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名师之魂
6162600000003

第3章 在追梦中成长——杭州市小营小学王莺专访

王莺,女1970年出生,杭州市上城区小营小学校长、特级教师。

现场采访

问:您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答:唱歌。

问:您的座右铭是什么?

答: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

问:您的教育信条是什么?

答: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问:您的治教(学)格言是什么?

答:教师就是面带微笑的知识。

问:您最喜爱哪本书?

答:《爱的教育》。

问:您最崇拜的教育家是谁?

答:苏霍姆林斯基。

问:您认为您个人成长与发展的主要动力有哪些?(排序:请根据重要性程度在括号内添上相应的数字)

答:(5)生存竞争;(4)职务职称晋升;(3)得到社会认可;(2)自身专业发展;(1)实现教育理想。

问:在您个人成长的历程中,哪些因素产生了重要影响?(排序:请根据重要性程度在括号内添上相应的数字)

答:(2)家庭文化背景;(6)夫妻相互支持;(4)地域文化历史;(5)领导的关注与关心;(1)同事的帮助和支持;(3)个人的个性与风格。

问:在学校内部因素中,哪些因素对您的成长发展起关键性的作用?(排序:请根据重要性程度在括号内添上相应的数字)

答:(2)学校管理体制;(4)学校领导的关注;(1)团结和谐的教师团队;(3)好的生源;(5)一定的办学条件和稳定的经费投入。

问:在学校外部因素中,哪些因素对您的成长和发展起重大影响作用?(请排序)

答:(5)国家的稳定与经济发展水平;(1)政府与主管领导对教育的重视支持态度;(4)所处区域的经济文化状况;(2)人才政策与管理机制;(3)当地教育发展状况。

问:在下列特级教师必备的条件中,按照自己成长的重要性的程度进行排序:

答:(5)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4)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技能;(3)教育理念与教学思维;(7)人事组织与人际协调能力;(6)对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的理解掌握;(8)民主的作风、公正的处事;(1)有教育的理想和执著的追求;(2)敬业精神和献身精神。

问:您认为,在您个人成功的各项要素中,重要的因素有哪些?(最多选3项)

A。人格魅力

B。渊博的知识

C。较强的领导能力

D。良好的人际关系

E。执著的追求

F。高超的教学艺术

G。专业精神

H。其他

答:GAF

问:下列各要素中,您觉得哪一条途径对提高您个人领导、管理或教育教学水平最重要?

A。自主学习与探索

B。专家报告讲座

C。同行的交流研讨

D。前辈(导师)的引领指导

E。各种短期培训

F。学历进修

G。其他

答:D

问:您认为您是哪种类型的特级教师?

A。教学型

B。科研型

C。管理型

D。经验型

E。经营型

F。创新型

G。效率型

H爱心民主型

I。其他

答:A

问:根据您个人成长的实际情况而言,您认为您个人的成功与教师培训的关系是

A。非常重要

B。比较重要

C。一般

D。不太重要

F。没有关系

答:B

问:您认为哪一种培训形式最有效?(最多可以选3项)

A。专家讲座

B。领导政策性报告

C。学校观摩考察

D。专家引领下开展研究型学习

E。学员之间互动式交流

F。挂职蹲点

G。导师制

H。网络学习

I。其他

答:DEG

问:您认为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可以多选,最多选3项)

A。培训机会较少

B。培训与工作矛盾较大,走不开

C。培训内容与工作实际脱节

D。培训机构水平不高,培训效果不显著

E。培训经费不足

F。培训形式过于单调,互动太少

G。其他

答:CB

问:您对参加培训的迫切期望是(可以多选,最多选3项)

A。系统地接受文化知识及相关理论的学习与训练,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文化修养

B。学习现代学校管理的艺术和技巧,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

C。拓宽和加深自己的专业和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能力

D。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的了解和学习,以适应课程改革和教材变化的需要

E。系统地总结自己的办学实践和经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以升华和提炼

F。了解全球发展的趋势及其对学校和教育的影响,以便为自己正确地进行教育决策和发展规划服务

G。其他

答:ACE

问:作为一位特级教师,您从自身成长的经历出发,您最希望得到帮助的是哪个时期?

A。预备期

B。适应期

C。称职期

D。成熟期

E。成功期

答:C

问:对于目前比较普遍存在的“教而优则仕”现象,您有什么看法?

