染”等八种愉快教学法,形成了她独特的教学风格。为什么是卢雁红?这背后一定有数不清的励志故事。

从“别人意图的体现者”到“主动探求的实践者”

她1986年参加工作,1988年被评为省教坛新秀,此后近十年的时间,虽然不断地开公开课,但始终是在教研员及老教师们的扶持中一路走下来的,她说平时几乎不看教育类的书籍,最多查一点教学设计作为借鉴。当时她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样做有什么不妥,因为频频得奖,甚至已有了“一览众山小”的气势,直到那个故事发生。

1995年上学期期末,她突然接到一个任务,要在省小语会的年会中承担一个上课的任务。为了让自己的课设计得有新意,有内涵,暑假里,她找来了上百本教学杂志,潜心研究。她一改以往只看教学设计的思路,而专挑头版的专家文章细细阅读。她突然发现,语文教学还有那么多的讲究,语言学习还有那么多的规律,做一个教师还需要那么多的底蕴,实际上她连登山的路径都没有找到,何谈“一览众山小”啊!她越想越怕,越读越急,反而有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觉。就这样,她读完了杂志,又读其他的语文教育书籍,一个暑假,做了厚厚一大本学习笔记。根据新的理解,她设计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案,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教案送交教研员审阅,居然一审通过!她欣喜万分——这在她数十次的开课经历中还是头一回。在那次活动中,她讲课的表现也特别出色,清晰明了,有理论高度,有自己的见解,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称赞。

这段经历,尽管让她尝到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辛劳,但“衣带渐宽终不悔”,因为她终于有了进入王国维所说的治学三境界的欲望,终于知道了做学问,应该如何沉下去!于是,她一头扎进了书海,不断地用书中的理论来梳理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不断地在反思中研究,一个没有个人思想的教书匠,终于开始向研究型教师迈进。可以说是这件小事改变了她的学习方式、生存方式。

她常想,要是没有那一次的顿悟,她可能就是那一现的昙花,早已流于平庸;要是她能早几年悟到这一切,那她将更早地起航,画出更美的人生轨迹。

这次顿悟让卢雁红老师走上了一条以“研究”为主线的教师发展之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卢雁红老师研究“愉快教学”,90年代中期,卢雁红老师进行“自主学习”和“激励探究”的实践,21世纪初,卢雁红老师展开“生活化语文教学”的探索,近年,她全力完善“全息阅读教学”。17年间语文教学中的5次探索及实践,次次都脚踏实地,步步创新,凸现出她在教育教学和教科研上不断追求、不断提高的业绩和品性。

卢雁红与全息阅读教学

如今提到卢雁红,就会自然想到全息阅读教学。

关于全息阅读教学,卢雁红老师有相关的专著;汪潮教授对全息阅读教学有详细的评述;2010年,东阳市举行了全息阅读教学的专题研讨会……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从大量的理论叙述和实践案例中,慢慢感受、了解、认同、接受、学习着全息阅读教学。大家都感觉全息阅读教学既有借鉴,又有创新,是科学的研究,是有序的研究,是可持续的研究,也是有实效的研究。我们清楚地记得1978年评上江苏省特级教师的李吉林老师,仍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自1980年起,又以“情境教学法”蜚声全国小学语文教坛。过了10年,1990年她又提出“情境教育”的设想并付诸实施。现在,卢雁红老师关于“全息阅读教学”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探索,让我们有所联想并新生期许。

卢雁红的全息阅读教学是怎样的?

2003年,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推进,随着新课程理论和新课标要求的理解和内化,卢雁红老师顺应综合化教育的潮流,根据少年儿童与言语习得的特定关系,借鉴全息理论,探究并构建小学语文“全息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所谓“全息”,就是指整体上的任何一部分都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而语文教育中听说读写实践的综合性,以及语言文字的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的综合性,这些特点促使她注重阅读教学前后的延伸与拓展,注重教学过程的充分互动及多元探究,以此来实现文本的个性化阅读与多元化解读,并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

为什么是卢雁红在研究全息阅读教学?

