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名师之魂
6162600000004

第4章 朴实至真 真诚至美——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巴春媚专访

巴春媚,女,1958年2月27日出生,大专学历。现任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副校长,2000年9月被评为浙江省特级教师。

从教以来,巴老师一直热衷于教育教学研究,力求把课上好,尽力走进学生心灵,追求教书育人。承担省市级公开课、观摩课近百节。所写论文中有20多篇获市级一等奖以上,其中《应当重视加强语文课中的个体学习》获中央教科所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小学“教学杯”论文评比一等奖。有20多篇文章和教案在杂志和书籍中刊登。先后参加过7个省市级的课题研究,《一年级学生家长学校校本课程设置的研究》、《小学低年级学生“双轨”识字实验推广效果研究》、《学会表现——小学生创新人格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学校课程改革与实施》、《让德育走近每一个孩子——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平实德育”实践研究》等均获省市级奖。曾获得区教育名家、市教坛新秀、市优秀园丁、市先进工作者、市优秀辅导员、市教育学会活动积极分子、镇优秀党员、省市读书活动先进指导教师、杭州市“轻负高质”优秀教师,浙江省“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先进个人、杭州市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20多项荣誉。

现场采访

问:有人说“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你能不能说说哪几本书对您个人理念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答:应该有很多书吧。从语文教育专业看,朱作仁教授的书是我最早读的语文教学专业的书,是我专业启蒙的书,对我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一直影响着我。如《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小学教育学》、《小学作文教学心理学》等,过去那么长时间了,现在回过头再去读,都不会过时,因为讲的是语文教育本质的、规律的东西。还有汪潮老师,他是朱老师的得意门生,他继承了朱老的思想精髓,人称“小朱作仁”。汪老师的书理论性强,读起来可能有点枯燥。但反复研读,把他的话与实践结合起来思考,你就会觉得很有用。因为汪老师的书研究的是语文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从教育思想看,我信奉教育家陶行知。“陶知行”到“陶行知”,陶老名字的改变就体现着他的教育思想——“行”在前,“知”在后,“行”中习得,“行”中养成,“行”中凝练,“行”中成长。细细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何尝不是在实践中懂得,在经历中磨炼,在挫折中明白呢。我反复看了专题片《柴静专访卢安克》,感触更深。德国志愿者卢安克不远万里,不辞辛苦,不求回报,来中国农村投身教育工作,把这份对教育的热忱和执著融进了自己的生命。他说:离开了这些孩子自己就没有了生命!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教育的理解和对教育目标的追求。尤其是他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方法,真的是对现有教育的强烈冲击。他对孩子的教育,追求潜移默化,适时的不留痕迹的引导。他用自己的品格去感染,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他让孩子在行为过程中学习。他说:人很难被外界强行改变,真正有效的是发自内心的自愿的改变。是啊,反思现行的教育体制,深究我们的教育过程,很多是灌输的、强行的,因此效果是暂时的,等孩子离开教育者视线就无效的。而卢安克,他没有絮叨,没有说教,更没有命令,有的是陪伴,有的是等待,他创作电视剧让孩子们去演,让孩子们在行为中慢慢感受,慢慢改变。这样的教育,效果是缓慢的,但是自然的、入心的、自愿的、向善的、久远的,不会随教育者离开,随时间流逝而改变的。有位教育家说过:“最有效的教育是激发学生自我教育。”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委员会公布的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而“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想,这就是教育工作者所要追求的吧。

另外,我觉得教育理念的形成,与人的本质品性相关。我从小受父母亲淳朴、善良、正直的家庭教育影响。骨子里的善良正直,富有爱心的品格是做好教育工作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

问:您觉得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如果只能列举三点,您觉得哪三点相对重要呢?

答:首先是思想素养,即综合素养。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一切为孩子成长着想,感受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平时一言一行都要呵护孩子稚嫩的自尊、自信。为了孩子成长,老师不能在孩子面前逞强,有时要示弱。记得我接了一个新班级不久,有一次语文课,学《试航》一文。我读完了一节课文后,一位叫陈之阳的同学站起来向我提意见:“巴老师,你读成‘克莱蒙——特号’是错的,应该是‘克莱蒙特——号’。”(我一怔,心想我没读错,是她听觉有误。)这时,我马上意识到要保护学生的自信和敢于提意见的积极性,于是我亲切地说:“你怎么知道要这样读啊?”他告诉大家:我在课外书上看到过,这船的制造者的名字叫克莱蒙特,这船以他的名字为号。所以,“克莱蒙特”四个字要连在一起读。我表现出非常激动的样子说:“你真行,我要向你学习,刚才你当了我的老师,也当了大家的老师,我非常感谢你。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谁知,我这几句话对她来说,鼓舞很大。从此,他学语文积极性高涨,喜欢上我的课。后来,她爸爸告诉我,直到初中、高中的多次作文中还写到这件事,赞扬巴老师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好老师。这件事给我的启发很大,教师要用好教育心理学,不耍权威,一切从孩子成长出发考虑问题。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师的思想素养往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二是语文素养,即学科素养。就是对语言的理解、积淀与表达的素养。如果一位语文老师对课文的语言理解、表达不能与学生的智力发展相适应,说话不清,没有激情,就算有渊博的知识、高深的专业,能算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吗?