A。非常赞同

B。赞同

C。有一定的道理

D。不赞同

E。解决反对

F。其他

答:C

问:您认为作为一个特级教师与教育家的差别在哪里?

A。没有差别

B。教育思想

C。教学艺术

D。社会认可

E。个人理想

F。其他

答:B

问:您认为您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家,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

A。教育理论和教育哲学的研修

B。领导和管理艺术的加强

C。个人人格魅力的提升

D。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E。教学思想、办学理念的提

F。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

G。其他

答:A

问:您认为,当前特级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A。自身的水平

B。应试教育的文化传统

C。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

D。现行的高度统一的办学体制

E。政府对办学效益的评估方式

F。其他

答:B

书面采访

问:您的职业幸福感如何?影响您职业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作为一名教师,我很幸福。

我认为,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与教师的专业智慧有关。教师的专业智慧越高,在学校的工作生活就越得心应手,期间也越多伴有职业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无疑又是对其职业幸福感的强化。职业幸福感也与教师自身的心态、教师的职业追求有关。当看到学生可喜的变化,看到学生的进步,感受到学生对自己的喜爱、尊重、感激和祝福,教师内心都会有油然而生的满足——这是付出之后的收获,这就是做教师的幸福!获得职业幸福感也和教师身处的外部环境有关,需要社会、学校,还有家庭对教师更多一点的理解和支持,使教师在身心疲惫时能感受到被尊重和被关爱的幸福。西方有一条格言——怀着爱心吃菜,胜过怀着恨吃牛肉。我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胡风也曾说过,要想在文学这项充满艰辛的事业中有所作为,需要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信念。文学是如此,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育的激情能将教育过程变成释放快乐、充分满足、充分享受的过程。教师应该是内心盛满阳光的。

问:您的职业压力如何?您是如何理解职业压力的?

答:我的职业压力主要来自于自我内心的压力。

就我理解,职业的压力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及生活中的一种消极的精神状态及相应的行为表现。

问:您认为您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最成功最核心的改革是什么?为什么?

答:差异教育(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人人获得有差异的发展)。本人在天长小学工作期间,参与并主持了此项实验的日常研究工作。差异教育的核心是对不同孩子的尊重,对不同孩子的接纳,激发孩子们的无限创造力,这样的理念渗透在我的每一个教育教学行为中。

问:您认为,作为一个特级教师成功的主要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答:有一句话说得好,“幸福是自评的,成功是他评”。我认为一个特级教师成功的主要标志是他一定是一个受学生喜爱、家长信任、同事及领导认可的好老师。

问:您在工作过程中,什么时候或什么事情会让您有成功和喜悦的感觉?

答:看到或听到所带教的学生或学员获得成功的时候,感受到自己在成长、在超越的时候,我都有成功和喜悦的感觉。

问:您在工作过程中,什么时候或什么事情会让您有失望和沮丧的感觉?

答:美好的教育理念与现实中的教育冲突时,我感到迷茫,徘徊,动摇……当看到那些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代价的教育现象时,迫于各种因素不能加以“干涉”,实感无奈。

问:就目前您的现状而言,您最需要外界(教育行政机关、教育科研机构、校长或教师培训机构、高校、教育媒体等)给您怎样的帮助?

答:不会刻意去寻求外界的帮助,只希望能参加高层次的培训,学习新技能、新知识和新态度,促使自己观念的转变、智慧的形成、精神的丰盈。

问:您的专业发展目标定位是什么?

答:说真的,心中没有极具体的专业发展目标。如果说给自己的定位那就是做一个学生喜欢、学员尊敬的好老师。读书、思考、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信奉一句话——“厚积薄发”。

问:在您的成长历程中,哪几本教育或管理理论著作对您启迪最大?你分别受到什么启迪?(限3本)

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让孩子喜欢上“我”和“我”的课,成了我的教育追求。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对陶行知有一份特殊的情感,他是我祖父的老师。求知创新是贯穿本书的一条红线。他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指出:“教育方法要采取自动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并且要使学生注重全面教育以克服片面教育;注重终身好学之习惯以克服短命的教育。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①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②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③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④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谈;⑤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丰富的学问;⑥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让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我认为,我们只有真正解放学生,放手学生,我们的教育才会显现出真正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才可以培养出陶先生所强调的“开拓型和创造性的人才”。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提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佐藤学先生在书中还提出了要让学校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他提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要千方百计地促进交往,并且从“學”这一繁体字的结构,说明了学习的象征意义,揭示了学习的本质,学习就是和文化遗产的交往。本书告诉我们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