其实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已找到了“答案”。整体决定成功,细节决定精彩。访谈过程中的很多细节让我们看到了卢雁红老师之所以能够不断超越自己并有所建树的原因。

细节一:卢老师的办公室的书柜里,放了很多新书,不仅有教案、教学设计这类实践性很强的书,而且有概括性比较高的相对抽象的教育理论方面的书,例如卢家媚的《苦乐观新论》等。除了教育类的书,在卢老师的书柜里,还有很多哲学、美学、文学方面的书。当我们问及最近她在看什么书时,她极力向我们推荐日本江本胜的《水知道答案》,这本书用122张前所未见的水结晶照片,向世人展示了一项独一无二的科学观察:水能听,水能看,水知道生命的答案!这本书不仅仅讲水,也讲了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周围的人以及这个世界。她反复强调自己从中得到很多教学意义上的启发。

细节二:卢老师屡次反问我们,问我们最近在看什么书。刚开始我们以为这只是卢老师的客套罢了,但当我们说出书名的时候,她却很认真地把书名记在了自己的笔记本上。一个被采访者竟然很认真地记录采访者的推荐,这种“本末倒置”在采访过程中时而出现。

细节三:面对我们的问题,卢老师毫无保留的真诚的“侃侃而谈”。后来无意当中看到卢老师的工作笔记,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出于好奇,我细看了一下,发现:卢老师早就已经在笔记本上“回答”过我们的问题。实际采访过程中,她又作了大量的即兴补充。

细节四:当我们问到卢老师自己感觉有哪些不足时,我们以为她会对这个问题“略处理”,没想到她对这个问题的呼应,时间反而最长。她谈到了自己的学术原创能力,她谈到了希望自己的课堂在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可以做得更好,她谈到了早就希望自己的研究视野从课堂转向课程……

细节五:采访的间隙,我们去了卢老师学校的儿童图书馆,我知道卢老师在这一块上花了很多心血,图书馆很大,大得有些奢侈,图书馆里的书还挺多,多得你难以忘记。在一排一排的书架里,你随时可以看到那些“血统很高贵”的书,《红楼梦》,《老人与海》啊……你或许觉得我的罗列有些不成逻辑,但这恰恰反映了我当时的直觉:这里可以看到古、今、中、外的许多经典。更重要的,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儿童文学著作,例如《蓝熊船长的十三条半命》,比砖头还厚,有;例如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够经典,有;例如郑渊洁的童话,孩子够喜欢,也有。总之,你所知道的儿童文学作家,王宜振、林武宪、谢武彰、金子美铃、谢尔大叔、米切尔·恩德、乔斯坦·贾德、罗尔德·达尔、凯斯特纳、怀特、椋鸠十、曹文轩、梅子涵、黄蓓佳……他们的书你都可以读到。最关键的,这里还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图画书。

细节六:卢老师对全息阅读教学又有新的补充,她认为全息阅读的主体实践主要有三要点:1.依托文本的全息性把书读厚——追求深刻宽广的文本细读;2.依托文本的全息性把书教薄——追求简约丰厚的课堂教学;3.依托文本的全息性组织系统——追求系统愉悦的“课外”阅读。

从这些细节中,我们不难看出,卢老师尽管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她依然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她身上充满了探求的动能;她不盲目自信,对自己,对所研究的内容不乏客观理性的思考;她努力沟通理论与实践,并使它们融合;她勤奋、严谨,擅于吸收和继承,但又敢于创新……我们相信“全息阅读教学”会与时俱进,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下面是访谈中她对几个重要问题的书面解答:

问:你积极倡导阅读教学的全息观。请问它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众所周知,阅读是从阅读对象中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与信息紧密联系在一起:获取信息是阅读的基本目的,利用信息是阅读的主要方式,交流信息是阅读的重要环节。然而时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信息背景不广者有之,信息渠道不明者有之,信息交流不畅者有之……这势必影响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阅读教学体系。我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总是处在与外部世界复杂而永恒的联系之中,并且总是由教师、教材、学生及其与现实生活的交往中实现这种联系。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是以信息为媒体的联系和交往。用信息理论的思想方法考察阅读教学活动,可以突破传统的理论陈述,更清楚地揭示阅读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所以,关注信息理论的最前沿研究成果,并把“全息思想”引进阅读教学领域。

我认为,全息阅读教学是顺应综合化教育潮流,根据人与言语的关系,借鉴全息理论构建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其显著特点是:把文本看成是一个阅读主题,注重阅读教学前后的延伸和拓展;强化资源意识,把学生视为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是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注重阅读教学过程的充分互动及多元探究,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我对全息阅读教学提出了“三个板块”的设计思路:①课前,拓宽“视界期待”;②课中,展开充分互动;③课后,实施综合实践。(详见卢雁红论文《小学语文全息阅读教学实践初探》全息指的是整体中的任何一个全息元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全息反映的是事物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可以用“一叶知秋”一词加以比喻。一篇课文就是全息和开放的系统。例如,短短的一课《草船借箭》,既反映了一个智夺的谋略故事,又反映了其中不同人物的丰富个性,而且还可以体现三国时代的历史、文化、军事概貌。凭借这一全息的基础,课堂教学中可以融看、听、说、演、唱于一体,涉及多个知识领域。有时聚焦一个词就可以展示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功效。例如,《鸬鹚》一课中的“一抹”,看似寻常,实则为内涵极其丰富的全息元。文中表现捕鱼的紧张、鸬鹚的忙碌、渔人的欢乐、作者的感受等几乎都隐含在“一抹”之中。

从卢老师的论述和教例中,笔者提炼出有关全息阅读教学的基本观点,与大家一起分享:

1.阅读教学是一个信息系统。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的传输、变换、反馈和控制的系统。应该把阅读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点”放在阅读教学信息全过程的“面”和“体”加以考虑。

2.这个系统是全息的、开放的。有言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阅读教学要构建“资源分享、信息共用”的开放新体系。

3.这个系统是由全息元组成的。文本、学生、教师是三个全息元,文本是一个信息主题,学生是信息的生成者,教师是信息的重组者。

4.这个系统是全息元之间的对话、互动和提升。这种对话是平等的,这种互动是全身心的,这种提升是新意义的生成。

5.全息阅读是一种前延后伸、内部互动、目标整合、多元发展的阅读教学模式。

推而广之,把阅读教学过程视为一个全息系统,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信息交流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具有同时性和双向性。既有教师向学生发送信息,又有学生向教师发送信息,师生之间的信息传输是可逆的、偶次的,各以前一次逆向通信为前提,师生不断转换着信源和信宿的角色。这种认识可以使我们加深对阅读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理解。传统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的信息单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受体,这不符合信息论原理。

第二,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多渠道的流通过程。教学信道具有丰富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多种信道的容量,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实行多形式、多信号、多感觉的多路通信。在此基础上,保证信息交流的通畅性,增加单位时间内的信息流通量,提高教学效益。传统教学往往使用单一的教学手段,势必造成信息的大量流失。

第三,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增强的过程。教学通讯中的媒体,对教学信息具有放大或缩小的作用。应充分发挥和完善教学手段和设施对教学信息的增强功能,使教学过程不断优化。传统教学由教师简单重现教材信息的做法,不符合教学信息的流通规律。

问:你的阅读教学非常关注人文性。请问你是怎样理解阅读教学的人文性的?

