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基本常识
6130600000031

第31章 道教礼仪

礼仪,就是礼节和仪式,是一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道教礼仪,就是道教徒信道、学道、修道、行道和日常生活的礼节和仪式。

道教礼仪内容非常丰富,但总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维持道教内部人际关系的礼仪,可称为日常生活礼仪;另一类是体现道教徒信仰生活的礼仪,可称为宗教信仰礼仪。

●初人道仪

凡初欲学道,男7岁号录生弟子,女10岁号南生弟子,始授训成夫妇者,男称清真弟子,女称清信弟子,常依科斋戒,兼行黄赤交接之道,能便断得即为佳。

其童男女秉持至15岁,方与诣师请求出家,禀承戒律稍精,方求入道誓戒三师,称智慧十戒弟子,戴二仪冠,黄绶衣,七条,素裾,七幅,及鞋而已。

次迁经法于十部大乘之内,精一帙业成后,授初真81戒,授竞,及保举戒师7人,称太上初真弟子,号白简道士,冠七真冠,披黄褐文左九右十白裳,黄裾九幅,檀香木简,玄履,铺黄坐坛,始入靖诵经,思神行道。

次后不选年代,经业转精,明炼法式,方参洞经。初诣三师,请授正一盟威箓24品。授正一箓后,方可以为人章醮,为帝王封署山岳,辟召妖毒,朝拜星辰,以铨律候,称太上正一盟威弟子,是天师某治某气祭酒赤天三五步纲元命真人臣某,凡道士未受经法,通称小兆可。

冠玄冠,朱帔24条黄裳苍裙,佩炎光火玉佩,佩斩邪威神剑,佩黄神越章印绶木雕,铺八卦坛,

所授经业:正一法文经120卷,大章360通,小章1200通,朝天醮经仪300座,修真要10卷,玉经3卷,指要3卷,太灵阴阳推迁历60卷,禁咒文5卷。

按摩通精文3卷,修元命真文1000字,禹步星纲一卷。以前正一所行,皆在三界内,所言十部大乘者,多述罪福冤对,说有说空,修正一道成,告白真官,迁斋上室。

●拜师礼仪

入道,就是皈依道教之意。入道礼仪,是道教信徒正式成为道教徒的礼仪。俗话说:“师父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入道要有引进的师父,所以要拜师。

行拜师礼,一般要在宫观殿堂内,或设立坛场。在殿堂或坛场中,首先由师父邀请来的道侣行祝愿礼,接着师父上香,向祖师行三礼九叩大礼,然后端坐于殿堂或坛场一侧事先设好的座位上。

接着准备拜师上香,向祖师行三礼九叩大礼,然后转身面对师父,向师父行三拜礼。师父赐起以后,根据本派的字辈赐道名于弟子。

然后,在众道侣祝愿礼仪中,师父再率领弟子向神位行三礼九叩大礼。拜师仪式结束。另外,如果是出家的,一般在向师父三拜之前,要向祖先、父母和亲友行礼拜辞。

拜师礼仪比较隆重的,还要上表,奏告祖师,吸纳弟子成为该派传人,例如龙门派上表邱祖、天师派上表祖天师之后,就成为一个“玄门弟子”或者“玄裔”、“法嗣”。

弟子行拜师礼之后,就有了师承关系。一个学道的人,刚进道门拜的师父就是本师。如果再需向别人学道,还可拜师,称为拜先生,又称学师。

本师只能一个,先生可以多个。无论是本师,还是先生,都要称呼师父。因此,一个道士,可能有好几个师父。

●冠巾礼仪

冠巾是全真派出家弟子正式成为道人的仪式。弟子拜师出家者,无论老幼都称为道童,在道观里学习、工作、生活一段时间之后,经师父考察满意并蓄满头发后,由师父邀请道侣为弟子行冠巾礼仪。

行冠巾礼,要由师父事先邀请品德高尚修行有素的道友当任三师和高功,举行《全真冠巾科仪》。

三师是指:度师即恩师,一般由弟子本师当任;梳发挽智者称拢发师;引导行礼的称引进师或引礼师。高功为冠巾师,为冠巾科仪的主法。

一般情况下,冠巾礼仪都在弟子的出家宫观由本师主持。如果本师已经羽化,可以傍设本师牌位,由学师当任度师。如果出家弟子的宫观无力举行《全真冠巾科仪》的,可以由本师请求其他宫观的道友为弟子冠巾。但无论如何,本师赐给的道名不可更改,否则视为背弃师门。

