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6158200000028

第28章 实施创新驱动,建设科技贵阳

科技贵阳新姿

近年来,贵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及市委九届三次全会精神,按照党的十八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以实现贵阳市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为目标,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鼓励知识产权创造、加强科技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科技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在2013年11月科技部公布的2013年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名单中,贵阳市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称号,云岩区、乌当区和白云区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区)称号。

贵阳市是全国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国首个循环经济生态试点城市。目前已建成贵阳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贵阳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重点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1992年贵阳高新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和人才特区。

生态科技融合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生态、科技和创新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城市,贵阳的探索已经起步。

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贵阳市结合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际,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建设生态产业体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生态工业。按照“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集群化、高新产业规模化发展,增强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着力构建生态工业体系。

信息技术产业。着力谋划和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重点发展移动互联网、数码视听及应用电子、电子元器件及信息材料三大产业集群,统筹发展服务外包、物联网应用、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服务等产业。

生态旅游业。充分发挥贵阳夏季气候凉爽、空气清新、海拔适中、纬度合适的独特优势,提升“爽爽的贵阳”城市旅游品牌,打造具有民族和地域自然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体系,努力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旅游服务集散地和国际旅游城市。培育旅游集聚区,并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原则,加强对旅游聚集区内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的保护,科学规划建设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基地和生态型多梯度高原运动训练示范基地。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深入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大力发展会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科技、家庭等服务业,建设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夏季会展名城。

生态农业。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加快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步伐,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的技术装备及产品,推进城市矿产、再制造产业发展,加快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以废气和废水污染防治技术、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环保检测仪器仪表制造为主的环保产业自主创新,积极发展燃煤电厂烟气脱硫除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汽车尾气催化净化新装备,努力将节能环保产业尽快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进程。

科技创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然要增加对资源的消耗。根据贵阳的基本情况,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靠资源高消耗低产出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具有不可持续性,还会给已有的生态环境带来更严重的破坏。只有推进科技创新,才是贵阳新时期有效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要求。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念。把生态文化作为主流文化,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主流意识,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提倡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发展生态艺术,把生态文化具体地渗透在城市建筑、市民行为、社会风气、城市精神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即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

构建良好的生态化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大力发展和应用节能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等,提高生态系统自身的生产能力、自净能力、自组织能力、稳态反应能力以及社会经济的自我修复能力,促进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方式转向低消耗、高产出和废弃物还原利用的生态工艺,以确保贵阳循环经济的发展,走一条生态效益型的经济发展之路。如,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依法征收生态环境补偿税费;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创新生态化,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多元化的生态文明投入机制,为贵阳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资金保证。

建立生态化科技创新的管理系统。政府机构从不同领域,建立健全生态化科技创新管理系统。比如说在科技层面上,要引导企业建立“资源节约——产品生态——工艺和谐”的生态创新管理系统,大力引进和开发绿色产品,实现企业生产活动全过程“节约化”、“生态化”的控制以及管理体系和生态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为内容的生态技术创新机制。政府应在政策导向上向“科技创新生态化”倾斜,充分运用财政、金融和税收等手段,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生态科技创新,为其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氛围。企业应把握对生态创新影响较大环境因素,注意外部环境因素在企业生态创新过程的变化趋势,将生态创新思想纳入企业目标,加强组织管理,强化科技实力,为其进行生态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在管理层面上,政府应针对企业所处的生态环境,根据市场需求,制订生态化技术创新战略,形成良好的以生态技术创新组织体系、产品开发过程管理体系和生态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为内容的生态技术创新机制。除此之外,还要建立严密、严格的责任制,把科技创新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责任落实到人,让每一个人都负起责任,都成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并通过不同的媒体或渠道,定期向社会、向广大人民群众公布生态文明建设和鼓励科技创新情况,做到让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从而更好更快地促进贵阳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

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然而,科学技术在不同的时代放射着不同的光彩。如果说农业文明时代的科学技术呈现了黄色科技文明的色彩,工业文明时代的科学技术呈现出黑色科技文明的色彩,那么,生态文明时代的科学技术则应当显现出绿色科技文明的色彩。贵阳市将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经济的“绿色化”不是增长的负担,而是增长的引擎,应当大力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绿色经济。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使呵护地球家园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创新绿色科技、生产绿色产品、开发绿色能源。要努力推动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为绿色转型、绿色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要引导企业创新发展理念、增强创新能力,自觉承担绿色生产责任。

