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6158200000029

第29章 打造公园城市,建设生态贵阳

围绕生态文明示范建设,贵阳将按照《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园建设管理的意见的通知》的要求,结合“疏老城、建新城”的重要举措,在尊重贵阳的自然山水环境和气候条件、保护贵阳特有的喀斯特地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构建数量达标、分布均衡、功能完备、品质优良的“五位一体”公园体系——“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山体公园、社区公园”,让贵阳成为宜居、宜学、宜商、宜业、宜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园城市。

五位一体的公园城市体系

森林公园

贵阳市森林公园现状及未来建设规划。贵阳市现有森林公园7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5个,县级1个:长坡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息烽温泉森林公园(省级)、景阳森林公园(省级)、贵阳市鹿冲关森林公园(省级)、贵阳云关山森林公园(省级)、贵州乌当盘龙山森林公园(省级)、开阳二重山森林公园(县级)。

未来,贵阳市将巩固和完善现有森林公园,使其具备较好的旅游接待能力;同时,围绕贵阳市的主要森林资源分布,特别是百花山脉、南岳山脉、黔灵山脉以及环城林带,新建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森林公园,形成多条森林旅游线路,为市民的休闲娱乐、强身健体、陶冶情操提供更多的空间。

湿地公园

贵阳市湿地公园现状及未来建设规划。近年来,贵阳市围绕“坚持走科学发展路,加快建生态文明市”的目标,按照“显山、露水、见林、透气”的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原则,借鉴国内外湿地公园的先进经验,结合贵阳市喀斯特地貌,山多、林多、湿地多的特点,大力实施湿地公园建设。在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湿地公园建设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先后于2010年至2013年建成观山湖湿地公园、花溪十里河滩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贵州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目前这三个大型城市湿地公园总面积达2143.67平方千米,成为贵阳市重要的“绿肺”。

未来,贵阳市将继续加强湿地生态保护,对全市现有湿地资源进行有效普查,加快湿地公园的建设,结合地方自然、人文特色,打造各具特色的湿地公园,使其成为低碳游憩场所,实现环境保护和服务于民。

城市公园

贵阳市城市公园现状及未来建设规划。贵阳市城市公园建设自1957年建立黔灵公园,至今共有5个大型城市公园:黔灵山公园、河滨公园、东山公园、南郊公园、白云生态动漫游乐主题公园。

未来,贵阳市在不断优化提升现有城市公园的同时,将大力新建展现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特色以及少数民族风情的主题公园,包括动植物园、儿童乐园、纪念性公园等在内的专类公园,以及满足多种游憩需求的大中型综合性公园,为市民的休憩和游玩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

山体公园

贵阳市山体公园现状及未来建设规划。2001年,贵阳市建成了贵阳市第一个山体公园——观风山山体公园。中心城区范围内共建设了观风山、大将山、云贵山、双龙峰、湘雅山、相宝山、照壁山、仙鹤山、1号山、青龙山、龙山、卧龙山、檀香山、汤巴关、海马冲、末汾冲16个山体公园。山体公园建设完善了贵阳市公园系统,为广大人民群众就近休憩健身,亲近绿色生态,分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果提供了便利,成为贵阳市公园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缓解中心城区原有公园压力、提高中心城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发挥了积极作用。

根据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出台的地方标准《城镇山体公园化绿地规划与设计规范》和《贵阳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贵阳市编制完成了《贵阳市山体公园系统总体规划》。按照该规划,未来贵阳市的山体公园,将增至91座,真正体现贵阳市“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城市绿化特点。

社区公园

贵阳市社区公园未来建设规划。贵阳市将结合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等城市建设举措,在中心城区,即南明区、云岩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观山湖区大力新建社区公园,实现市民居住地300—500米范围内有社区公园,并且不断完善社区公园基本设施建设,优化市民居住环境,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疏老城、建新城”打造公园城市

按照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发展区、城市发展拓展区、生态保护发展区“四个功能分区”,贵阳市将构建以老城区和观山湖区为核心的“两核、多组团”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形成“2个都市功能核心、3条生态通廊、8个功能板块、27个功能组团”的布局形态,避免“大城市病”,引导城市布局从单级向多级转变。