问:在您的成长历程中,哪几位教育家对您影响最大?各受到哪些影响?(限3人)

答:陶行知。对陶行知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因为他是我祖父的老师。祖父为了纪念他的老师,就将我的大伯取名为“行知”。陶先生的名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促使我在教育教学中极为重视知行结合,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吕型伟。他曾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太普教专家”的荣誉称号,并被很多专家誉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活化石”。我在天长小学担任科研室主任期间因为参与了吕老主持的国家级实验课题的研究,得以与吕老近距离的交流。在与吕老多次交谈中,获益很多。他让我明白,教师要想成长为教育家,最重要的是师德;其次就是要有一颗包容的心,能够包容学生的错误;要有一颗孩子的心,能够跟孩子对话。作为教师应当始终处于一种学习的状态。

问:在您的成长历程中,哪几件事情给您留下深刻印象?如何影响您?

答:第一件事发生在1991年。参加工作才一年多的我,上北京参加全国六省一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年轻的我上的《奇异的琥珀》获得专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教育激情,我也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无穷魅力,给了我不断前行的信心与力量。同时,此事也让我感到年轻真好,因为年轻,我可以尽情地享受前辈们给我们积攒下的成功;因为年轻,人们会静心等待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跌倒了再重新站起来。

第二件事发生在1998年。那年,杭州市举行浙江省第二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参赛教师选拔活动。经过区级选拔后,我代表上城区参加了杭州市的选拔活动。虽然本次执教的篇目是我自己觉得以往上得较为成功的篇目《詹天佑》,但因为本次比赛关系到整个区的荣誉,因此我广泛地听取各位专家的建议,对原先的设计作了多次修改。在上课时,我一味地想着如何体现专家的意图,丢失了自我的风格,结果惨败而归。这一跤,摔醒了我:有个性的课堂才是最有生命的课堂,专家的理念只有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才具有生命力。同时,这次经历也使得我在面对一些比赛活动时心境变得更平和。

第三件事发生在2001年。那年,经过选拔,我获得机会在全国小语会——“小语创新教育专题研讨会”上执教《西门豹》一课。我对本课的设计突破自己原先的教学风格,大胆尝试板块式问题教学法,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关注。会议认为,本课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雏形,成功地演绎了“问题教学”的模式。这一课,给我留下了很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时刻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状态”这样的理念植入了我的脑中,而且是那样根深蒂固。

问:在您的成长历程中,哪一个人(几人)对您产生终身影响?

答:在我的成长历程中,对我产生终身影响的人是天长小学的老校长李承龙和我的师傅张化万先生。李校长的“不挑重担成不了好汉”时时激励着我。

问:你成长的关键词是哪几个,为什么?

答:读书:读书能使你思想常新,激情常在。

韧劲:埋下头来,任劳任怨,厚积薄发。

反思:聚焦教育教学关键事件,反思中成长。

超越:突破固有教育教学模式,探索中超越。

问:教育专家、社会人士和身边的领导、同事、下属对您的评价是怎样的?请简单罗列几条。

答:从没刻意地去了解别人眼中的“我”,摘取某位学员的访谈笔记聊以应答。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智慧、探究、和谐”特级教师王莺教学风格浅析

杭州市时代小学 尉芳芳

特级教师王莺老师曾经做过一个报告,题为《走在语文的路上》。的确,她一直行走在语文的路上,与此同时,为我们留下了一道道美丽而独具风韵的风景线。

今天,我就以《最美的风景在路上》为题,试图把自己所看到的王莺语文之路上所带给我们的独特风景——智慧、探究、和谐带给大家。与同行分享,并敬请指正。

一想到王莺老师,我眼前立刻浮现出端庄的仪态、甜美的笑容,耳边随即感受到舒缓的语速、洪亮的声音。

每次与她交谈,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听她的课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呀!为了更好地了解王莺,我不仅去图书室找寻了王莺的录像课、讲座,还从网上收罗了王莺的资料。

真实、朴素、平常、普通、本色、自然、沉稳……这些清新的词眼,从一节节课中迸发,从一个个讲座中透射,从一位位老师的感言中流露。

王莺的课充满了淡雅、沉稳、本色的味道,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如行云流水,浑然一体。然而,却是一天也不能离开的真正有营养的米饭。

