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孩子怎样读书
6134400000023

第23章 让眼球与大脑同步前进

——“板块”读书法

阅读的艺术,就是怎样适当地略过不必要阅读的部分。

——哈默顿(英国数学家)

世上人们读书的速度和效率的差异是惊人的。同样是一本十几万字的书,有的人一夜之间就把它看完了,并且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其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对某些特别精彩的章节还能背诵出来。而有的人读了三五天,甚至十天半个月也没看完。按道理后者花的时间多,学到的知识也应该多而牢。其实不然,慢腾腾看书的人,不一定都能读深学透。有人曾对大学生作过实验调查,发现那些迫切想知道书中内容的读者,比起那些从容不迫,按部就班的读者来,对书的内容理解的更深,记得更牢。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如果还是以五十年前至一百年前的速度,即每分钟15~200个单词的速度读书,已经无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无法满足对大量知识信息的需求。因此,要求人们必须加快阅读速度,采用一种既节省时间,又讲究效益的最佳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板块”读书法。

所谓“板块”读书法,是指把一个词组、一个句子、一段文字、一页文字,甚至一个章节视为一个小整体——“板块",在阅读时,把这个小整体“板块”作为视读单位,有意识地略过不必要阅读部分的一种快速阅读法。

自古以来,运用“板块”读书法的大有人在。明代御史大夫景清,上“国学”时得知同窗珍藏一部“秘书”。便多次求借,那藏书人才允许他看一夜,而且第二天一大早便催他还书,景清很生气,就说:“我没借你的书!”藏书人告到官府,景清拿着那书去见官,说那是自己经常课读的一本书。官府问:“有何为证?”景清说:“我能背诵书中内容。”说完便从头背诵书中的文句。官府让那藏书人背时,他竟一句也背不出。结果官府把藏书人赶出公堂。走出官府后,景清把那书还给了藏书的同窗,并说:“我认为你对自己的书珍惜得太过分了,有意跟你开个玩笑。”

景清的做法不一定可取,但景清能在一夜之间看完一本书,并能过目成诵,除了惊人的记忆力外,就是靠高超的快速读书法。类似的例子历代不绝于书。《后汉书》赞张衡“一览便知”,传说他骑马看道旁的碑文,马不停蹄,便能记下来。《梁书》称简文帝“读书十行俱下”。《北齐书》赞王孝渝“读书敏速,十行俱下”。宋文学家刘克庄自云:“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能“一目十行”者何止古人,许多中外伟人、名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列宁读书的速度和理解的深度就异常惊人。他曾说:“我读书很快,已经养成习惯了。我必须读很多书,因此慢慢读是不行的。”据别人回忆说,列宁甚至能“一目半页”、“一目一页”地读,并能准确掌握所读的一切。过一段时间,他能凭记忆援引书中某些句子和段落,好像他对读过的一切东西都进行了专门研究一样。据说德国总统德斯坦在繁忙的国务事情之余,每天还能阅读近十万字的材料。鲁迅先生一生看过几万册的书,他读书也是常采用“跳跃式”,即跳字、跳行、跳段、跳页地读。

目前,速读在国外许多国家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速读学术会、速读讲习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就接受过速读训练,每分钟可达英语单词1200个,比原来提高了4倍。

实践证明,“板块”读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快读法。那么,掌握此种方法的关键是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了解阅读的原理和过程。

现代阅读心理学告诉我们:阅读,是人们的眼睛和大脑对文学材料的感知和接受,其过程不仅表现在眼球的移动,而且涉及到知觉的广度。阅读时,人的眼球并非连续不断的移动,而是忽动忽停地跳动。辨认文字不是在眼动时,而是在眼球不动的瞬间,这瞬间叫“眼停”。每次眼停所注视的对象叫视读单位。眼球是按眼停——扫描——眼停……的方式连续不断地运动的。我们所说的“一目”,其实就是一次“眼停”,所谈的“十行”,即“板块”就是一个较大的视读单位。阅读能力不同的人,视读单位也不同。此外,阅读时眼球不仅做向前的“正移动”,有时因意义不明或未看清楚还得作向后的“负移动”。显然,“负移动”的次数越多,读书的速度就越慢。

可见,速读的关键和奥妙就在于眼停时抓住的字数多,扫瞄的次数少,“负移动”的频率低。反之,速度就慢,效率就低。

现代阅读心理学还告诉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视觉和思维并非同步并行的。视觉接收文学信号的速度远远低于思维速度,即大脑往往是跑在眼球的前面,它在阅读过程中总是以概念为单位展开,眼睛只要看到一个词或一个句子里的几个关键词,大脑便能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并辨别出词和句子的含义。这是因为每个读者的脑中,总是贮存着一定的有关词、词组、句子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知识。这样看到前面一个字,就可预知下面一个字,见到上句,就可预知下句。当接受新事物时,许多相关的内容脑中已有印象无须再记的,或不甚重要的,就可以忽略跳跃过去。

于是,我们得出这样结论:掌握“板块”读书法的关键是必须加大视觉捕获的信息容量,使阅读与思维同步,减少大脑的“空转”。而加大视觉捕获的信息容量,即扩大视觉范围,将“板块”作为视读单位的关键是要学会从一个词组中抓住中心词,从一句话中抓住关键词,从一个段落中抓住段意,从一篇文章中抓住标题与中心,从一本书中抓住提要与目录。这样就可忽略相对不重要的部分。扩大“板块”容量。

那么,怎样运用“板块”读书法呢?

