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孩子怎样读书
6134400000085

第85章 科学阅读,提高效率

——OK4R读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笛卡儿(法国数学家)

美国的沃雨特·保克博士发明的“OK4R”阅读系统,为你提供了一个科学的、高效率的阅读方法。

“OK4R”是英语Overview(总览)、Keyidea(要点)、Read(阅读)、Rite(笔记)、Relate(联想)、Review(复习)六个单词的缩写。“OK4R”阅读法就是按照总览、要点、阅读、笔记、联想、复习这六个步骤进行学习的方法。为书写方便,我们把它简称为“六步”。

六步阅读法渗透着速读的若干基本原理。例如,充分运用大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信息储存能力;充分运用视觉神经系统、记忆系统的能力等。六步阅读法的显著特点就是把快读阅读与一般阅读(即慢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联为一体。这一读书法一开始就是快速的总览,紧接着是快速浏览正文以了解要点,从第三步阅读开始是慢读。快字在先,慢字紧跟其后。这样能充分发挥快读与慢读各自的优点,弥补各自的不足,既保证了良好的阅读效果,又适应人们掌握阅读反复的一般状况。因此,受到人们的欢迎。

六步阅读法的六个步骤的具体内容是:

第一步,总览。是说察看正文以外的材料。需要具体察看三个部分,即:看书名、前言、综述性段落和所有标题;看每一斜体、黑体和有着重点的部分;看列成条目的材料、图表和表格,这样可以了解作者的意图。

当拿到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别急于按部就班地读下去,要像有经验的旅游者一样,在首次游览某处名胜之前,总要先看看“导游图”,看看哪里是最值得观赏的景致,对将要游览的地方有个最起码的了解,才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定出最佳旅游方案。通过上述三部分的察看,对全书就能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时,你对这本书该不该读,有哪些新知识值得注意,哪几部分是自己阅读的重点,可能会遇到哪些难点等等,心里就有了个数。

语言学家王力在介绍读书方法时曾强调说:“首先应读书的序例、序文和凡例。”序例、序文,也有的叫前言、绪言、引言等。一般是介绍该书的读者对象、主要内容及写书的缘起、意图经过、体例等内容。有的序文还介绍作者情况、有关背景材料以及对该书的评论分析等。看了序文就等于掌握了打开全书的一把钥匙。

再如读目录。清代学者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以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把读目录当做入门之径,这个比喻是十分恰当的。一本书的目录就是全书内容结构的简图,从中可以了解到书的论述范围和作者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的基本看法。

拿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修订本)》为例。其目录共列“绪论”、“前言”及“文学与社会生活”、“文学的形象与典型”、“文学的创作方法”等11章;每章之下再标出各小节的题目,如第四章“文学的形象与典型”分为“形象思维与形象创造”、“文学的典型性”等小节。一位原来对文学理论不甚了解的读者,看了这本书的目录,便可大致了解这一学科的研究范围,对这一学科有个初步的印象;对文学理论有所接触的读者,通过读目录,也可大致看出本书与已读过的同类书在编写体例、论述角度和侧重点上有何不同,从而确定自己的阅读重点。

正如前苏联学者波瓦尔宁曾说过的那样:“只要细心地熟悉书目的序言、目录、引论和结束语,在有一定经验的情况下,就足以对书的内容有一个总的印象,得到关于书的纲要、任务、主要思想的概念。”

第二步,要点。浏览正文以了解要点,凡引起你注意处都要看一下。

这一步是快速浏览,你的视线可快速移动。在浏览时应采用检索要点的阅读检读法,注意读好每一段的第一句和长段落的最后一句,或者像发明者所说,凡引起你注意处都要看一下,注重问题的提出。

当你进行浏览检索要点时,不需要逐词逐句阅读,你的精力应集中在作者所写的每一个要点上——抓住中心事件及其主要人物活动或中心论点的阐述。除此以外的插叙、回忆联想、引文等都可略而不读,努力剔出那些多余的文字。

根据现代结构语言家统计,文中一般性内容约占75%,而要点只占25%。这种要点具体是指组成一般科技、社科文章的七个部分中的第六和第七部分,其他1~5部分是“名称”、“作者”、“导语”、“一般内容”和“事实”、“数字”、“公式”之类,唯有六、七两部分是“新奇”和“争议”之点。浏览的目的就是猎新奇,寻争议。你如果把这25%的文字选择出来,那就抓到了要点。

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介绍一种“越读越薄”的读书方法,其实质说的就是如何抓住要点。他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这样边读边抛,书本就越读越薄,去粗取精,把握了要点,吸取了有益的核心东西。

第三步,阅读。快速通读全文或有关部分,按照作者意图和正文的要点,了解作者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重点的书或书中的重点部分,只靠泛泛浏览是不够的,浏览过的书或要点,虽然也有印象,但是记的不牢固,很容易遗忘。因此,必须进一步阅读。

阅读这一步是在前两步即通过总览对全书有了一个初步印象和通过浏览了解了要点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的通读全文或有关部分来完成的。通读的过程就是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达到掌握要点、解决难点之目的。

在深入阅读过程中,要调动各种感官积极活动,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特别是对书或文章中的要点处、疑问处和精彩处,要放慢速度,开动大脑机器,沿着作者思维的轨道去追踪和探索,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如果没弄清楚,还需重新读。这种读重在思考,直思考到弄清弄懂为止。其读法,可根据自己思考性读书的习惯去读,朗读、轻声读、默读、视读、读一遍、读几遍、读读停停,都无不可。