在此过程中,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山体公园、社区公园的建设,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打造城市绿地景观、老城区历史文化风貌和传统街巷保护等“疏老城、建新城”的重要举措相结合,形成“五位一体”的公园体系。

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山体公园建设与生态廊道建设和保护相结合

a。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山体公园建设构想

按照贵阳市《疏老城、建新城布局规划》,为了优先保证城市功能板块、组团之间的生态廊道建设和保育,保留延续百花、南岳、黔灵三大山脉,结合阿哈水库、百花湖、南明河、黔灵山公园、小车河城市湿地公园等生态要素之间建立连续的、开放的、多功能的生态廊道网络,包括山体、林地,河流、水域,生态农田,公共绿地等,形成“以山为屏、以水为脉、以路为廊、以园为核”的“一环、三廊、六楔、多核”绿地空间系统。

未来,结合生态廊道的建设和保护,贵阳将以“一环、三廊、六楔、多核”绿地空间系统中的森林资源、湿地资源、山体资源为依托,大力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山体公园,以有效避免城市空间的连片蔓延,又有利于贵阳市生态平衡,保障自然生态环境和公共绿化环境。

b。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山体公园建设策略

森林公园方面,贵阳将沿着生态廊道中的百花、南岳、黔灵三大山脉,以及环城林带等主要森林资源新建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森林公园。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森林旅游业产业化,充分利用省会城市旅游中心地位的优势,形成北线贵阳——长坡岭森林公园——息烽温泉森林公园;贵阳——南江峡谷——香火岩风景区;东线贵阳——永乐观光果园——香纸沟;南线贵阳——云关山森林公园——孟关休闲乐园;西线贵阳——清镇森林旅游度假村——红枫湖等多条森林旅游线路,带动全市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把森林旅游打造成为市民重要的休闲娱乐项目。

湿地公园方面,贵阳市将依托河流、水域等湿地资源,将湿地公园纳入城市生态廊道建设,陆续启动红枫湖、百花湖湿地公园、小关湖城市湿地公园等建设,采取营建水土保持和观赏树种,种植净水植物,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湿地景观,对湿地现有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其中,红枫湖、百花湖湿地公园是贵阳市第二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按照规定,红枫湖——百花湖城市湿地公园保护规划将与《红枫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相衔接,以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基本功能和生态平衡。

山体公园方面,贵阳市将沿着山头布置山体公园,增加公共绿地和开场空间,创造宜人的环境。《贵阳市山体公园系统总体规划》调查了贵阳市中心城区及观山湖区范围内的118座自然山体,将其中条件适宜的91座山体纳入总体规划范围,规划建设健身娱乐主题山体公园23座、儿童科普主题山体公园28座、人文历史主题山体公园6座、生态保护主题山体公园34座。在建设过程中,要以贵阳市良好的山体生态林地为基础,以森林背景为依托,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生态、乡土材料进行建设,对原生植被和原有的登山路径进行梳理,最大限度地保护山林原生植被,在公园内形成合理的游览路径、观景平台,并注重文化历史元素的注入,增添人文教育、科普导识等内涵,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进行公园基地设施建设。

社区公园建设与老城区人口疏解、传统功能疏解、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城市综合体建设、中心城区大型居住区空间布局相结合

a。社区公园建设构想

贵阳市《疏老城、建新城布局规划及五年分期工作实施方案》提出,要通过调整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优化城市开发模式、大力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实施中心城区畅通工程二期、打造城市绿地景观、增加公共开敞空间、强化历史文化保护等措施,力争用五年时间实现老城区建筑密度降至25.3%,疏解人口20万,增加公共绿地和公共开敞空间230公顷的目标。

