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基本常识
6130600000013

第13章 魏晋宗师

魏晋时期是道教历史上一段十分重要的改革时期,这一时期优秀的道教宗师不断出现,最知名的有“冲应真人”葛玄、“神功妙济真君”许逊、《抱朴子》作者葛洪、改革天师道的寇谦之与陆静修,以及道教经典的集大成者陶弘景等。

●葛玄

葛玄,三国时方士。字孝先,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据《抱朴子》记述,葛玄曾经以左慈为师,修习道术,受《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等炼丹经书,后传授给郑隐。

相传葛玄曾在江西阁皂山修道,常辟瞄服食,擅符咒诸法,奇术甚多。后世道教尊称为“葛仙公”,又称“太极左仙公”。北宋徽宗时封为“冲应真人”,南宋理宗时封为“冲应孚佑真君”。

●吴猛

吴猛,晋代道士,字世称,濮阳,今河南濮阳县人。仕吴为西安令。40岁时,得至人丁义神方,继师南海太守鲍靓,复得秘法。吴黄龙中,得白称符,遂以道术大行于吴晋之间。晋武帝时,以所得秘法尽传许逊。

当时流行有许多关于吴猛的传奇故事。有著作《郎宝感其异》、《搜神记》行于世。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解化于宅,宅号“紫称府”。宋政和二年,徽宗封为真人。

●许逊

许逊,东晋道士,净明道尊奉的祖师。字敬之,南昌人。

据《道书》记载,少年以射猎为业,一日入山射鹿,鹿胎堕地,母鹿舔其崽而死。许逊怆然感悟,折弩而归,始栖托西山金氏之宅修道。

闻豫章人吴猛得术士丁义神方,乃拜大洞君吴猛为师,传三清法要。后乡举孝廉,于晋太康元年出任旌阳令,人称许旌阳。

元康元年,爆发八王之乱,许逊以晋室纷乱,乃弃官东归,与吴猛在豫章地区传播孝道。据说许逊的西山教团有上百人的规模,教团骨干有12人,称十二真君。

宋政和二年,遣内使程奇请道士在玉隆宫建道场七昼夜,诰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后又仿西京崇福宫规制,在洪州西山改建玉隆万寿宫。

●范长生

范长生,十六国时成汉道士,又名延九、重九,或名文,字元,涪陵丹兴,今四川黔江人。

范长生精通天文术数,博学多艺,居于青城山,拥有部曲干余家,为当地天师道首领。巴氐族人李特率领流民在益州起义,范长生曾资助军粮物资。

李特战死后,其子李雄率众攻入成都,打算迎立他为国君,固辞不就。李雄建立成汉政权,拜他为宰相,加号“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尊称为“范贤”,封西山侯,并免征其部曲的军粮,全部租税由他本人征收。

范长生修道长寿,他活了130多岁。著作有《道德经注》、《周易注》。旧时四川青城山有“长生宫”,为范长生的纪念之地。宋代诗人陆游曾到此游览,吟诗说:“碧天万里月正中,清夜珥节长生宫”。

●魏存华

魏华华,晋代女道士,字贤安,任城人。司徒魏舒之女。博览百家,通儒学五经,尤耽好老、庄。常静居行导引、吐纳术,服食药物,意欲独身修仙,遂其所愿。其父母不允,在她24岁时强嫁给太保掾南阳刘文。

刘文任修武县令,魏华存随至任所,生有二子。后来别居,持斋修道多年,广搜道教神书秘籍,曾为天师道祭酒。得清虚真人王褒等降授“神真之道”,景林真人曾授给她《黄庭经》。后被尊奉为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师,世称“南岳夫人”。

《道藏辑要氐集》收有《元始大洞玉经》、《元始大洞玉经疏要十二义》、《大洞玉经坛仪》、《总论》,均题为魏华存疏义。

●狐丘

狐丘,也称狐刚子,炼丹家。据传为晋代人,约与葛洪同时,撰《五金诀》,称狐刚子为“最大之外丹黄白师”。

其著述反映了汉末我国炼丹术所达到的高度,是我国古代一位卓越的化学发明家。可惜其著述未能完整地保存下来,以致他的名字长期湮没无闻。

所幸成书于唐初的《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及唐代黄白术专著《龙虎还丹诀》、《太古土兑经》中,保留了他在黄白术方面的一些重要佚文。虽然零散,但可知其著述有《五金粉图诀》、《出金矿图录》、《河车经》、《玄珠经》等。此外《通志 艺文略》还著录狐刚子撰《金石还丹术》。

●鲍靓

鲍靓,晋代道教徒。字太玄,东海人。汉司徒鲍宣之后。据《晋书》等记载,5岁时对父母说:“我本是曲阳李家子,9岁坠井死。”父母寻访得李氏推问,果符其说。

靓兼学道教和儒典。迁南阳中部都尉,为南海太守。曾入海遇风,煮白石充饥。曾见仙人阴长生,得受道诀。享年百余岁,卒葬于召子冈。

●葛洪

葛洪,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字雅川,号抱朴子,江苏人。

三国方士葛玄的重孙。葛洪性情沉静,喜好长生道术,曾经拜郑隐为师,得受内修炼丹法。后在罗浮山居住,著述不辍,养生修道,以丹鼎生涯终老。

葛洪所著《抱朴子》,内篇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外篇讲“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其思想基本是以神仙修炼为内,儒术应世为外。

