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知识基本常识
6131700000021

第21章 《宋史》

《宋史》是元人利用旧有宋朝国史编撰而成吗

《宋史》496卷。“二十四之一”,纪传体宋史。主要作者脱脱(1422~1452),文称脱脱不花、普花可汗,官中书右丞相,主修宋、辽、金三史,为元代史学家。《宋史》保存了丰富的史料,有助于了解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以及自然科学等。如范仲淹庆历新政、王安石熙宁变法等,书中都有详载。特别是,还保存许多有关天文气象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资料。同时,书中首创《道学传》,对宋代道学(理学)的兴起有较充分的反映。但因成书仓促,故详北宋而略南宋,而资料剪裁、史实考订亦颇多错误。

《宋史》是研究两宋三百多年历史的详实史料吗

《宋史》共十五志,一百六十二卷,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篇幅,仅次于列传。其例目之多,分量之大,是二十五史所仅见。其中的《职官志》,详细地记述了宋朝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僚机构的组织情况,还包括职官的食邑、荫补、俸禄等,从中可以看出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此外,《地理志》《职官志》《食货志》《兵志》编得也比较好。《宋史》的志书基本上能反映当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的情况。

《宋史》的特点是史料丰富,叙事详尽。两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学术活跃,雕版印刷盛行,编写的史书,便于刊布流传。科举制的发展,形成庞大的文官群,他们的俸禄优厚,有很好的条件著述。加之统治者重视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学的发达。修撰本朝史的工作,在北宋前期由崇文院承担;王安石变法改革官制后,主要由秘书省负责。官修的当代史有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记载宰相、执政议事及与皇帝问对的时政记,根据起居注、时政记等按月日编的日历,详细记载典章制度的会要,还有编年体的“实录”和纪传体的“国史”。元末修撰的这部宋史,是元人利用旧有宋朝国史编撰而成,基本上保存了宋朝国史的原貌。

宋史对于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典章制度以及活动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许多人物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记载,是研究两宋三百多年历史的基本史料。例如,从食货志中,不仅可以看到两宋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和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联击的加强,还可以看到劳动人民创造的超越往代的巨大物质财富和他们所遭受的残酷剥削。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等,保存了许多天文气象资料、科学数据以及关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丰富史料。

《宋史》的精华表现在哪些章节

《宋史·欧阳修传》: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以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苟急;简直不为繁碎耳。”修幼丧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

《欧阳修传》真实地再现了欧阳修的功绩吗

欧阳修既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古代官吏。他曾任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夷陵(今湖北宣昌市)令等地方官,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为政“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宋史·欧阳修传》),而是注重从百姓实际考虑,顺应百姓的愿望和要求,宽简施治,因此深受世人称赞。

欧阳修先后治理过数郡,从不显露政绩,不追求个人声誉,对待百姓宽松简约,而不随意骚扰干涉百姓的正常生活,所以他所到过的地方百姓都非常随便自然,没有任何拘束不安的感觉。有人问他:“你治理政务强调宽简,可是并没有因此而使公事耽误,也没有导致社会风气败坏,这是为什么呢?”欧阳修回答说:“把纵容作为宽松,把粗略作为简约,那么政务就会耽误,风气败坏,百姓也会深受其害。我所说的宽,是指不做那些不顾实际情况苛求强迫百姓的事情;我所说的简,是指不做那些繁细琐碎毫无必要的事情。”

在为政治国上,我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宽”、“猛”两种方法,并有许多人给以论述。孔子便说过:“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昭公二十年》)可见,宽猛二法的选择并不是绝对的,而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宜宽则宽,宜猛则猛。欧阳修所处的北宋社会,正是承平安定时期,百姓都希望能够生活稳定,安居乐业,实行宽简政治,确是顺乎民意,识时务之举。在对宽简的具体理解上,欧阳修认为要宽而不纵容,简而不粗略,并不局限于教条化的认识,表现出深刻辩证的思想。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欧阳修善从实际出发、讲求实际的为政作风。