智慧之风——让文章的妙处在学生的脑中生根开花

王莺经常讲:语文教学要披文得意、缘意学文。因此,教师要把握文章的妙处,进行板块式设计。

《花潮》一课,王老师紧紧抓住课文的见闻和联想这一妙处。通过聚焦学习“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学会分辨见闻与联想,感受联想的妙处。然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方法找该段同样运用见闻和联想的句子。最后,通过练习,使学生运用见闻、联想,层层递进。从而不仅提高学生从见闻、联想的角度理解和欣赏语言的能力,还能将文章的这一精华处通过尝试实践,内化为能力、素养。

在初读课文,学生交流了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后,王老师迅速聚焦文章具体写“花潮”的第四自然段,又聚焦到了这一段的一句话中。

师:你觉得第四自然段写得美不美?你特别喜欢的是哪一句?读出你的喜欢。

(聚焦“在阳光照射下,……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

生:我喜欢这句。(读)在阳光照射下,每一朵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

师:为什么喜欢这句?王老师也很喜欢这句。

生:细小的花瓣都有自己的阴影,后面说有很多波浪,说明有很多花瓣就像波浪,整一片看去就像在大海一样。

师:有没有听到他的感受,一朵已经给它一些美,而圆通公园是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老师也很喜欢这句。把这句话打在了屏幕上,喜欢这句话的举手。自己读读。觉得自己可以读好这句的举手。(采用赛读、范读、齐读的形式,以读促悟,以悟带读。略)

师:为什么这组句子会这样打动人,你有没有去研究过这个句子,这句话里面写了自己看到的。他看到的是什么?

生:每一朵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

师:他只看到这些,如果我们就这样表达每一朵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你觉得这个句子和这样的句子比较,你更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生:这样更可以点《花潮》这个题目,像潮水一样。

师:写出了那种生命力。

生:更能感觉出花很美。

师:感到更多的是气势。

生:每一朵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很普通,后面加上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心里有一种气势。

师:心潮就澎湃起来了,说得多好呀!

生:这句直观很多,一朵花有阴影不可能像海浪。

师:对,他把自己联想到的也写进去了。

生:作者把海棠花写得活灵活现。

师:活了。我们感受到了它的生命力,它在动了。作者不仅写了他看到的,还写了自己感受到的。我们把前面的叫见闻,他的感受叫联想。见闻和联想之间往往用好像、仿佛把它连接。这样就把作者的感受和他所看到的交融在一起。再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句话。

(随机回应课前提出的“为什么无风花也潮水般地动”理解)……

师:你有没有发现第四自然段还有一句也采用了见闻、联想。

生:(读)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犹如午夜的潮声。

师:哪些是真实听到的?哪些是他的联想?联想往往有标记。

生: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

师:前面是他听到的,刚才有同学在嘀咕为什么前面是也许,也许?

生:前面说“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这潮水可能是花下的人语声,可能是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他举例了声音可能有哪些声音。

师:这个声音听到了吗?(听到了)他听不听得真切?(听不真切)所以他用了“也许”。

一堂语文课要留给学生什么?这是王老师经常问我们的。是的,“曲终人散”后,让学生留下的是什么?作为语文课,首先留给学生的是语言。

《花潮》、《难忘的八个字》等等,只要是王老师上过的课,你总会发现这么一两处老师停下来,着力品读的地方,那就是她希望留给学生的语言。而这些往往是文章的妙处。

一篇课文往往有许多优点,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天马行空,则很难让学生有所增长,同时,课堂时间又是有限的。王老师给了我们妙招——抓住文章的妙处。她指出:文章的妙处应该是文章的精华区,认知的冲突区,知识、经验区。

俗话说:“提领一顿,百毛皆顺。”妙处抓住了,思路也就顺了,课也就上得轻松了,更重要的是学生也真正学到了知识。

王莺的课总是吹着一股智慧之风,她就像一个智者,带着学生学习课文的妙处,并将这种妙处变为己有。渐渐地,她的学生也会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做王莺的学生是何等幸福呀!