答:我把自己的教育理念概括为四个字“以心育人”。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既做经师,更做人师。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要在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自然渗透人文性。从很多教师的教学经验中,可以引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性的进一步思考。

直面当前的阅读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唯理性教学模式”较为突出,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知识掌握为基点,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固然是必要的,但不能因此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态度。实质上,这种态度是潜移默化的。因为,教学内容的熏陶和浸润,不仅仅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抚摸和触动,是一种人格的净化和升华。语文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许多教师没有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没有把课堂教学看做是师生之间共时的一段生命的历程,而只是满足于完成教案规定的内容,“死”的教案教活人。从而,把充满人性之美和生活趣味的阅读教学变成机械枯燥的应试训练,使本来诗意的、审美的、人文的教学向标准化、抽象化、机械化转化,从而丧失了阅读教学的人文色彩,不利于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阅读教学如果抽掉人文内涵,只训练知识与技能,就会使教学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同样,脱离科学知识空讲人文性,也会背离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是推进阅读教学发展的基本原则。

我认为,语文教学内容不仅是一种符号系统,在其中也积淀了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是世界各国古今文化的结晶,融合各个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各个民族文化的精华。古今中外各个民族的思维、意识、心理、风俗等自然表露在语文教学内容之中。所以,阅读教学,既包括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又包括民族情感、民族思想及特有的思维方式的教育,而后者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人文价值。

从而,笔者认为,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提高人文素养的高度思考教学问题。

1.对“人文性教学”的初步诠释。

从整个民族看,人文是民族的根系;从个体看,人文是流淌在人的血液中的自发冲动。“人文”一词有两个词素构成,一是“人”,二是“文”。人既是个体性的人,也是文化中的人。文化是人的文化,人的文化包括个人文化和人类文化。简单地说:人文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人文”的基本内涵是:

(1)人文知识。语文是人学,是人文科学。

(2)人文观念。用人心来教学,用人品来感化。

(3)人文情怀。情满课堂,以情感人,以情载理。

(4)人文精神。在人文关怀的旗帜下进行阅读实践活动。

从这个词的英语单词humanist看,人文性指的是人性。卢老师早年就提出自己的教育宗旨是:“呼唤人性”。她时时告诫自己要关注每一个弱小生命的成长,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立人格,理解每一个生命成长的历程。“人性”在阅读教学中具体表现为:

第一,阅读教学内容具有人性。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记载着人的思维和情感,具有人的“灵性”。语言文字不是外在于人的一种存在物。

第二,阅读教学活动富有人性。阅读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这种互动是人追求自我成长的过程,旨在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这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下的人的一种具体而又丰富的生命活动。尊重人,特别是尊重学生,是卢老师重要的教育理念。她所带班级的班训就是“正直勇敢,生生平等”。

从阅读教学的现状看,应把人文精神作为学生的整体素养之一。据此,笔者倾向于从素养的角度理解现代人文性教学的内涵。因此,把人文性教学的概念定义为:通过阅读教学中人文知识的传授,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学生的内心体验,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活动。

问:请问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人文性具体指导?

答:我在随笔《回归完美的人性》一文中写道:人文素养绝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靠“熏”出来的,包括教材中的人文内涵,老师的言传身教、丰富的校园文化、高雅的生活方式。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人文指导的基本思路是:

(1)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教材反映了作者的生命,搏动着作者的心灵,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文化精髓。教材中的人文资源主要包括4方面的内容:人文沉积的“物”、人文色彩的“事”、人格魅力的“人”、哲学启蒙的“理”。例如,在对《海滩上的小姑娘》一文的分析,我认为课文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文氛围,揭示了人性的大度豁然,使人感受到完美人性的流淌。

(2)探究教材的人文内涵。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而且还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一种心灵的颤动。教学中的人文底蕴,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这需要用心感悟,领会语言背后的意境,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人文理念。人文理念的形成是渐进的、沉淀的,随着人文知识的不断感悟,就能逐步形成强烈的人文意识。我执教的《小珊迪》、《比金钱更重要》、《小音乐家扬科》、《落花生》都比较多的注意了人文特点,被人称道叫好。