未来,结合老城区人口疏解、传统功能疏解、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城市综合体、中心城区大型居住区空间布局,贵阳市将按照市民出行300—500米见公园绿地的要求,合理布局、大力新建社区公园,进一步优化城市宜居空间。

b。社区公园建设策略

针对老城区现人口聚集,行政、商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功能高度集中,外围各区域对老城区依赖程度高,进一步加大了老城区的设施负荷和交通负荷的现状。综合考虑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支撑能力、生态绿化与城市风貌的建设要求、延续老城商业繁华与经济活力等因素,贵阳市将严格控制老城区居住项目选址及开发强度,引导老城区居住功能向新区疏解,减少老城区聚集人口;并同时加快老城区教育、行政、市场等其他传统功能的疏解以及产业升级转型,以完善配套,促进产城互动、职住一体。

在建立社区公园全面、系统、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和建设规划进行指导控制的基础上,按照“降低人口密度、降低建筑密度、增加公共绿地、增加公共空间”的要求,坚持“多拆少建”、“只拆不建”的方式推进旧城改造,并将旧城改造与城市综合体建设相结合,在各大城市综合体合理布置社区公园,改变贵阳市棚户区城中村脏、乱、差的面貌,提升城市绿量,有效地改善各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在加快新区新城开发建设时,提高城市综合体新建小区绿地面积的标准;联动老城改造形成“两核多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全面整合城市功能,统筹考虑居住配套与产业协调发展,通过产城相融发展模式,优化中心城区居住用地布局,形成功能复合、配套完善、职住平衡的大型居住组团。同时,根据居住区的大小、人口数量等特点,合理布局不同大小、数量、特色的社区公园,并构建有树木或凉廊遮阴的供步行、慢跑和骑自行车的慢行系统,将社区公园之间、社区公园与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山体公园、城市公园之间相互连接,方便居民能通过慢行系统直接前往公园,进行健身、玩耍、休闲、社交和接触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城市公园建设与打造城市绿地景观、老城区历史文化风貌和传统街巷

保护相结合

a。城市公园建设构想

贵阳市《疏老城、建新城布局规划》提出,“建新城”工作重点之一是延续历史文化,塑造“贵阳”特色城市风貌。《贵阳市中心城区城市设计导则》明确指出,在对中心城区进行城市设计时,要注重贵阳城市的历史文化沿革,保护历史的整体性,将少数民族风情、历史文物古迹、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融合在设计中,并按照结合贵阳的文化特色,根据历史遗迹现状、少数民族文化及文化街区的分布,划分不同的风貌分区。

未来,结合《疏老城、建新城布局规划》《贵阳老城区历史文化风貌和传统街巷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贵阳市核心景观节点提升专项规划》,贵阳市将积极推动建设展现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特色、少数民族风情的城市主题公园,呈现“贵阳风格”,打造城市公园品牌,在满足市民游玩需求的同时,亦成为贵阳文化特色的展示窗口。此外,结合“2个都市功能核心、3条生态通廊、8个功能板块、27个功能组团”的布局形态,贵阳市将合理布局各类专类公园以及大中型综合性公园,丰富市民生活。

b。城市公园建设策略

按照《贵阳老城区历史文化风貌和传统街巷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贵阳市未来将重现“老城八景”——贵山耸秀、富水翔鳞、鳌矶浮玉、风台踏草、浪涌金鳌、栖霞上月、南峰脱颖、龙洞钟声的特色风貌;结合历史图片,在城门原址以微缩模型、浮雕壁画等多种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重现老城“九门四阁”的传统格局;结合传统街巷的分布,划定七处重点打造地块,重现“传统街巷”的城市空间;实施贯城河补水策略,建设沿河步道,穿越城市最繁华区域,重现“贯城河”的城市水脉。《贵阳市核心景观节点提升专项规划》提出在甲秀楼、翠微园节点,打造南明河风情核心精品段;在文昌阁——华家阁楼节点,打造老城历史文化精品街区;在阳明祠、扶风山节点,打造礼圣胜地、东山胜景以及观城瞰景之地;在文化广场——筑城广场节点,打造南明河风情核心精品段;在三元宫、市西河节点,重塑市西河沿河市井风光带;在关刀岩、贵山节点,发展高品质历史文化城标公园;在普陀天主教堂街区,再造贯城河沿河民俗风情带;在小河平桥矿山机械厂节点,打造工业遗产博物馆。