●传度礼仪

传度意为传授度世之道法,是正一派弟子正式成为道人的仪式。弟子拜师之后,跟师你学道,经师父考察满意后,由师父邀请道侣为弟子行传度礼仪,也可以举荐往大宫观参加传度。

传度仪式也有三师和高功,一为传度师,二为鉴度师,也称证盟师,三为保举师,也称引度师。担任传度“三师”和高功的道士,必须经过授录。

弟子传度之后,称为“白检”道士,即没有授录,没有盟证道位,没有领受法职的新道士。

●传戒礼仪

传戒,就是道教全真十方丛林宫观中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律师、著名方丈,向已受“冠巾”的正式道人传授“三坛大戒”。

戒律,是以历代祖师承神灵的降授而规定的不可违背的道士言行、修持的准则,戒律对于修行人,就如同载人的舟楫,能帮助修道者超脱生死,达到性善的境界。修道不受戒,就不能得到道法要诀的真传,且名不得入“登真录”,因此出家道士要受戒并持戒。

●叩拜礼仪

叩拜是道教传统礼仪,是比较隆重的礼拜仪式。《周礼》太祝辨九拜,一说,稽首。稽首为敬之极,故为首至地。一说行跪拜礼时,两手拱至地,头至手、不触及地。

道士叩拜仪式为:双足双手着地,头磕下去要头着手。但为了方便起见,一般头磕下去不必定着于手。

道士叩拜,要足站八字,双膝与手同时着地,左手按在右手上,手心皆向下,成十字形,头与脊背同时向下伏,形似青蛙卧状,切忌臀高于背。

如臀高于背,则成后高前低,不但不雅相,也为止失仪。道教认为:道士磕头是对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足站八字,手按十字。

道士对信众的见面礼节为“抱拳拱手”礼,或有所请问,则要躬身作揖,称称“稽首”。不论乾道坤道,抱拳皆是左手抱住右手,左手称为善手故。

另外有一种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指插于右手虎口内,按住右手子纹;右手大指趋于左手大指下,按住午纹,外呈“太极图”形,内握子午诀。这种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时,常行稽首作揖,只自然抱拳而已。

作揖躬身时,两足成八字自然站立,两膝切忌前屈,头、腰成自然弯曲状,如月牙;两手自然下垂于丹田处抱拳,边直身边行走,手上至口齐为度。抱拳拱手礼,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明礼仪,是于今日流行的握手、拥抱等完全不同的文明礼仪形式。

●三礼三叩

道门中人常说“朝上三礼”,就是指行三礼三叩礼,此礼多用于平日朝神。关于三礼三叩的具体拜法:

首先,站在跪垫或者拜垫前,双脚站成“八”字形,两脚跟相距二至三寸;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与口相齐;左手离开右手捂心,心意散乱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专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时从容俯身,右手按跪垫,两膝下跪,紧接着,左手离开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状。

接着俯伏叩首,头磕在双手背上,头与脊要同时下伏,切忌臀部高于背。此时,心中存想神容并诚心祈祷。然后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劲,慢慢起身,右手随之收回,双手抱拳高拱,准备第二次叩拜。

如上重复两次,是为三礼三叩。头磕完后,起身,双手合抱放于上腹处,道教称“怀抱太极”。接着,再一次向神行称作揖礼,待双手自上而下至上腹处并立身站定后,方可离开跪垫。

●三礼九叩

关于三礼九叩,其拜法是重复“一礼三叩礼”两次,合为三礼九叩。重复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礼。礼毕,同样作揖而退。

三礼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礼拜仪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及各种斋醮道场时,方行此礼。有老道长说,道教叩拜礼是对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盖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为“一”也。

总而言之,向神行礼是为了表达对“道”的信仰和对神的尊敬。

●朝拜礼仪

一是澄心存神,敬对祖师。全身放松,两目平视,双臂自然下垂,中指与裤缝对齐,两足平行分开,与肩同宽。

二是两手结太极阴阳印,男左女右,即女子右手在上,男子左手在上,举至眉际,一般高以不超过眉际为度。

三是左手放于心窝,同时右手下行,腰徐徐下蹲;右掌向下按于拜垫中央。

四是左掌向下,覆盖于拜垫中央右手之上,与右手交叉成十字。两手按于拜垫中央后,两膝随即跪下;同时整个身体拜下,额头平贴于地面。注意跪拜时勿抬臀,而是全身俯伏如灵龟状。