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调动自己知识和信息的有关库存去融会书中的要点、精彩处,这样就能使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做到召之即来,运用自如。

第四步,笔记。花几分钟的时间,把读到的要点通过自己大脑过滤后,用几个关键词或句子记下来,以便于记忆。

记笔记是读书的一个重要过程。其作用可用这样的话说明:笔记是人脑有效的外存贮器,是人的记忆能力的延长,是战胜遗忘的常规武器。我国有句脍炙人口的俗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徐特立也曾说过:“不动笔墨不看书。”

读书记好笔记,不仅能加强自己的记忆力,积累更多的知识,而且还能促进读书时的积极思考,帮助你理出要点和线索,有利于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并能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随时记下闪过脑际的独到之见”。所以,善读书者,总是书不离笔。

据说东汉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在自己住房的窗台上、书桌上、壁洞里,到处都安放着笔砚简牍,遇到有值得记录的东西或自己偶有感触,就赶紧记下来,作为自己著书立说的素材。经过几年的积累,他终于写成了巨著《论衡》。

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很多,可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其一,系统笔记。把书或文章的内容按章节顺序系统地记下重点、问题等。学生的课堂笔记是典型的系统笔记。这种笔记纲目清楚,体系完整。

其二,眉批笔记。在阅读时随手进行。即在书中重要词、句下面标上圆点、直线等不同记号,或把读书时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这种笔记简单方便,可以边看边写。

其三,摘录笔记。通常是把书或文章中最重要、最精华的内容、论点、结论以及名言、警句、资料、典故、数据等,分别摘录下来。这种笔记以积累资料为主,故在结尾应注明出处。

其四,提纲笔记。适用于较为艰深的书或文章,将其内容要点用观点排列的形式记下来,便于掌握全书的内容和逻辑结构。这种笔记的效果比重读一遍原文还要好。

其五,心得笔记。把读书心得体会、随感、试析等及时记下来,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保存起来。这种笔记创造成分最多,价值也比较大。中外许多学术名著都是由这种笔记整理而成的。如列宁的《哲学笔记》、顾炎武的《日知录》等。

第五步,联想。记忆的基础是联想,通过相似联想、对比联想,把所学内容同已了解的东西相联系,可达长久记忆之目的。

联想是记忆的手段,是读懂书的一个要诀。它是从知识的联系中去思考去探索。

联想可以找出事物之间或相似、或相反、或相关的联系。这种联系的过程就是记忆挂钩的过程;联想可以引起连锁反应,促进人们把同类或有关的知识加以联系、对比、延伸、补充,从而丰富和扩大知识面,进而有可能在某点上产生创造性的突破。

古今中外的科学文化史表明,从联想进入发明创造的,大有人在。瓦特从水蒸气冲开壶盖联想到制造蒸汽机;伽利略从比萨教堂吊灯的摆动,联想到关于摆振动的等时性定理……所以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把认识对象和“一切”联系起来靠的就是联想。

联想的方法很多,从它思维逻辑运用的角度划分,有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移植联想、奇特联想等等。我们在读书学习中,应当灵活运用,既要大胆,又须谨慎。

联想阅读是读书时的一种较高要求,联想力要靠平时的锻炼培养。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是联想的前提,脱离了这两者,联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试问:知识贫乏,孤陋寡闻,脑子里空空的,你能联想什么呢?俗话说:水浅托不起大船,风小推不动巨帆。知识广博,联想的航船才能一日千里,联想的火花才能更加绚丽。

第六步,复习。复习可以巩固记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一步要在稍后的时间内进行几次。

复习是记忆的保证。著名史学家吴晗曾说过:“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时习之’”。要想使自己学到的知识长时间的记住,就必须及时复习。学了的知识,懂了的知识,并不等于掌握和拥有了这些知识,没有一定的复习作保证,这些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因为记忆的保持,是通过头脑中形成的事物映象和联系加以不断巩固来实现的。

我国著名学者顾炎武,终年手不释卷,学富五车。奇怪的是,他每年只用九个月读新书,而用三个月读已经读过的书。问其缘故,他说:“这是在温习嘛!”就是说他每年用四分之一的时间来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可有的人不理解复习的重要,学得很多,就是不肯付出复习的时间,结果随学随忘,收不到效果。这种人就像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所说:“好比计时的沙漏,读书像沙注进去,又漏出来,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留下。”

那么,怎样复习效果才好呢?一些名人学者的经验和心理学的记忆规律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方法。

一是复习要及时。心理学的记忆规律告诉我们,学习之后,遗忘立即开始,而且速度相当快。有趣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不是加快,而是减慢。根据这个规律,不等遗忘就立即复习,当天学习的内容最好当天复习,抓住记忆还比较清楚,脑子中记忆的信息量还多的时候进行强化,效果最好。

立即复习非常重要,但还不够,还应进行过后的复习。过后的复习次数可逐渐减少,复习的间隔时间可逐渐加大。一般在立即复习后的三天、七天、半个月分次进行为宜。

二是在复习之前,最好先不要打开书本或笔记,在脑子里先把记忆的对象“过电影”般的检查以下,然后再翻开书本或笔记对照一下,看看所记的东西有没有遗漏。这样,对已经记住的东西是一个巩固,对遗漏了的内容可以通过复习进一步加深记忆痕迹。

三是复习要有重点、有秩序、有条理。否则,面面俱到,杂乱无章,必然印象不深,记忆也不会长久。同时,注意复习的方式避免机械地重复。若能够做到这三点,就可达到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之目的。

一种科学的,高效的读书方法摆在你面前,运用它你就会获得事半功倍或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