探究之风——让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一堂好课,课堂的主人肯定是学生。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主动去研读课文,自主、合作地寻求问题的答案,最终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产生新的问题。

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是真正地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别看,王莺是位女老师,可它的课堂除了女性的细腻、淡雅之外,还拥有着思维的含量。

她执教的《西门豹》是她研究性学习风格的代表作,更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雏形,成功地演绎了“问题教学”的模式。

课的一开始,王老师开门见山: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西门豹》。我们知道,西门豹初到邺这个地方,看到的景象是——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生接答)。面对这样的景象,他立即展开了调查。昨天我们大伙儿跟着西门豹一起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且每一位同学都认认真真地填写了一份《关于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的调查报告》,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的报告。哪些同学想来展示?(很多学生举手)

师:时间关系,咱们就任选一份,以它为例子,请同学们对照自己的调查报告,看一看这位同学的调查报告哪些地方是值得你学习的,你还有什么修改意见。

生:我补充一点,我觉得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巫婆和官绅头子以河伯娶媳妇为借口骗取老百姓的钱财,使得没钱的人家都逃到外地去了;还有一个原因是邺这个地方年年闹旱灾。

师:你读书读得很仔细。那么,如果我们说得更简洁些,可以用哪四个字来概括?

生:天灾人祸。

师:看来同学们都已明白事情的真相,西门豹明白了吗?(生答:明白了)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找到了,那么该怎么办呢?我们作这样一个假设,假如当初魏王派往邺的不是西门豹,而是其他官员,该官员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会怎么说,怎么做?

生:如果他是贪官的话,也会与巫婆、官绅一起骗老百姓的钱。

生:我想他可能会派兵把巫婆、官绅抓起来杀了。

师:老师也在想西门豹权力不是很大吗?派兵把巫婆、官绅抓起来不就行了嘛!西门豹是这样做的吗?西门豹为什么不这么做?你觉得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在哪里?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应着重研究什么?又该怎么研究?

生:我们要着重研究西门豹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师:找到了西门豹是怎么说和怎么做的句子后,又该怎么研究?

生:多读读,体会体会西门豹的说法、做法巧妙在哪里。

师:接下去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西门豹的说法、做法巧妙在哪里。自己钻研好了的同学可以与你的小伙伴交流交流。

(学生朗读,画有关的句子,小组合作学习)

……

师: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问题?

生:老师,我还是不明白,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抓起来杀了?

师:(环顾全班同学)他不明白,你们明白吗?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除提出问题的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手了)下课后,你可以向他们中的任何一位同学请教。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课文前面说邺这个地方人烟稀少,但后面怎么又写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

生:西门豹为什么不把其他官绅也投进漳河?

生:书上说,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巫婆背后跟着十来个穿着绸褂的女徒弟,巫婆为什么不把她们送给河伯?

师:你们真会研究,这节课你们不仅解决了老问题,还萌发了新问题,可见同学们的研究热情非常高,下一节课我们就带着同学们刚才提出来的问题继续研究。

课堂的一开始,王老师用学生的调查报告的呈现展示为导入,在展示交流中逐步聚焦,水到渠成地将“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在哪里”作为课堂研究学习的中心。在解决问题时,主要依赖学生自主的探索学习,独立或伙伴合作研究解决问题或产生新的问题。

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要有实效,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帮助学生找到可以操作的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为了让研究性学习有实效,王老师问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应着重研究什么?又该怎么研究?”这个教学板块花时不多却十分重要,它避免了学生许多无效或低效的学习活动,维护了研究性学习本身的严肃性,防止了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就是课堂学习并不有效现象的出现。

同时,王老师没有让研究流于形式,给足了学生研究学习时空。她给孩子们的研究性学习的时空是实在的。让学生在第二、三大段的语言材料中去研究,空间是充分的,又在本处留下7分钟左右的时间,为学生的独立感悟和伙伴合作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时间。正因为有了充足的时空,学生有了足够的语言学习过程,交流汇报的成果才会如此地真实、丰富。

她让学生凭借课文进行研究性学习,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变常规的“平推式”教学为“探究式”教学,为学生构筑了比较理想的思维框架。

“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问题?”这是王莺老师的重要创造。研究学习不以解决学生的全部问题为宗旨,它十分讲究保持学生的问题意识,真诚地希望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地保持质疑、解疑,产生新问题的热情和冲动。有实实在在的问题,才会有切切实实的研究性学习。

