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墙见证录(一)
6142700000051

第51章 被陈赓称之为“败仗”的胜仗

会后,边界战役的准备工作在加紧进行。到9月上旬,各项工作基本就绪。9月10日,胡志明从内地秘密来到广渊,亲自坐镇边界战役。他认真地听着陈赓的情况汇报,突然打断陈赓的话,精瘦的面庞侧向陈赓:“我看,所有越南部队都交给你指挥了,干脆,请你包下这次战役的胜利!”

陈赓“受宠若惊”,连连摆手:“使不得,使不得。你放心,我会尽自己最大努力来帮助你们打胜仗,至于最后结果如何,我本人觉得有些把握,但不是绝对把握。要打好这一仗,主要还是靠越军官兵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陈赓接着往下讲,胡志明看了看表,一摆手,说:“你不用讲得那样细。我不是军事家,你做就行。你就像在中国一样,放心干吧,不要事事汇报了。”

但陈赓骨子里还是个细致并有分寸的人,他不会独断专行。他将战役计划向中共中央做了汇报。毛泽东一直在关注此事,他亲自致电陈赓说:同意你们的作战计划。为保证此役胜利,应在思想上做好连续作战的准备,以便对付敌人增援部队。如果谅山方向敌援兵被歼灭,则敌人统帅部可能迅速改正对越方力量的过低估计,而命令高平之敌逃跑,或于越军打谅山援敌时,命令高平之敌弃城向南增援,夹攻越军,则越军于歼灭谅山援敌后,又有可能向高平援敌作战。因此,照你们的计划,在40天之内从容歼灭边界之敌,是稳妥、有利的。而如照上面估计的情况,则须准备在20天左右打大小三四仗。

陈赓将电报反复看了几遍。他信服毛泽东的军事才能,特别是毛泽东预见在高平之敌弃城之后可能南下,要准备连续打几仗的思路,对自己是个重要的提醒,并弥补了原先战役计划在此点上的不足。

9月16日,越军按照预定计划,向东溪法军发动进攻。东溪虽然是一个只有300多名守敌的据点,因为中国顾问初来帮助兄弟国家打仗,对越军和法军的情况都不熟悉,同时又担心越军的攻坚作战能力,所以陈赓不敢掉以轻心,他站在地图前,时常手执一盏昏黄的油灯,上上下下地察看着,不时与身边的参谋询问几句,掌握着前线传来的消息。

战至17日凌晨,守敌在航空兵掩护下开始反击。而越军团、营指挥离连队较远,不能实施有效指挥,所以有些前沿作战部队在敌机轰炸扫射下,就从已占领的阵地上撤退下来。陈赓很是焦急,他和韦国清亲自来到前指,与武元甲研究攻击受挫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调整了作战部署。17日黄昏,越军再攻东溪,由于指挥上仍未认真接受教训,不能严格遵守时间,互相协同动作差,战至半夜,部队仍无明显进展。此时,有的部队准备再次撤退下来。

陈赓真的急了,说老实话,在国内战斗中,遇到这种情况他是要骂娘的,他会毫不客气地撤下贻误战机的指挥官;即便对上级指挥不利于战局的举措,他也要争一争,顶一顶,哪怕事后挨“整”。可现在不行,他只能把火捂在肚子里,他只有向胡志明、武元甲建议,必须严令部队,不惜任何代价,坚持下去!同时提出重新调整部署,改一面进攻为四面进攻,重点放在北面和南面。越方接受这一建议,重新发起攻击。这次协同动作较好,终于突破了敌军的中心阵地,战斗迅即向纵深发展。战至18日8时,歼灭东溪守敌270人,缴获了许多武器弹药及其他军事物资。这是越军历史上第一次攻歼两个连守备的敌人据点,越军士气为之大振。

“陈赓同志,你对东溪这一仗有什么看法?”东溪战斗结束后的一天,胡志明见到陈赓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陈赓的确有自己的看法:“这一仗我们打胜了,歼灭了东溪守敌,震动了敌人,但是这不是一次成功的战斗,从中可以看出我们还存在不少问题。”

喜悦中的胡志明颇有些震动:“你看主要有些什么问题?”

陈赓略一沉思,说:“这是个胜仗,可是从战术上说,也可说是一次败仗。前指开始估计敌人有800多,实际只有300人,我攻击部队有7000人,经过三天两夜作战,中间还几乎被迫停止战斗,撤退下来,伤亡500多人,敌人还逃走20多个,这个结果能说是成功的战斗吗?”

胡志明表情复杂地摸起胡须,沉思着。

陈赓继续说:“从战斗过程来看,战士们的表现是勇敢的,关键是干部的指挥能力差,尤其是营以上干部,多是从军事学校出来不久的学生,缺少作战经验,指挥所离前沿很远。今后除了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干部的锻炼外,我以为要尽快从有实战经验的老战士和战斗骨干中选拔干部。”

胡志明并不介意陈赓的直率。对许多问题他也早有所感,只是苦于无从改变。他望着远处的高脚屋,苦苦叹道:“越军的战士和基层干部,多是解放区的贫苦农民,而营以上干部大多是缺乏实际锻炼的知识分子,今后越南部队选拔干部和培养干部的做法,的确需要改变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