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读书法
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
——恩格斯(著名思想家)
时间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最公平的——它赐予我们谁也不多,哪个也不少。然而每个人在时间的管理和使用上,却不尽相同。合理的安排,有效的利用,可以给你带来知识和智慧,可以带来财富和幸福。反之,时间就会抛弃你,惩罚你,给你留下惆怅和懊丧。因此,在读书中对时间合理安排、充分利用是不容忽视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合理的安排与利用呢?这就要运用“统筹读书法”。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不妨给自己设计一个读书时间利用表。
这个时间利用表,不是简单机械的读书用时分配,而是科学地安排时间和以顽强的意志争分夺秒地利用时间这两者的有机结合。要根据所选定的目标?熏明确自己的主攻方向——要使自己的研究水平达到什么程度?在某个领域内准备有哪些突破和建树?最终创造的成果是什么?之所以设计一个读书时间利用表是因为要在时间利用表的规划内,有一个明确的读书目标,使自己在每一年、每一个月甚至每一天都有一个可遵循的轨道,而不至于迷失方向。
设计读书时间利用表,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本职工作的性质与读书内容之间的关系;第二,所选图书的的学科专业特点;第三,个人的生活方式、习惯与体力、脑力的竞技状态;第四,读书的环境与条件。
通过全面分析和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看一看自己对时间的安排与利用有哪些优势,如果读书的内容正好与本职工作直接相关,就等于成倍地增加了自身的读书时间。假如读书完全占用的是业余时间,那就应根据专业的需要和特点,结合自己生活、学习的习惯来安排时间。若读书的环境和时间的条件极差,则更应在运筹的实践中,设计出自己的独特的时间利用表。其次,严密的计划时间。
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才受穷。人们工作有计划,花钱有计划,但时间支出却往往无计划。没事干的时候,时间白白溜掉了;需要时间的时候,又偏巧没有了时间。这是时间利用上最大的漏洞。
前苏联著名昆虫学家柳比歇夫在平时工作、读书中非常注意核算计划自己的时间。他把每天有效的时间算成10个小时,分为3个单位或者6个“半单位”,正负误差10分钟。再把本身的学习工作任务分成两大类:第一类为中心工作,包括攻读、研究、写作笔记等。第二类为间接工作,包括开会、听报告、读文艺作品等。除了最富于创造性的第一类工作不限定时间外,所有可计算的工作量,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他从二十六岁那年起便采用时间统计法,把每天读哪些书、用多长时间,都事先规定好,到晚上再核算时间是如何用掉的,一天一小结,一月一大结,年终一总结。一直坚持到1972年他逝世那一天,从未间断。
通过这种严密的时间计划,有效地保证了他每一小时的时间都得到了充分利用。他一生先后发表了70多部学术著作,写了12500张打字稿的论文和专著,内容涉及昆虫学、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等等,可谓硕果累累。
武汉大学经济系研究生朱玲,也不失为这方面的一个典范。她平时很注意自己生活、学习、娱乐的规律化,专门备有一个“账本”,记载每天在专业研究、基础课学习、文化娱乐、体育锻炼、社会交往等项目上各用了多少时间。晚上临睡前用8~10分钟进行小结,检查每天对时间利用得是否经济合理。这样做的效果极明显,起到了监督和提醒的作用。
有一段时间,她发现自己每天的学习时间下降到规定的10小时以下。一查账本,发现是由于课后的一个半小时,被回到宿舍聊天和干杂务事而大块地侵占了。于是便采取到阅览室去看书或做作业的办法,堵塞了这个漏洞。结果,她利用堵塞漏洞的时间写作出版了《学习漫谈》、《<资本论>纲要》两部专著。
由此可见,时间是个常数,在勤奋者面前,它又是个变数,就看你计划安排得是否合理。善于计划安排时间的人,能使每一分每一秒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并且比用“小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59倍。
第二,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
达尔文曾说过:“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时间。”我们知道,时间是以单元来计算的,已经参加工作的青年朋友一般来说很少有整段的时间读书,平时所能掌握支配的基本上是一些工余、会隙、饭后等十几分钟或半小时的时间空闲。这些空闲时间虽然很零碎,不起眼,但是如果把这些零碎的时间合理的使用起来,也是很了不起的。
天津棉纺一厂的绘图员施振起便是靠零碎时间读书而自学成才的。他一家四口人,妻子身体不好,家务繁多,学习时间紧。面临这些困难,他利用劈木柴、生炉子、做饭的间隙,视时间的长短抓紧读书学习。时间短就练习一些数学的简单公式;时间稍长就演算几道题;若时间再长,就解决几道难题。他把数学公式绘成图表,装在口袋里,以便在休息时、睡觉前,甚至抱孩子时复习。
几年来,他靠这些零碎时间苦心治学,先后出版了《初等代数复习一览图》、《三角函数复习一览图》、《自学成绩自检图》等等。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虽然年愈古稀,身兼数职,社会活动很多,却仍能抽出时间著书立说。当别人问他哪来的这么多时间,苏步青回答说:“我用的是零布头。做衣裳有整体固然好,没有整段时间,就尽量把零星时间利用起来,天天二三十分钟,加起来可观的很。”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每人每天可支配的零碎时间约有两小时,如果加起来,一年就是730个小时。假如一个人活60岁,从20岁算起,40年间就有29000多个小时,相当于读8年大学的时间。可见,零碎的时间在我们读书学习中是多么重要的一部分啊!
第三,选择掌握时间的最佳点。
在一天之中,读书时间和读书效果有很大的关系,但并非读书时间用得越长,效果就越好。因为效果的好坏不是由时间长短而定的,而是取决于人体大脑是否在最佳显效兴奋状态之中。如果大脑处于最佳显效兴奋状态之中,思维活跃,头脑灵通,读书效果就好;如果大脑处于疲劳之中,思维滞缓,情绪懒怠,学习效果就差。
那么,一个人一天中大脑究竟在什么时间显效最佳呢?英国学者经过对人体大脑测试后发现,在一天24小时中,人的大脑有4次最佳显效的“黄金时刻”。
第一次是早4时至6时。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指的就是这一大好时间。上午9时到11时,此时大脑注意力强,记忆力好,是第二个黄金时刻。下午17时到19时,人们嗅觉和味觉达到最好状态,脑力、体力和耐力又进入一个高峰期,这是第三个黄金时刻。晚上20时至21时,脑力又处于活跃时期,是一天中第四个黄金时刻。
通常情况下,每个人在一天中有4次大脑最佳显效时间,而对这4次黄金时刻,选择哪个时间作为自己的最佳点,就需要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客观环境条件以及生物钟的规律来选择确定了。
如果你感觉清晨能全神贯注,头脑清醒,那么你就把艰深的学习内容和创作安排在此一日之晨;如果你感觉夜间精力充沛,思维敏捷,那就充分利用夜晚的黄金时间,挑灯夜战,甚至通宵达旦;如果你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能够保持旺盛的思考力,适应各种环境,那就恰当安排自己的睡眠和休息,使头脑得到松弛,以换取更充沛的精力学习和工作。总之,具体选择哪一段最佳点,要因人而异,要遵循人体周期的规律,大可不必刻意去追求或固定哪一段时间。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合理地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有计划地安排时间,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