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完美等待
6110900000002

第2章 序言二:让我们和她一起“完美等待”

在和她见面之前,我想象着这个17岁的女孩子是个什么模样儿,又有着什么样的心态。

她的名字叫杨可欣,幼年时因病只上了不到一个学期的一年级,便一直在家中休养,直到病情好转后就从初中开始读起。那些年,阅读课外书籍成了这个躺在病床上的小姑娘的最大爱好。读书之余,可欣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等作品,几年下来,她不仅获得了“冰心作文奖”等十几项全国各类作文比赛的冠军,还成为一家报纸作文版第一位拥有自己专栏的中学生,时常发表专栏文章。2011年初,刚刚上高中一年级的杨可欣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诗集《冬天撞碎了小风》。最近,她的25万字的散文集《完美等待》又即将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发排付印了。

眼前的可欣,是那样的阳光、自信、乐观、活泼,完全不像是一个受过命运挫折的女孩子,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她对我说:“我不希望别人另眼相看,只想简简单单,靠自己的努力,把每件事情都做好。”

是呀,在我们审读、编辑这部书稿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可欣对自己用心血创作的这部作品的认真劲头和“完美等待”的迫切心情。我们可以感觉到,可欣的自我表达中有着强大的力量。当她沉浸在属于自己艺术创作的氛围当中时,就能够进入一种非常美好的精神状态。此时自我意识渐渐消失,时光飞逝,每个想法和行为必然会一步接着一步,就像跳芭蕾舞一样,整个人都会沉浸其中,并且将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可欣读郭沫若、读钱钟书和杨绛、读余秋雨、读顾城、读海子,从中吸取了大量的文学营养,在她写的600多篇作品中,创造了许多新鲜的思维、奇巧的比喻和十分形象化的词语。我们仅从可欣一些散文的标题上就可见一斑:像《小溪记住的春天》《一颗糖,在心里融化》《总有风,吹过麦田》《睡在冬季里的猫》《秋的窒息》等等,给人以美感,给人以遐想。

美国儿童艺术课程的创始人玛丽?罗杰斯说,创造力既不是伟大的发明,也并不是弹钢琴、画图画,更不是穿奇装异服,而是一个过程,是左右脑协作的过程——它需要大脑在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之间不断转化,从新的、旧的、被遗忘的信息中产生一个全新的、最佳的结果。她还告诉我们,艺术教育的真正价值,并不是培养艺术家,甚至不是提高孩子的智力,而是培养不同的思维方式,锻炼孩子的认知能力、好奇心、实验精神、冒险精神、灵活性、隐喻式的思维方式、审美等等,其中很多是常规课堂上缺失的。可欣的成长经历和她所取得的成绩,恰恰印证了这一观点。

让我们继续关注渐渐长大的可欣吧,看她那双忙碌而又愉悦的手指敲打着键盘,为我们奉献出更多的美丽的文字,享受她笔下的温暖的太阳、明亮的月光、欢快的鸟鸣和游人一样的风儿吧!

“right”曹彦 太白文艺出版社编审