创新驱动发展

党十八大报告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适应了时代的迫切要求。大量理论和实践表明,创新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明显促进作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创新能力作为科技竞争力的核心、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和区域竞争力的基石,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左右着竞争的格局。

2013年贵阳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成功举办“北京·贵阳创新驱动区域合作”系列活动,全面对接北京科技、人才、资本等创新创业要素,规划建设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成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贵阳合作站、北京技术市场贵阳服务平台、中国技术交易所贵阳工作站。完成贵阳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联盟、贵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组建筹备工作;培育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8个,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发展科技服务机构42家;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682名,建成运营贵阳国际人才城;建立天使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成立贵阳银行科技支行、工商银行科技支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全年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75.96%,上升2.8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一。

今后,贵阳市将积极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市委九届三次全会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力争到2020年,实体经济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创新驱动战略成效明显,国家创新型城市基本建成。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贵阳市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围绕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加快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引导扶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充分发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贵阳合作站、北京技术市场贵阳服务平台等综合载体的作用,加快引进外地科技、信息、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整合市内外科技资源,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技术中心等联合组建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大学科技园,激发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围绕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实施“百企知识产权培育工程”,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利集群和品牌产品;改革科技创新的组织管理方式,实行项目分类管理,将更多的科研项目立项主导权交给市场,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分类审批的科研项目立项机制。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贵阳市在全力推进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的同时,将加快推进贵州科学城、中科院贵州科技创新园、国家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中央商务区高端写字楼等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把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骨架立起来、环境做出来,确保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核心园精彩亮相。筹办云计算、大数据为主题的合作洽谈会,确保引进更多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战略性、先导性项目,推进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效。

贵阳市要保持主要经济指标快速、持续增长,需要依靠先进企业和优质项目的有力支撑。目前,贵阳市正计划实施《“十百千”产业发展推进计划》,以“规划引领、项目支撑、政策配套、体系保障、融资支持”为原则,在理顺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市县两级责权利分配体制等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十个引领性产业、着力培育百个标志性项目、全力扶持千个竞争力企业,通过三个阶段有序推进,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百千”产业发展推进计划》。

优化创新环境

按照“简、优、限”的要求,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坚决兑现各项创新创业优惠政策,着力营造诚信的政务环境;积极弘扬创新精神和培育创新文化,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成果共享、创新风险共担的良好氛围;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努力营造公平、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

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解放思想,不断丰富贵阳市创新创业文化的内涵。培育一批锐意创新、勇于探索、开放合作、敬业敬职、执着不挠、回报社会的领军企业家,培育创业企业家精神。大力倡导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为贵阳市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强劲的内在动力。

聚集创新要素

创新要素是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环节,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贵阳市将紧扣人才、科技、金融三大创新核心要素,以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载体,大力实施“黔归人才计划”“科技人才工程”“企业家培育工程”,充分发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青年联合会凝聚青年人才、服务创新发展的作用,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以及高级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建设,坚持省区市联动、高标准提升贵阳国际人才城,打造人才创业首选地的重要支撑平台,引智天下、筑梦贵阳;大力实施“科技服务工程”,充分发挥“一站一台”、中国技术交易所贵阳工作站作用,提升科技咨询和技术市场交易服务,促进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大力实施“科技金融工程”,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设立服务科技型企业的专营机构,建立科技担保、科技信贷、创业投资等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积极破解创新发展融资难题。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科技不断进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而自主创新能力是衡量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贵阳市将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产业化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公益技术需求,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攻克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端品牌和产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的方式实施重大专项,有效促进重大专项实施与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平台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握“大数据时代”特征,积极申报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抢抓中国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落户贵安新区的机遇,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依托贵阳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联盟、贵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等组织机构,充分激发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热情,提升核心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能力。促进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增长,不断增加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科技进步贡献率。

大数据引领发展

贵阳市发展大数据产业,建设大数据基地,推进大数据应用,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的重要举措,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具体抓手,是依托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和贵安新区大数据基地,发挥政策优势、要素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智力优势的科学选择。

