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董家太极
6148600000010

第10章 王宗岳《行功论》详解

?董英杰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解:平时用功,练十三势时,用心使气,缓缓流于骨肉内外之间,意为向导气随行。练拳姿势要沉舒,心意要贵静,心不静不能沉着,不能沉着则气不收入骨,即是外劲非内劲矣。练太极拳须能敛入骨,此真正太极劲也。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解:欲使气浑身流通,必须将十三式校正无错,姿势上下顺遂,劲不逆扭,方能使气流通。如姿势顺遂,手脚运用从心所欲矣。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解:精神为一身之主,不但练拳,无论做何事,有精神则迅速,无之则迟慢,故谈拳必以提起精神为先。欲要提起精神,须头容正直顶劲,泥丸宫虚灵劲上升,此法悟通,即提起精神之法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化虚实也。

解:意气即骨肉内流动物也,至于练拳打手,欲得莫可名状之佳趣,须使此种流动物流行全身。意左即左,意右即右。斯为太极有虚实之变化,意气之换法,犹如半瓶水,左侧则左荡,右侧则右荡。能如是,不但得圆活之趣,更有手舞足蹈之乐,至此境地,纵有人阻我练拳,恐欲罢不能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

解:与人敌,先将对方治住,窥其易失重心之方向,发劲打之。发劲无论出何手,肩肘要沉下,心中要松净。我劲不散,专注一方,敌不难跌出丈外矣。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解:头容正直尾闾中正,身即不偏,内心要舒展,以静待动。腰腿如立轴,手膊如卧轮,圆转如意,方能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解:九曲珠者,即一个珠内有九曲湾也,人身譬如珠,四肢百骸无不湾也。能行气达四肢,无处不到者,功成矣。

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解:运劲如百炼钢即内劲,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须经若干岁月练习,慢慢磨炼而成,犹如荒铁一块,慢慢炼成纯钢,用做刀剑则其锋利无比矣。由太极拳练成精细如钢之功,铁人亦能打坏,何况对敌者为血肉之躯乎?故曰无坚不摧也。

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

解:鹘者,鹰类也,冬猎用之。此言与人对敌,我形式如鹰鹘,见我擒来,眼要注视敌人,一搭手就可将敌擒到,如鹘搏兔之状。猫形肖虎,其捕鼠也,伏身坐后腿以待,全神贯注鼠洞,鼠出则突纵捕之。太极有涵胸拔背之势,如猫捕鼠之神态,蓄机而发也。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解:用功日久,腿下有根,站立如山,人力不可动摇也。江河之喻,言各种变化无穷,一手变十手,十手变千百手,滔滔不绝,如长江大河也。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解:蓄者藏也。太极劲不在外而藏于内。与敌对手时,内劲如张弓将射之圆满,犹皮球有气充之。敌人伏我膊,虽觉绵软而不能按下,使敌莫名其妙,敌方狐疑不定,不知我弓已引满待发矣。我如弓,敌如箭,发劲神速,敌如箭跌出矣。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解:曲中求直,即随曲就伸之意。蓄而后发,力由脊发,一理也。与神如捕鼠之猫之理同,数语道尽矣。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解:与人对敌,或来或往,折叠即曲肘弯肱之式,此系近身使用法,离远无用。进退勿泥一式,须有转换,随机而变化也。

极柔软而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解:练十三式要用柔法,功成后生出柔中含刚内劲。呼吸者,吸能提得人起,使敌足跟离地。呼则从脊内发出全身之劲,放得人远出。呼吸灵通,身法方能灵活无滞也。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解:练太极是养气之法,非运气之法也。何谓运气?勉强出力使气,气必聚于一处,不能行于四肢。此法违反自然,易伤内脏。何谓养气?孟子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不急不躁,先天气生,静心养性。练拳使精、气、神合一,行气如九曲珠,继未获益,亦无害也。与人对敌,勿使膊伸直,须上下相随,步随身换,膊未直而力有余,敌着击即跌出,此即劲以曲蓄而有余也。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解:太极之理,犹行军战事,必有令旗指挥驱使。练太极亦然,心为令者,以心行气也,能使气如旗,意之所至气即随之,是即心如令、气如旗。腰为纛者,即军中大纛旗也。小旗主动,大旗主静。拳法腰可做车轴之转,不能倒挒大纛旗也。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解:开展,大也。初学练拳,先求姿势开大,以松其筋肉,所谓舒筋活血也,能转弱为强,强而后,研究外能筋骨肉合一,内有精气神相聚,谓之紧凑。内外兼修,加以动静变化,自开展而及紧凑,由健体而及实用,乃臻缜密之境。如说拳有大练小练则误矣。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解:言与敌搭手,自己不动,精神要注意警戒。待对手欲动之际,我手已动之在先矣。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解:太极拳出手,似松实非松,伸出以将直未直为度。练拳宜不断,如一线串成,及乎使用对敌。便无一定之方式,发劲之姿式,外形似断而意未少懈也,犹如莲藕折断而细丝尚连焉。老振师傅尝言:“劲断意不断,藕断丝连。”盖此意也。

先在心,后在身。

解:初学对敌用心之专,恐不能胜。练成之后,毋须有心之变化,身躯受击,自能随机应敌,心中不知而敌已跌出矣。此即为不知手之舞之。初学之心,成功后在身,犹如初学珠算,心先念歌而后手操之,熟用后心虽不歌,而手亦能运用如意也。是先在心后在手,拳理亦然。

腹松静,气敛入骨,神舒体静。

解:腹虽注意犹松舒,勿鼓劲,气敛入骨,则骨肉沉重,外如棉花,内似钢条,犹棉花裹铁,外柔而内刚。

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解:刻刻犹时时也,谨记一动则全身有尺寸跟随而动,忌全身零碎乱动。犹如火车,车头动则诸车厢随焉。太极动时劲要整,虽整而又活,身虽动,心贵静。心静则全身皆静,静中又寓动焉。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解:牵动往来,即收放之义。气收入贴藏于脊背,蓄而待发。精力内固,外表文雅安逸,虽练武而犹文也。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解:太极拳行走,大多足跟先着地,如猫行之轻灵,含有蓄神之意。练拳运劲如抽丝,均匀不断。运内劲时,自下由腿顺转而上,从胳膊顺拧而出,如将一把生丝顺扭。反放之,即倒转由上将劲收回身内,此即为缠丝劲。

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解:人身有三宝曰精、气、神,太极拳以意运动,然非故意运气,如运气膨胀,则滞而不灵。有气者无力,有浊气者自觉有力,人觉我无力,无气者纯刚,无浊气者即生绵力,意到则力至。设用力搭在敌人膊上,如用皮条将彼搭住,我虽未用力,对方则觉我手膊重如泰山。不用直力则生巧,无浊气者为纯刚。

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解:全身意气如车轮流动,腰为一身之主宰。腰如车轴能圆转,所以变化在腰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