(3)关注课堂的人文交流。课堂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心灵的交流,充满人性和诗意。正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的:“只凭一句赞赏的话,我可以多活两个月。”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有人文精神,包括人情的意蕴、人品的精华、人性的热情、人生的价值等等。我的公开课《台湾蝴蝶甲天下》通过“珍奇队”、“繁多队”两组的表演、交流,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把语言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了。所以说,课堂就是一个研究人、造就人、发展人的场所。

问:如何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答:生活化教学指的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我认为:“阅读教学应该基于生活,超越生活,面向多元世界;始于课堂,走进课堂,融入复杂社会。”可以说,我是“生活观”的积极倡导者和实施者,这从三个方面加以解读:

(1)生活观的现实意义。生活是具体的、真实的、感性的,能全方位地影响人的发展。为此,我提出:“语文教学需要理性分析,更需要感性体验。”“如果能以感性的方式表达理性的思考,那是真正的智者。”

第一,生活化教学致力于学生的全面性发展。由于生活化教学植根于丰富的生活,从而使教学活动涉及各个真实的、多样的领域,保证学生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第二,生活化教学着眼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学习,这种学习不是个体的,而是群体的,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学生要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必须把所学的知识真正理解,并在生活情境中进行创造性地运用。

第三,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生活化教学的多样性能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使每个学生的相对优势得到充分展示。

(2)生活观的基本观点。2001年第10期《小学语文教师》杂志上发表了我的文章《用生活理念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文中提出了阅读教学生活观的三个重要观点:

第一,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的教学。阅读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思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生活化活动。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设计,可以防止死读书、读死书,可以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第二,以作业为桥梁实现教学生活化的再扩展。作业除了巩固课内知识的动能外,还应发挥它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生活的功能。通过作业,让学生研究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动态,做生活的有心人和主人。

第三,以活动为凭借走向社会生活。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如参观活动、调查活动、联谊活动、社区活动等,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能使学生紧扣社会发展的脉搏,了解现实生活的真实气息。

我通过自己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初步构建了阅读教学中“课堂”、“作业”、“活动”三因素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有机体系。这体现了“语文与生活并行”的教学新理念,是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的初步实践。

(3)生活观的设计思路。把阅读教学置于鲜活的现实生活之中,其基本设计思路是:

第一,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这种情境是真实的、现实的、熟悉的。这种设计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使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对应或相似的联系,增加阅读教学内容的亲和力和感染性,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在《小珊迪》教学结束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这位先生开始连买一盒火柴都不乐意,后来为什么愿意拿出几百、几千倍的钱抚养小利比,这位叔叔是不是有点怪?请联系平时的所见所闻,谈谈自己的想法。”

第二,联系生活进行充分感悟。由于编写教材的某些局限,现有教材离学生生活经历较远,导致学生对某些问题不甚理解。学生理解课文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通过课文理解语言文字,可以是比较分析,也可以是展开想象,但最基本、最有效的是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课文内容的相似性体验,可以拉近时空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更充分地感悟课文的情节和主题。我提出:感悟不一定借助实景实物,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迁移,是一种情感的体验与共鸣。而且,联系生活,借助想象,学生可以体验未曾经历过的生活。

第三,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把阅读教学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既可以再现课文的生活情境,也可以创设课文外的生活情境。模拟的生活情境是语言实践的一种重要凭借。例如,对话较集中的片段可以创设对话情境,根据课文描写的生活进行模拟性的对话,把枯燥的朗读、背诵演绎为有声有色的对话。又如教学《五彩池》,可设计让学生当小导游向游客介绍五彩池池水的奥秘,或当广告设计师为旅游公司设计一句精彩的广告词。学完《家乡的秋白梨》设计一个产品推销会,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中多样性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巩固语言、提升语言。