未来贵阳市将从以上两个规划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在疏老城、建新城的过程中进行集中整合,以文物保护单位为核心,连接扩展历史文化景点,优化升级区域环境景观,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将其建设成为不同主题、风格的城市公园,构建空间开放、网络健全、功能复合、文化多元的开敞系统。

五宜城市推进可持续发展

宜居:发展绿色生态城区

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公园城市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单体设计等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发挥贵阳山多、林多、湿地多的生态优势,在尊重贵阳的自然山水环境和气候条件、保护贵阳特有的喀斯特地貌的基础上,结合贵阳市疏老城、建新城的重要举措,因地制宜地打造数量达标、分布均衡、功能完备、品质优良的公园体系,并将五位一体的公园建设融入“两核多组团”的城市布局构建中;严格保护好城镇禁建区和通风走廊,控制用地开发强度,保持城镇通透,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完善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形成市民满意、出行便利、低碳绿色的现代交通体系;推进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

宜学:学校建设公园化

打造宜学贵阳,推动学校建设公园化,大力实施“教育立市”战略,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化、教育优质化、教育现代化。

编制学校公园化建设标准和相关规范,提升学校绿化量,美化学校建筑,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将学校建设为公园学校,为学生提供优美安静的环境,方便其学习、休憩、与大自然接触;作为国内首个提出“教育立市”的城市,贵阳明确要“大力实施教育立市战略,打造贵阳教育发展升级版”,适应贵阳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形势,推进教育规划布局更科学,教育体制机制更灵活,教师队伍结构更合理,教育经费投入更多元,教育治理体系更精细,教育交流合作更开放,教育教学质量更优异,教育公共服务更均等,人民群众更满意。在全省率先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建成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

宜商:释放现代服务空间

打造宜商贵阳,以公园城市建设为契机,调整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完善城市环境建设、提升政府服务,助力招商引资;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大招商、招大商。

实施疏老城、建新城战略,建设公园城市,以打造“科技创新城”为目标,推进产业“退二进三”和“腾笼换鸟”,通过用地结构调整,为金融保险、总部办公、现代商务、文化创意等高端现代服务业释放出发展空间;大幅提升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打造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有机衔接、内外快捷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完善教育、金融、医疗、司法、工程建设等配套设施,持续完善城市环境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事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立政府服务大厅、中小企业服务大厅、网上办事大厅等,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不断提升政府服务;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完善招商引资配套政策,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强化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招商引资。

宜业:商务区产业园区公园化

打造宜业贵阳,推动商务区、产业园区公园化建设,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社保体系,优化创业政策,实现就业有渠道、创业有政策、失业有保障。

编制城市商务区、产业园区公园化建设标准和相关规范,将绿化景观设计作为十分重要的一环,融入城市商务区、企业园区建设当中,绿化、美化工作环境,让就业者轻松工作、舒适生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在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贵阳“人才特区”,按照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需要,以特色产业、支柱产业为依托,积极实施生态产业人才开发工程;建立健全与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加强对创业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力度,发挥好政府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鼓励城乡居民自主创业,扶持绿色创业,探索绿色创业带动绿色就业。

宜游:推进目的地建设

打造宜游贵阳,以五位一体的公园体系建设强化贵阳市的避暑气候优势、生态环境优势、交通与中心城市优势、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完善旅游服务质量支撑体系、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等,打造全国旅游大市,让游客开心游、舒适游、放心游。

依托贵阳气候、生态和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品牌——“爽爽贵阳”,坚持休闲度假发展方向,全面推进贵阳的目的地建设,建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2015年建设全国旅游大市,力争2020年建成中国旅游强市;加快包括旅游区、旅游基地、会展旅游品牌、特色文化旅游街区和商业区等在内的旅游核心吸引物体系建设,完善包括各种类型酒店、特色餐饮品牌、休闲娱乐中心等在内的旅游服务质量支撑体系,优化包括贵阳机场扩建及空港旅游服务区、高铁旅游服务区、贵阳市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等在内的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包括龙头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集团、旅游教育培训基地等在内的旅游科教人才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开发避暑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展三大旅游产品,让游客开心游、舒适游、放心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