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精用弘读书法
读书无嗜好,就不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鲁迅(现代文学家)
毛泽东读书博而精。他认为“庇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取精用弘,根茂实盛”,“学如何精,视似乎积之道而已矣。积之之道,在有条理。吾国古学之弊,在于混乱而无章”。有一次,他的同学肖子生拿一个取名《一切如一》的学习笔记本,请他在扉页题词。毛泽东根据自己的读书体验,写了一篇序言。其中写道:学问的研究,“有获有不获,则积不积之故也。今日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致于千万石焉。学问亦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要实现学说自成一家、独树一帜,就必须博览群书、汇集百家之长,从大量的材料里吸取精华。这就是本文“取精用弘读书法”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取精用弘读书法”,顾名思义就是指在读书过程中,从所占有的丰富资料里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这其中包含着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广泛博览,占有大量的资料。而第二层含义,笔者认为是“取精用弘读书法”的关键所在,即如何从大量的资料中提取精华,上升到系统概括的理论高度,成为“一家之言”。
如何“取精用弘”呢?途径有三。
其一,由博而精,创独辟蹊径之建树。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夏衍曾讲过:“为什么你们现在没有鲁迅、茅盾、巴金这样的大作家?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他们作品所以庞大宏深。首先当然是由于他们有丰富的阅历和生活经验,对于伟大变革的时代有着精辟独到的认识和富于独创性的艺术表现。他们几乎都是深刻的思想家,而‘深’是建立在‘博’的基础上的。他们的青年时代,都是博览群书,进行过刻苦学习的。他们大都懂得几国文字,研究过各种社会学说,有广博的历史知识和文学修养。”
夏衍所指的这些大作家正是由博而精、取精用弘的最佳例证。他们之所以学有所成,都经历了成名前必需的博览群书、“聚沙成塔”的积累过程。不仅如此,由于许多书本知识在内容上或是思想上并不都是系统且有关联的,因而他们的成就还得益于另一个必经的刻苦钻研、勤于思索的过程。正是通过个关键的环节,使他们在众多书积累的知识中慢慢地、有次第、有意识地去寻找各种学说的“漏洞”与结合点,发现新规律,总结新观点,开辟新领域,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学说,做出了显著的成就。可见,博览是取精用弘、有所独创的一个重要途径。
其二,融会贯通,集各家所长于一身。
清末文人张之洞主张读书“三贵”:“贵博、贵精、尤贵通。”这是对“取精用弘读书法”的另一种诠释。
张之洞在说明“三贵”的含义时,开门见山地用了八个字:“该贯大意,斟酌百家”。这里的“该贯”与“斟酌”,既包含着博与精,又意味着通。此法强调,“博、精、通”融会其中,三者互为影响,互为作用。在博览、精研的基础上,必须做到融会贯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许多知识和学说,都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科学体系,但毕竟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缺陷。如果将这些学说的精妙之处加以提炼,融精妙学说于一体,集百家所长于一身。就能建立一个崭新的知识体系,达到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的读书目的。所以说,融会贯通、斟酌百家是使用取精用弘读书法的另一个有效形式。
其三,狭垦为实,获专攻一技之成效。
元代学者元桷在《清容集》自序中曾说:“夫为学之道,用志不能不一,用力不能不专。农民莽而广种,不如狭垦之为实也。工人泛而杂学,不如一技之为精也。”这就是在提醒我们,“取精用弘读书法”中的“博”是相对的,并非是毫无选择、无的放矢的见书就读,必须以“精”的方向为指导。
元桷少年时代曾有过滥于读书,用力不专,收效甚微的毛病,他回顾自己的治学经历,提出了读书宜“狭垦”的主张。就是说,读书盲目地贪多求广,无目的的泛而杂学,不如在具备“广种”知识的基础上,早点选择自己“狭垦”的学科,以“精”为攻读的方向,深耕细做,才能获得丰收的果实,避免“广种薄收”之弊。
陈毅也认为,读书“要少、要精、要约,不要样样都来,结果什么都不好。看书要把它消化,要咬得烂,不要打游击,这一本未读完又读那一本。自己愿意学习哪一门,就必须对哪一门作基本的研究”。他还列举大量史料告述大家:世界上许多成功的科学家所走过的路,总是先熟读若干基本书籍,打下根底,然后从简到繁,由少到多。读书总是粗枝大叶,浏览一番,那是永远学不到深刻的知识的。
可见,如果你的精力和时间有限,那么,切切实实地读一门学科的有关经典书、好书,对一种专业知识真正做到有所研究和了解,也不失为使用“取精用弘读书法”学有所成的一个“捷径”。
通常情况下,泛泛浏览图书所获得的知识是比较肤浅和不牢固的。有时,它们会如“出门在外的将领”,当你需要时,却“军令有所不受”,不听从你的调遣。而专攻一门学科,通过精读获得的精华部分,会深刻铭记在你的记忆宝库中,如同你的“贴身锦衣卫”,随时为你提供满意的服务,使你受用终生。
另外,在读书学习中有些事是非常奇妙的——昨日原本还不懂的东西,到了今天或明天忽然就懂了。实际上,这就是在由博而精、融会贯通或专攻一技的过程中,“取精用弘读书法”发挥的奇妙作用。读书读“通”了就会产生感慨、产生异议,许多相关的书本的东西读“通”了,就会相应地滋生出自己的想法,成为一家之言。
众多文人学者学贯中西,立言著书,轰动社会,震惊学界。许多人只看到他们辉煌的成果,事实上这些成果却是坐十年或数十年的“冷板凳”得来的。只有“博览群书,聚其精华”;方能“汇通百家,而自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