整堂课从导入、研读、收尾,时时体现着研究性学习,但又不显得生硬。

王老师的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了她的一大特色。不管是前几年上的《花潮》,还是近几年的《心中的故事》、《难忘的八个字》等课,你都能看到她引导、鼓励学生有效提问,围绕主题问题学习的影子。“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句子你读不太明白,或者你有哪些问题?”“能针对课文的题目去研究课文,这是一项本领。”“这些问题随着你深入地学习课文,再加上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合作,都能逐渐找到答案。如果你的问题到两节课上完了还没有解决,或者你通过学习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欢迎同学们再次提出来,行吗?”“现在,前面的问题解决了吗?”“谁能用一串相关联的问题,把照片背后的故事问出来。等会儿,我答记者问。不过,请不要出现:王老师,这照片上是不是你,这样没有水平的问题。请你考虑一下,我只允许问四个问题。”“真了不起,两个问题就把故事问出来了。”这些语句在她课堂中时时出现,成了课堂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王莺的课堂总是吹着一股探究之风,在这股风的吹动下,学生不仅敢于提问,而且善于提问,也渐渐地更聪明了。更妙的是,在这一学习方式下,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学生有效提问的能力。渐渐地,她的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

和谐之风——使每个学生都能有差异地发展

中国文化重“和合”,王莺的课也致力于“和谐”文化的营造。这种和谐不仅是师生平等,生生平等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更是一种读与写、写与写之间的语文学习能力的和谐。

王老师一直提倡:课堂上要还时间、空间、评价权、读书权等给每个学生,学习过程是人人参与相互合作的。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王老师给了学生们一个“安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在她的课堂中,她总是带着令人温暖的笑容,尤其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她总能多一份宽容和理解,真正从学生的角度来为他们着想。

记得王老师在执教《难忘的八个字》时,有这样一个片段。当王老师问道:“我越来越敢肯定,除了家里人以外,没有人会爱我,甚至没人会喜欢我。这句话里能不能把这里的‘喜欢’和‘爱’位置换一换?”一个学生表现很积极,可是讲了好几次还是讲不清楚,依照一般老师可能会说:“你的意思是对的,只是表达不清楚”等来形容,从而委婉地结束对话,可是王老师则不是这样,面对400多人的公开课,她一次又一次地示范、指导,直到学生真的会说才让孩子成功地坐下。我想这离不开老师自己的明确的语文表达训练意识,更离不开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宽容。而王老师执意让学生说对了才坐下的做法,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语言训练的契机,更是他们养成看待错误、改正错误习惯的契机。我想,对于某部分学生来说,他们今后不怕自己的错误,甚至可以改正错误,再也不会因为怕自己说错而不敢“亮剑”了。

她经常这样质问自己和我们年轻教师:我们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班中的后进孩子能参与吗?我们最优秀的孩子能不能攀爬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呢?因此,她注重对教材内涵的把握,努力让每个学生有所得。

王老师提醒我们:人们不仅有多元智慧方面的差异,而且有智慧形成节奏、速度和方式的差异。由此可见,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承认学生间存在差异,但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这种尊重差异的意识呢?读写训练点是最集中体现王莺这一教学风格的。就从她的两个课例来阐述。

案例一 在《老师领进门》的教学中,王老师有这样一个读写结合点:

40年后,当已成为作家的“我”在村口见到田老师时:

A“我”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B“我”和田老师是怎么交谈的?

案例二 在《花潮》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见闻和联想内化,王老师设计了这样的读写结合点:

“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表达方式?(出示一些美的图片)学着课文的写法写一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选择下面的题目做。

(1)在第四自然段中选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摘录下来。

(2)在下列填空练习中任选两题完成。

①西湖的水真绿呀,()。

②那浪越来越近,犹如()。

③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一直泻到江面,就像()。

从案例一我们不难看出,王老师考虑到学生表达的差异,设计两种形式,以方便学生选择。“‘我’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是一种书面表达;“‘我’和田老师是怎么交谈的?”则是一种口语表达形式。

案例二围绕着让学生学会运用见闻和联想展开。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喜好,分设了三个层级的练习。第一层次摘录;第二层次根据已有的见闻,展开合理想象补写联想;第三层次根据画面,运用见闻和联想自己写。

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读写训练练习不是划一的,而是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这样弹性的训练,才能真正体现让差异的学生实现有差异的发展,才是将每个学生负责到底的表现。这不正体现王莺所讲的“不是锤或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育人亦然”、“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吗?这种读写训练的设计在王莺的课中还有许多。和学生一起赛读,学生间相互真诚地评价、帮助,读写结合暗设阶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读写训练题目……这一切都让“和谐”落到实处。