政策优势。近年来,贵阳市针对信息产业发展出台了《贵阳市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意见》等6个配套文件,全面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不断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帮助企业更好落户,市级行政审批事项从2008年的625项削减为2013年的88项,成为西部地区行政审批事项最少、服务效率最高的省会城市之一。

要素优势。在中国数据中心产业发展大会公布的《关于表彰2013—2014年度数据中心优秀单位的通知》中,贵阳市位居“最适合投资数据中心的城市”榜首。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的数据中心及富士康(贵州)第四代绿色产业园落户贵安新区,将带动周边地区产业配套环境政策和人才聚集,为贵阳发展大数据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产业优势。2013年,贵阳市信息产业完成产值301亿元,同比增长33.1%,在全省的占比达45.6%。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164亿元,增长49%;软件及信息服务业67亿元,增长24%;电信业务总量70亿元,增长12.9%。截止到2013年年底,贵阳市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达53家,软件及信息服务业1400余家,取得双软认证企业62家,双软认证产品累计500余件,通过CMM3认证企业7家,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三级以上资质企业23家,二级资质企业2家。

资源优势。贵阳市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年平均气温15.1℃,森林覆盖率43%,拥有黔灵山、观山湖、小车河、花溪十里河滩等城市公园和湿地公园,更能吸引高端人才、形成人才优势,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成长土壤;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全市水能资源理论储藏量119万千瓦,可开发量90万千瓦,水电站装机容量近100万千瓦,是全国十大水电基地之一,煤炭产量居全国第五位,煤价较低,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拥有丰富的金融资源,具有100余家小额贷款公司,60余家融资性担保公司,成立了贵州民间借贷服务中心,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区位优势。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已实现国内省会城市“无盲化”运行。另外,2014年年底贵广高铁将全线开通,2015年长昆客运专线贵阳以东段将开通,2017年渝黔高铁和成贵高铁将开通。届时,贵阳至昆明、重庆2小时内到达,至长沙、成都、南宁3小时内到达,至武汉、南昌、广州4小时内到达,至北京、上海7小时内到达,形成与大江南北无缝对接立体交通网络。

智力优势。贵阳聚集了全省最好的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资源,并成立了贵阳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联盟,贵州大学贵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筑,支持教师、学生及科技人员在筑开展科技研发,鼓励创新创业,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在诸多特色优势的支撑下,贵阳市将按照产业发展“快、转、高”并举的要求,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为统筹,以贵安新区大数据基地为重要载体,以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引进为主要抓手,以需求市场的统筹开发和数据资源开放为切入点,坚持走“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发展道路,遵循“环境优势吸引产业、基础设施保障产业、本地市场带动产业、优惠政策扶持产业”的发展策略,“软硬结合”聚焦发展大数据云服务与智能终端两大产业集群,“云、管、端垂直整合”建设大数据特色产业基地,形成“4园4基地”的大数据产业园区布局,将大数据产业打造成贵阳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到2014年年底,大数据相关产业产值将达到200亿元。引进5家以上国内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大数据龙头企业,重点培育20家大数据云服务与端产品制造企业,引进3家以上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在贵阳设立大数据云和端技术的研发中心,初步形成大数据产业链。到2015年年底,大数据相关产业产值达到360亿元。大数据龙头企业达到20家,骨干企业达到50家,贵阳云计算大数据创新孵化基地、大数据软件与服务园、国际云服务数据中心基地、京东电商产业园、大数据服务外包基地、云计算设备生产基地、富士康配套产业园、海信产业园8个大数据特色产业园和基地建成投产,完成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20项,形成大数据应用市场,基本完成大数据产业布局。到2016年年底,大数据相关产业产值达到540亿元。大数据龙头企业达到30家,上市公司5家以上,聚集200家大数据企业,引进和培养5000名以上大数据研发与应用人才,形成完整的大数据产业体系。成为全国大数据产业先行区和西部大数据与云计算高地,形成立足西南、辐射全国、影响东南亚的市场布局,将贵阳市建设成为大数据资源丰富、大数据产业发达、信息消费能力高的智慧型城市。

为完成以上目标,贵阳市将按照《贵阳大数据产业行动计划》,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将重点实施“强基工程”“筑云工程”“智端工程”“掘金工程”四大工程。