三是教学素养,即对语文教学的本质的把握和理解的素养。拿到教学内容,能很快意识教学的重难点,能准确制订教学目标,能把握教学的价值。思考的不仅仅是这篇文章中孩子该收获什么(一般阅读的价值,即教材的原生价值),而更重要的是思考作为语文课孩子该收获什么(教学价值)。有不少老师语文素养很高,自身功底很厚,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原生价值,但教学素养不够,对文本所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置之不理或不能准确把握。这样是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的。

问:一个成功的专业人员,往往特别注意“取长补短”、“扬长避短”,能介绍一下您在这方面的经验吗?

答:我先说生活中的“扬长避短”,再说教学中“扬长避短”。生活中,我的长处是真诚待人,有亲和力。我是一个普通的人,论长相,一般,甚至一般也谈不上。可是,常有老师说,巴校,我发现你现在比原来漂亮了好多。我知道,那是因为熟悉了,了解了我这个人,接纳和认可了我这个人才会有这样的感觉。这得感谢我的父母。我是家里的老大,照顾弟弟妹妹是我的责任。在生活中学会了体恤父母的艰辛,宽容弟妹的过错,理解弟妹的需求;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了为他人着想。小时候,有东西时,妈妈会平均分给我们每人一份。弟弟妹妹们很快就会吃完,我总是舍不得吃,留着。在管理弟弟妹妹时作为奖品奖励他们。记得,我师范毕业以后第一个月领了工资,我就想到爸爸、妈妈、弟妹们。我给家里所有人都买了东西,唯独自己没买。真诚和理解成了我的习惯。“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诚心诚意待人”是我的座右铭。我工作以来呆过5所学校,自己感到欣慰的是虽已调出,但老师们仍然待我很好,愿意与我交往。我的不足是不善言辞,不会尽情表达自己的心意,有些内向。记得1975年,当民办老师时,每周六下午要到乡里,参加全乡教师会。休息时,我经常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不说话,不认识我的人还以为我是一个呆子。要等到很熟悉以后才慢慢与人交流。与人交往我靠的是真诚。我的朋友都是交往越久情感越深的。

再说教学中“扬长避短”,我的不足是功底不深,底蕴不厚。从小长在穷山沟,读的书少,除了学校发的课本没有任何书籍可读,且除了上学,其他时间都是管弟弟妹妹,做家务活。就连上学时,我还带着一个妹妹呢。我的长处是有一股子钻劲,对教材的理解,教学价值的度的把握比较好。我认为老师自身功底厚是好事。但小学教材很浅,若文本挖掘太深,有时适得其反。小学语文教师要钻研的重点不是文本的深层含义,重要的是要钻研通过文本学生可以学什么,怎么学,我们可以教什么,怎么教,这堂课,这篇文章抓住哪几个点,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最适合,收获会最大。因此,我在备课时,面对简单的文本,总是反复琢磨,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所在,挖掘实在有效的教学点。我经常对年轻老师说:“备课时少看、不看他人的优秀教案。应该把文本的每句话、每个点读透,发现课文的教学价值点。只有这样,你才会发现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才会引发有价值的思考,产生和别人不一样的思想;才会设计出适合班级孩子,能达到最佳效果的教案来。此时,再去看看别人的教案,吸收有用之处,才是正道。而并不是一开始就看别人的。”对教材的理解、把握的功夫也是练出来的。在教学中,我“扬长避短”,使得我的课堂灵活扎实有效。

问:您在语文教学领域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索,并且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您有过低谷期吗?您是怎么克服困难走出低谷期的?

答:我走过的路一直是平的、顺的。我个人没有什么很高的目标,只求把课上好,只求学生能喜欢我做他们的老师。我把精力全放在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上。我的工作宗旨是热爱学生,踏实工作,有坦诚之心,淡泊名利,从不计较有无荣誉获得。我的工作做得很不错,学生、家长、老师都认可我,虽然辛苦,很欣慰,总觉得身边的人对我很好,过得很开心,所以没有什么低谷可言。

