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知识基本常识
6131700000070

第70章 《中原音韵》

《中原音韵》是普通话语音的源头吗

周德清,字日湛,号挺斋,江西高安人。生于1277年,卒于1365年。大约十七八岁时,周德清开始从事元曲创作,过着“歌台舞榭”、“诗洒疏狂”的生活。他一面从事创作,一面潜心研究元曲的写作方法、音律和语言规范。

他仔细分析和研究元曲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的作品,当时的曲坛问题不少,在音律和语言上存在着混乱,使人无所适从。大约在元泰定年间,戏曲界、学术界展开了一场关于“正语作词”的论争。周德清极力主张:“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1324年秋,他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中原音韵》。

《中原音韵》是以韵部为纲、声调为经吗

《中原音韵》一书由《韵谱》和《正语作词起例》两个部分组成。《四库全书》将其分成二卷,称前者为“韵书”,后者为“附论”。

第一部分是“韵谱”,也就是曲韵韵书。《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主要是在“韵谱”中得到反映的。第二部分叫“正语作词起例”,详细论述韵书的编排体例、字音的辨别、用字的方法以及宫调的创作方法等内容。

《中原音韵》全书共收5866字,分19个韵部。19个韵部的名称是:

一东钟二江阳三支思四齐微五鱼模六皆来七真文八寒山九桓欢十先天

十一萧豪十二歌戈十三家麻十四车遮十五庚青十六尤侯十七侵寻

十八监咸十九廉纤

每个韵部之下再分平声阴、平声阳、上声、去声四类,入声则按当时唱腔的念法,分别派入平声阳、上声、去声等三声中,这种安排方法与元曲的上声通押有关。每个韵部之下又按照“每空是一音,以易说字为头”的体例来安排小韵,凡同音字皆属于同一小韵。《中原音韵》这种以韵部为纲,以声调为经的安排方式,与《切韵》一系的今音韵书大不相同。

《中原音韵·序》叙述了作此书的缘由吗

节选《中原音韵·序》:乐府作而声律盛,自汉以来然矣。魏晋隋唐体制不一,音调亦异,往往于文虽工,于律则弊。宋代作者如苏子瞻,变化不测之才,犹不免制词如诗之诮。若周邦彦姜尧章辈,自制谱曲,稍称通律,而词气又不无卑弱之憾。辛幼安自北而南,元裕之在金末。

国初虽词多慷慨,而音节则为中州之正学者。取之我朝,混一以来朔南暨报,教士大夫歌咏必求正声。凡所制作,皆足以鸣国家气化之盛,自是北乐府出,一洗东南习俗之陋。大抵雅乐之不作,声音之学不传也,久矣。

五方言语又复不类,吴楚伤于轻浮,燕冀失于重浊,秦陇去声为入,梁益平声似去,河北河东取韵尤远吴人。呼饶为先,读武为姥,说如近鱼,切为丁心之类,正音岂不误哉。高安周德清工乐府,善音律,自着《中州音韵》一帙,分若干部以为正语之本。

变雅之端,其法以声之清浊定字为阴阳,如高声从阳低声从阴,使用字者随声高下措字为词。各有攸当,则清浊得宜,而无凌犯之患矣。以声之上下分韵为平仄,如入声直促难谐音调,成韵之入声悉派三声,志以黑白,使用韵者随字阴阳置韵,成文各有所协,则上下中律,而无拘拗之病矣。是书既行于乐府之士,岂无补哉!又自制乐府若干调,随时体制,不失法度,属律必严,此事必切,审律必当,择字必精,是以和于宫商,合于节奏,而无宿昔声律之弊矣。

《中原音韵》的经典辞句有哪些

1.文律二者,不能兼美。

2.天下治平,朝廷将必有大制作。

3.言语一科,欲作乐府,必正言语。

4.欲正言语,必字中原之者。

5.声分平仄,谓无入声。

6.以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也。

7.派入三声者,广其韵耳。

8.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

9.逢双不对,衬这尤多。

10.吴楚伤于轻浮,燕翼失于重浊,秦陇去专为入,梁举办平声似去,河北河东取韵尤远关人。

《中原音韵》在戏曲史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吗

《中原音韵》是最早的一部曲韵韵书。其中的有关理论和创作方法都是从当时北曲的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材料归纳出来的,因而此书在戏曲史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对于北曲的创作和演唱发挥了很强的规范作用。《中原音韵》又是历史上第一部以当时口语来描写对象的韵书。《中原音韵》所记录的是元代首都大都的语音,《中原音韵》即现今晋通话语音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