实施“强基工程”,打造西部区域通信枢纽

启动实施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申报专项。积极协调三大运营商,推进贵安新区数据中心上联电路从贵阳中转。以运营商三大数据中心落户贵安新区为契机,贵州省政府、贵阳市政府联动,共同成立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申报专项工作小组,制定申报方案,积极争取工信部支持,协调三大运营商,力争贵阳市被列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将贵州省通信网络出口带宽提升一个数量级,为贵阳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消除网间通信瓶颈、奠定通信网络基础。在此基础上,争取建设保税区国际互联网直联通道,确保离岸数据外包、跨境电商、国际结算等对外业务的开展。

申建“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项目。争取国家发改委将贵阳列为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大力推进电信、移动、联通、广电、航洋宽带等运营商实施全市网络基础支撑系统IPv6改造,推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永久会址、大学城、职教城、产业园区等实施下一代互联网驻地网改造,实现国家示范城市建设要求,形成宽带、融合、泛在的贵阳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利用中关村优势资源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落地,引进和培育下一代互联网产业,推动基于IPv6的信息化应用,建设基于IPv6的数据中心,建立健全下一代互联网网络和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构筑下一代互联网创新基地等创新创业支撑平台。

加快三大运营商第四代通信网络的覆盖。协调运营商加快在全市范围部署4G移动通信网络,打造“无线宽带城市”。组织申报国家发改委“移动互联网及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产业化专项”,推进基于4G的移动教育、移动游戏、移动医疗、移动视频分析等应用项目,引进和培育发展基于4G的移动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移动语音、移动视频等产业。

纵深推进“三网融合”工程。在贵阳市新增50个小区实施三网融合项目,建设城乡一体、有线无线相结合、宽带交互全覆盖的融合性网络,提高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业务承载能力,加强电信宽带网络对IPTV等业务的支撑能力。充分利用三网融合有利条件,创新产业形态,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三网融合新业务的应用,以本地应用市场吸引各类机顶盒、路由器等智能终端制造企业落户贵阳,建设全省播控、监管、客户服务大数据分析平台项目,带动大数据关联产业的发展。

构建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进中国软件测评中心、中国电信研究院、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院、北京软件质量检测中心、赛宝认证等机构的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和分中心落地贵阳,建立贵阳市大数据产业认证、测试、检验、信用评估、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

实施“筑云工程”,形成大数据云服务产业集群

建设贵阳云计算大数据创新孵化基地。重点推进贵阳市政府与北京云基地共同建设贵阳云计算大数据创新孵化基地,吸纳云计算、大数据的前沿技术和人才,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创建和支持一系列创新型的创业公司,以建设完整的云计算大数据产业链并形成经济聚合效益。优先引入北京云基地旗下友友天宇、天云趋势、天云融创等优势企业入驻基地,吸引国际云计算大数据产业链龙头企业分、子公司入驻,大力孵化培育贵阳本地云计算大数据企业。通过向各入驻创业企业提供市场、品牌、人力资源、财务、法律、行政等孵化服务,帮助其发展壮大,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到2016年,聚集50家以上云计算与大数据企业,年产值10亿元。

建设贵阳大数据软件与服务产业园。抢抓运营商三大数据中心落地贵安新区的契机,以贵州大学创意产业园为基础,建设贵阳大数据软件与服务产业园,错位发展高附加值的大数据软件与服务业,形成贵阳市在大数据采集、加工、分析和应用服务领域的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引进华为云、微软、中科院软件所等国内外龙头企业,支持本地民营IT企业组成产业联盟入驻园区,加强与贵州大学分布式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师范大学移动互联网云服务重点实验室、“贵州师范学院——浪潮”并行计算实验室等合作,促进省、市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数据科研成果产业化,培育本地大数据软件与服务骨干企业。到2016年,吸引50家企业入驻,形成产值50亿元。

建设大数据服务外包基地。发挥贵阳市省内高校资源集中、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建设大数据服务外包基地,加快发展大数据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引进软通动力、江苏广和、博彦科技等大型服务外包企业,加强贵州大学、Oracle贵阳实训基地等机构对服务外包人才的培育,引导企业面向国内外市场承接外包业务,在保税区大力拓展针对欧美和东南亚市场的离岸数据外包、离岸金融业务、境外电子商务、跨国公司结算等业务,鼓励企业通过CMMI3以上标准体系认证,提升客户服务、软件开发、数据处理、商业智能分析等业务流程外包服务能力。