笔者认为,卢老师的阅读教学生活观启示我们,阅读教学要实现三个转变,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境界:

从教材成为学生的生活转变为让生活成为学生的教材。

从“世外桃源式”的阅读教学转变为“实话实说型”的阅读教学。

从“昨天”的阅读教学转变为“今天”的阅读教学,乃至“明天”的阅读教学。

问:你在自觉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请问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中国有句教育术语叫“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指的是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生发展的纵向、横向差别上。传统的教学较多地强调学生纵向水平的差异,其代表人物是中国教育家孔子。而现代教学理念突出了学生横向水平的差异,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我平时爱看书、勤思考,能用最新的理念武装自己,并积极地指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改革阅读教学,就是我带领同事吕君兰、张莎、吴江云等众多老师近几年重点研究的课题。我们遵循“为发展学生多元智能而教”、“运用多元智能发展原则来教”的理念,逐步形成了发展学生多元智能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世界是多彩的,学生是多样的,教学是多变的,阅读教学也是有差异的。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一书中提出:人的智能不仅有水平高低的差异,而且有类型的差异,即多元智能。人类至少有七种以上的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每一种智能对人的发展具有同等的意义。人的智能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且不是平均发展的,所以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七种智能,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多元智能理论为阅读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为此我提出了“多元”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1)教学目标从“一元智能”转向“多元智能”。这可以借鉴太阳系的结构加以描述:语文学科智能=核心智能 亲近智能。其中,核心智能在整个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要保证它的最佳达成;亲近智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要使整个系统始终处在和谐状态,并能促进核心智能发挥更大作用,从而取得最佳效果。我在分析《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目标时提出:既要注重把语言智能发展作为本课的核心智能,也要把运动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的发展作为亲近智能列入目标体系。两类智能发展目标构成本课完整的智能目标体系。又如,学完《神笔马良》后,我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马良惩治大官的经过,可以配乐,可以讲故事,可以画连环画,也可以演课本剧,还可以改写课文。这样,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特殊才能的机会,满足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需求。

(2)课堂导课从“一元导入”转向“多元导入”。在传统口述导入的基础上,引进图画导入、音乐导入、表演导入、情境导入、多媒体课件导入等多种多样的课堂导入方式。例如,教学《猫》之始,我先拿起粉笔勾勒出一只活灵活现的猫,随着课堂教学进展,她在“猫”的四肢和尾巴上分别写上“老实、贪玩、尽职、胆小、勇猛”,最后还在“猫”的肚上写上一个大大的“古怪”。使整堂课情趣盎然,其乐无穷。又如教学《坐井观天》,可以采用情境导入的方式,用多媒体创设一个与课文描述相应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生体验从“一元体验”转向“多元体验”。阅读教学不仅要重认知,而且要重体验。认知可以解决知识和能力问题,但很难进入学生的情感领域。只有学生的亲身体验,才能导致学生情感、态度、世界观的根本变化。而且要从传统单一的说读体验转变为读说体验、表演体验、活动体验、听说读写演结合的体验。例如,我们积极实施“表演—体验”教学法,并提出:“人人学表演、人人会表演,在表演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这样,从多角度、多层面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独特体验,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多元理解,充分发挥学习效果的整体效应。

(4)学习方式从“一元操练”转向“多元操练”。阅读教学中不仅需要学生认真听讲,而且必须安排必要的学生操练。操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必不可少的手段。当然,要改变过去单一的机械抄写现象,提倡多种专题性的综合操练方式。例如,学了《台湾蝴蝶甲天下》之后的不只是布置读、说、写之类单一性的作业,可以在班里举办一次蝴蝶展。由学生自己采集标本、收集图片,自己布置展台,自己选择背景音乐,自己撰写前言、说明,自己设计版面,自己向前来参观的家长进行解说。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实现了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又如,我使用的“语文扑克”,以游戏为凭借,融识记、理解、运用词语为一体,既是一个积极有效的积累词语的活动,又是一个发展思维的过程。相对于单纯地背记词语,“语文扑克”是一种多元操练、综合实践。

