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墙见证录(一)
6142700000060

第60章 毛泽东记住了陶勇

陶勇站在军舰甲板上。

现在正是春天,周围一切寂然。江水平静。“南昌”号军舰长啸一声,缓缓地向南岸驶去。从山坡上可以看到被它扬起的浪花。

他沉默着,外人很难知道他此刻在想些什么。但是,假如思绪是可以被听见的话,那么我们会听到:

1962年6月4日,周恩来在“鞍山”号军舰上。

4年前的这个时候,也是这条长江,我们没有军舰,我们开炮打了英国军舰“紫石英”号,那时我们恨这种蛮横的铁家伙,想打沉它。在救援的“伦敦”号旗舰上坐着英国远东舰队副总司令梅登中将;“伦敦”——英国建都的地方。

4年后的今天,没有想到我们自己也有这种铁家伙,而且喜爱它,还想快点发展它。今天我是华东海军司令员,我也乘上自己的旗舰“南昌”号,“南昌”——解放军诞生的地方。

4年前的英国军舰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旗,今天我们的军舰也挂满旗……

他不曾料想:那时,梅登中将一身挺拔的海军将军服,肩上的两颗将星熠熠生辉;今天,他也是一身海军服,两年之后,他的肩上同样扛起了两颗闪闪发光的金星……

历史真是如此奇异:在同一条江里,岸上的未来的海军中将,击伤了舰上的英国海军中将。再后来,中国的海军中将,在岸上迎来了诸多外国军舰,已经干戈化玉帛,成为友好使者了。

就拿脚下的这条“南昌”舰来说,也同样记载着历史的迂回曲折。它原本是日本的一艘降舰——名叫“宇治”号。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由国民党海军在上海接收。急于打内战的蒋介石将其改为“长治”号,加入国民党海军序列。在上海解放时,国民党曾以此舰封锁吴淞口,结果舰上的爱国士兵武装起义,加入了解放军的行列。陈毅市长和华东海军第一任司令员张爱萍为其命名“八一”号,后由中央军委定为“南昌”号。1951年改装了苏造130毫米前后主炮后,成为震慑台海、浙东一带的主力战舰。先后参加过东矶岛海战,一江山岛登陆作战,辽东半岛和穿山半岛三军实兵演习,它都担任指挥舰,陶勇多次在舰上坐镇指挥。有一次,陶勇正在此舰上和士兵打扑克,忽听敌舰入侵,他立即驱舰出击,急得杨成武副总参谋长大呼:“南昌舰上还有个姓陶的!”下死命令返航……再后来,它老了,最后一次出海,不是作为指挥舰,而是作为试验导弹的靶舰,被击中后沉于渤海湾。与这艘舰相处过的老海军们对此心中郁郁,他们把这艘舰的沉没,看作和陶司令死于水井一样不可思议……

陶勇不及细想,军舰就要靠近南京下关码头。到处都是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因为毛泽东主席要登舰检阅中国海军。

当毛泽东高大的身影出现在码头上的时候,人群便海洋般地沸腾起来。

毛泽东身穿黄呢子大衣,脚穿棕色皮鞋,更显得身材高大,天生的一副领袖模样。

陶勇同样激动。因为他要面对面地站在毛泽东面前,这是第一次,这跟打仗不一样,难免心情有些紧张。当毛泽东出现在面前的时候,他快步上前,立正敬礼,大声报告:

“报告毛主席,我率领舰队到南京,接受您的检阅,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陶勇。”

毛泽东轻轻挥了挥手,拉住陶勇的手,很仔细地打量着,笑道:“你就是陶勇同志,我久仰你的大名。你在新四军、三野打了不少漂亮仗。‘叶王陶’如雷贯耳啊!”

叶,指叶飞,王,指王必成,陶便是陶勇。他们是三野的三员虎将,毛泽东、陈毅、粟裕给他们发电报经常以“叶王陶”称呼,就像称呼一个人,自然叫着也顺口。这三个人是陈粟大军中三个纵队的司令,论资历,陶勇最浅;论打仗,谁也不含糊;叶飞是儒将,王必成号称“王老虎”,陶勇则是“拼命三郎”。

陶勇脸上一红,反倒不好意思了:“主席过奖了,在战争年代是中央军委的英明领导,是陈司令员、粟副司令员的正确指挥,一切归功于党中央和毛主席……”

陈毅又介绍袁也烈政委和其他领导。

毛泽东指着袁也烈连呼了两遍:“你就是袁也烈?”原来毛泽东对他也是早有耳闻:“你也到海军来了。啊,你原来是在山东部队工作的,你是长沙第一师范的,记得你是湖南武冈人吧?”

袁也烈答道:“是的,主席记性真好。”

陈毅和陶勇等人陪同毛泽东在舰上走着。这时毛泽东看到两条鱼雷快艇泊在“长江”舰外舷。毛泽东就想上去。陈毅急忙制止,关切地说:“主席,快艇晃得太厉害,您别上去。”

毛泽东一转脸,对着陈毅,问道:“你坐过吗?”

陈毅点点头。

毛泽东便说:“你能坐我就不能坐?”