实施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云项目。按照“前店后厂”,支持贵阳市云计算大数据企业在贵安新区租用或在贵阳自建“后端”机房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前端”的云存储、云安全、基础设施云管理等基础设施云计算服务,推进北京云基地、中兴通讯、中通金域、贵州翔明等重点项目建设。到2016年,聚集20家以上基础设施云服务企业,实现产值20亿元。

实施电子商务项目。发挥省会城市人口、社区和商务资源集聚的优势,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拓展电商大数据分析等新业务,大力推进贵阳京东电商产业园、贵州穗黔马上到云服务国际物流园、富士康电商、优购物、贵州钢易等项目建设。到2016年,聚集电子商务企业20家以上,实现产值20亿元。

实施移动互联网项目。加快贵阳市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本地骨干企业,推进朗玛信息、百度等移动互联网项目建设。到2016年,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

实施“智端工程”,打造智能终端产业集群

建设云计算设备生产基地。引进天地超云等企业在贵阳市建设云计算设备生产基地。在高新区等选址建设标准厂房,引进生产线,以云服务器为主要产品,逐步建成包含模块化预制数据中心设备、云存储设备、桌面云终端、电源、空调等云计算设备产业链。先期实现服务器年产能10万台。到2016年,实现年产形成年产值50亿元。

实施富士康配套产业工程。以贵州富士康第四产业园落户贵安新区和贵州富士康示范工程落户高新区契机,凭借贵阳市相对完善的生产、生活和产业配套,以及科技、人才支撑优势,实施富士康配套产业工程。到2016年,实现产值30亿元。

承接智能终端及其配套产业区域转移项目。积极承接发达地区智能终端制造业向内陆地区转移的项目,积极引进伟创力、比亚迪、京东方、联想、华为、中兴通讯等智能终端制造龙头企业,发展4G智能移动终端、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新产品和新技术,带动其配套企业产业链整体入驻贵阳。鼓励中电振华等企业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光机电、卫星导航元器件、LED、传感器等领域,形成民用新兴智能终端的配套能力。到2016年,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

实施智能家居项目。依托海信产业园,推动智能家电产业化发展。积极促进贵阳海信技术中心发展,构建以数字平板电视研究所、工艺研究中心、检测中心、数码制造中心为主体的研发平台,开展智能化系统、智能家居、智能终端等智能产品的研发、孵化及产业化。着力推进海汇产业园、手机密码锁等项目建设,提升本地智能家居产业竞争力。到2016年,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

实施“掘金工程”,培育大数据应用市场

实施“政务大数据开放”项目。统一建设贵阳市政务数据云平台,推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向公众和企业深度开放数据信息资源,加快旅游、医疗、交通、城市管理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开放与共享,加快构建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信息数据环境,用数据资产自身价值来构建产业生态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深化体制改革,探索建立贵阳市信息服务公司,推动政府核心数据的开放和社会化服务。积极争取企业虚拟注册、电子发票示范,改善企业投资环境,促进产业发展。到2016年,带动贵阳市大数据相关产业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

实施“智慧贵阳”项目。统筹推进智慧城管、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环保、市民一卡通、物联网应用示范等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并以“智慧乌当”作为示范项目先行先试重点区,以应用市场吸引产业投资,带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发展。分析利用数字城管、智能交通、12319等信息平台积累的多媒体数据,在便民利民的前提下,培育数据挖掘利用企业,并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到2016年,带动贵阳市大数据相关产业实现产值30亿元以上。

实施“工业大数据智造”项目。加快两化深度融合,推进工业企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实施智慧矿山、工业生产过程控制、安全食品追溯系统建设等项目,建设全市工业经济采集、监测和分析系统,带动工业物联网数据挖掘、软件测试等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实现传统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到2016年,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

实施“民生大数据分析利用”项目。积极申报国家“信息惠民工程”专项,在社保、医疗、教育、养老、就业、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民生领域,推进大数据分析应用示范项目。到2016年,带动贵阳市大数据相关产业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