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书读书法
如果把一两部书读深、读透、读精,须臾不离左右,且能运用自如,将会一生一世受用不尽。
——编者
提起“半部《论语》治天下”,人们自然会想起宋代三次为相的赵普。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当了宰相后,宋太祖劝他读书,赵普便用起功来。他每天回到家里,就关上门,打开书箱,捧起惟一的一部《论语》钻研。天长日久,果见成效,使他处理政事的能力不断提高。赵普甚至对宋太宗这样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赵普死后,家里人打开他的书箱一看,仅一部《论语》而已。可见,赵普是把《论语》作为“基本书”读的。
那么,怎样理解“基本书”呢?我们知道在自然界,草木有根,才能发芽、开花、结果。你想得到学问和知识,也必须在“根”上下功夫,而所谓“基本书”,就起着做学问的根基的作用。
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的人,都很重视“基本书”,这类书一经确定下来,往往成为他们终身研读的对象,须臾不离左右,终使事业和学问有成。
例如汉代的荀悦,他口才极好。这本领是从哪里学来的呢?是从《战国策》中学来的。他认为“天下要物,只有一部《战国策》”,因此父母死后守孝,也把它带在身边,随时研读。可见,荀悦是把《战国策》作为基本书来读的。
元代学者袁桷在《清容居士集》自序中说:“莽而广种,不如狭垦之为实也。工人泛而杂学,不如一技之为精也。”据史料记载,袁桷少年时代也曾有过滥于读书,用力不专,收效甚微的毛病。他总结了自己治学的经历,提出了读书宜“狭垦”的主张。就是说,读书盲目地贪多求广,无目的的泛而杂学,不如在具备必要的“广种”知识的基础上,早一点选择适合自己“狭垦”的图书,深“耕”细“作”,才能获得丰收的“果实”,避免“广种薄收”之弊。
英国学者赛缪尔·斯迈尔斯曾说:“一本好书就像是一个最好的朋友。它始终不渝,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永远不变。它是最有耐心、最令人愉快的伴侣。在我们穷愁潦倒、临危遭难的时候,它也不会抛弃我们,对我们总是一往情深。在我们年轻时,好书陶冶我们的性情,增长我们的知识;到我们年老时,它又给我们以安慰和勉励。”
那么,像上述几人的读书方法,知识面会不会太窄呢?这问题清人李光地回答得好:“太公只一卷《丹书》,箕子只一卷《洪范》,朱子读一部《大学》,难道别的道理文字他们都不晓?”事实证明,这些人的知识都非常丰富,并干出一番伟业。这是为什么呢?
李光地用“领兵”和“交友”作比喻说:“领兵必有几百亲兵死士,交友必有一二意气胆肝,此外便皆可得用。何也?我所亲者,又有所亲,因类相感,无不通彻。”这就是说,任何一门学问,都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只要其中一种学问被你掌握了,那么再去旁及其他学问,便可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从而知识面不但不会窄,反而会更宽些。
值得注意的是,有了“基本书”,别的书就可以不必读了吗?否!书是读得越多越好的。这里只是说,如果为了求得广博的知识,一开始就“乱点鸳鸯谱”、“多多益善”,无重点的什么书都翻翻看看,那必然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收效甚微。
青年朋友会问,世界上的书籍浩如烟海,如何确定自己的“基本书”啊?我们说,“基本书”的确定,是要慎重的,并不是任何一本书都可以进入“基本书”行列的。怎样确定自己的“基本书”呢?在这里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一是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尤其是你所打算专攻的那门学问来确定;
二是选择那些公认的好书;
三是“基本书”的数量,不宜过多,最好一至二种。
四是“基本书”既已确定,不要轻易更换,朝令夕改是大忌。
“基本书”读书法,犹如鼓满风帆的大船,载你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奔向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