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读书法
光读书不善于思考是不行的,不思考便不会有新收获。
——姚雪垠(中国当代作家)
孔子有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读书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开的。如果分开的话,就会两败俱伤,不是学之迷惑不解,就是思之岌岌可危,最终必会徒劳无益。这就是说,读书与思考是学习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重要环节。光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知,没有结果。可以说,思考是读书的灵魂,思考在学习中具有重大意义。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牛顿,一生都痴迷于创造性地读书和思考之中,据说有一天,他牵着马,扛着马鞍到山里去,一路上陷入了思考之中,时而比比划划,时而自言自语,等走上山坡,觉得有些累,才想起骑马。这时,他才发现手里只拿了一根缰绳,马儿早就无影无踪了。
有人问他取得杰出的发明创造,有什么“诀窍”?牛顿回答说:“我只是对一些问题用了很长的时间去思索罢了。”
爱因斯坦经过“十年的沉思”,建立了狭义相对论。他说:“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伽利略从教堂顶上油灯的摆动中,发现了单摆振动定律,也是通过思考。施万维奇通过观察蝴蝶翅膀上的花纹,经过多年思考和研究,终于制成迷彩伪装,并广泛地应用在军事目标的掩护上。由此可见,读书需要思考,读书不思考如同隔靴挠痒,不会有什么效果。
《聊斋志异》中有一个人,每天都发奋读书,把自己家中一万多卷书都读完了。但他是光读不思,到最后,也不会使用书中知识去做事情,更谈不到发明创造了,结果成为空无所获的人。
在读书过程中,一本一本地读而不留下思考的时间,碰到问题绕着走。这样,书虽读得多,却不会有什么收获。可见,不思考,就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有用的知识,不思考,就不会有新收获。
独立思考,可以把书本上的知识加以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对书本上的东西加以分析、鉴别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就可在读书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创见。
我国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章太炎,曾东渡日本,在那开办国学,讲授文学知识。当时留日的鲁迅常去听他的课,每次听课,都认真做笔记。
但他并不盲从,每次都认真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一次上课,章太炎指出“文学”与“学说”没有区别。鲁迅经过认真的思考后,认为两者应该有所区别。他结合实际引证作品分析比较,阐明自己的看法。当时大家都称赞他是“爱吾师尤爱真理”。
正是由于独立思考,鲁迅在当时纷乱繁杂的社会思潮中寻得了革命真理。他反对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传统习见,把独立思考作为重要的读书方法。
鲁迅读书,能通过思考找出里面的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办法,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只有认真思考,才能够产生真正的知识。光读书不思考,就会变成书的奴隶;但光思考不读书,结果也是架空了知识,得不到真正的知识。所以,既要善于读书,也要善于思考,才能够把握好学习中这两个重要环节。
马克思在伦敦写作《资本论》时,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摘记,仅三年时间,就写了二十四本读书笔记。
古今中外的名人都是在读书中通过思考,把书本里的丰富知识变成了自己的精神财富。
有位科学家说得好:“我只是坚持不懈地思考。”思考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每项杰出的发明创造或每部优秀著作的诞生都是思考的结晶。
有时候,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往往会迸发出灵感使问题突然解决。数学家阿基米德为了检验金制王冠的真伪而苦思不得其法。他通过读书,在长时间的思索中,从一次洗澡时水溢出澡盆的现象中,突然悟出了其中道理,发明了浮力定律,并用浮力定律检验出王冠的含金量是多少,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可见,有许多思想家和发明家,他们几乎都有读书思考的美德。
1886年,在荷属东印度军队中流行着脚气病。得病士兵双脚浮肿,全身无力。艾克曼医生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查找了大量资料,却一无所获。
后来,他在实验室里,发现得了同士兵一样脚气病的鸡又活蹦乱跳了。于是思索其中奥妙,经过调查和不断地思考,终于从鸡吃糙米中发现了维生素,戏剧性地用糙米解决了脚气病的难题。
常言道,手越练越巧,脑越用越灵。在读书过程中,人一旦肯于思考,学会使用书籍,就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做出大胆的创造。思促读,读促思,读得多,思则广。当年物理学家托马斯·杨以光做波动说,否定了牛顿的光的微粒说,就是不断读书,肯于思考的一例。
托马斯·杨不迷信权威,以“爱吾师尤爱真理”之心,既学习前人创造的知识,又肯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创新,这都是独立思考的结果。
独立思考可使人们由单纯模仿型向创造型转化,帮助人们更深刻,更准确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思考的越多,发现问题也就越容易;思考的水平越高,才智也就越高,人也变得越聪明。思考读书法,对我们的学习大有益处。
首先是可以抱着提高自己的目的读书思索,防止囫囵吞枣的毛病。读书能从中吸取精华,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再就是可以促使人们边读边思,读思结合,养成读书用脑的习惯。一打开书本,就是用脑的开始,阅读、理解、释疑、解惑,整个都是用脑思索的过程。比如读一篇新闻,从标题开始边读边思,对导言、背景、段落、结尾都不停地思考,作者这些地方有哪些长处,我会怎样写,得到什么启发,今后该怎样去写。这样去读,就会提高读书的质量。
最后是在思考中,既能快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又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锻炼自己的创造力。
那么,怎样去思考呢?首先要明确为什么思考,思考什么,也就是要明确思考的目的和方向。
有目的的思考容易发现问题,并能随时注意与思考有关的东西。反之,没有思考目的,就不知从何着手思考,只能像无头苍蝇乱窜一样东猜西想,不易发现问题,而且所注意的跟要解答的问题关系不大。所以,思考目的是思考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动脑思考,要着眼于事物的关系和联系,这是思考的方向。
思考要掌握正确的概念并作出恰当的判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这样,才能掌握系统的知识。同时,要把思考引导到掌握知识结构之间的本质联系方面去,以便掌握知识的规律性。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事物内部的规律性,达到思考的目的。
要自觉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正确思考。用最合理的方法对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创造良好的思维习惯。
为使思路广阔、正确、清晰,我们应该以各个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思考一个问题时,要多读几遍,想到多种可能性,学会从多种思路中选出一种最合理的思路,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明确思考的重点,抓住关键进行思考,就一定能培养出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
需要指出的是,独立思考并不排斥虚心向别人学习,听取别人意见。独立思考不等于自我封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知识基础与思想方法不一样,对事物与问题的反映也不同。因此,在读书过程中要防止自以为是的倾向,要注意利用讨论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中得到启示。
孔子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意思是一个人埋头读书思考,不喜欢和朋友们讨论问题,就不会有丰富的知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就经常一起讨论问题,有时还争论起来。当他们不在一起,无法会面时,还常以书信的形式讨论问题。可见,正是因为他们爱讨论爱争论,才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开拓了他们的思路,这也是他们取得巨大成就的坚实基础。
法国作家拉布吕耶夫说过:“所有人的智慧。加在一起,也不能帮助一个没有自己智慧的人;正如失去视力的人,不能用周围人的视力来弥补自己的缺陷一样。”读书思考,是开发智力,活跃思维,有所成就的必由之路。一个人在读书学习中,应当留下自己思考的脚印。
读书犹如播种,思考好比田间管理,创造就是秋天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