首先,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注意力是外界信息进入大脑的“大门”,精神集中的程度和控制注意力的能力是快速阅读的标志。列宁的读书速度为啥那样快?他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揭开了谜底。她说:“当他阅读时,精神非常集中,所以阅读很快。”善于排除一切来自外界和内心的干扰,聚精会神地读书,是快速阅读的先决条件。注意力不集中,很难成功地运用“板块”读书法。

其次,要因人而异,灵活掌握,每个人的文化水准不同,理解、接受、记忆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基础好的,知识面广的人,可以扩大“板块”的容量,加快阅读速度,像鲁迅、列宁那样一目十行,一目一页地跳跃式读书。反之,就要缩小“板块”的容量,放慢阅读速度,特别是动用“板块”读书法的人,更应该有一个从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再次,要因目的而异,决定取舍。提高阅读速度,是为了捕捉更多有效的信息,哪些知识信息应该捕捉,哪些知识信息可以忽略,这完全取决于阅读者的目的和需求。有人从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信息在读书时应该注意捕捉。一是最有用、最急需的知识信息;二是扩大知识面的基础信息;三是防止知识老化的更新信息;四是开阔思路的不同见解的矛盾信息;五是常用的、重要的定理、公式、数据等资料信息。属于上述五种信息的知识,阅读时要减少“板块”容量,放低速度,尽可能一次性理解和接受,并在大脑中贮存起来。不属于这五种信息的内容,可加大“板块”容量,快速翻阅浏览。

最后,为更好地运用“板块”读书法,必须提倡视读、默读,不宜口读,更不要大声朗读。特别是学习外语,用视读的效果最佳。有人曾分别用视读、默读和朗读方法快速阅读一篇外语短文,结果所用时间依次是40秒、60秒、80秒。心理学实验材料证明,阅书的速度比读书的速度高10~100倍。

有人会问,怎样才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板块”读书法呢?答案是:必须有意识地进行速读训练,训练的重点是开发视觉能力的同时努力开发慧觉的潜能。下面简介几种训练方法。

其一协调训练法。阅读活动从大脑受理信息过程上看,首先是通过视觉系统和其他感知系统摄取文字信息,接下来是大脑对这些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处理和贮存。大脑紧张工作时,全身各器官也随之相应紧张,大脑和人体整个机能易疲劳,影响阅读和记忆的速度及其理解、处理信息的能量。对此,可通过放松法,先做肌肉放松后做心里放松;意守法,以“一念代万念”,使心宁、脑静;心理暗示法,坚定相信自己具有超常的阅读和记忆能力等方法进行协调训练,使脑、身、心功能得到调整,使大脑产生有利于阅读、记忆的电波电位态,从而大脑勤奋工作而身、心轻松和谐。这是训练速读超常记忆的一个重要方法。

其二理解训练法。理解是快速阅读的生命。快速阅读不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而是在积极地进行创造性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所谓创造性理解,就是在快速阅读时进行联想感知的训练,即抓住关键词,联想感知句意;抓住关键句,联想感知段落大意;抓住段落大意,联想感知全篇中心思想;抓住全书主要篇章,联想感知全书内容和特点。这样,通过反复训练,一定会逐步提高理解力,从而为速读提供有效的保证。

其三限额训练法。阅读时预先给自己定下时速限额。这样,无形中给自己施加一种外在的压力,从而强制自己,逐步扩大“板块”容量,不断提高阅读速度。采用限额法的关键是要说到做到,不要流于形式,切记思想一放松,限额就失去了意义。限额要因人而异,太高太低都不好,应当确定一个自己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目标的最佳值。

其四视觉训练法。主要是增强视觉的灵敏度和广度。初学“板块”读书法的人,可采用固定物凝视法,眼球上下左右移动法,来增强视觉的灵敏度和广度。也可采用遮盖法,既读书时,用张白纸片遮盖住以下各行,随着纸片不断向下移动,逐行逐行地读下去,从而培养一目一行的阅读习惯。时里长了,就可以一目两行……一目十行地读了。

“板块”读书法节约的是时间,追求的是效率。所以,运用“板块”读书法要注意质和量的统一,千万不要图表面上的虚假数量,尽可能做到好中求快,快中求好。

最机灵的捕鱼人总是开大网;最优秀的射手总是一箭中的;最高明的雕刻家总是把石头多余的部分恰到好处地凿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