五是左手拾起,依前放于心窝处,同时右手按住拜垫将身撑起,头与两膝离垫起身。

六是两手仍结太极阴阳印,同前举起额前。此为一礼。

七是如是三次,是为三礼,如遇重大场合,则为九礼,名说“大礼”。

三礼完毕,结印弯腰,垂至膝前,同时退后一步,两手结印再次举至额前,此为“谢祖师”。如是礼毕。

●敬香礼仪

神一般都要烧香,称之敬香。敬香是“以香达信”,即人的诚心通过香烟达于神前,所称“一柱真香通信去,上圣高真降福来”。

香之为用,在于传诚达悃。殿主烧香,正炉以三炷为宜。三炷香要插平,插直,间隔不过一寸宽,这必须气静心平始能做到。

烧檀香比较讲究。烧檀香或降香、沉香,皆必须有专备的香炉,香要劈做一分粗细,一寸长短,还要另备一些香面。香面通常以线香碾成粉末即可。

烧时,先用香匕在檀香炉中间把香灰挖一小坑,填入香面,用运板运平,使香面上微盖一层香灰,燃一点点线香插进香面,香面在香灰的掩盖下自然燃烧。

这时拈香者的初柱香插入时,就会有一缕青烟,从炉中直腾起来。这种香,在宫观中只有庙中主持或道场中高功拈这种香,殿主或香客进香皆是烧线香而不烧檀香,或有香客烧檀香,也只是把带的檀香烧于炉内即可,不用这样讲究的。

道士拈香,按规矩要默念《祝香咒》为:“道由心学,心假香传,香焚玉炉,心存帝前,真灵下盼,仙施临轩,令臣关告,迳达九天”。

●持戒威仪

凡学人未习戒本不得习经法。入戒坛习初真戒未熟不得躐等受中极戒。阅戒本必须焚香礼拜,不得草率展阅。不得容人看戒本。不得盗听真师说法。礼诵功课宣敬谨三时勿简。已入钵堂修炼身心者及行持中极戒历三年者方受天仙戒。

不得矫饰威仪求人恭敬。不得广谈因果希布施。不得非时礼拜,欲礼拜当在人静时。不得占殿中央礼拜,中央是常住位。主殿上香灯供具宜细行,不得粗率。焚香时微咒说:常焚心香得大清净。上灯烛微咒说:破除重暗洞照十方。

不得专拣应赴经典学习。或遇贫难不堪,当安命自慰,不得怨天恨地。不得见士俗便说当施作福。不得对外教谈道法。不得强化施主财物,也不得嘱托豪贵亲知募化。不得货殖营利。不得假托缘事募财为私用。

●吃住威仪

在过去,道教的丛林宫观对吃住有严格的仪范。道士吃饭要依仪范进斋堂吃饭,名“过堂”。

常住在斋堂吃饭的有三种规矩:一是便堂,不讲礼仪,随便用斋,但必须食素,且不能说狂语;二是过堂;三是过大堂。过堂吃饭叫“过斋堂”,要衣冠整齐,在斋堂门外排班,进斋堂用斋。

常住九月十五起至三月十五止都是“过堂”吃饭。腊月二十五“接驾”后至正月初五午斋毕均要“过大堂”。

过大堂八大执事在客堂搭衣整班,客、寮带班到监院寮门口,两两相对肃立,监院出寮两使者随出,站立监院两边。同打一躬,客、寮引班到斋堂门口,分班续立在两排道众后边。

道众听到打梆号,衣冠整齐到斋堂门口外排班,执事排班请监院,堂头衣冠整齐去请供,两名经师,一名护供,一名站在班内。堂头请供,一小盂饭,一小盂清水,一双筷子,燃香三炷,一炷烧在司命炉内,两柱放在供盘上,举供齐眉,入堂,供于灵祖像前。按道教仪式击梆。