王莺的课堂总是吹着一股和谐之风,在这股风的吹动下,师生的教与学得到了和谐的统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得以有机整合,每个学生的素质得以全方位地、有差异地发展。

怎么样的课才能算是一节好课:①借助教材的特色、妙处,使学生得到语文素养的提高。②这种特色、妙处的感悟,必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得以实现。③把这种感悟及时通过尝试实践,内化为能力、素养。

这是王莺老师常常和我们小语老师说的话,咀嚼了许久,总觉得玄机深奥,吾等凡人难以领会,今以此“三风”观王老师之课,不觉恍然,课的妙处在于一切皆在不经意间,而一切又皆于教师有意而为之。

王老师的课在平实之中透露出扎实的教学功底,言语之间折射出深切的人文关怀,举手投足之间蕴藏着自己对文本、学生、教师的解读。她的课犹如她的为人,本色,自然,不加雕饰,尤为真实、生动,可以说是到了教学的一个较高境界——返璞归真。

智慧、探究、和谐成为特级教师王莺老师课堂中一道独特亮丽,又让人经久难忘值得反复品味的风景线。

问:简介您的教学风格和教育主张。

答:作为一位教师,首先要学会与学生对话,学会与自身对话,学会与同伴对话,学会与理论对话,用理性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实践,在理论的观照下,进行有目的的探索。学生的现有基础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问题、困惑、思考、见解和兴趣等是教学的重要生长点。教师的实践智慧是一种默会知识,是情境性和个体化的。它来自于课堂,是从一堂堂课中萌生、滋长起来,在一次次师生交往、同事对话、专业引领中得到涵养的。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我想,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都能以开发者、合作者、欣赏者的角色出现,我们的教学定会发生根本性的飞跃。

问:请撰写您的个人专业成长和心路历程的小传。

在追梦中成长

记得歌德曾说过“每个人都想成功,但没想到成长”,其实,成功在人生当中只有一两个点,它是外在的,由别人去评说;而成长是个持续的过程,成长的每一步都是一种内心愉悦的存在。在我看来,成长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我是一名教师,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而就在这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我快乐地成长着。

乐当“孩子王”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这是美国教育法案的名称。1990年我带着“用我的生命去擦亮每一个孩子的生命”这样的教育理想迈进了杭州市天长小学的大门,成了当时上城区进小学从教的第一位应届大专毕业生。周围的亲朋好友听说后,都纷纷问我:“你大学毕业怎么去当一名小学老师?”如果原先我还以为这是历史选择的错位的话,那么今天,与孩子们同哭过同笑过的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份“叶”的事业。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在上城教育这块沃土上一干就是20年。岁月的流水冲走了我的青春年华,但盛开的桃李却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学生在成长,我也一天天地在成长。

爱洒桃李园

“教育是条失事的船,但是我们能在船上发现珍宝”,“教育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在20年的教师生涯中这样的语句会常常在我的脑中回响。是的,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呵护孩子,呵护孩子的情、呵护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学生不是有待填充的标准化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多色彩的火把。只有爱学生,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心。记得我接手的第一个班中有个姓叶的孩子,父母离异,性格倔强,整日沉迷于玩电子游戏机,不听母亲的管教,有时甚至对母亲都会拳脚相加。为了这个孩子,有一阵下班后的我会和孩子的妈妈一起东奔西走,到一家一家网吧去找孩子,找回后,就在学校辅导他功课,有时晚了,我就会与他一起在学校食堂用完晚餐后再辅导他做完功课。为了能走进他的心,那一阵子我几乎每天给他写一封信,在一次又一次的教育下,孩子感动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家长为此感激不已,送来的谢礼却被我婉言回绝。后来,当这个孩子去参军前夕,特意与他妈妈一起到教育学院来看望我。看着当年的倔小子成了一名军人,让我感到作为一名教师的无限乐趣。