该书继承和发展了东汉以来的炼丹法术,对以后道教炼丹术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为研究我国炼丹史以及古代化学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葛洪还撰有医学著作《玉函方》100卷,《肘后备急方》3卷,内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有治天花等病的世界最早的记载。《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收有他的著作10余种。

●孙恩

孙恩,东晋五斗米道道士和起义军首领。字灵秀,祖籍琅琊,家族世奉五斗米道,是永嘉南渡世族。其叔父孙泰奉吴郡钱塘五斗米道首领杜子恭为师。

东晋隆安二年,爆发王恭之乱,孙泰以为晋祚将尽,乃以讨王恭为名,准备起事。事未发,司马道子父子诱斩了孙泰及其六子。孙恩逃入海岛,聚众百余名立志为孙泰复仇,后起义,占领了会稽八郡,并一度逼近建康,攻破广陵,后被晋朝镇压,孙恩赴海自沉。

孙恩五斗米道徒信奉长生久视之道,信仰天、地、水三官,尤其相信水仙。孙恩以五斗米道组织起义,动摇了晋室的封建统治,也引起了南北朝时期道教上层人物寇谦之、陆修静对道教的改革和南北天师道的出现。

●许谧

许谧,东晋时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名穆,字思玄。

年少知名,博学有才章,儒雅清素,与时贤多所交往。少仕郡主簿功曹吏,选补太学博士,出为余姚令,后为尚书郎,官至散骑常侍。

其虽外混俗务,而内修真学,行上道,后归隐茅山。太元元年逝世,享年72.梁高祖为其别立祠真馆,本宅立为宗阳观,后改名紫阳观。宋宣和间敕封为“太元广德真人”。道教中尊为上清真人,上清派第三代宗师。

●杨羲

杨羲,东晋时吴人,后居句容,字羲和。少好学,工书画,自幼有通灵之鉴。及长,性渊懿沈厚。与许迈、许谧交往甚密。许谧荐之相王,即晋简文帝,用为公府舍人。简文帝登位后,不复出。《真诰》、《清微仙体》等称其为上清派创始人之一。

永和五年受授《中黄制虎豹符》;六年又从魏夫人长子刘璞受《灵宝五符经》;兴宁二年受《上清真经》,并托神仙口授,制作大量道经秘笈。宋宣和年间敕封为“洞灵显化至德真人”。

●寇谦之

寇谦之,北魏道士。字辅真,自称是东汉功臣寇恂的第十三世孙。早年倾心慕道,修习张鲁道术,但未成功。后来随成公兴入嵩山,修道七载。

神瑞二年,太上老君亲临嵩山授予他“天师之位”,赐《称中音诵新科之戒》20卷,传授导引服气口决诸法,并令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

始光中,寇谦之亲赴魏平城献道书于太武帝,得到重臣崔浩的帮助,在平城东南建立新天师道场,“重坛五层,遵其新经之制”,后人称为“北天师道”。

太武帝听从寇谦之的进言,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并亲至道坛受箓,成为道士皇帝,封寇谦之为国师。北天师道由此在北方大盛。

寇谦之对早期道教的教义和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吸取儒学的“五常”观念,吸融儒释的礼仪规戒,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道教教理教义和斋戒仪式,对后世道教影响甚大。

●陆静修

陆修静,南朝刘宋道士,字元德,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三国时东吴名丞相陆凯的后裔。陆静修自少修习儒学,对大易象数、河洛图谶等也感兴趣。成名后,尤好清静养生之道术,于是离家到称梦山隐居修道。

宋明帝泰始三年,陆静修应诏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虚馆。在此期间,他将长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经加以校刊整理,辨别真伪,经戒、方药、符图等书共有1128卷,分为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三大类。

泰始七年编定《三洞经书目录》,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经总目。后来《道藏》中三洞的名称,大概就是由此而来。陆修静主张修道应当用礼拜、诵经、思神三种方法,以洗心洁行,达于至道,因此他编撰了斋戒仪范类道经百余卷,使道教仪礼初步统一和完备。经他改造后的天师道,后世称为南天师道。

元徽五年,陆静修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庐山,谧为“简寂先生”,他以前在庐山的旧居称为“简寂观”。北宋徽宗时,封为“丹元真人”。

●陶弘景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人,南朝士族出身。

陶弘景10岁读《神仙传》,有养生之志;15岁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20岁时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30岁左右,拜道士孙游岳为师,受符图、经法、诰诀,遂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真经。

永明十年,辞去朝廷食禄,隐居句容句曲山,传上清大洞经箓,开道教茅山宗。梁武帝即位后,多次派使者礼聘,他坚不出山。朝廷每有大事,常往咨询,当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继承老庄哲理和葛洪的仙学思想,揉合道、佛二教观念,主张道、儒、释三教合流,认为“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陶弘景继陆修静之后,进一步整理道教经书,颇有贡献。撰成《真灵位业图》,排列了包括天神、地祇、人鬼以及群仙众真在内的等级森严的神仙世界。

陶弘景还整理《神农本草经》,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的新药,编成《本草经集注》7卷,另撰有《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集金丹黄白方》、《药总诀》、《华阳陶隐居集》等。陶弘景能书善画,通琴棋医术。书法工于草隶,其画清真。书画有《二牛图》、《山居图》、《瘗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