《宋史》囊括了纪传体史书所有体例吗

《宋史》尽管疏漏较多,但仍保存了不少已失散的原始资料,是了解和研究两宋历史的重要史书。明清以来,不少人对《宋史》加以纠正或补充。成书的有明朝柯维骐的《宋史新编》二百卷,合宋、辽、金史为一编,以宋为正统。《宋史新编》订正了《宋史》的一些错误,但史料的丰富远不及《宋史》。清末陆心源的《宋史翼》四十卷,根据历代碑文及私人笔记,增补《宋史》列传七百八十三人,附传六十四人。

尽管《宋史》存在不少缺点,但是它卷帙浩繁,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叙事详尽,就史料的学术价值而言详胜于略。同时《宋史》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国史、实录、日历等书,这些史籍现在几乎全部佚失了,而《宋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统的一部书。

《宋史》的体例完备,融会贯通了以往纪传体史书所有体例,纪、传、表、志俱全,而且有所创新。如外国和蛮夷分别列传,这就分清了国内的民族和国外的邻邦的界限。《宋史》的列传比前代史书都丰富,共收入两千多人。“五代史”中未列传的重要人物,如韩通,《宋史》把他和为拥周反宋的李筠、李重进一同列入《周三臣传》里,既弥补了“五代史”的不足,又反映了韩通等三人的历史作用,这种处理是十分恰当的。

《宋史》是研究辽宋金代的基本史籍之一吗

在现存的宋代重要史料中,唯有《宋史》贯通北宋与南宋,保存了三百二十年间的大量历史记录,很多史实都是其他书中所不载的,是研究辽、宋、金代历史的重要史籍之一。

《宋史》所列艺文十五志是所有志书是最全的吗

《宋史》的天文、五行、律历、地理、河渠、礼、乐、仪卫、舆服、选举、职官、食货、兵、刑和艺文十五志,记录了一代天文历法、典章制度、社会经济、行政沿革、图书目录等等,虽间失芜杂,为后代治史者所訾议,然其叙述之详,为二十四史中所仅见。

《宋史》尊奉道学首创了《道学传》吗

《宋史》尊奉道学(理学)的思想倾向很明显。在这部史书中,它首创了《道学传》,详细记载了两宋的道学家,如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等人,突出了道学的地位。另外,其中的忠义、孝义、列女三传也都是宣扬道学思想的,如《忠义传》里的人物竟有二百七十八人之多。这些内容虽旨在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但却为后世研究理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宋史》的最大缺点是编纂的草率粗糙吗

《宋史》的最大缺点是比较粗糙。由于成书时间短,只用了两年零七个月,而且时值元朝濒临崩溃的前夕,因此在编写过程中对史料缺乏认真鉴别考订,资料也没有精心裁剪;而且书的结构也比较混乱,编排也不协调。从整体来看,北宋详而南宋略,如《文苑传》里,北宋文人达八十一名,而南宋仅有十一名;《循吏传》里,南宋竟无一人。此外,宁宗以后的史实多缺而不载。列传虽然占的篇幅很大,入传的人物有两千八百多人,但缺漏的人物仍然不少。如南宋后期抵抗蒙古军守合州有功的王坚,其英勇程度,不减唐朝的张巡守睢阳,但在《宋史》中却无专传,其事迹只散见于《宋史》《元史》的本纪和列传中。又如生祭文天祥的王炎午,终身面不向北的郑思肖,爱国诗人刘克庄等,也都没有列传。而有的人物却出现一人两传的现象,如《宋史》列传一百一十六有《李熙靖传》,二百十二又有《李熙靖传》。还有列传的编排不以时间为序,造成了前后顺序的混乱。

《宋史》的史料价值比其他史书高吗

《宋史》的主要史料来源是宋代的国史、实录、日历等宋朝史官的原始记述,而这些史籍现在几乎全部佚失了,在其他书中虽然也有引用,但取舍、详略各不相同,加上在记载宋朝历史的各种文献中,只有《宋史》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内容广泛而丰富,史料价值相当高。史料价值相当高。史家普遍认为,《宋史》是保存宋朝官方史料和私人著述最系统全面的一部史书,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要想了解宋朝历史便不可能脱离《宋史》,后世众多的修订之作,虽然确实各有其长处,但却不能取而代之或者与之并行于世。宋代文治、武功略逊汉唐,然经济的发达、文化的昌明、思想的繁荣则远超汉唐,近代大史学家陈寅恪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数千年之演变,造极于天水一朝。而要了解这一光辉灿烂的时代,《宋史》将是一部很好的入门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