教改结硕果

优秀的教师,既是创造者,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20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只有教育科研才能带来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十多年来,我一直不停地钻研着,探索着。早在1992年,我就参加了国家级重点课题“差异教育”教学实验。随着研究的深入,我深感自身的不足。1995年,在身怀六甲的情况下,大专毕业的我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参加了全国成人高考。孩子出生后,为了学校工作的需要,我放弃本可以享受的哺乳假,提前上班,把仅3个月大的孩子忍痛放在父母家,每天只靠电话一解思儿之苦。这些年来,我又继续“充电”,通过了全国联考,成了西南大学的一名在读硕士研究生。不断地学习,迫使我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钟爱的语文教学。有效的教学必须是针对学生的差异而实施的。不研究学生,教师就会变成留声机。在天长小学任教期间,我针对班里孩子普遍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特点,大胆改革,重新肢解教材,重组教材,分层教学。每周抽出两节语文课用来上“阅览课”、“语文综合实践课”,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带领学生走遍了杭城老字号。同时,我还带领学校教师与中央教科所合作编写了《综合活动课程》,撰写的课题报告《差异教育模式》一文在“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现代化实验与研究”研讨会上作了交流,受到教育专家吕型伟、顾泠沅的好评,并发表在《课程·教材·教法》上。此外,还定期编写《教改信息》,及时地向全体教师传递国内外教改新动向。1999年8月我调入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担任语文教研组组长。期间,我致力于“自主探索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并以此为专题负责组织了三次面向全国的大型研讨会。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01年7月我被任命为杭州市小营小学的校长。这是一所由三所小学合并成的学校,任务多,担子重,压力大。但我没有退缩,全力以赴,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针对学校即将重建的现状,采用“软件硬抓,硬件软抓”的治校策略,狠抓课堂教学和科研,先后举办了“实验学校教学联谊展示活动”、“首届营光杯青年教师赛课活动”,开展了省级立项课题“综合主题活动”研究工作,课题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全国二等奖。教育的智慧也就在这一堂堂课中,在与学生、与理论一次次对话中萌生、滋长起来了。2001年,经过杭州市的选拔,我代表浙江省参加了全国小语会组织的创新教育研讨会,执教的课得到了与会人员的极大关注与肯定,大会认为我的课在“语文阅读课中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这一问题上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范例。这些年来,我应邀到北京、广州、江苏、四川、浙江温州等地上示范课,作讲座100余次。临安昌北山区、丽水缙云山区、甘肃平凉山区都留下了我支教的脚印。

开辟新天地

2005年,在我的一再要求下,我调离了校长的岗位,回到了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从事我喜欢的教师教育工作。培训中,我注重教师培训的多向度,关注教师精神世界,使教师有静心教书的意愿;创新培养模式,使教师有精业成才的底气;深化制度改革,使教师有潜心育人的实力。为敏锐感知一线教师需求,促使教育培训走向纵深,我带领培训部的老师们实施了教师培训需求月调研制度,扩大调研面,不仅了解校长、教师的需求,同时也了解学生对教师的需求。研制培训菜单时,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作为重要出发点,细化培训菜单,以手册形式提前下发各基层学校供全区教师自主选择。菜单项目力求主题化,培训内容注重实务性,帮助教师调整教育教学行为,研究改进策略。培训中,重视学员资源利用,大力开展体验、参与式培训。同时,借助“上城教育网络研修平台”,积极开发网络培训课程,充分挖掘区内优质培训资源,加强校本培训基地、骨干教师培养基地建设,尝试将培训项目通过招标的形式由基层学校申领。搭建多样的平台为教师专业成长助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本土师训课程,为教师的在线学习做好准备。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的实践力,本着“边实践、边探索”的原则,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结合培养目标,启动并实施“五阶段获奖教师”助力计划。通过公共模块、阶段发展模块、自主发展模块等资助项目,集聚优质资源,提供符合各阶段教师发展特征的个性化的专项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师精神的提升,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此外,为了丰厚教师学习内容,在我的提议与策划下,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开展上城区首届教师读书节活动,通过读书论坛、走进作者等系列活动丰盈教师精神世界。

选择我所爱的,爱我所选择的,在追梦中我快乐成长。“优秀班主任”,“科研先进个人”,市“学科带头人”,市“十佳”优秀青年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特级教师”,回望走过的路,我常常在想:我们在确立事业的目标时,一定不要忘了自问“这是不是我最热爱的专业?我是否愿意全力投入”。人生的精彩就是在不断挑战自我,不断追梦中写就的。一个人可以没有成功,但却绝不可以没有成长。把成长作为人生目标去追求,那么相信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访谈、撰稿 浙江外国语学院 李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