6.你提出了阅读教学的互动观。请你介绍一下。

答:从运动发展的角度思考阅读教学,提出两个基本命题:第一,有效的阅读教学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只有动态,才能焕发出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第二,高效的阅读教学不仅是动态的,而且运动过程各因素之间是互动的。唯有充分互动,才能凸现信息交流的强大力量。有言道:“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我认为,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读解,有些是在叩问中悟出来的,有些是在对话中“讲”出来的,我称之为“对话灵光”。为此,我把阅读教学过程看成一个全息的系统,十分关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辩证关系和互动关系。“互动观”是现代教学方式的显著特点,也是我阅读教学的重要观点。

先请看我执教《台湾蝴蝶甲天下》的一个教学片段:

……

师:我们知道台湾蝴蝶的特点有两个方面:珍奇、繁多。只理解一方面会觉得不完美,但如果学完一方面,再学另一方面,又来不及,谁能帮我出个主意?

生1:一半你教,一半我教。(师生大笑)

生2:有些可以用表演的方法来学。

生3:我们在理解“珍奇”时,也可以把“繁多”讲进去。

师:很好,课文没有明显的界线把“珍奇”、“繁多”分开来,你能用联系的方法全面看问题,很好。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有一个灵感了,全班同学分成两队,一队叫“珍奇队”,一队叫“繁多队”,这样行吗?

生:行!

师:行的话,我给你们提个建议。只是提个建议,你觉得合理就照我的,不合理就自己来。(出示小黑板)先看清楚再做决定,你认为自己到哪一队能充分发挥特长的就到哪一队。(学生读小黑板后迅速分组讨论)

上述教学片段较好地体现了我阅读教学互动观的基本观点:

(1)民主平等是师生互动的基本环境。我认为:“对话不仅是一种交流的形式,更是一种心态。”决定一种交流是不是真正的对话,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共同创造的意思,叫“对话意识”。只有在教师和学生心情舒畅、没有压抑的条件下,彼此之间才能联系、交流,达到自由、和谐的互动。上述片段中,我提出“谁能帮我出个主意?”、“这样行吗?”、“只是提个建议”等,创设了一种开放、轻松的教学氛围。

(2)问题是师生互动的重要凭借。学习需要感知,但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意识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的学习必然是表层的和形式的。英国科学家永波普尔就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

师生互动特别重视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其基本的思路是:一是通过问题引导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主线;二是通过学习生成新的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三是教师应提供“大问题背景”。把学生引进大问题背景,自由思考,灵活想象。问题意识是师生互动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问题情境是阅读教学的重要设计思路。上述片段中,我就是努力按这样的思路设计的。

(3)学生参与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内涵。我曾大声疾呼:“要尽可能退隐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并提出:“抛绣球”是退隐教师角色,促进师生多边互动的良策。在目前的教学条件下,师生互动主要解决学生的参与问题。只有学生“动”起来了,教师才能真正动起来,课堂教学也才能充满活力。要引导学生参与,必须让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面参与。正如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的广告语:“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个大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师生互动的关键所在。

(4)教师是师生互动过程中的“首席”,起重要的引导、指导、辅导、诱导作用。哲学大师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的“创造”固然是必要的,但教师的“引导”也是必需的,这是阅读教学的必然性要求。概括地说,我的“引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学习情景;预设富有新意的教学程序;提示有效的学习方式;提供学习的“大问题背景”;协调课堂的多元信息。为了能在课堂巧妙引导,有时我为了一节课,其准备时间和上课时间之比是600:1,被人称为“痴迷”。

(访谈、撰稿 浙江外国语学院 汪潮 杭州市学军小学 袁劲梅

杭州市天长小学 蒋军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