陈毅仍在劝毛泽东,灵机一动想了主意:“主席,让快艇在江面跑跑,您看一看吧。”

陶勇立即命令快艇起锚,先后组成纵队、横队、梯队三种双艇编队,以36节的航速,在江面上跑了三个来回。望着小艇在江面上飞驰,犁出雪白的浪花,毛泽东高兴地称赞道:“快艇不错,又比较便宜,发展这个好。”

“我们要搞一个快艇支队,到时请主席再来检阅。”

“好,好。”毛泽东说着,来到“南昌”舰的会议室。

这时,“南昌”、“广州”、“黄河”舰已离开码头,在江面上航行。

陈毅、张爱萍、王宏坤、陶勇、袁也烈等30多名高级干部跟随毛泽东进了会议室。

毛泽东坐下,环视四周,喝了口茶,点燃了香烟,心情舒畅地对陈毅说:“这个军舰比较大。”

陈毅说:“这艘舰比您从武汉乘坐的‘长江’号、‘洛阳’号大多了。”

毛泽东点点头,又转脸询问陶勇:“现在你这个华东海军有多少人?”

陶勇站起来答道:“华东海军在张爱萍同志的领导下,建立了第五、第六、第七舰队和淞沪基地、舟山基地,共有指战员4万余人。”

毛泽东以往对陶勇并不熟悉,他真正开始注意陶勇就是在“紫石英”号事件以后。

毛泽东又说4年前发生的“紫石英”号事件,末了说了这样一句话:

“从那时候起,我就想让你当海军司令,倒是最合适的。”

毛泽东的目光扫过在座的海军指挥员,问道:“你们都出过海没有?”

袁也烈答:“出过海了。”

而陶勇和副政委康志强因为刚到海军,据实答道:“还没有呢。”

毛泽东满意地点了一下头:“你们是海军了,干海军就要不怕风浪,一定要到大海里锻炼!”又问:“大家都习惯吗?”

袁也烈说:“开始不大习惯,现在习惯了。”

“南昌”舰副政委陈友仁补充说:“从陆军来的同志现在都愿意当海军了。因为陆军人员感到大陆都解放了,没有仗打了,海军还要参加解放沿海敌占岛屿,有仗打!”

毛泽东考虑得更远:“有仗打,还有帝国主义呢!现在美帝国主义霸占台湾,人民解放军要解放台湾,美帝国主义一定要插手,我们还要准备同美帝国主义打,太平洋还不太平。我们的海岸线很长,应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目前,我们国家还很穷,钢铁很少,经过两个、三个五年计划建设,我们的情况就会有所改变。那时候,我们就可以自己造军舰了。我们现在有哪些造船厂,能不能造军舰?”

“有些军舰的技术装备还不能自给,要靠进口。”

毛泽东说:“要进口买一些,主要的还是靠自己建造。海军建设要靠国家经济建设发展,靠国家工业化,靠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海军建设要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毛泽东又问:“你们技术学得如何?”

王宏坤回答说:“下面同志学得好些,基本上掌握了技术。我们主要学苏联,全面学习苏联海军经验。”

正当陶勇在努力记住毛泽东的话时,毛泽东问起他:“水兵每天的伙食费是多少?”

陶勇答:“7000多元。”(旧币)

毛泽东说:“军舰上很辛苦,体力消耗大,一定要保证部队有足够的营养,保证同志们健康。要认真调查,计算一下,现在的伙食费够不够用,如果不够,要考虑增加。”

在会议室坐了几十分钟后,陈毅请毛泽东在上面去看看。毛泽东欣然同意,站起来说:“好,好。”

外面仍是细雨蒙蒙。

甲板像活的一样,在脚下轻轻晃动。毛泽东在将领们的陪同下,沿着军舰长长的通道走去。

在前甲板,毛泽东看完前主炮,便问:“这门炮是哪一国造的?”

枪炮兵回答说:“是苏联造的。”

毛泽东又问:“炮弹呢?”

“也是苏联造的。”

“炮弹打完了怎么办?”

大家一时答不上来。毛泽东说:“可以自己造么!过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自己都可以造,现在更可以造了,光靠人家是不行的。”毛泽东的话意味深长。自力更生是他的一贯思想,他过去不想后来也不想依赖任何人。

看到毛泽东走出来,一群水兵也跟着来到上甲板。毛泽东看着战士们企盼的目光,招呼记者说:“记者同志,麻烦你给我们一起照张相吧。”

水兵们兴高采烈地挤到毛泽东身边。这时江面上水气氤氲,雨滴越来越大。毛泽东身上的大衣和头上的八角呢帽都湿了,脸上也洒了雨点。照完相,陈毅赶快请毛泽东顺着扶梯,登上了驾驶台。

江上检阅开始了。

列队的舰艇依次通过旗舰侧面,被激起的层层江波带着银色的浪花掠过船舷,然后在艇尾汇合汹涌的波涛,留下一条闪光的水带,水带扩大到远处江面上,泛起万顷波光。毛泽东既是在检阅水兵、炮舰,也是在检阅自己的领江、领海。因为远处还有许多帆船、江鸥,装点出一幅美丽的图画,作为诗人和爱江爱海的毛泽东,他的心中自然早已激情澎湃。

就在这次视察华东海军时,毛泽东挥毫写下了几个大字:“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陶勇把这几个字记了一辈子,也为此奋斗了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