吃饭时,叫“让斋”。不“过大堂”,平时过堂,由堂头“让斋”。让斋完毕,侍者归座,合堂用斋,切忌“响堂”。大众用斋,行堂左右巡视,随时给添饭、添菜。

斋堂用的碗筷摆法也有法规。每人面前两只碗,左饭右菜,横筷子两碗前近身处。若欲添饭,以目注视行堂,用筷指左碗;欲添菜指右碗。行堂持饭、菜桶至前,要多少,以筷在碗内划圈,行堂根据所划添饭、菜。

吃好时,将筷直置于两碗中间,以示斋毕。堂头看大众全用斋毕,目视侍者,侍者下座,喊:“大众结斋”。

食毕,方丈、监院、道众,同打一躬,依次退出。道众吃饭时必须先供奉祖师。腊月二十八客堂备席,请果茶执事团年,道众吃“混元菜”。

年三十下午于山门外设香案,供本宫前羽化后各派灵位牌,监院、高功、经事去大厨房“接灶”,做祝寿科仪,接着便是接喜神,抢喜钱。初一至初五中午皆吃“混元菜”现在一般宫观,吃饭另行“过小堂”仪。很少举行“过大堂”礼仪。

●出入威仪

不得无故入他宫观及僧院;不得无故至俗家。或有事至俗家,事毕即返,不得久留;不得与亲俗小儿等笑谈杂语;不得以衣物寄顿俗家;远近出入不得失仪;同事或失仪不得非笑。

●起立威仪

立不得偏任一足及倚桌靠壁。侍师不得对面立,不得高处立,不得远立,立师后不得倚师座。除诵经时、做务时、病时,见师长起立,见宾客起立。

●坐卧威仪

看阅经典,不得箕踞,当焚香正襟危坐。不得当圣像坐。坐功依师传受,按时静坐,不得失次。对师长不得坐功。对宾客不得坐功。夜中宜多坐少卧。不得同妇人坐。不得与女冠同坐。如女冠来问道,开示毕,即遣归,不得久留坐。静坐约一时,或经行,或卧。与人并坐,不得横肱坐。

不得竖膝坐交臂膝上。卧宜侧体屈足醒则舒,不得偃仰卧。不得与师同房卧,或同房不得同榻卧。师未卧不得先卧。已卧不得言语。不得脱小衣卧。不得于非处卧。

临卧携火入房必须与同房者知称:火入,欲熄灯也与知称:更用灯否。大暑不得伏地卧。不得露外。不得昼卧。不得饱饭便卧。不得置火枕边。不得携秽器从法堂前过。晨起先左足下床。临卧时咒说:当愿众生,以迷入觉,一旦豁然。下床时咒说:化恶反善,上书三光,使我长生,乘景驾称。

●沐浴威仪

浴宜朔提,不得当风。不得带湿萦髻不得抿发不避人前,沐不得数。不得与俗并日。如沐堂脱衣着衣当安详自在。水沐先洗僻处。不得浴堂小遗。不得粗糙致汤水溅邻人。入浴不得与人语。不得恣意久浴妨碍后人。有疮癣当后浴,不得先入。汤冷热依例击梆,不得高声大唤。

沐浴宜五香汤:白芷、桃皮、柏皮、零香、青木香。沐秽,辟除不祥,双童守护,七灵安房,称津炼濯,万气混康,内外利益。

书称:“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约而言之,事事不过一敬,推而广之,洋洋奚止三千,现前众等,若能随事体察,触类旁通,始感勉强,终归自然也,勇猛力行,无怠无忽,不唯具大福报,决定仙都记名,复有护戒神王,营护戒体,证无上道。”

●视听威仪

阅经典当端坐体认。不得辄指日月虹霓。不得久视日月称汉。不得视外教书。不得视小说传奇闲杂书。侍坐师侧及对宾客,宜正视,不得上视,不得下视,不得斜视。不得注视乱色叹羡奇艳。随师登高眺远,视师所视处,不得他视。