问:您个人觉得哪一个事件对您的专业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答:上公开课磨炼。我在富阳实验小学工作整整15年。这期间,大大小小不知上了多少课。实验学校接待任务多,临时性听课也很多。有些老师总不愿让别人听课,而我从不推辞,所以学校常常把我推上弦。后来我想:如果自己平时的课也能像公开课一样多好。不管别人什么时候来听课,都可以听。于是我这样要求自己,磨炼自己。慢慢地我就不怕别人听课了。越是这样我锻炼的机会越多。记得还是1991年的一天傍晚,校长说:“明天上午第一节,杨一青校长带一个培训班学员来听作文课,你上吧。”杨老师作文指导很有名,我听说过,但我还没见过杨老师。虽有压力,但我很乐意地接受了,我总是把这种任务当做锻炼的好机会。上课实战加上指导点评和反思改进是专业成长最有效的。

其次是专业培训,第一次培训是严州师范的系统学习。我先当民办老师再考上师范。严州师范的确是我的第一次专业成长。像我这样做过教师再读师范特别的好。理论与实践结合呗。我有五年的实践基础,再去学那些理论,理论与实践就结合紧密,效果特别好。其实,理论与实践不结合,实践当中没有理论,或理论研究不跟实践结合的,那是很糟糕的。在师范学习时,我边学边与已有的实践经历进行反思,理论跟实践结合,理论化为实践,非常有效。第二次是1993年参加浙江教育学院新秀班的培训,班主任是汪潮教授,脱产培训3个月,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提高学习,非常有效。

问:有价值地思考问题对你来说是一种责任,同时是一种乐趣。停止思考对你也许是一件很难的事。最近,您在语文教学方面,重点在思考什么问题呢?

答:重点思考语文教学有效性问题。现在,有不少语文课,形式丰富,方法多样,涉及面广,随意性大,令人眼花缭乱,然而教学效果令人担忧,可谓好看不中用。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

1.学生学习状态、情绪研究。“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说得多好。教师一定要激发孩子高涨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要始终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要让每个孩子的眼睛都亮亮的。这就需要教师有热情有智慧了。如何引导孩子对学习充满兴趣与激情,如何让孩子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成功与收获。我觉得这是教学成功、教学高效的首要问题。这是所有学科教师都应研究解决的问题。

2.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学生学习方式很多。这里我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个体活动要加强。学习是通过自身的练、悟习得的。所以教学中要尽量增加学生个体学习活动的时间,让每个孩子投入学习,亲自习得。如先各自想想再说,先各自说说再写,先各自写写再说等等,每个人都有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才能大面积提高学习效率。减少随意性很大的集体活动——一人活动,其余当听众的环节。现实中,老师提出一个问题马上指名学生回答的现象比比皆是。一个学生说,其他学生做听众,而且是没有准备、不动脑子的听众,常常是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其间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没有个体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试想:问题提出,先思考,再同伴交流,然后指名回答。这时发言的学生虽然只有一个,但其他孩子是思考后再听别人说,效果完全不一样。我觉得个体活动是自主学习、深入学习、有效学习的关键。

3.教学价值的研究。文章是作者写出来传播信息、交流情感的。这是文章的原生价值,即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有些课程只要理解教材写了什么就行了,比如历史课、政治课,学习时读懂课文所传播的信息,发挥课文的原生价值就行了。语文课文同样有这方面价值,了解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而语文课所不同的,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即语文的教学价值,研究怎么写的。现在有不少语文老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有的语文课只利用了课文的原生价值,没有利用和发挥作为课文所包含的教学价值,导致阅读教学只进行了阅读,没有进行阅读教学。其实,课堂上原生价值不需要花多少时间,教学价值的利用和发挥才是语文课最重要的。这个问题解决了,语文课的教学效益才能有效提高。

问:继承传统比摒弃传统要艰难得多,如果只能选择一个,您会特别强调继承和发展哪一个传统语文教学经验?

答:我会特别强调“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传统的教学经验,是语文教学遵循“感知—运用”、“吸收—表达”、“理解—运用”最好的体现。读写结合,以读代写,以写促读,相得益彰。这是阅读与习作有机结合得很好的途径。特级教师丁有宽先生的读写结合不是很有名嘛,应该好好继承和发展。

问:目前是一个“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社会,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就您听到的而言,您觉得哪个观点需要引起我们年轻老师的警惕?

答:我觉得语文教学涵盖的内容本来就很丰富。拼音教学、识字教学、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等等。而每一方面又是方法众多。如识字教学就有集中识字、随课文识字、环境识字、注音识字、提前识字、大量识字等等。阅读教学更是五花八门,众说纷纭,百家争鸣。语文教学研究中新名词、新观点层出不穷、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我觉得很正常。我觉得任何人的观点都可以听听、看看。谁都会有自己的道理所在。既然是提出的观点肯定有许多支撑观点的理论与实践的例证所在。不能简单地来评判孰是孰非。年轻老师更要冷静思考,如果不动脑子,就会不知所措,甚至偏了语文教学方向。我认为重要的是自己的分析与思考、判断与吸收。任何观点、方法、措施正确与否,关键是要结合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去思考。我觉得万变应不离其宗。

(访谈、撰稿 台州市临海小学 徐向阳

苍南县龙港镇第四小学 陈先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