随师出入,不得左右顾盼,当低头随后。入城市遇一切戏幻聚众事,不得注目视。归不得侈谈城市风景奢华。传达师友书信,不得私拆窥视。

入师友房,不得乱将经籍翻视。入城市不得顾视女人,不得睨视女人。不得听唱歌曲。不得隔垣倾听人语。师诵经讲道,当起敬谛听,不得杂听。

●饮食威仪

凡斋会先致供奉圣真,大众端庄齐立,诵灵书中篇毕,诵偈称:汝等鬼神众,我今施汝供,此饭遍十方,饭不过七粒,面不过一寸,馒首不过指甲许。

食时微咒说:五星之气,六甲之精,三真天仓,清称常盈,黄父赤子,守中无倾。

饮食微咒说:神水入腹五脏清明。饮食时不得笑语。不得含食语。不得呵食好恶。不得搔首。不得刺齿,欲剌齿以袖掩口。不得啮饭有声。不得作口容,不得有声。饭中有谷当去皮食之,不得弃地。

饭食中有虫蚁宜密去之,不得令众知。食竟不得更离座食。放碗箸不得有声。不得偏众食。不得见美味生贪心恣食。凡同众食,不得太迟,不得太速,举箸放箸,不在师长前行食未至,不得生烦恼,不得大声呼唤。时常饮食,不得失仪。有失仪者不得非笑。

●言语威仪

入法堂及侍师席,不得高声言语,也不得大声咳嗽。不得多言。不得疾言。不得效市语隐谜。师不问不得言。师语未了不得言。不得言人过失。不得言士俗家务。不得言朝廷官府事。不得言闺阃事。不得言为媒为保事。不得非时言道法,不得与妇人低声密语。不得与少年子弟谈笑戏语。

饮食寝息时不得言语。有亲友来访,不得在法堂久坐交谈,当在林下水边方可倾心坐论。质疑询道当礼拜致敬。师有问家常事,不必礼拜,当据实对。对士俗不得言炉火黄白术。不得言彼家术。不得言符咒幻术。不得诃风骂雨。不得言一切傍门小术。不得言教外优劣。

●听法威仪

凡听法已,精思理致,身体力行,不得徒资口耳。年少初真,戒行未坚,道心未笃,宜专持本戒,不得蚤受中极戒。

不得与年少道士俗姓子弟结友。不得与女冠结拜姊妹书疏往来。

●穿戴礼仪

服饰是道教宗教形态上的一个突出标志,人们可以从服饰上清楚地辨认出道教徒。道士在庙都必须头上戴巾,身穿道服、白袜、覆鞋。

道人服饰,古有“羽服”、“羽衣”之称。道教服饰最早的统一定制是从南朝刘宋时的陆修静开始的。现代道人穿的服装,大小上衣皆为“大领”,是明代以前汉民族的服装样式。

黄色黑边,受戒时用;法衣,指做道场“高功”穿的法服和行宗教大典时“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经师上殿念经、做道场穿的法服,也有素净不绣花的,通称“班衣”。

大褂、道袍一般多用蓝色,以像天色和东方青阳之气;法衣则多红、黄色,也有蓝色、绿色;方丈穿的法衣多为紫色;班衣以红、黄居多。

道教把道教徒戴的帽子称为“巾”,巾有9种。分别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遥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阳巾。

道士的合格服饰,不仅是衣帽整齐,而且要衣冠整齐。所称的“冠”不仅是指帽子,而且指特制的礼饰。最通用的有黄冠、五岳冠、五老冠等,这些是做法事时用的,专场专用,不能随便戴上。

道人的鞋、袜也有规矩,鞋以青布双脸鞋为最合格,一般穿青布圆口鞋或青白相间的“十方鞋”,多耳麻鞋也可。袜则统用白布高筒袜。

道人裤管必须装入袜筒内,不得敞开裤管。不穿高筒白袜,必须把裤管齐膝下绑扎。不扎裤脚上殿,殿主不让进殿,进了殿要受罚。道人不得顶冠入厕,戴冠入厕者要受罚。巡寮执行任务处罚人时,必须衣冠整齐,庄严从事。

●宫观礼仪

道教宫观的道士必须住庙,正一派要求宫观内保持良好道仪风范,不得混同于俗。道士与道士之间一般称道友、道长等,对年老道长一般称某爷。道人宿舍中必须清洁素雅,不得华饰,但要整齐,道人不得裸身而卧,不得在卧室内荤洒、神侃。

道众宿舍不得把俗人随便带入,更不能留宿。乾道、坤道不得在同院中居住,相互之间应保持距离,清心寡欲,不起邪念。乾道、坤道之间不得随意串门。

早上开静后,需立即起身洗漱,到各殿朝拜祖师,上早课,诵经聆听,持心修炼。到其他庙内挂单,要遵守其庙中规范,不经允许,不得常住。

●供养礼仪

敬礼神像仪式,如:神像开光、神殿装饰、献神供品、敬香等,都属于供养的范畴。

●神像塑造礼仪

神像有木雕、泥塑、夹苎脱空、石雕等多种。在雕塑神像时,要进行敬神仪礼。其仪式主要有二。

一是择吉日良辰,举行开工仪式。首先上供、焚香、诵经礼拜。如是木雕,造像工匠要用斧子在木料上方轻砍三下或七下,以示三请或表示赋予其三魂七魄。

二是在神像雕塑过程中,还必须有“装脏”仪式,其用意是使神灵能贯注到神像中,让神像真正成为神灵依附的分灵身。如是木雕,在神像背后开一方穴达到胸前,然后择吉日良辰装脏。

装脏的内容通常有:经典,它代表神灵和智慧;铜镜,象征神明能洞照人世善恶;历书、五谷,象征神明能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沉香、朱砂、雄黄,表示可以避邪;红、黄、青、白、黑五色线,以应五行俱全;金银珠宝,表示神明能佑人富贵吉祥;灵符、香灰,表示神通。

●神像开光礼仪

神像塑好后,择吉日举行“开光点眼”仪式。事先准备好朱砂、白芨、金鸡、镜子、面巾、新毛笔等物,届时上供、焚香、诵经、念咒、焚表、诵念圣诰。

由高功将神像上的红布取下,用新面巾为神像揩面,然后用新毛笔蘸朱砂、白芨和金鸡血的混合液点神像眼睛,也可顺便点口、鼻、耳,表示开窍。

与此同时,在殿外由一道士用镜子将阳光反射到神像的眼睛中,以喻太阳的神光使神像能洞察人间。

举行“开光点眼”仪式,旨在诚心祈祷神的分灵降临人间附之神像之上,使其成为具有通神启灵的分灵身。因此,其仪礼时分隆重。道教有—套专行开光科仪。

●神殿装饰礼仪

神殿,也称神堂或殿堂。为了增加神的威严与肃穆眺气氛,令人进入神殿后受感辣而顿生虔诚敬仰之心,还要在神殿内布置多种装饰。主要有华盖、幔帐、幡、幢、吊灯等。

华盖,原为天子宝座上所用以盖覆头顶的伞盖装饰,《古今注》记载:“华盖黄帝所作也”。后世道教沿用,悬挂在神像头顶上瑞,象征神的尊贵与威严。

幔帐,悬挂于神像前,上面绣有白称、仙鹤等图案。

幡,悬挂神象前之幔帐两侧。《太清玉册》卷五记载:“道家所用之幡,以表示天地人之象”。

在神像前,还要挂吊灯等,象征神光普照。

●献神供品礼仪

所供奉的神像就是神的分灵身,当时予以供养。供,享献;养,以饮食供奉。其供品,平日为香、花、灯、水、果,此为常设供品。

做道场时则在前面五供的基础上,增设茶、食、宝、珠、衣五供,合为十供。供有一堂供、三堂供、五堂供、七堂供、九堂供几等。每五盘供品为一堂。

现今道观所献供品一般有茶果、饭食、面食、菜。神的供品,也要依礼摆设。其排列顺序是从内至外:一茶、二果、三饭、四菜、五馒头。献供时,先双手高举供品,与额相齐,躬身致礼,然后轻放供桌上。供献讫,还要敬香、叩拜。

●鸣钟击鼓礼仪

以铜制成的乐器。鸣钟可以振聩、擂鼓可以升舞,所以道教常以钟声警醒世人。许多宫庙正殿中仍置有钟及鼓,若有善信请神谒祖或返驾时,以敲钟击鼓作为迎接或欢送之意。

初一、十五及圣寿时鸣钟击鼓则以上午先钟后鼓,下午先鼓后钟鸣击。以上午为例,先鸣钟3声表三清,继击紧13声,每一声默念一字“太乙救苦大天尊青玄九阳上帝”,后继续击慢14声,接紧13声,慢14声,再接紧13声、慢14声共计3遍81响为数之尊。

最后落4击表四御,才接鼓声6声每一声默念一字“雷声普化天尊”,后击轻重长短风称“雷雨之象”3遍,再击6声“雷声普化天尊”后止。如此擂鼓4遍24响,表二十四节气,此乃偶数、阴数。

道教崇尚自然,在教义上与仪式做严密的结合,常以阴阳数作为行事的依据,例如清微天玉清境有九圣,禹余天上清境有九真,大赤天太清境有九仙,所以在祭祀时有27响钟声。

又因晨钟属阳,故以奇数,其位属木,所以以青玄九阳上帝为钟文。暮鼓属阴数,以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故用阴六之数,而鼓声若雷。

传统道教神位配置,三清以下,左太乙,右普化,故用雷声普化天尊为鼓文。并配合风、称、雷、雨的自然变化,其击法:

雷:全重击,徐疾相间,如雷声;雨:全轻击,徐疾适宜,如丝丝细雨;风:由重转轻,由徐转疾,如风由近渐远吹拂;称:由轻渐重,由急转缓,如称变幻莫测。所以击鼓以徐疾轻重急缓,击出风称雷雨表示风调雨顺。

●道观参观礼仪

道教宫观是道士生活、修道和举行各种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无论道内道外,都要保持道观的清静、整洁和庄严,切忌有任何不合禁戒的言行。

进入道观,应当衣冠整齐,注重仪表,不可光身赤脚,也不可高声喧哗等。

和道士招呼的礼仪:可称道长、仙长、师父、师傅、大师、爷、师兄。因道士不改姓氏,也可带姓称呼,如某道长、某爷。另外有职务可称会长、方丈、监院、知客等。

见面一般用传统礼节,抱拳拱手,称“拱手”礼。打招呼时,一面拱手,一面口称“慈悲”或天尊圣号。拱手就是两手抱拳,这是道教对别人极为尊贵的打招呼方式。

与道士言谈的礼仪:见了道士不问寿,即不询问道士的年龄。我国有句俗话说:“僧不言名,道不言寿”。道人修炼是为了长生久视,所以最好不要问道人的年龄。

道士入道门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宗教信仰,有的是要寻求生命解脱,有的是要学习传统文化,也有的是想练就一身好武功等。所以,如果没有深交,请不要贸然问其身世。事实上,道人也是普通人,有着常人的情感,只要相互尊重、理解,是很容易与之交往的。

道观上香的礼仪:各地道观习俗不同。有的地区,可以在神坛前燃烛烧香和焚化纸制“元宝”等。有的地区,只能在道观指定的蜡台、香炉和焚炉中燃烛、烧香、焚纸。有的地区,则只允许烧香祀神,而没有燃烛等其它习俗。

叩首礼拜的礼仪:重大的道教醮仪,主祭道士都用我国传统的三跪九叩仪。如果入宫观不会礼拜,可以在神坛前行鞠躬礼。道教主张为人要“慈悲为怀”、“以礼相待”,忌“轻忽言笑”、“举止不雅”、“为人轻慢”、“斗戏诙谐”、“衣着不整”等不礼行为。

沿袭至今的礼节有;叩首、顿首、稽首、鞠躬、曙躬、作揖等。祀神、拜祖、拜师,行叩头、顿首、稽首礼,要求三跪九拜;对长者作叩头礼;对同辈和知已以作揖表示礼貌。

饮食用斋礼仪:在饮食方面,道教养生之道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饮食禁忌。道教特别强调对于酒、肉及五辛之菜等的禁绝。

现今道教两派之中,全真恪守古训,苦心厉志,不立家室,以素食为主;而正一则允许成家,除斋醮活动期间,一般不禁绝荤辛饮酒,但求心净而已。全真道士茹素吃斋,入全真道观决不能夹带荤菜。正一道士平日可以吃荤,唯逢斋醮必须吃素,因此,在斋期内入正一道观,也不能携带荤菜。

待客用膳有两种:全真道宫观以清食待之,有啥吃啥,不摆荤酒,以盛情为满意;正一道宫观待客可摆荤酒。另全真十方丛林里有实行“过堂斋”的,无论道俗过堂时,均应按照丛林规矩,吃饭时不弄出声音,不随便走动、说笑起哄等,讲究“食不语,寝不言”。依照斋堂负责人的指挥,作到威仪随众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